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1 个结果
  • 简介:教义刑法学是德国刑法学界的一个重要的刑法概念,从字面含义上来讲,刑法应当被当做一种信仰予以遵守。但是,法律是人制定的,存在人思维上的局限性。强制、权威并不是法律应当被信仰的理由。教义刑法学应当是理解刑法原则与规则的一种批判思维理念,其信仰的并不是制定法本身,而应当是一种解释法律、适用法律的理性的方法。通过对教义刑法学价值的分析,有利于对教义刑法学进行更加深入地认识,将信仰法律规则转向质疑并信仰法律规则。

  • 标签: 教义刑法学 价值 法益
  • 简介:批判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是追求真理的思维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肩负着理论的深入学习、研究、教学和宣传的艰巨使命,肩负着引领社会主流思潮的方向,守卫着指导思想战略堡垒的地位,因此,必须具备批判思维的哲学思维方式。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马克思主义 思维方式
  • 简介:“转型”作为一个伞型概念,将生态危机置于一种更广阔的情景之中。为了促进社会变革,围绕转型展开争论的专家们目前聚焦于合作与学习,并寄希望于既存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及其渐进式改革,但却没有质疑现存的权力关系,而这也许能够部分地解释为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态转型尚未发生。因而,对转型概念更深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补充和纠正当前转型理论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政策变革面临的障碍。

  • 标签: 批判性社会理论 政策变革 社会生态转型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本文对德国消费者协会团体诉讼制度进行了介绍和评析,内容包括团体诉权的法律性质、团体诉讼的保护主体和保护客体、《停止侵害诉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的团体请求权、德国团体诉讼程序的特色制度以及德国消费者协会团体诉讼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以期对我国消费者协会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 标签: 德国 消费者 消费者协会 整体利益 团体诉讼
  • 简介:“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其本质特征就是:立足现实、剖析现实和构建现实的有机统一。从方法论上看,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科学”“实践”和“革命”等都寓于这种统一中。这种有机统一也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功能或精神。但“马克思主义研究”则不同,它包含但绝不等于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学术发展形式上,“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当然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研究”显示出来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逻辑结果,但并非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精神,其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现实批判 主体
  • 简介:现代批判是近现代以来人的生存境遇及其反思的哲学话语表达。马克思针对现代性问题批判了异化劳动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扭曲,并以资本批判为核心来重塑人的社会。现代性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因此马克思在现代批判的同时也给出了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方案——人学道路,对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形成了自己的批判理论,将现代批判问题融进了人学意蕴,并对我们现代的社会建设和人的发展问题产生了重要启示。

  • 标签: 异化 资本 现代性批判 人学
  • 简介:本文旨在评估希望范畴在何种程度上有助于保存并重塑社会批判理论中乌托邦思想的痕迹。希望在社会批判理论诸范畴中从未占据一席之地,尽管其间或得到相当的关注。我将证明,当前对社会希望的哲学的和日常的关注可以追溯到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在表达一种因当代的苦难和被蔑视的经历而寻求社会转型图景时的无能为力。这些体验的背景是诸种结构化变迁,这与全球化的不公正、资本主义想象的动员以及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相关。通过联结规范性原则与时间取向,希望范畴有助于维系批判理论的乌托邦主义。但是,当前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的诸多悖论进一步解构了进步的观念。由于希望范畴的神性背景构成了一种主要的限制,批判的乌托邦取向在与社会希望转向的二律背反以及哈贝马斯话语理论之潜能的关联中得以阐明。虽然卡斯托里亚迪斯对希望范畴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是当前社会分析中希望范畴的使用与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的理念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希望 批判理论 乌托邦 全球化 资本主义 哈贝马斯
  • 简介:电影《武训传》主要描写乞丐武训吃苦受难,忍辱负重,为兴办义学而四处奔波的过程,以正面歌颂为主,公映后好评好潮,引起毛泽东关注。他经过思考后认为,《武训传》涉及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问题,它的后面存在一个深刻的问题,即我们党迫切需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去教育人民的问题,涉及到用新的意识形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使新的意识形态反过来去促进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问题。

