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神经外科成功手术治疗5例小脑前上部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5例患者均经神经导航精确定位及动态示踪,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行枕下经小脑上入路手术。5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术中手术视野显露满意,病变定位和动态示踪精准,脑保护充分,术后恢复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神经外科成功手术治疗5例小脑前上部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5例患者均经神经导航精确定位及动态示踪,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行枕下经小脑上入路手术。5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术中手术视野显露满意,病变定位和动态示踪精准,脑保护充分,术后恢复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小脑上胶质肉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4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2例小脑上胶质肉瘤患者(胶质肉瘤组)和63例小脑上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胶质母细胞瘤组)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采用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结果两组的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肿瘤位置、体积、强化形式、瘤周水肿程度及瘤内囊变坏死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胶质肉瘤组侵犯硬膜的占比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8/12、16/63,P<0.05)。胶质肉瘤组组织学上表现为典型的胶质瘤成分和间叶组织成分,其中胶质瘤成分的染色情况基本同胶质母细胞瘤组,肉瘤成分特异性表达网状纤维。两组在异柠檬酸脱氢酶1/2突变、1p杂合性缺失、19q杂合性缺失、1p/19q联合缺失、α地中海贫血伴精神发育迟滞综合征(ATRX)的致病基因突变、p53突变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化突变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胶质肉瘤组的Ki-67值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32.3±14.2)%、(20.5±9.7)%,P<0.001],且胶质肉瘤组发生TERT启动子区突变的占比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6/8、8/37,P<0.05),而发生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占比低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1/8、20/37,P<0.05)。两组在肿瘤切除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质肉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差异,但胶质肉瘤易侵犯硬膜、Ki-67值较高、易发生TERT启动子区突变、但不易发生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其中的肉瘤成分特异性表达网状纤维。

  • 标签: 神经胶质肉瘤 胶质母细胞瘤 对比研究 影像学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并发小脑裂孔疝患者继发枕叶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后急性小脑裂孔疝患者。对枕叶梗死组与非枕叶梗死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继发枕叶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0例小脑裂孔疝患者,男性127例(84.7%),女性23例(15.3%);中位年龄37岁(四分位数间距19~55岁,范围7~84岁);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7.41±0.16)分。34例(22.7%)患者术后继发枕叶梗死。枕叶梗死组术前休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术前瞳孔情况、脑疝持续时间、环池显影程度、中线偏移程度、血肿类型以及大脑后动脉P2段移位程度与非枕叶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脑后动脉P2段移位程度[优势比(odds ratio, OR)1.66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36~2.076;P<0.001]、术前休克(OR 53.191,95% CI 6.724~420.748;P<0.001)以及环池显影程度(OR 32.108,95% CI 5.155~200.00;P<0.001)为急性小脑裂孔疝患者发生枕叶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脑后动脉P2段移位程度、术前休克和环池显影程度是颅脑外伤并发小脑裂孔疝患者继发枕叶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大脑后动脉P2段以远血管在脑疝后被延展牵拉形成的急性机械性痉挛和血管内皮损伤可能是继发枕叶梗死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术前休克导致的全脑缺氧内环境对后期枕叶梗死形成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而环池显影程度则可能是术后枕叶梗死形成的良好临床预警指标。

  • 标签: 脑梗死 枕叶 脑疝 脑损伤,创伤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肿瘤所致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CCD)发生机制及18F-FDG PET/CT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86例上占位患者,观察并记录上病灶位置、数量、大小、SUVmax值、CT值、与基底节关系、是否伴发水肿等情况及小脑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I)。比较CCD患者与非CCD患者间显像差异,分析上病灶SUVmax、最大径与小脑AI相关性。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86例患者中CCD患者14例,非CCD患者72例,CCD发生率16.3%;CCD患者与非CCD患者原发灶是否累及基底节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7,P=0.006);CCD患者小脑AI[(0.27±0.09),(0.05±0.02),t=6.847,P=0.003]、原发灶最大径[(3.98±1.09)cm,(2.36±1.61)cm,t=2.011,P=0.040]均大于非CCD患者。CCD患者小脑AI与原发灶最大径存在显著正相关(r=0.375,P=0.028)。结论18F-FDG PET/CT显像能辅助诊断交叉性小脑失联络。上肿瘤原发灶累及基底节区更易导致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原发灶大小与小脑AI具有相关性。

