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要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2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要点

孙雅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100029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要点及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针对性、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然后对他们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8.33%,高于对照组的88.33%,而并发症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16.67%),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为其提供针对性、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既可以使患者的临床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又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要点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常见的严重冠心病, 如果未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研究发现,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缓或中断的现象,导致心肌由于供液不足而引发坏死现象,因此需要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工作给予重视,在对其治疗时辅以临床护理服务,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随机抽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42-74岁,平均(51.1±1.7)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9例、前间壁心肌梗死16例、前壁合并下壁梗死14例、下壁心肌梗死11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42-74岁,平均(51.1±1.7)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20例、前间壁心肌梗死17例、前壁合并下壁梗死13例、下壁心肌梗死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部位等临床方面的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1.2护理要点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对患者的临床指标和身体指标进行密切的观察和记录,遇到异常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针对性、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具体护理要点如下:

1.2.1急性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关键。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急性期护理,患者入院后要立即为其提供基础生命支持,如为患者提供心肺复苏等措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如果需要转换,还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发生。

1.2.2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会因为疼痛感而产生悲观沮丧、焦躁不安等消极心理,从而诱发心率加快,儿茶酚胺升高,增加患者心肌的耗氧量,使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从而达到患者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目的,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和依从性,使他们更好的配合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

1.2.3疼痛护理

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在心梗早期,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心前区疼痛感,如果梗死面积扩大则患者的疼痛感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要对患者的病情给予重点观察,以便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患者的疼痛感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对于疼痛的患者要保证其足够的卧床休息,并对患者提供持续性的心电监护,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现象。此外,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如果出现胸疼发作或加重时,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病情的恶化。

1.2.4饮食护理

大部分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此时需要通过静脉补液的方式来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需求。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阶段,需要长时间保持绝对卧床休息,从而导致患者的胃肠蠕动功能和消化功能减退,此时可以为患者提供低盐、低胆固醇、易消化的食物,以确保患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患者一般在发病3d内给予流质饮食,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一天可进食6-7次,每次控制在100-150mL。急性期过后可以为患者提供高糖、高维生素、低脂的饮食,使总摄入量中碳水化合物占60%,蛋白质占12%,脂肪量应控制在20%-25%范围内。同时鼓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食用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饮水,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可可以适应的为患者提供蜂蜜。禁止患者使用辛辣、刺激性事物,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患者提供四磨汤、吗丁啉口服,以达到促进胃肠蠕动的目的。

1.2.5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良好良好的生活习惯,少量多餐,规律生活起居。同时叮嘱患者按照医嘱服药,不要私自减少或更改药物种类和数量。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避免生气、激动,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自我急救及监护,并定期按照医嘱入院进行复查。可以适当的参与一些体育锻炼,按时要遵循循序渐进、适度的原则,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发作时要及时的就地休息,并通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同时紧急呼救,以免病情恶化。

1.3临床评定标准

(1)临床疗效。治愈: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疼痛感消失,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出现明显改善,疼痛感减轻,出现轻微不良反应;无效: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和疼痛感未见改善,而不良反应明显;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数×100%。(2)对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借助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通过相关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其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8.33%,而对照组仅为88.33%,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60

35

24

1

98.33

对照组

60

19

34

7

88.33

P

<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统计发现,实验组患者中有3例(5.0%)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心率失常、1例恶心呕吐、1例牙龈出血;而对照组患者中有10例(16.67%)出现并发症,其中4例心率失常、3例恶心呕吐、2例牙龈出血、1例心源性休克。我院尝试为他们提供针对性治疗后,并发症得到明显改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病,在发病初期如果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并发症和猝死给予有效的控制和缓解。目前,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需要为其提供系统性、针对性的急性期护、心理护理、疼痛护理、饮食护理及出院指导,这样不仅可以使患者的不良心理得到有效改善,确保患者更好的服从医院的治疗及护理工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还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6,4(9):47-48.

[2] 蒋琳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及体会[J].饮食保健,2017,11(18):153-154.

[3]周玉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与临床护理要点[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2(8):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