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5 个结果
  • 简介:波普客观知识波兰尼个人知识论针锋相对。势若水火。哈克波普没有认知主体认识论”批判,是波兰尼一个强有力支持,但是她“具有认知主体认识论”波兰尼个人知识论又有很大不同。三人在认知主体问题上差异.对应于他们时知识概念不同理解:波普专注于知识内容义.哈克兼重知识内容义状态义,波兰尼则将知识内容义、状态义能力义统一在个人知识概念之下。

  • 标签: 认知主体 知识的内容义 状态义和能力义 波普 哈克 波兰尼
  • 简介:黑格尔哲学声称把握绝对知识,但又承认哲学不外是以思想把握时代,哲学家也不能超越所处身独特历史条件。为了尝试疏解这个表面冲突,可将作为黑格尔系统基础《逻辑学》视为一套庞大范畴体系;分析康德范畴论及其理论预设,则有助于显示黑格尔理论独特之处。有别于其他理性主义者,黑格尔不接受有任何先验而终极原则可用来建立哲学系统完整范畴论,而是认为只能在具体哲学史发展中把握概念,然后整理出一个系统。因此,哲学只能回顾思想历史发展,把握当下时代精神,这种历史理性才是把握绝对知识正途。通过理性历史条件来理解黑格尔绝对性概念,黑格尔哲学可重新被解释为一种开放需要不断更新哲学思维方式。

  • 标签: 黑格尔 康德 范畴论 绝对知识 开放系统 历史理性
  • 简介:现代数学语言对于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现代物理学化学语言也有很大部分是超越文化因为它们采用了统一符号系统;但是哲学语言千差万别,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语言群体都有其独特哲学语言。于是,我们面临一个跨文化问题:英语或德语哲学能够用汉语来教吗?或者,用英语或德语提出问题可以用汉语来解答吗?

  • 标签: 哲学教学 跨语言 现代物理学 数学语言 化学语言 符号系统
  • 简介:海德格尔在《时间概念史序论》“预备部分”,现象学直到当时为止发展做了精简扼要回顾。在此部分第三章,他提出了现象“内在批判”。海德格尔分析了胡塞尔纯粹意识四个规定,指出它们都不是按其存在而对所作规定。他分析虽然在一些地方误解了胡塞尔,但其批判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具有内在于现象根据

  • 标签: 海德格尔 胡塞尔 现象学 意识 存在 内在批判
  • 简介:输入模块计算功能作为范围特异性封装性基本前提,支撑了整个心理模块理论,它与中枢系统计算差异,以及语义加载过程中渗透问题是理论焦点问题。通过心理模块理论中输入模块与中枢系统计算机制比较梳理,尝试心理模块理论中两次计算观点中存在问题进行揭示并指出可能解决路径。

  • 标签: 模块 输入模块 中枢系统 表征 计算
  • 简介:18世纪90年代初期,存在着关于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争论。荷尔德林反对建立这种基础哲学,他从费希特主体问题出发,认为费希特作为哲学原则"我是我"不过是被描述成区分意识。在对费希特绝对自我"批判中,他揭示出:意识只有通过"我"与自我区分才可能,而主体对象区分不是最原初,因为前提是一个既先于主体也先于客体"统一体"——"存在";自我意识不能再被看作哲学推论原则,"存在"也永远不能被意识所领会。荷尔德林通过判断与自我意识批判试着在一切思考关系以外设定一个"存在"。

  • 标签: 荷尔德林 费希特 德国唯心主义 绝对自我 《判断与存在》
  • 简介:胡塞尔关于“原初生活世界”分析可以依动态构造法则和静态内容而做区分。在他那里,就作为内容面向生活世界而言.有关历史先天和历史目的论现象学分析构成其主要内容。但胡塞尔历史现象没有同等公正地对待历史哲学。利科关于记忆、遗忘虚构想象研究可以被看作对内容面向生活世界修正和进一步发展,它们分别揭示了人类记忆历史处境、遗忘存在处境想象“彼在”存在论。据此,生活世界内容可被刻画为作为记忆(遗忘)希望(失望)生活世界。这一人类存在论基础内容关注是哲学家使命,依此关怀,哲学家能够在伦理和政治现实层面给予人们振聋发聩提醒。

  • 标签: 生活世界 记忆 历史现象学 遗忘 想象 希望
  • 简介:时间问题关键在于:时间与空间之间关系如何,以及它们与人类理智或心灵有何种关系。以康德为代表近代哲学家认为,时空观念依赖于心灵本性,物质空间性被隐含地赋予了比时间更基础地位——因为空间性作为因果范畴根基保证了逻各斯秩序的确定性与必然性。柏格森则反对这种先验主义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本性就是绵延,它意味着连续、流动、内在、多样,它与空间、测量、间断、同质等无关。他借由绵延引入了一种流变哲学,在连续变化而又纯粹融合时间(即绵延)中,逻各斯序列荡然无存。这正是柏格森主义与康德先验主义哲学在时间问题上根本差异。

  • 标签: 时间 空间 绵延 逻各斯
  • 简介:张祥龙以现象方法儒家思想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一种新形态——现象学儒学。这一现象学儒学核心是“亲亲现象学”,即对于亲子关系现象学研究。“亲亲现象学”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思想是现象基本内容之一,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核心与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与核心处实现了现象学与儒学会通。由此,张祥龙现象学儒学就具有双重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中国化或汉语现象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内部可能张力。

  • 标签: 亲亲 亲亲现象学 时间 意义源头
  • 简介:从语义演化、内在逻辑及现实历史演进三个层面看,中国传统政治精髓在于“正人”“治民”。秦汉之后大一统政乃是中国特有“政治”发展演变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概念本身就蕴涵着这一发展趋向。儒家政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主导原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顺应传统“正人”“政”发展趋势,并以更大综合性,为提供更充分理论论证,且使之在实践上得以更有效地贯彻深化。

