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Ⅱ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决定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在我科治疗并完成自我管理问卷调查的431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数据拟合优度。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主观态度(b=0.161,P < 0.01)、主观规范(b=0.239,P < 0.001)与感知行为控制(b=0.197,P < 0.001)是自我管理行为意愿的强预测因子。意愿(b=0.230,P < 0.001)与感知行为控制b=0.259,P < 0.001)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存在直接影响。糖尿病患者的主观态度与主观规范通过意愿对其行为的影响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模型可以显著提升护理工作者对该群体自我管理行为的理解。这种预测模型为未来研究制定针对特定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 标签: 2型糖尿病 自我管理行为 决定因素 计划行为理论 结构方程模型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新生儿哺乳行为与情感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下新生儿的哺乳行为,并结合相关情感发展理论,发现了哺乳行为对新生儿情感发展的积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母乳喂养与情感联结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人工喂养可能会影响新生儿情感的形成。此外,母婴互动也被发现是促进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而言,本研究提出了哺乳行为在新生儿情感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呼吁加强对母乳喂养和母婴互动的支持与关注。

  • 标签: 新生儿,哺乳行为,情感发展,母乳喂养,母婴互动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新生儿情绪调节与行为反应之间的紧密关联。通过系统观察和细致分析新生儿在多种情境下的行为表现,揭示了一系列与情绪息息相关的行为模式。研究结果不仅突显了新生儿在面对各种刺激时所展现出的复杂情绪调节能力,还凸显了其行为反应与情感体验之间的微妙联系。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新生儿的情绪世界提供了线索,也在实践中提出了重要挑战: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父母护理和医护工作,以更好地满足新生儿的情感需求和发展要求。这一研究对于推动婴幼儿保育领域的发展,提高幼儿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生儿 情绪调节 行为反应 观察 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患冠心病患者展开介入手术治疗后,采用术后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探究此种护理方式对于患者各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时间在2020年1-12月患有冠心病症状的患者共80例,划分为两组。常规组开展关于临床常规护理内容。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心脏康复护理内容给予本次研究的试验组患者。结果:通过对两组心储备功能情况展开比较后发现,试验组通过干预后在各方面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临床上采用冠心病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再其术后采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心脏康复护理模式,对于患者各方面功能恢复均兼具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心脏康复护理 心绞痛
  • 简介:摘要:新生儿行为与神经发育的关联一直是神经科学和发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了新生儿行为与神经发育之间的关系。我们分析了新生儿行为表现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密切联系,包括出生时的自主行为、感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运动技能的习得。我们重点关注了环境因素对新生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探讨了母婴互动、早期刺激以及社会环境对婴儿大脑发育的重要作用。我们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旨在深入探讨新生儿行为与神经发育的复杂关系。

  • 标签: 新生儿行为 神经发育 环境因素 母婴互动 早期刺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早期乳头刺激对新生儿吮吸行为的影响一直备受学术界和临床实践的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了早期乳头刺激对新生儿的吮吸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这些研究表明,早期乳头刺激能够有效促进新生儿吸吮反射的形成和发育,从而提高其吸乳效率。此外,早期乳头刺激还能够加强母婴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关系。这一发现对于推动母乳喂养实践的普及和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早期乳头刺激的作用机制,为新生儿护理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 标签: 早期乳头刺激,新生儿,吮吸行为,吸吮反射,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社区护理对高血压患者门诊就医行为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社区高血压患者300例,随机分成两组。给予对照组(150例)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150例)综合护理。结果 对比两组的就医行为情况,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患者能够及时就诊,减少了并发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对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抽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期间在我院肾内科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8例,以随机信封法分组,接受肾内科常规护理的34例患者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护理的34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更高(P<0.05)。结论:对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增加应用认知行为护理可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认知行为护理 肾内科 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初产妇产前焦虑情绪对产程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护理策略。通过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共80例初产妇的病例资料,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对初产妇的焦虑情绪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与产程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初产妇产前焦虑情绪普遍存在,且对产程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果,制定了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包括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有效缓解了初产妇的焦虑情绪,改善了产程行为。本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优化初产妇的分娩体验和护理服务质量。

  • 标签: 初产妇 产前焦虑情绪 产程行为 护理策略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妈妈课堂”后,提升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248名出生1月龄婴儿的家长。每季度开课1次“妈妈课堂”,对比开课前后家长们的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结果 开课后,家长们的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明显提升(P<0.05);开课后,不同教育程度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明显提升(P<0.05);开课后,不同身份家长的预防接种知晓率明显提升(P<0.05),身份是父亲的家长知晓率高于其他身份。结论 通过“妈妈课堂” 能够提升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可以改变家长的接种行为

  • 标签: “妈妈课堂” 预防接种 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时心理行为反应情况以及预防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80例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者进行对比,将儿童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儿童接受预防性护理,观察临床效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研究组配合度、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结论:对于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针对性实施预防护理,可以提升儿童的舒适度和配合度,减少儿童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可以借鉴推广。

  • 标签: 群体儿童计划 免疫接种 心理行为反应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时心理行为反应情况以及预防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80例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者进行对比,将儿童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儿童接受预防性护理,观察临床效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研究组配合度、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结论:对于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针对性实施预防护理,可以提升儿童的舒适度和配合度,减少儿童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可以借鉴推广。

  • 标签: 群体儿童计划 免疫接种 心理行为反应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为联合心理优质护理应用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随机抽选8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行为联合心理优质护理,两组各40例,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LVEF高于对照,实验组的BN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护理中,应用行为联合心理优质护理,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行为 心理 优质护理 老年 慢性心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方式,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外,对患者进行饮食、睡眠、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但不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做出个体化处理,仅达到健康宣教的目的。研究组患者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添加自行设计的行为干预方案,强调个体化、针对性解决问题。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情绪评分及住院时间、费用。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5.25±3.51)d,短于对照组的(21.22±5.40)d,且药物费用、康复费用、陪护费用比对照组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情绪调节评分、自我评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就诊期间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可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认知行为干预 冠心病 情绪障碍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对儿科疾病治疗期间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儿科接诊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治疗期间对其行护理干预,并根据干预方式分组,常规护理干预为参照组(患儿50例)、优质护理干预为研究组(患儿50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统计两组研究数据,患儿遵医依从率研究组高于参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出院后复发率研究组低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研究组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儿科疾病治疗期间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干预的效果显著,使患儿遵医行为增强,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并降低复发率,应用效果获得患儿家长满意,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儿科疾病 优质护理 遵医行为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认知行为护理对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后心理状态等的影响。方法:择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的7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手术时间顺序予以分组,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5例)、认知行为护理的观察组(35例),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认知程度评分、自护能力评分对比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统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认知程度评分、自护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认知行为护理对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有显著改善作用,有效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自护能力,利于术后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认知行为护理 甲状腺结节 术后 心理状态 疾病认知程度 自护能力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肾结石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肾结石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肾结石患者的健康行为评分、满意度及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责任、压力、营养、运动、社交各项健康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t=6.872、6.238、4.107、7.065、7.014,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半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6.349、3.856,P<0.05)。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肾结石患者具有积极影响,更具推广价值。

  • 标签: 肾结石 行为转变理论 延续性护理 健康行为评分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互动式健康教育对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以及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21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10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互动式健康教育,分析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后的水肿控制情况。结果:经过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水肿程度整体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动式健康教育与常规的健康教育比较而言,可以显著提升健康教育的质量,针对患者存在的依从性不强以及知识误区等问题集中进行处理,进而可以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以及水肿控制效果。

  • 标签: 互动式健康教育 腹膜透析 容量控制 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