  • 标签: 幕上肿瘤 交叉性小脑失联络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18F-脱氧葡萄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黄荧光染色技术在小脑上胶质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72例小脑上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采用神经导航联合黄荧光染色技术(简称导航+荧光组),117例采用常规手术技术(常规手术组)。81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功能区,术中均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或)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全切除率,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肿瘤全切除率的相关因素。结果17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58例(33.7%),其中导航+荧光组的肿瘤全切除率为45.5%(25/55),常规手术组为28.2%(33/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功能区肿瘤(OR=0.502,95%CI:0.253~0.998,P=0.049)、术中应用导航+荧光(OR=2.173,95%CI:1.080~4.371,P=0.030)是影响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因素。81例功能区肿瘤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21例(25.9%),其中13例(61.9%)术中应用导航+荧光;60例非全切除者中,16例(26.7%)术中应用导航+荧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应用导航+荧光是影响功能区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因素(OR=3.896,95%CI:1.331~11.405,P=0.013)。结论神经导航联合术中黄荧光染色技术有利于提高脑胶质瘤的切除程度。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神经导航 荧光染色 神经外科手术 切除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脑硬脑膜动静脉瘘(TDAVF)所致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1例2020年3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短期内先后发生双侧基底节区出血的TDAVF且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并对文献报道的TDAVF所致脑出血的病例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男性,33岁,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孔区存在动静脉瘘,由右侧脑膜垂体干、双侧脑膜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经瘘口形成由脑膜静脉-上矢状窦或乙状窦两条途径引流。对患者行栓塞手术治疗,术后DSA见瘘口消失。随访1年,患者临床好转且未再出现脑出血。总结2021年3月30日前国内外报道的有临床和影像详细资料且表现为脑实质出血的TDAVF患者共41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7.2岁,男女比例约3∶1。脑出血发生于上的患者17例(41%),下24例(59%)。上脑出血部位多集中在枕叶和丘脑。DSA检查显示该组患者中有36例(88%)动静脉瘘属于Borden Ⅲ型或Cognard Ⅳ型。29例(71%)患者通过单一治疗方式达到瘘口闭合,另外12例(29%)患者采取多次介入或多种外科干预治疗。37例(90%)患者经DSA证实达到解剖治愈效果,39例(95%)患者病情好转预后良好。结论TDAVF可导致基底节区出血,应引起临床医生关注。伴有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的病因未必是高血压,需要积极筛查其他可能的病因,早期确诊和干预治疗对预防复发和改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脑出血 动静脉瘘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栓塞,治疗性
  • 简介:摘要2017年12月至2019年8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单纯神经内镜下经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5例,术后MRI提示肿瘤全部切除。术后行单纯放疗4例,放疗加化疗1例。病理学结果提示:生殖细胞瘤3例,畸胎瘤1例,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1例。术后1例患者出现精神症状,2例患者出现双眼上视不能合并复视。随访0.2~1.8年,5例患者均可正常生活,无一例肿瘤复发。单纯神经内镜下经小脑上入路适用于病变主体位于Galen静脉复合体以下的松果体区肿瘤,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的小脑上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术中冰冻病理学诊断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的小脑上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按照胶质瘤的手术原则采取肿瘤完全切除术治疗。术后复查头颅MRI,采用容积定量分析方法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分为完全切除、次全切除及部分切除。对所有患者定期行门诊随访,复查头颅MRI,以判断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36例患者术后复查头颅MRI显示,31例(86.1%)为完全切除,5例(13.9%)为次全切除。36例患者的病理学结果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0例,胶质母细胞瘤6例,中枢神经细胞瘤5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3例,转移瘤、松果体细胞瘤、室管膜母细胞瘤、世界卫生组织(WHO)Ⅱ级胶质瘤各2例、垂体腺瘤、血管周细胞瘤、嗅神经母细胞瘤、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各1例。术前经头颅MRI初步诊断的33例患者中,8例(24.2%)的病理学结果与术前诊断一致,其中4例为淋巴瘤、1例为中枢神经细胞瘤、1例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为血管周细胞瘤、1例为转移瘤。3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8.9±8.1)个月(6~70个月)。随访期间,36例患者中,26例(72.2%)复发。结论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的小脑上肿瘤,术后病理结果多样;手术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范围切除,可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幕上肿瘤 病理学 治疗结果 手术中 小圆细胞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正中和旁正中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开展的神经内镜下经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扫描,术中采用侧俯卧位全麻下神经内镜下经小脑上入路(旁正中入路3例、正中入路1例)切除肿瘤,术后随访3~12个月并行头颅MRI复查。结果4例患者的肿瘤均完全切除。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为精原细胞瘤,1例为成熟性畸胎瘤。1例术后恢复良好;2例给予全脑全脊髓放疗,其中1例4个月后原病灶处复发,给予全身化疗,至今未复发,另一例恢复良好;1例因经济原因未行放化疗,术后4个月复发。结论神经内镜经正中及旁正中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术前需根据肿瘤的血供情况、大小、部位等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

  • 标签: 松果体区 颅内肿瘤 神经内镜 经幕下小脑上入路
  • 简介:摘要临床以脊髓损伤起病的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病例较为罕见,关于其诊断与治疗的报道较少。2018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治疗1例表现为脊髓损伤的小脑DAVF患者,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双下肢肌力明显改善,可正常行走,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DAVF及回流静脉均完全消失。

