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3 个结果
  • 简介:<正>关于思维心理本质问题,一向是心理哲学需要解答基本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哲学这个问题解答,仍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公认见解。正是这点促使笔者十分关注思维问题,现将管见陈述如下。

  • 标签: 思维过程 认知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 心理结构 解决问题 人脑
  •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了波普尔哈耶克乌托邦理想社会批判。本着道德热情,建构论者所提出理想社会具有理想主义、理性主义、线性主义、目的论、道德主义等特征。笔者分析了两人这种理想社会批判,指出理想社会理性主义实质是非理性主义,其历史主义实质是圣人主义,其自由会导致奴役,其道德激情会造成不道德后果,以此说明,人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到达天堂理想社会,反而会因追求天堂而跌下地狱。

  • 标签: 波普尔 哈耶克 理性社会 批判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 简介:耿宁唯识宗回忆观批评很有道理,但他现象学补充还未最终解决问题,还可以沿着他提及两个方面——唯识宗对开悟经验阿赖耶识阐发——再做深度探索。转识成智开悟没有消除时间经验,反而在某些方面突出了它。而阿赖耶识而非第六识作为回忆最终依据,其“能藏”性就在于它在刹那生灭中还具有的保持能力。它与胡塞尔揭示时间意识之流有一些可比之处。它们都是流性,在根本转变中具有非实体连续;它们对于双方都是终极发生源头,使得熏习或习性可能。胡塞尔时晕说似乎可以补足唯识刹那生灭说中一个缺口,而唯识阿识流性贯彻始终我执深刻批评,也可以反衬胡塞尔先验主体说未化之处。

  • 标签: 自证分 阿赖耶识 能藏 刹那生灭 一类相续 内时间流的晕结构
  • 简介:很多人都同意:《论语》是在汉代成为。但是,最近有论者把《论语》成为时间定于宋代甚至元代。这种新鲜看法事实反映了他们贬低孔子地位“非圣”心态。汉代七经之说早已确切无疑地显示《论语》是经。《汉书》有关记载汉代教育中《论语》特殊地位等,也为《论语》在那时属经提供了证据。

  • 标签: 《论语》 孔子
  • 简介:《论身体各部分功能》是盖伦医学生理学方面的代表作。盖伦医学思想价值除了体现在古代医学史意义,还体现在古典文教传统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论身体各部分功能》3.2.6—3.2.13解读,把古希腊罗马医学放回到它赖以产生存在文化背景中,展现身体认识治疗在灵魂教化活动中位置作用。

  • 标签: 盖伦 身体 灵魂 医疗 教化
  • 简介:在《算术基础》中,弗雷格追溯了数学表达式不变逻辑基础同时,清理了带有主观性相对心理主义。但心理主义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反而在蒯因那里得到复兴,而且蒯因还基于自然主义心理主义,否定了弗雷格对数学基础探寻。本文试图借由解读弗雷格蒯因文本,展示数学哲学中基础主义与心理主义之争,并借由弗雷格文本蒯因心理主义做出回应。

  • 标签: 基础主义 心理主义 分析性 整体论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高度,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重大意义,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深刻认识反腐败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既要树立持久作战思想,又要抓紧当前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方针,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堤防,同时通过体制创新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土壤条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力度。”我们不仅要从经济、政治深人探究当前腐败成因、根源条件,而且还要从更为深入思想文化层面,剖析腐败产生主客体原因,建立有效整治腐败思想文化机制。

  • 标签: 腐败现象 江泽民同志 拒腐防变 反腐败斗争 反腐败工作 思想文化
  • 简介:在康德美学与实践哲学中,“崇高”概念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本文将指出,从道德心理角度加以考察,“崇高”概念却因其自身多重性与复杂性而导致诸多理解困难,主要是,崇高是愉悦还是不愉悦?而与这一问题直接相关是:作为道德情感“敬重”究竟是一种怎样心理感受?或者说,道德行为者应该是快乐还是痛苦?本文首先通过考察美与崇高关系,指出二者对于道德情感具有同等促进作用;其次,针对崇高与道德情感复杂关系,指出必须认识到二者本质性区别;第三,就其道德动机与情感体验而言,综合康德不同时期观点,本文认为,“道德平静”才是康德伦理学中道德主体最应该具有的健康心理状态,它是一种“消极愉悦”,而且,这种复杂心理状态也为崇高所蕴涵。

  • 标签: 敬重 崇高 愉悦
  • 简介:百年以来,中国数代知识分子一直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求存图强现代化事业中,能够顺利地实现西方文化资源本土化,或者说是将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现代化。从“中体西用”到“以日为师”或“以俄为师”,再到“西体中用”,中国思想家们在这百年里进行了

