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明清时期,不少汉人避难至闽东畲村,世代与畲族通婚,习得畲族文化,但仍然保留自己的汉族姓氏,这便是汉姓畲族.他们展现出汉族与畲族双重的族群身份与认同,日常实践中会根据情境表现相应的族群身份与认同,同时在族谱和传说中进行汉人正统和畲族身份的双重建构.通过对汉姓畲族双重族群身份获得的历史过程和实践的研究,会发现汉姓畲族展现出了复杂的能动性,他们并不像华南研究所揭示的那样单纯去摆脱地域社会标签以拉近与国家的距离,实际上,他们还会去获得畲族标签,以把自己整合进地域社会之中去.

  • 标签: 汉姓畲族 族群身份 族群认同 建构
  • 简介:受缅甸国内族群身份政治性分类的影响,在中国昆明市拥有缅族、罗兴伽人、华裔以及掸族等不同族群身份的缅甸商人群体,无论是在商业经营、宗教生活,还是政治认同等方面都具有多元的实践策略。建立社会网络方式的差异既是具有不同族群身份的商人身处异域应对市场风险的适应性表征,也是其国内身份政治影响的自反性结果。商人身份的差异性使现实社会中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互嵌性在贸易活动中得到不同形式的体现。优先保障主体族群身份政治及相应的政治修辞手段使得历史留存在人们身上的社会文化烙印不会因为人的流动而轻易消失,族群间和谐共存的基石也必然受损。

  • 标签: 族群身份 缅甸商人 社会网络 自反性
  • 简介:本文在简要讨论了加拿大土著居民的历史背景之后,审视了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加拿大出台的关于土著居民的教育政策,而这一时期正是加拿大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起初,加拿大联邦政府试图通过为土著学生建立独立的教育机构将其同化,后来试图通过公民身份认同来达到民族融合的目的。后者给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但在某种程度上对国家团结、稳定构成了不利的因素。文中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土著居民发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以及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提出多元文化教育应当在公民身份性和民族性之间保持某种张力和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将其从狭隘的民族情绪中解放出来。

  • 标签: 加拿大 少数族群 教育政策 公民身份认同
  • 简介:族群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文章评述了西方族群理论的发展历程压中国族群研究的状况,分析了族群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针对当前我国族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 标签: 族群 族群性 本土化
  • 简介:自执政以来,缅甸民盟政府尽管倡导并积极推进"21世纪彬龙会议",但目前取得的成效有限。缅甸持续近70年的族群冲突问题是多种因素不断累积造成的。整体而言,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根源性的历史—殖民因素,结构性的国家制度因素,不同时期累积起来并得以持续的族群政策,以及族群武装组织本身的一些因素。目前来看,缅甸尚未完全具备通过政治谈判来解决族群冲突问题并真正实现族群和解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族群冲突的有效规制,创造各种支持族群和解的条件,对于继续推进缅甸族群和解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缅甸 族群冲突 冲突规制 族群和解 彬龙协议 民地武
  • 简介:对于理解中国西北「回」、「藏」族群文化长期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而言,分布在青海东部化隆、循化等地境内卡力岗山区的「藏语穆斯林」现象,确实能够提供出一个具有结合当代族群史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研究特色的观察案例。如果从族群溯源研究的观点看来,此一观察应该具备以下三个论述面向:一、在历史记忆的展现方式上,「昔藏今回」或是回民祖源的争议,都必须面对藏文化如何与穆斯林文化并存适应的事实;二、从花寺门宦太爷马来迟于清乾隆年间至卡力岗传播伊斯兰教的传说开始,经过格底目、苏非主义等老教到今日伊赫瓦尼新教,当地宗教意识的变迁意义及其对于穆斯林我群意识所产生的形塑过程;三、当代大陆民族识别下,回族与藏族的法定少数民族身份,对于「藏语穆斯林」的族群认同意识的巩固,及其所引发的族群边缘研究意义的讨论。而这种以卡力岗「藏语穆斯林「的族群溯源研究的论述模式,亦有助于扩大并深化当代中国西北族群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

  • 标签: 藏语穆斯林 回族 卡力岗 族群溯源
  • 简介:川西岚安人族群身份改变,使得地方政府和文化人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大增,其目的有制作和创造一种形成差异的地方文化。这种创造是一种连接过去,衔接现在,指引未来的文化生产过程。虽然这种文化认同与文化身份的创造,是因族群身份的改变(一种外在的力量)的介入而引发的,但是,由于这种制作常植根于当地的人、事、物以及既有的文化特征,其关切的是历史、文化与其赋予当地人们的意义。它关切的虽然是当前的生活实情,但也因为汲取养分来自传统与地方文化,所以其实也是针对文化的未来记忆,这也是文化再生产和变迁的方式之一。