  • 标签:
  • 简介:摘要临床以脊髓损伤起病的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病例较为罕见,关于其诊断与治疗的报道较少。2018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治疗1例表现为脊髓损伤的小脑DAVF患者,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双下肢肌力明显改善,可正常行走,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DAVF及回流静脉均完全消失。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ATM)基因表达水平的小脑上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放射治疗剂量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数据库中87例小脑上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或调强适形放射治疗。通过转录组测序检测ATM基因的表达量,按ATM基因表达量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判断年龄>40岁、男性、星形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以及放射治疗剂量是否为两组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87例患者ATM基因表达量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5.0(11.1,20.8)。ATM基因低表达组(n=44)患者的放射治疗剂量中位数(四分位数)为54.0 (50.4,55.8)Gy;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星形细胞瘤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P=0.036),放射治疗剂量是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保护性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星形细胞瘤(HR=4.775,95%CI:1.104~20.652,P=0.036)是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放射治疗剂量是无进展生存期(HR=0.847,95%CI:0.761~0.942,P=0.002)和总生存期(HR=0.844,95%CI:0.739~0.963,P=0.012)的独立保护性因素。ATM基因高表达组(n=43)患者的放射治疗剂量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54.0 (50.4,57.6)Gy;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均未观察到放射治疗剂量影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P>0.05)。结论对于ATM基因低表达的患者,增加放射治疗剂量可以改善小脑上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生存预后。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基因表达 放射治疗剂量 预后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ATM)基因表达水平的小脑上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放射治疗剂量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数据库中87例小脑上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或调强适形放射治疗。通过转录组测序检测ATM基因的表达量,按ATM基因表达量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判断年龄>40岁、男性、星形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以及放射治疗剂量是否为两组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87例患者ATM基因表达量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5.0(11.1,20.8)。ATM基因低表达组(n=44)患者的放射治疗剂量中位数(四分位数)为54.0 (50.4,55.8)Gy;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星形细胞瘤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P=0.036),放射治疗剂量是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保护性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星形细胞瘤(HR=4.775,95%CI:1.104~20.652,P=0.036)是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放射治疗剂量是无进展生存期(HR=0.847,95%CI:0.761~0.942,P=0.002)和总生存期(HR=0.844,95%CI:0.739~0.963,P=0.012)的独立保护性因素。ATM基因高表达组(n=43)患者的放射治疗剂量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54.0 (50.4,57.6)Gy;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均未观察到放射治疗剂量影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P>0.05)。结论对于ATM基因低表达的患者,增加放射治疗剂量可以改善小脑上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生存预后。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基因表达 放射治疗剂量 预后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
  • 简介:摘要报道1例以顽固性呃逆、恶心和呕吐为首发和主要症状的小脑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呃逆、恶心和呕吐4个月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少量胃潴留,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延髓极后区病变,诊断为极后区综合征,考虑为脱髓鞘疾病,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后病情进展,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小脑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手术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动静脉瘘 极后区综合征 呃逆 硬脑膜动静脉瘘
  • 简介:摘要报道1例以顽固性呃逆、恶心和呕吐为首发和主要症状的小脑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呃逆、恶心和呕吐4个月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少量胃潴留,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延髓极后区病变,诊断为极后区综合征,考虑为脱髓鞘疾病,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后病情进展,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小脑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手术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动静脉瘘 极后区综合征 呃逆 硬脑膜动静脉瘘
  • 简介:摘要占位性脑水肿是一种严重威胁小脑梗死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可发生于17%~54%的患者。对于恶化风险较高的小脑梗死患者,应密切监测意识水平和跟踪CT/MRI改变。伴临床恶化的占位性小脑梗死患者应行脑室造口术/脑室外引流和枕下颅骨切除减压术。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小脑疾病 减压颅骨切除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初步分析儿童小脑肿瘤术后发生小脑缄默综合征(CMS)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6例小脑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根据MAYO诊所Darley诊断标准判断患儿是否发生CMS,并将其分为CMS组(3例)与非CMS组(13例)。同时纳入同期3名健康志愿儿童作为对照(健康对照组)。所有患儿术前均行头颅DTI扫描,其中CMS组于术后1、3、6个月行DTI扫描,非CMS组仅于术后1个月行DTI扫描。健康对照组仅行1次DTI扫描。3组均测定双侧齿状核、小脑上、中、下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3组年龄、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S组与非CMS组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小、病理学类型及是否侵犯脑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S组和非CMS组术前齿状核、小脑上、中、下脚的FA值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齿状核分别为:0.65±0.11、0.53±0.12、0.33±0.12;小脑上脚分别为:0.70±0.03、0.69±0.11、0.35±0.15;小脑中脚分别为:0.74±0.05、0.71±0.13、0.34±0.11;小脑下脚分别为:0.64±0.13、0.53±0.08、0.34±0.07;均P<0.05),且术前CMS组的齿状核和小脑下脚的FA值均较非CMS组高(均P<0.05)。术后1个月,非CMS组的双侧齿状核、小脑上、中、下脚的FA值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随访时间延长,CMS组患儿的双侧齿状核和小脑下脚的FA值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左侧:F1=9.872、F2=17.960,右侧:F3=7.230、F4=27.330,均P<0.05),而双侧小脑上、中脚的FA值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步推测儿童小脑肿瘤术后发生CMS与齿状核、小脑下脚相关,且术后可短暂恢复;而小脑上、中脚是否与CMS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 标签: 小脑肿瘤 儿童 弥散张量成像 小脑性缄默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