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诊断乙型肝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采ELISAf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HBeAg及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HBeAg阳性样本中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与HBV?DNA的检出无显著性差异(P>0.05);乙肝病毒前S1与HBV?DNA的检出有显著性差异(P<0.01);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吸光度值(OD值)与HBV?DNA拷贝数相关系数r=0.913,P<0.05。在HBeAg阴性样本中LHBs的吸光度均值和阳性率均增加,PreS1OD值以及阳性率与HBV?DNA拷贝数均不相关(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可反映临床乙肝病毒复制水平。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大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检验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之间收治的乙肝病毒携带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面抗原阳性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10例,转化为肝癌的3例,转化为慢性肝炎4例,二对半为小三阳25例,二对半为大三阳为27例。结论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临床检验能够更准确的获得患者的病情结果,对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有利于乙肝发病率的降低。

  • 标签: 乙肝病毒 携带者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人乙肝病毒感染后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验结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检验的乙肝患者3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化学发光对乙肝五项指标进行检验,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体(HBcAb)、e抗体(HBeAb)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观察五项指标检验结果的特点。结果检测结果显示,HBSAg)和抗-HBc阳性率最高;感染模式中阳性;HBSAg、HBeAg、抗-HBc、HBSAg、抗-HBe、抗-HBc、阳性;HBSAg、抗-HBc阳性率最高。结论乙肝五项指标可以作为乙肝检测的重要标志,对早期检测和诊断乙肝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乙肝病毒 化学发光试验 乙肝五项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0例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研究的前瞻性原则,采用双盲随机法,将之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进一步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总评分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具备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采纳应用。

  • 标签: 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选用核苷(酸)类似物(NAs)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实践方法。方法临床药师对1例经治患者选用核苷(酸)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患者3年前初治时联用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本次入院乙肝耐药基因检测显示对LAM耐药,选择恩替卡韦(ETV)和ADV进行抗病毒治疗。结论临床药师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协助制定最优化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及时根据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 标签: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多药经治 核苷(酸)类似物 抗乙肝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疑似乙肝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采用ECLIA、ELISA法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ELISA方式检验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结果与ECLIA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乙肝e抗体(HBeAb)检验结果比较上,ELISA与ECLIA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ECLIA、ELISA两种检测方法的重复性,除高浓度乙肝表面抗原(HBsAg)含量差异不明显外(P>0.05),ECLIA检测到低浓度、中浓度乙肝表面抗原(HBsAg)含量的重复性与ELISA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CLIA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使用推广。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丙肝病感染情况以及治疗预防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对本院血液透析中心治疗的患者70例以及50名未进行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丙肝病抗体和丙肝病-RNA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70例血透病人中携带阳性丙肝病抗体的患者有15例,携带丙肝病-RNA阳性的患者有14例,50名未进行血液透析的门诊就诊患者中仅1例丙肝抗体阳性,无丙肝-RNA阳性。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做透析的过程中,丙肝病感染的感染率要大于正常人,且主要的感染途径为血液感染、免疫力下降以及受到透析仪器被污染等。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丙肝病毒 感染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恩替卡韦联合胸腺五肽治疗慢性乙肝病毒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患者例数为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的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恩替卡韦联合胸腺五肽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患者HBsAg、HBsAg以及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于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胸腺五肽联合恩替卡韦的治疗效果较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意义。

  • 标签: 恩替卡韦 胸腺五肽 慢性乙肝抗病毒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替诺福韦联合拉米夫定对艾滋病(AIDS)合并乙肝(HBV)患者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2例AIDS合并HBV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拉米夫定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诺福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艾滋病毒的核糖核酸(HIV-RNA)载量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24周后,且实验组HBV-DNA和HIV-RNA载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诺福韦联合拉米夫定在AID合并HBV患者中治疗效果好,有利于降低HBV-DNA和HIV-RNA载量。

  • 标签: 替诺福韦 拉米夫定 艾滋病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乙肝患者采用乙肝五项检验的应用效果,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乙肝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检测方式对患者乙肝五项标志物进行检测,五项标志物分别为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分析结果,讨论乙肝五项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意义。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50例患者的检测结果中,都有不同的阳性指标,而检测结果中阳性率最高的指标为HBsAg,占46(92.00%);其次为抗-HBc,阳性率为42(84.00%)。结论乙肝五项检验是乙肝患者的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志指标,对乙肝五项检验以及乙肝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能够检出患者的病情,从而为临床医疗人员提供可靠的治疗理论支持,具有较高的检验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乙肝 乙肝五项检验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病门诊实施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我院肝病门诊2014年至2016年肝病患者共274例,按照就诊初诊分组,设观察组和对照组,周期为18个月。对照组实施常规门诊就诊流程,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实施心理护理。分别分析两组患者对病情的认知情况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疾病认知评分(9.3±0.1分)与心理改善评分(9.1±0.2分)均优于对照组(8.6±0.2分),(8.5±0.3分),P<0.05。结论肝病门诊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后对肝脏疾病的认知程度与对自身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均得到优化。