  • 标签: “政治” “正人”之政 以“攵”而“正” “大一统”之政 儒家政道
  • 简介:一在宽泛意义,形而上学以世界“在”与人存在为思与辨对象。当然,理解存在并不意味着离开人“在”去构造超验世界图景,存在把握无法离开人自身“在”。人自身这种存在,应当理解为广义知、行过程,后者以成物(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成己(认识自我与成就自我)为历史内容,

  • 标签: 形上学 世界图景 “在” 人的存在 形而上学 历史内容
  • 简介:普林斯顿大学著名哲学教授亚历山大·内哈马斯(AlexanderNehamas)尼采研究代表作《尼采:生命之为文学》~(1)在当代英语世界中占据着重要学术地位。尼采这位哲学家文学特质,让他作品吸引了大量读者,但这也导致了严肃职业哲学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认真对待尼采。在许多英美哲学家看来,尼采更像是一位诗人、文学家甚至神秘先知。

  • 标签: 文学特质 亚历山大 哈马斯 尼采 生活艺术 自我塑造
  • 简介:一、哲学教育在当代中国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哲学曾以真理标准大讨论,启动和加速了改革开放进程。哲学再一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先导。随后,“人道主义研究”、“异化”“主体性”问题讨论、“萨特热”、“尼采热”,等等,都对人们思想转变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深人,哲学似乎有点跟不上这趟列车行进速度了,哲学影响力似乎与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成反比现象。社会越是发展,人们似乎越是远离哲学。

  • 标签: 哲学教学 批判性思维 改革开放初期 培养 社会变革 “主体性”
  • 简介:形而上学层次结构可被展示为一个以其抽象程度递增金字塔:质料形而上学—形式形而上学-理念形而上学—方法形而上学。其中各个层次,康德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涉及,只是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质料形而上学出发点正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而康德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于"先验综合命题如何可能"这一关键问题,康德回答论证包含逻辑恶性循环。通过强调"统觉"自返性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通过其质料形而上学作一定改变,并形式方法形而上学做必要补充修正,整个形而上学可以获得一种奠基。

  • 标签: 形而上学 康德 笛卡尔 先验范畴 范导原则 统觉
  • 简介:相较于自觉、理智研究,文学作品更能直接地反映精神生活思想态度中新趋向。此外,文学是精神史上一种宝贵资源,可以从中挖掘出某些容易被人忽视同时又让人萦绕于怀情愫,这些情感并没有被那些官方文化模型所认可,人们往往无法从非艺术语言中发现它们踪迹。通过清代袁枚《子不语》文本分析,我们发现袁枚儒家主导传统宗教、宇宙秩序及历史概念提出了重要挑战,从而表明文学材料可以为我们彰显新儒家道德解决方案某些让人不满之处,也就是新儒家正统理论关于宇宙秩序官方概念不满,这种彰显可以成为理解特定时期某些被掩藏起来之侧面的一个重要历史源泉,从而拓宽了自觉、理智研究认知边界。

  • 标签: 子不语 宗教 宇宙秩序 历史概念
  • 简介:摘要: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米德针对儿童在语言、角色游戏与竞赛中社会化学习过程所做个体发生学描述,其实是在说明:人类语言沟通结构如何能为意义理解、社会化的人格建构以及社会功能分化与整合提供基础。通过图根哈特批判与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重构可以发现,米德社会心理学中呈现“姿态中介互动”、“符号中介互动”与“角色中介互动”这三种沟通结构,如何能为语言学、心理学与社会学重要哲学议题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米德 社会心理学 角色理论 意义理论 沟通行动理论
  • 简介:弗雷格达米特从说者视角出发,认为语言是思想容器交流工具,因而思想是静态。戴维森则从听者视角主张:思想作为一种倾向性语言.乃是解释者赋予说者命题态度内容,因而思想是动态。据此我们进一步论证:思想是解释者在交流过程中与说者所共同建构东西,而不是说者在说话之前现成物;思想不是解释者意见,也不单是说者意图,而是话语自身意义;思想是说者与解释者在话语交流互动过程中一个逐步完成过程。说者的话语与解释者赋予说者思想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调整、相互促进反思平衡关系。

  • 标签: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命题态度 反思平衡 弗雷格 戴维森
  • 简介:“墨家哲学是功利主义”是中国哲学界八十多年来主流观点。郝墀曾撰文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论证依赖于两个观点:(1)功利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2)墨子以他人为中心。如果郝翻案成立,显然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非常重要贡献。这里并不质疑郝结论,只是试图证明郝功利主义墨家哲学诠释有待商榷。首先,功利主义者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其次,墨子也不是以他人为中心。

  • 标签: 墨子 自我中心主义 功利主义
  • 简介:经道家后学更革,《老子》第十九章文本呈现出弃绝仁义极端倾向。通过比照郭店楚简原文,不难发现,《老子》思考远高于机械地排斥与抨击。立足于自然与人为区分,《老子》以更深远自然仁来反观人为局限性,即自恃己智,怀德忘本患。这并非是原儒处"仁"概念消解,而是一个重要提醒与补充。深入探究《老子》仁,是重新定位儒道关系枢纽。

  • 标签: 老子 自然与人为
  • 简介:信号是流动能量,信号携带信息,信号传输是知识成为可能基本前提。感官系统意识产生依赖流动能量,流动能量携带信息即为信号,信息量信息内容是信息两大基本要素,信息内容随感官系统意识选择而转化为意义,意义初始形态是现象,现象使知识成为可能,由此可知,信号传输使知识成为可能。

  • 标签: 信号传输 现象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