  • 标签: 《武训传》 马克思列宁主义 批判 思想文化阵地 意识形态 人民政权
  • 简介:作为德国观念论的后继者,批判理论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内在与超越的对立。为了破解意识形态批判的自反悖论,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的理念与马克思的类存在物的互文解读,将内在与超越的辨证法重新定向为社会生活与自我意识之间的辩证法,后者不仅是社会批判的结构化特征,而且成为重构意识形态批判谱系的方法论支撑。面对诸种社会病理对人类自由理性生活的扭曲和颠倒,作者认为,对物质世界的超越有赖于某种体察历史的正统人类学的指引,这也是为什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必须遵循由黑格尔和马克思奠基的社会生活与自我意识之间的辩证法的原因所在。

  • 标签: 黑格尔 马克思 批判理论 意识形态 辩证法
  • 简介:侦查指挥人员思维周密是侦查指挥人员能从整体出发,周密而无遗漏地反映事件或案件,统筹并预见侦查活动的各个方面,做到逻辑严密的思维品性.侦查指挥人员思维准确是对案件与侦查涉及的有关问题准确反映的思维品性.侦查指挥人员思维周密与准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体现在反映事件、案件的思维品性与反映侦查的思维品性等方面.侦查指挥人员要获得思维周密与准确,应该注意克服思维定势负效应,杜绝草率与从众心理,养成全面、精细的思考习惯,思维符合逻辑,善于运用想象力,对信息不断形成思维反映链,并积累知识经验,注重心理环境调节.

  • 标签: 侦查指挥人员 思维 周密性 准确性
  • 简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中,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的观点是需要批判的,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批判,从"剩余"概念出发,否认马克思剥削对象即"剩余劳动"的界定。吉登斯的"剩余"概念与马克思的"剩余劳动"概念界定是不一致的,也不能从"剩余劳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表现形式"剩余产品"、"剩余价值"出发,否定马克思"剩余劳动"概念;更不能忽视物质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对"剩余"的作用而抽象地谈论"剩余"。剥削正义与否,是与所属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

  • 标签: 剥削 剩余 剩余劳动 吉登斯 马克思
  • 简介:现代主义的梦想不仅包括掌控自然,还包括建构一个属于自由理性的人类群体的伦理-政治乌托邦。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抹杀了它的内在矛盾和张力,使这份遗产失去了被挑战、质疑和讨论的价值。而批判理论在不放弃启蒙的乌托邦遗产的同时,又试图超越现代主义的构想,指引我们既不放弃理性自身,同时又超越现代主义的理性。作为“盛期现代主义者”的阿多诺虽然也曾对启蒙主义和“西方理性的身份逻辑”进行了强烈批判,却并未对理性反思在获取个体自主和集体正义方面所具有的治愈力量丧失信念。通过对阿多诺的细读,不仅可以让我们注意到盛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辩证张力,还能告诉我们,要想在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真正实现对话,就必须倾听阿多诺作为中介者的声音。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批判理论 阿多诺 乌托邦 启蒙主义
  • 简介:作为大陆法系固有的民事责任,精神损害赔偿可以追溯到罗马法上的"侵辱之诉",大陆法系各国的惩罚赔偿制度均是从普通法进行法律移植的产物。源于普通法的惩罚赔偿一经移植到大陆法系,便与精神损害赔偿发生了制度上的分野,不再具有对精神损害的补偿功能。试图通过论证惩罚赔偿的补偿来为惩罚赔偿制度在大陆法系的构建提供正当化基础和通过发掘精神损害的惩罚以培育"本土威慑"的观点都不值赞同。惩罚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功能均不相同,两者可以在同一案件中一并适用。侵权与违约竞合案件中的违约精神损害可通过违约之诉进行救济;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合同中的违约精神损害属于履行利益的损失,应通过违约之诉予以救济。现行法上的惩罚赔偿已经超出了《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产品侵权领域并扩张至合同法领域,建议未来民法典应设置惩罚赔偿的一般条款并将其置于债的总则部分。