  • 标签: 肝病门诊 心理干预 应用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是由血栓弹性描记仪描记的凝血过程的曲线图,其能模拟机体内的凝血过程,能完整地、准确地检测从凝血开始到血凝块形成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的整体过程,能对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以及纤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目前TEG已广泛用于肝硬化、肝癌、肝移植等疾病凝血功能的监测,本文主要对其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影响性。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乙肝肝硬化80例患者(在2015年3月11日—2017年3月11日期间选取),随机分组化(40例每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11.02±1.25)分、焦虑评分(14.85±1.25)分、满意度(97.50%)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心理护理 乙肝肝硬化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巨细胞病毒(CM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围产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2例围产感染CMV的患儿和80例围产感染HBV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于我院分娩的90例健康儿为对照组。采集患儿及其母亲血液标本,检测CMV感染组患儿和母亲的CMV-IgM和CMV-IgG指标值,检测HBV感染组患儿和母亲的HBV标志物和母亲HBVDNA,对照组健康儿和母亲做上述对应检查。结果CMV感染组患儿母亲的CMV-IgM、CMV-IgG阳性率依次为44.44%、83.33%,均高于对照组母亲的12.22%、23.33%(P<0.05)。54例母乳CMV-DNA阳性配对的患儿尿CMV-DNA阳性的配对率为81.48%(42/54),18例母乳CMV-DNA阴性配对的患儿尿CMV-DNA阳性的配对率为22.22%(4/18),二者比较,P<0.05。同时,80例HBV感染组患儿母亲HBeAg、HBVDNA阳性率依次为80%、75%,均高于对照组母亲的17.78%、13.33%(P<0.05)。结论母体感染CMV、HBV是造成围产感染的重要因素,加强孕前和围产期检查对防治围产感染的意义重大。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围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狂犬病毒PV-2061株病毒滴度的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方法取12批狂犬病毒PV-2061株的病毒样品,分别采用蚀斑法、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滴度,与小鼠脑内注射法进行比较,验证其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另取一批狂犬病毒PV-2061株的病毒样品,用蚀斑法和免疫荧光法重复检测6次,比较两种实验方法的精密性。结果蚀斑法和免疫荧光法测得的结果与小鼠脑内注射法之间呈正相关性;重复测定同一病毒样品,免疫荧光法的变异系数更低,表明免疫荧光的重复性更好。结论以细胞法替代小鼠法检测狂犬病毒的毒力是可行的。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滴度,快速、准确、精密度好,为狂犬病毒PV-2061株的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狂犬病病毒 免疫荧光法 蚀斑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肝病治疗仪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护理体验。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9月62例医院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肝病治疗仪治疗,并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要点,总结临床护理体验。结果提高患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认知水平、提高穴位的定位精确度、适当调整治疗仪的各项参数、做好皮肤护理以及心理护理是应用肝病治疗仪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护理重点。结论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对于临床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减少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肝病治疗仪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手足口病病毒抗体喷剂(特异性肠道病毒抗体)在缓解患者口腔疼痛及促进口腔疱疹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在院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患者口腔疼痛及疱疹恢复情况,观察时间为5.5天。结果使用手足口病病毒抗体喷剂(特异性肠道病毒抗体)的患者口腔疼痛缓解及疱疹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者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治疗满意度为76.67%,观察组为93.33%,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手足口病病毒抗体喷剂(特异性肠道病毒抗体)对患者的口腔疼痛及口腔疱疹恢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标签: 手足口病病毒抗体喷剂(特异性肠道病毒抗体) 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
  • 简介:摘要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础,但积极探索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药物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甘草酸二胺、还原性谷胱甘肽、利尿剂等进行保肝、利尿、抗感染的基础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加服0.5mg恩替卡韦,1次/d。治疗52周后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HBeAg和HBV-DNA转阴率、Child-pugh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性乙肝肝硬化具有显著疗效,可改善肝功能状况,阻止或减轻病情进展。

  • 标签: 乙肝肝硬化 恩替卡韦 失代偿期 肝功能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恩替卡韦治疗。对比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肝功能指标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治疗过程中采用恩替卡韦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改善肝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恩替卡韦 乙肝肝硬化 肝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