  • 标签: 儒家 思想资源 现代意义 伦理精神 政治思想 生命智慧
  • 简介: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锦全先生是我国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中知名学者。为庆贺其十八寿辰,去年本刊第4期曾刊发《思想史“两重性”探求及意义衍生——李锦全先生中国思想史本质诠释》。今年6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了“中国传统文化承传创新暨庆贺李锦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本刊现特发李锦全先生此文,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矛盾 融合 承传 创新
  • 简介:胡锦涛同志在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这个思想实际就是要从社会发展理论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可以说,“以人为本”就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具体化。这个新理解对于我们在现实历史条件下把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注意是,十七大报告中对于“以人为本”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性说明。这个说明,

  • 标签: 以人为本 大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习 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
  • 简介: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伦理与儒学日常生活伦理是合二为一。儒学日常生活伦理不是通过概念抽象演绎或建构形而上体系得以证实,其价值体现于"日用即道"中,即形而下日常生活伴随着形终极关切,在日用生活伦理中蕴含着"知性、事天、立命"与"知天命"终极追求。儒学日常生活伦理形上方面所要解决问题是日常伦理生活的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在儒家内在超越伦理认同理论与实践中,人生命与道德终极根源、个人日常生活与伦理责任始终是联系在一起,在"天道"与"人道"统一中遵循着"中"与""的人生价值,并通过"诚"与"信"超越人类自身本体进行确认与体认,从而为日常生活伦理提供形而上途径与担保。

  • 标签: 儒学 日常生活伦理 形上之维
  • 简介:探索当代中华民族价值理念与精神家园问题不能脱离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内核是文化精神。中华文化总体精神是“德性精神”。“德性精神”对于当代中华民族发展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华民族 文化传统 文化精神 德性精神
  • 简介:该文关注“曾经”与“承诺”-复仇”与“拯救”如何相关特别是如何转换记忆政治”。问题背景是苦难:作为存在论或现象生活世界基本事实,它是人类唯一可以普遍面对神、面对政治“救赎地”,而不是“弥撒”中可以流逝将来时。或在“复仇”中永远走不出过去时。这里重要记忆形式时间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因而“曾经”不是无生命力过去压力(如尼采所批判本雅明所清理);也不是简单转化为复仇有生命力权力意志即强权政治(如尼采所一厢情愿);而是走出复仇拯救——即走出过去时——“记忆”中“曾经”“承诺”。但事实。它已不能由西方文化特质独立承担了。

  • 标签: 曾经-承诺 记忆 复仇-拯救
  • 简介:结构主义为支撑后现代激进思潮马克思主义历史叙事提出了诸多批评,从而亦给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解释带出了诸多争论。本文试图在有关历史变迁规律争论语境中,阐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叙事特色:其一方面坚持社会历史变迁动力机制普遍性假设,另一方面聚焦于社会形式特殊变迁,从而揭示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变迁直接动力、基本方向可能形式。这一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主体与结构之间张力协调,与黑格尔辩证法传统一脉相承,亦是全部欧洲现代性历史叙事制高点。各种后现代话语多为那种张力碎片化回应,并没有证明张力本身已经改变。因此,它们大都表现一种立场申诉。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 历史叙事
  • 简介:<正>在我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同时包括教育体制科学技术体制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运动,已成为历史发展中不可逆转巨大社会潮流。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在这个革命过程中,不管是进行哪一方面的改革,调整哪一方面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

  • 标签: 社会心理环境 第二次革命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关系 社会过程 历史发展
  • 简介:《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农业四十条》)是农业集体化时代毛泽东领导制订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领性文件.这一公共政策在农村具体传播与执行情况进行梳理研究,对了解历史、戒鉴现实和丰富学术都有一定意义.《农业四十条》在农村传播、讨论方式及途径,反映了国家话语民间表达借用及国家权力与村庄权利关系;而《农业四十条》在基层执行中实际地位作用,则可纠正学术界既往有关问题认识方面存在偏差.

  • 标签: 《农业四十条》 农村 传播 讨论 执行
  • 简介:理论与实践关系难题并非天然存在,而是被某种“哲学”所造成。西方哲学以有别于日常劳碌神性“看”宣告自己诞生,宣告了智慧之爱“理论”性,同时也宣告了哲学与实践对立。西方哲学是“看”隐喻化及其系统化,其典范是柏拉图“相”论。评论这类哲学隐喻根据及其与实践对立,可从另类与实践并无紧张关系哲学性隐喻即“道”论出发,使“相”论与实践张力昭然若揭。理论既已疏离于实践,就再难回过头来统驭实践,因此“实践‘哲学”’之难便在于它不是毁坏实践,就是毁坏哲学。

  • 标签: 理论 实践 哲学
  • 简介:<正>在《叶剑英选集》中贯串着实事求是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有的文章题目标明:《坚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世界没有孤立科学》等,更多没有写在题目,而其内容则是充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可以说,实事求是也是《叶剑英选集》精髓。在今天,联系当前实际,认真学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用以指导实践,是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解放思想 科学态度 叶剑英 实事求是的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