  • 标签: 精神损害赔偿的惩罚性 惩罚性赔偿的补偿性 违约精神损害
  • 简介:当前知识界从暴力角度分析恐怖主义活动的生成原因主要有四个维度:一是政治维度,注重将恐怖主义暴力行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战争及暴力革命等加以区分,以说明恐怖主义暴力的特性;二是文化维度,集中讨论了恐怖主义暴力行为的宗教、民族、文化背景及其内在原因;三是心理学维度,主要分析了恐怖主义分子心理动机的成因及其心理症候表现;四是社会学维度,主要有形体特征说和经济决定论两种。基于对既有论述的考察,从"脆弱不安的生命"、"符号系统"和"资本系统"三个维度揭示出作为一个群像的受害者——西方国家——成为恐怖主义袭击主要对象的真正原因,是个新视角。这可为进一步深化对恐怖主义的认识和加强对暴恐活动防范提供参考。

  • 标签: 符号暴力 系统暴力 恐怖主义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在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场合,为了保护法益,对于国民的自由和权利施加更多的限制,对处罚哪些不作为必须进行慎重的检讨,严格限制其处罚范围。[1]就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而言,最有争议的是先前行为。[2]先前行为,又称危险前行为、先行行为,是指由于行为人先前实施的行为导致某种法益具有遭受侵害的危险,行为人有义务采取积极行动排除危险或者防止发生法益侵害的结果。[3]最早将先前行为视

  • 标签: 义务来源 否定说 来源否定
  • 简介: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政治利益再平衡,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动的当今社会,历史虚无主义的残渣又开始泛起。近些年在我国思想界时有蔓延的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受到众多错误思潮的青睐。这种错误思潮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其哲学基础,适应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需要,对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道路肆意抹黑、攻击,在民众当中造成了比较大的思想混乱。因此,为了巩固我国广大民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必须旗帜鲜明的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
  • 简介:合理推进当代中国的“新启蒙”,需要从历史和结构两个维度来充分发掘马克思对启蒙传统的继承与批判。从历史角度看,马克思对启蒙传统的批判继承逐步深化为针对“市民社会一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扬弃,始终伴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所理解的启蒙传统也先后呈现出三重面向:一是作为精神运动的启蒙;二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启蒙;三是作为物化的经济制度的启蒙。从结构角度看,马克思对启蒙传统的批判继承形成了三个彼此关联的问题域:一是政治“异陌化”即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裂问题;二是经济权力的主导即市民社会的自我分裂问题;三是资本的统治即经济关系的内在矛盾问题。在这些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方式上,马克思与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及其自由主义、非理性主义后裔具有本质差异。当代中国需要规避启蒙思潮与反启蒙思潮的抽象对峙,自觉汲取马克思反思和超越启蒙现代的精神资源,实现发展道路的合理选择。

  • 标签: 马克思 新启蒙 现代性 继承 批判
  • 简介:20世纪70、80年代法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当属安德烈·高兹(AndreGorz)。高兹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指出了经济理性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种种弊端。然后,高兹论证了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的必要,并且提出了"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这一生态理性的具体形式。尽管,高兹在解构经济理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乌托邦的思想,但是,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去看待、解决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这为我们提出了新的理论视角,值得进一步思考。

  • 标签: 高兹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经济理性 生态理性
  • 简介:今天我们讨论马克思主义如何切人现实的问题,仍然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去吸取经验和营养。马克思早期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与青年黑格尔派、激进批判家发生了理论视野的分歧。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宗教、人们的观念、道德等的异化应该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异化中去理解。他因此与恩格斯一起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由宗教、人们的观念、道德等领域转向其经济关系,由国家领域转向市民社会领域。

  • 标签: 历史语境 马克思批判思路 现实意义
  • 简介:中西方思潮的交流在新时代表现出新趋向,这一变化要求对社会思潮的研究要具备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双重视角,从理论和现实的需求对思潮的价值加以判断。当今西方的各种思潮在中国的学术界占据了主流地位且良莠不齐,对中国本土的思想和价值观建设产生了干扰和压制,因此建构一个能够全局观瞻西方理论的立场,对涌入中国的西方意识形态和思想作支点的分析和批判,显得尤为迫切。具有危害的西方思潮其根本缺陷和逻辑缺失可以概括为强制阐释。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批判与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同一过程。

  • 标签: 社会思潮 强制阐释 新自由主义 宪政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