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五蕴”是佛教中非常重要一个概念。在佛教传入中原历史过程中,“五蕴”曾有不同翻译,如“五众”、“五聚”、“五受阴”、“五阴”等。每一种不同翻译,其背后都隐含有对“五蕴”涵义不同理解,这也反映了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之过程。组成“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又有着不同内涵与功能,色蕴主要指的是物质要素,但又不限于物质,其余四蕴指的是精神要素。佛教认为,“五蕴”相互作用,共同积聚成每一个人的人身,人们不知自己真性被覆盖,痛苦就会多一些,只有认识到“五蕴”假合作用,才可令真性显发,而且,还要从空性角度来认识“五蕴”。

  • 标签: 五蕴 五阴 五众 不同翻译 涵义 功能
  • 简介:闵一得(1758-1836)是清代著名内丹家,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他是清代道教龙门派在江浙地区盛传期间,道教著作最为丰厚者;同时,他开宗创派,振兴金盖山龙门一派,成绩卓著。他在秉承全真传统丹法同时,又吸收西竺心宗秘法,兼采道教符箓派"云篆"与佛教"真言",提出"中黄直透"法,对清代道教内丹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闵一得 内丹 中黄直透 古书隐楼藏书 女丹 全真龙门派
  • 简介: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在喀什噶尔设置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作为南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统辖各城.在军府体制时代,参赞大臣驻地就是南疆地区中心城市,至少是政治、军事中枢城市.因此,参赞大臣驻地变迁可以视为这一时段内南疆中心城市转移.

  • 标签: 南疆地区 中心城市 转移问题 体制 军府 治所
  • 简介:前言汪维藩(1927-2015)牧师生前是金陵协和神学院教授,也是我老师。1983年我进入神学院时,他担任我们班班主任(当时是双班主任,吴超雄老师也是)。除了做班主任,他教我们《摩西五经研究》。作为班主任,他对我们特别严格;作为老师,他讲课有时很激动,尤其是讲到摩西,说'倘若你肯赦免他们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册上涂抹我名'(出32:32节)那句话时,他激动得面红耳赤,

  • 标签: 思想初探 汪维藩神学 神学思想
  • 简介: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位于诸菩萨之首.他在释迦牟尼四十五年弘法中,始于《华严》,终于《涅槃》,凡是大乘法会,大多有他参加,他在弘扬大乘佛法上,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不仅是大乘空宗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祖师之一,为大乘佛教所崇奉.这还因为,他智慧是般若,而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一切菩萨之师,所以,在大乘佛教中,他地位尊崇显赫,思想博大精深,影响广大久远,信仰传遍全球.

  • 标签: 思想现代 文殊菩萨 现代意义
  • 简介:僧肇在《不真空论》中以两段文字集中讨论了"名实无当"思想,依据五家注疏对之进行分析对比,并联系相关原文试析"名实无当"论证方式提出目的。

  • 标签: 不真空 名实无当 言教二谛
  • 简介:圆瑛法师于近代中国佛教实具举重之位。一在其弘宗演教之能,二在其躬身实务之功。法师反对人们视佛教为“迷信”,主张如欲救世,须得佛法昌明,更践之以大乘菩萨道入世济世。法师行化一生,不仅广涉三藏,开演佛法大义,利乐众生,更积极躬身社会实务,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患难。当此可言.法师实堪为近世护国爱国僧人典范。

  • 标签: 圆瑛 《仁王经》 佛法护国
  • 简介:虚云与太虚两位佛教大师都是近百年来与中国佛教发展命运紧密相连非常重要的人物.虚云老和尚佛教思想特征是立足传统,适应现代.虚云思想是以中国传统佛教禅宗为本位,因而虚云大力阐扬南宋以来中国禅宗主流禅法——看话禅,同时虚云又以禅宗为本位而融通净土,融通教理.太虚法师则是立足于现代人生,而对于中国传统佛教则是批判继承性地做了创造性发挥发展.太虚佛教思想是主张以人生佛教为本位而融贯全体佛教,因而太虚虽然也认为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但却不主张局限于顿悟禅.太虚主张推行适应现代人生广融遍摄大乘圆渐佛教,他甚至主张将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改换为“直依人生,增进成佛”或“发达人生,进化成佛.”

