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经治患者选用核苷(酸)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的病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1例经治患者选用核苷(酸)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的病例分析

陈乾1(通讯作者)陈容2

陈乾1(通讯作者)陈容2

(1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

(2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选用核苷(酸)类似物(NAs)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实践方法。方法:临床药师对1例经治患者选用核苷(酸)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患者3年前初治时联用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本次入院乙肝耐药基因检测显示对LAM耐药,选择恩替卡韦(ETV)和ADV进行抗病毒治疗。结论:临床药师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协助制定最优化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及时根据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多药经治;核苷(酸)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060-01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多需要应用NAs进行长期甚至终生的抗病毒治疗,但长期应用NAs抗病毒治疗,易产生耐药使肝脏病变急剧恶化,合理选择NAs药物,既能降低耐药挽救治疗的需求,也能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本案例拟通过对1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析NAs药物选择的合理性。

1.病史简介

患者,男,50岁,因“腹胀伴尿黄10+天,腹泻1周”入院;10+年前患者于院外发现乙肝,病程中偶有肝功异常,3+年前曾服用“LAM+ADV”,1-年后乙肝DNA定量阴性停药,1+年前因乙肝DNA定量(+)再次服用“LAM+ADV”抗病毒治疗1+年停药。入院前10+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小便黄,感腹胀进行性明显,腹围逐渐增大,腹胀痛明显,伴尿色加深,1周前患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4~8次/天,黄色稀便,伴肛门胀痛,为进一步治疗于10月5日入院。

查体:肝病面容,皮肤颜色正常,有肝掌、蜘蛛痣,巩膜重度黄染,腹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右上腹有轻压痛,无反跳痛,腹部张力较高,肝区轻叩痛,有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肝功:ALT223.4U/L↑,AST276.5U/L↑,TBIL237.42umol/L↑,DBIL186.2umol/L↑,白蛋白36.6g/L↓;肾功能正常;大便常规示黄色稀便;B超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大,大量腹水。

入院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原发性腹膜炎

2.主要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给予相应对症治疗。10月8日乙肝标志物定量:乙肝表面抗原(+);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原(+);HBV-DNA荧光定量:1.37E+05IU,HBV-DNA定性阳性(+);10月13日乙肝耐药基因检测示:rtL180M突变阳性(+),rt204I突变阳性(+);给予ETV0.5mgpoqd+ADV10mgpoqd抗病毒治疗。经过19天的治疗,患者腹胀明显缓解,复查肝功:ALT42.1U/L,AST52U/L,ALB40g/L,TBIL26umol/L,DBIL22umol/L;复查腹水超声示:无盆腔液性暗区,病情好转出院。

3.讨论和分析

结合病史,患者3+年前曾服用“LAM+ADV”治疗后1-年后乙肝DNA定量阴性停药,1+年前因乙肝DNA定量(+)再次服用“LAM+ADV”1+年至本次入院;考虑患者有多年NAs治疗史,存在耐药可能,行乙肝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rtL180及rtM204位点突变;rtL180及rtM204均属于LAM基因型耐药突变位点,可知已出现对LAM的基因型耐药[3],导致该患者病情复发加重入院。

针对ADV与LAM多药经治患者,可考虑采用ETV+TDF(替诺福韦)或ETV+ADV的挽救治疗[5];对于治疗LAM/LdT耐药时出现对ADV耐药,可换用TDF或ETV+ADV[2]。该患者可选治疗方案有:①TDF②ETV+TDF③ETV+ADV;从经济学考虑,TDF和ETV价格稍贵,故该患者选用ETV+ADV进行挽救治疗是合理可行的。

根据相关报道:ETV+ADV用于45例HBeAg阳性LAM、LdT与ADV多药经治患者,其中包括2例多耐药患者,结果表明ETV0.5mg/d+ADV10mg/d治疗24月,HBV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为97.8%,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6.7%;结果提示ETV+ADV(常规剂量)可有效治疗ADV与LAM/LdT多药经治患者[5],故考虑给予患者口服常规剂量ETV0.5mg/d+ADV10mg/d应是合理可行且有效的。

4.小结

本例是1例多药经治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根据乙肝基因耐药检测结果,将初治方案“LAM+ADV”调整为“ETV+ADV”,本案例主要强调以下三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积极抗病毒治疗;应用NAs抗乙肝病毒,应首选高耐药基因屏障药物;多药经治患者,应密切关注耐药的可能,及时行耐药基因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期间应积极监护相关指标以调整方案。

【参考文献】

[1]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委员会.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5,7(1):115-120.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1-16.

[3]参加乙型肝炎耐药讨论会专家.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耐药及其管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1):10-17.

[4]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专家委员会.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6(2):126-130.

[5]恩替卡韦临床应用专家委员会.恩替卡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年)[J].中国肝脏病杂志,2014.6(1):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