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臂延长式外侧入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上臂延长式外侧入路外侧内侧放置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50例。结果5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7-36个月,平均2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9个月。根据Neer肩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42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98.0%和HSS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43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96.0%。本组病例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术后均未出现医源性桡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畸形愈合、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上臂延长式外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不需要显露游离桡神经,可直接显露肱骨干,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降低桡神经损伤率;可早期行肩关节与肘关节功能锻炼,降低肩肘关节功能障碍率。

  • 标签: 肱骨干骨折 前外侧入路 上臂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验来分析采用改良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最近几年采用改良手术入路钢板治疗的40例胧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患者,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0.5—3年随访,36例骨折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骨折不愈合4例、无一例出现手术导致的挠神经损伤、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优25例,良7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82.5%。结论采用改良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疗效良好,可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 标签: 上臂前外侧 入路钢板 肱骨中下段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以桡侧副动脉后支供血的游离上臂外侧皮瓣的设计和应用技术。方法临床应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9例。结果9例皮瓣均完全存活,效果良好。结论上臂外侧皮瓣血管蒂恒定,皮瓣薄且质地佳,手术操作方便,供区隐蔽,适合修复头颈肿瘤尤其口腔术后缺损。

  • 标签: 头颈肿瘤 外科皮瓣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应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46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6例,年龄23~64岁。总结皮瓣大小、血管蒂的长度、血管直径、穿支数量、皮瓣存活率、供区并发症以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疗效。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皮瓣大小5.0 cm×3.5 cm~15.0 cm×7.0 cm,血管蒂长度(8.15±1.42)cm,动脉直径(1.20±0.41)mm,静脉直径(2.15±0.52)mm,穿支数量1~4支(平均2.6支),供区切口均一期拉拢缝合。2例患者术后出现皮瓣动脉吻合口血栓,予以清除血栓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抢救成功。3例皮瓣坏死,皮瓣成活率为93.5%(43/46)。46例患者均未行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4 d。随访时间6~24个月,患者术侧肘关节及腕关节活动正常,上肢肌力无影响。结论上臂外侧皮瓣制备简单、切口隐蔽、皮瓣成活率较高,是修复口腔癌术后中小型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选择。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口腔癌 外科皮瓣 上臂外侧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对烧伤患者上臂皮肤的特点,对较大面积的外侧筋膜皮瓣的肘部修复创面的应用。方法在本院2008-2012年烧伤科进行诊疗的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动脉血管进行供血,以上臂肘部为转轴点,在肱骨上采用皮瓣覆盖较大创面。结果采用上臂外侧筋膜皮瓣修复烧伤后肘部创面,40例手术均成功,且在日后的跟踪回访中,外形恢复良好,手臂基本功能恢复。结论上臂外侧筋膜皮瓣在烧伤后,可取面积较大,对手臂的主要血管不造成损伤,并可对肘部创面修复有着安全、可靠的修复方法。

  • 标签: 上臂外侧筋膜皮瓣 烧伤 修复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上臂外侧下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同肢肘部、前臂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方法2002年5月-2008年6月,对11例肘部及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以上臂外侧下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上臂外侧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经6~30个月随访,皮瓣质地柔软、细腻、有弹性、外形佳,恢复一定的感觉功能。结论上臂外侧下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血运可靠,可恢复皮瓣感觉,操作简便,是修复同肢肘部及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上臂外侧筋膜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胫骨平台骨折中应用改良外侧入路与传统外侧入路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主要收集我院2020.11至2022.10收治的4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平均分组研究,主要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1例,前者施以传统外侧入路手术疗法,后者施以改良外侧入路手术疗法,评析二者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与传统外侧入路手术疗法相比,改良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大大缩短患者骨折部位康复时间,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传统前外侧入路 改良前外侧入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行改良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术后1、3、6和12个月门诊定期复查。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应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的恢复功能,以及Lysholm评分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术后即刻复查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6.96±1.67)分,范围为15.00~18.00分,优15例,良6例,优良率100%;末次随访时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6.57±1.51)分,范围为15.00~18.00分,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5,P>0.05)。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88.55±7.25)分,范围为80.00~9.00分。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86.64±4.34)分,范围为82.00~90.00分,优15例,良6例,优良率100%。结论改良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手术方法有效简单,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改良前外侧入路 膝关节功能
  • 简介:小腿中下段由于血运较差,是外伤和下肢溃疡好发部位。外伤和溃疡经常导致皮肤坏死,小腿中下部胫骨外露。小腿外侧皮瓣位于小腿中上部外侧面,血管表浅恒定,切取方便。皮瓣可顺行移位修复小腿中上部及膝部创面,也可逆行转移修复足踝及小腿下部创面,皮瓣切取后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自2003年起我们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中部缺损3例获得成功。