  • 标签: 岚安贵琼人 族群认同 传统文化 再创造
  • 简介:一、一本客家研究的新书濑川昌久先生的著作——《客家:华南汉族的族群性及其边界》(以下简称《客家》)中文版新近问世,无论是对民族学、人类学略感兴趣的读者,还是有志于客家研究的学者,

  • 标签: 客家研究 族群边界 族群性 汉族 华南 高跷
  • 简介:杨汉先生长在20世纪初贵州西北部一个自称"阿卯"的苗族族群中。他关于贵州西部苗族历史文化的民族志书写,应放在民国年间政府构建现代国族体制的历史脉络中来分析,将之理解为中国西南部土著族群争取国家确认他们的民族身份和政治地位的一项努力。他既借用近代民族研究论述中"苗族"这个类别来争取政治确认,又根据土著文化和丰富的口头历史传说来重新定义"苗族",使之有别于现代国族建构的历史叙事框架。杨汉先的经历和著述,为我们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体制,提供了一个边疆土著族群的特殊视角和一批崭新的素材。

  • 标签: 国族建构 他者表述 苗族身份认同 文化挪用 政治确认
  • 简介:如果深问“什么是文人?”包括问到很多自称文人的头上,我看大多时候是滥答者多,精答者少,包括我。这不奇怪,因为文人是个既特殊又难以正名的族群。我对英语只达到略高于“文盲”的水平,即只能马马虎虎粗读一下的水平。至于对此外许多国家的语种则一无所知,于是只好雇用一些人去翻译。在许多外语词典中,对“文人”一词的注释真是五花八门,而且弹性极大。故而至多可供参考,可信可不信。看来,最可信的只能是中国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面对“文人”一词所下的定义是:一,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二,从事文化工作的人。

  • 标签: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族群 解读 文化程度 文化工作 文人
  • 简介:“社会记忆”在当代学术界,特别是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其单纯作为表述、建构、传承的方式,其价值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学科,这种具有反思意味的讨论明显兼有学术转型中的学理义涵。鉴于此,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兆荣与他的博士研究生围绕着这一话题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研讨,大家集中就理论要件、记忆本体、记忆载体、记忆与认同等进行了研讨,以下为讨论综述。参加者包括:葛荣玲、朱志燕、罗正副、樊昀、艾丽曼、张卫红、谭红春、温春香(以发言先后为序)。

  • 标签: 社会记忆 记忆本体 记忆载体 族群认同 家园遗产
  • 简介:在今年人大及政协的两会中,《关于积极稳妥安排“新失业群体”的建议》的提案将一个新族群带出水面,之后广受关注。这族群名为NEET,即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的缩略语。

  • 标签: 族群 失业群体 缩略语 两会 or
  • 简介:关凯的《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书名虽然很严肃、很学术,但开卷后,却叫我们一发而不可收,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约有30万字的学术著作。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 标签: 族群政治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学术著作 书名
  • 简介:<正>英国资产阶级法律史学家梅因曾说,"所有社会的进化过程,从来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在身份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依据是身份,在契约社会中权利和义务则主要通过契约来设定。现代社会正处于契约社会的进化过程之中,尽管自由、平等已成为各国社会的主导观念,反特权、反歧视、强调公平成为国家立法的基本原则,但身份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将长期存在。

  • 标签: 身份犯 危害行为 犯罪主体 梅因 身份问题 社会危害性
  • 简介:我和昭明一起去辛集参加一个朋友孩子的满月宴,因为第二天昭明还有事情。为了能及时赶回去,我们就开车去了。满月宴上遇见几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这酒从中午喝到晚上,到最后还是恋恋不舍。昭明要开车,没沾酒,一直伺候局。我的酒量本来就浅,但遇到这场合硬着头皮也得喝,没办法,感情深,一口闷。散场的时候,都已经半夜了。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 简介:外面的秋雨下个不停,南山上的水顺着西壕沟下来了,拉南村低低洼洼的坑里涨满了水,即将成熟的稻子被缠绵的秋雨打得褪了色,整个拉南村都在雨中失去了秋日的风采。

  • 标签: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身份》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15
  • 简介:社会中种族、宗教、文化意义上的少数族群的自我认同性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自然应当认可和尊重各种文化自身的价值,在社会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宗教、种族及文化上拥有自我认同性的族群在为自己应有的政治与社会地位

  • 标签: 个体价值 族群认同 认同个体
  • 简介:戏剧是移民社会族群认同的载体,移民族群认同亦影响着戏剧的形态、功能及传播。台湾歌仔戏深受闽南移民族群认同影响,同时亦对闽台乃至东南亚闽南人的族群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歌仔戏之发生看,日本侵占时期闽南族群认同不再是台湾闽南移民的主要心理与情感需求,歌仔戏在此时此境中产生,不仅是时代社会使然,也是由移民社会趋向定居社会时期台湾闽南移民的文化需求。歌仔戏向闽南与东南亚的传播以及闽南人的接受则从反向印证了歌仔戏承载的族群认同。

  • 标签: 歌仔戏 闽南 族群认同 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