  • 标签: 传统佛教 人生佛教 看话禅 融通 融贯
  • 简介:儒律合一思想,是赞宁思想中重要一环。这不仅涉及到赞宁在吴越国时身份问题,还关乎到他是以什么身份来编撰《宋高僧传》,以及《大宋僧史略》等问题,因此,重点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论述。第一,为了从根本上了解赞宁儒律合一思想当中律学思想,我们有必要对赞宁"律虎"身份由来和他在律宗史上地位加以确立;第二,通过对赞宁所留下著述其它文字资料反复阅读心思考,可以发现,赞宁律学思想与儒家思想或礼制有着一定程度结合。

  • 标签: 赞宁 儒学 律宗 王禹偁 大宋僧史略 宋高僧传
  • 简介:一段时间以来,陆续有人对明末翻译大家李之藻翻译思想进行归结,主要涉及翻译标准与原则等,经考察,相关意见经不起推敲,因为体现相关思想文字要么找不着出处,要么属于张冠李戴,要么被误读。李之藻谈论翻译文字不少,从中不难捋出些许翻译思想,主要包括翻译重要性、翻译目的、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翻译可能性等。

  • 标签: 李之藻 翻译思想 他人归结 辨误 新探
  • 简介:在华严学与华严宗思想史上,教外华严学者李通玄首次在华严哲学范畴内使用了“一真法界”概念。“一真法界”概念在汉传论典中本出自唯识学,李通玄在注解《华严经》过程中,逐步赋予其华严哲学内涵。而“一真法界”思想在澄观等人进一步充实与完善下,成为了华严宗心思之一,最终与心真如相结合,由宗密发展成为“一心四法界”说。李通玄“一真法界”思想,成为法藏之后华严哲学又一个基础性理论,此思想与“理事无碍”缘起观紧密相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地影响。

  • 标签: 李通玄 一真法界 根本智 理事无碍
  • 简介:古希伯来人并没有系统、集中对人看法(也就是'人论'),《旧约》更没有将'人'当成静止、绝对'客体'去进行'研究'。为集中说明《旧约》对人看法,本文特地基于汪老师'生生神学'途径,采用主题式方法对这个话题属灵含义集中做一点探索。旧约》中对人生命认知,是集合了情、意、志,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要素一种世界观价值观。抓住这一点,我们对'人性'理解,就不会陷入'灵'与'肉'对立、分裂、非此即彼状态。《旧约》经文对人描述,使我们产生一种一亲切感,而不会坠入西方神学主导'主-客'、'物-我'两分或二元论式喋喋不休思辨——古今之人,虽然生活条件不同,但人受造性、人身外心内困境与挣扎却一如既往。我们要从赐生命上帝与'有灵活人'相互联系角度,结合以色列人的人文历史、生活情景、灵命沧桑,对相关《旧约》经文进行解读。

  • 标签: “生生神学” 旧约的人论
  • 简介:2016年7月23日至24日,“中国伊斯兰教传承与发展——先贤刘智及金陵学派思想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净觉寺召开。一、会议概况本次会议主题是“纪念先贤刘智,弘扬伊斯兰教中正思想,传承金陵学派伊斯兰教中国化传统,展现当代爱国爱教精神”。

  • 标签: 思想研讨会 伊斯兰文化 智及 净觉寺 西道堂 回族穆斯林
  • 简介:在我国儒学史上,对于“格物致知”诠释,大致有经学体系与理学、心学体系三种,各家解释因学理基点不同而思想各异。印光法师青年时期受理学影响较大,后经历了从儒学向佛学转变,因其儒、佛贯通学术风格与挽救世风、世运宗教热忱,故走出儒学看儒学,对于“格物致知”定义大胆采用了九川思想火花,并给予佛学化处理,于清、民之际儒、佛并弘,影响甚巨。