  • 标签: 小腿中下段 皮瓣修复 外侧面 缺损 小腿前外侧皮瓣 下肢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踝关节影响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收集35例踝骨穿透综合征患者,进行关节镜和显微手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关节镜下切除和关节镜下小切口骨质切开术。结果35例患者均行前路肝门踝关节置换术。根据冲击的类型进行相应的关节镜治疗。没有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随访3?12个月,对疗效满意,复查X线和MRI检查未见影响症状复发,对组织再生无影响1。结论踝关节镜检查是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关节镜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外侧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9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例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外侧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2~59岁[(35.2±4.3)岁]。根据Schatzker分型:Ⅱ型10例,Ⅲ型4例,Ⅴ型1例,Ⅵ型1例。双柱骨折14例,三柱骨折2例。均采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及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情况。术后12个月进行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38个月[(18.3±4.6)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为(11.5±4.7)°,与术前的(28.93±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为(25.8±1.1)分,与术前的(13.1±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9例(56%),良6例(37%),一般1例(6%),优良率达94%。无一例患者出现皮肤坏死、浅表或深部感染、内置物外露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外侧平台骨折,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改善胫骨后外侧平台的后倾角,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无血管、神经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加压钢板固定手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 2016年9月至 2020年9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骨科的35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手术病例,其中17例采用外侧入路,18例采用后外侧入路,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所有病例随访至少一年。通过比较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一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等数据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132.3 ±41.3) min,与后外侧入路组(120.2. 0 ± 36.7) min 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外侧入路组平均术中出血( 279. 4 ± 79.2) ml,与后外侧入路组( 255. 6± 66.2) ml 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 05) 。术后一年随访时外侧入路组肘关节MEPS功能评分( 91.8 ± 5. 3) 分,与后外侧入路组(92. 2 ± 4.6) 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结论】 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外侧入路术中出血量多于后外侧组,而两者在手术时间和术后一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肩峰外侧切口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科学性、合理性。方法将近3年来我院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病例随机选出经肩峰外侧切口手术入路病例15例,经传统三角肌、胸大肌肌间沟手术入路15例,共30例,分为观察组(肩峰外侧切口组),对照组(传统经三角肌胸大肌肌间沟切口),从手术过程及术后6个月、1年后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方面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结果从手术过程及术后6个月、术后1年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比较,肩峰外侧切口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更科学,更合理。结论对于肩峰外侧切口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肩峰前外 传统经三角肌胸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股外侧皮瓣治疗小腿严重毁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0月将股外侧皮瓣切取成皮瓣、桥接血管、肌瓣三者并联的复合组织瓣,采用游离或带蒂转移的方法一期修复面临截肢的小腿毁损伤患者7例。结果7例皮瓣全部成活,肢体保留。术后获得随访3~18个月,肢体功能恢复满意,效果优良。结论应用改良的股外侧皮瓣一期修复小腿严重毁损伤,皮瓣切取简单,伤肢血管、创面一次修复,供区隐蔽,创伤小,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组织瓣 创伤 修复 肢体创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侧小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40例,收治年限为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2组,一组患者采用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治疗,称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采用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称为观察组,观察两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治疗效果较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等优点,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 标签: 前外侧小切口 常规后外侧切口 全髋关节置换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后外侧钢板与外侧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6年10月天津医院收治的52例肱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8~56岁[(36.9±10.9)岁]。骨折AO/OTA分型:A型15例,B型32例,C型5例。23例采用肱骨远端后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固定(A组),29例采用肱骨外侧锁定钢板固定(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肢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3.7±2.2)个月]。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9.8±9.6)min、(85.0±11.6)min,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1±1.0)个月、(4.1±1.0)个月(P均>0.05)。肘关节伸直角度A组为3.9°(0.0°,5.0°),B组为4.4°(0.0°,5.0°);屈曲角度A组为127.4°(125.0°,132.5°),B组为128.5°(122.5°,132.5°)(P均>0.05)。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A组为91.0(90.0,93.5)分,B组为90.2(90.0,92.5)分(P>0.05)。术后A组出现桡神经损伤2例(9%),B组出现桡神经损伤3例(10%)(P>0.05),症状均于术后3个月内消退。结论对于肱骨干中下段关节外骨折,后外侧钢板及外侧钢板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后外侧钢板放置可以更靠近远端,多向锁定设计更加稳定,对于骨折线接近肘关节的患者更有优势。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后外侧钢板
  • 简介:自从1984年Song等报道游离股外侧皮瓣的解剖以来,游离股外侧皮瓣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1997年Kimata等埘首先报道了其在头颈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截止到2008年2月,已有大量应用该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的报道。股外侧皮瓣具有提供的皮肤和软组织量大(最大可达20cm×25cm),可携带肌肉,可塑性强(可修成5mm薄),供区畸形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在很多头颈部的修复中有取代前臂皮瓣的趋势。我科自2002年开展游离股外侧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迄今已经有20余例,现对皮瓣制作中的教学体会加以总结,供同道参考。

  • 标签: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 教学研究 制作 头颈部缺损 修复重建 皮瓣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