  • 标签: 格物致知 诠释 印光 儒学 佛学
  • 简介: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号拙道人,安徽石埭(今石台)人,其弟子尊称为“深柳大师”,也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此盖缘清末知识界对佛教兴趣日增,甚多人信仰由儒归佛,诚如梁启超所言:“故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①而其中关键人物乃杨文会.杨文会思想取向守持传统,即“教宗贤首,行归弥陀”.他学佛“启自马鸣(相传《大乘起信论》之作者);净土之缘,因于莲池;学《华严》则遵循方山,参祖印则景仰高峰.”②因而具有诸宗圆融特征,在佛学义理方面,他主张“十宗”平等说.这在当时也有很大影响,但其所思所想在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上最大意义,还在于从切身体验出发,感受到为克服当时中国社会与中国佛教面临重重危机,非有个人担当,以及纠集志同道合朋友,培养新生代为之一起努力不可.恰恰缘于此点,尽管他在实质上所启动与传统义理诠释阐发有着质区别的佛学义理研究新局也许与他志在“复古”初衷并不一致,但这正是历史走向与个人意愿有异吊诡之处.就此,本文试从他所启动刻经、办祗洹精舍、研究唯识学与创办佛学研究会四个面向以证明.

  • 标签: 义学研究 会思想 佛教义学
  • 简介:诠释学,最初是研究神话诠释圣经翻译学问,现在则是一个重要哲学命题,探讨对象不仅包括如何理解诠释文献,还包括一切语言性或非语言性社会、文化表述。本文吸纳了多个学术领域见解,以便理解当代诠释学,特别是其与宗教文本翻译过程关系。

  • 标签: 宗教文本 诠释学 翻译
  • 简介:晚清以降,基督教佛教相遇是一个非常重要课题,不但有助于东西文化交流,对基督教、佛教各自在华发展也不无裨益.早期新教来华传教士大多并未对佛教引起足够重视,李提摩太则不然.他在中国传统佛教研究上用力甚勤,而他对佛教研究也影响了一批来华传教士本土基督徒学者.

  • 标签: 中心基督教 传教策略 传教士李提摩太
  • 简介:《文殊般若经》是佛教文献中展现文殊信仰重要经典,展现了文殊智慧个性特色和文殊法门鲜明标识。它追求转烦恼成菩提,兼论出世与入世,脉络清晰,体系完整,所论述大乘佛教核心理念修学方法,既坚持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根本宗旨,又能在历史上现实社会中激发人们追求真理,服务大众,在今天仍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文殊般若经》 根本实相 修学方法 大乘佛教
  • 简介:本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汪维藩教授给同工一封信谈起,初步探究了汪教授神学思想几个要素:继承前辈属灵传统、三次蒙呼召经历、对自己遭遇认识、对新社会政治认同、对中国教会特殊认识、对'三自'爱国道路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熏染。

  • 标签: 汪维藩 汪维藩八十年代初神学思想
  • 简介:明清时期,不少汉人避难至闽东畲村,世代与畲族通婚,习得畲族文化,但仍然保留自己汉族姓氏,这便是汉姓畲族.他们展现出汉族与畲族双重族群身份与认同,日常实践中会根据情境表现相应族群身份与认同,同时在族谱传说中进行汉人正统畲族身份双重建构.通过对汉姓畲族双重族群身份获得历史过程实践研究,会发现汉姓畲族展现出了复杂能动性,他们并不像华南研究所揭示那样单纯去摆脱地域社会标签以拉近与国家距离,实际上,他们还会去获得畲族标签,以把自己整合进地域社会之中去.

  • 标签: 汉姓畲族 族群身份 族群认同 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