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静脉取联合导管溶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例AMVT小肠坏死、肠切除的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应用Fogarty经肠系膜上静脉取加术后溶。结果患者治愈出院11例(91.7%),死亡1例(8.3%)。治愈患者术后无肠瘘、短肠综合征、肠系膜静脉血栓复发等并发症出现,无再次手术。结论术中经肠系膜上静脉取联合导管术后溶治疗AMVT简单易行,临床效果良好,联合后续抗凝等预防性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肠系膜静脉 血栓形成 静脉取栓术 导管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尿激酶动脉溶和静脉溶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将对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2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展开分析,按治疗方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组100例。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干预效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5.00%,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尿激酶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院前溶与院内溶治疗的时间、血管再通率、心源性休克及1年内生存率。方法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治疗(8mg静脉推注,42mg90min内静脉滴入,同时配合普通肝素静脉应用)。结果经统计学处理,A组(院前溶组)比B组(院内溶组)溶时间提前了(150±120)min,血管再通率提高了14.47%,P〈0.05,心源性休克减少了6.63%,P〉0.05,1年内生存率提高了13.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比院内溶治疗争取了时间,降低了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提高了血管再通率及生存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对比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中机械取和选择性动脉溶效果。方法: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研究,对照组实施选择性动脉溶(35例),实验组实施机械取(35例),相对比再通率、再通时间以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管再通率较高,并且再通时间短(P<0.05);治疗前NIHSS评分并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24h、7d、30d评分均降低,而组间对比,实验组更低,差异显赫(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要显著优于选择性动脉溶,更利于患者恢复和血管再通,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选择性动脉溶栓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实施理静脉溶护理,探讨该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5月,在此期间内我院一共接收了60例接受AIS静脉溶治疗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行静脉溶(rt-PA)治疗,但是在护理方式上,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溶期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实施个体化围溶期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24h、治疗3d、治疗后7d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文通过研究论证得出,对个体化围溶期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围溶栓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实施理静脉溶护理,探讨该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5月,在此期间内我院一共接收了60例接受AIS静脉溶治疗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行静脉溶(rt-PA)治疗,但是在护理方式上,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溶期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实施个体化围溶期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24h、治疗3d、治疗后7d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文通过研究论证得出,对个体化围溶期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围溶栓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溶(CDT)与CDT联合猪尾管碎治疗非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安徽省淮北矿工总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手术治疗的非慢性期下肢DVT患者55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33~83(65.8±12.4)岁;左下肢34例,右下肢21例;病程1~26(9.7±5.5)d;急性期36例,亚急性期19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联合组27例采取CDT联合猪尾管碎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28例仅采取CDT方案进行治疗。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近期(术后1周)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溶时间、住院时间及出血并发症;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Villalta评分表评估2组患者血栓后综合征(PTS)的严重程度。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为100%。联合组近期临床有效率为92.59%(25/27),优于对照组的67.86%(19/28);联合组疗效Ⅰ级2例、Ⅱ级9例、Ⅲ级16例,对照组分别为9例、10例、9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P=0.016)。尿激酶用量、溶时间、住院时间在联合组分别为(188.2±41.5)万U、(3.7±0.7)d和(7.9±1.2)d,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62.1±34.0)万U、(6.6±0.6)d和(14.0±2.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3、17.10、13.85,P值均<0.001)。术后发生出血并发症联合组2例、对照组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699)。术后12个月,联合组发生PTS 7例,其中轻度2例、中度3例、重度2例,对照组发生PTS10例,其中轻度3例、中度3例、重度4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1,P=0.416)。结论对于非慢性期DVT患者,单纯CDT和CDT联合猪尾管碎治疗都是安全有效的。联合组方案早期临床有效率更高,同时还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溶药物的用量,节约治疗成本,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机械碎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大段缺损的术后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8—2015-08采用搬运技术治疗的下肢大段缺损59例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护理经验。结果59例均获得平均25(13~48)个月随访。未出现再次骨折、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出现膝关节受限23例,踝关节受限22例,断端不愈合11例,对线不良8例,皮肤软组织嵌顿7例,钉道感染7例,疼痛难以耐受4例,固定钉松动3例,成不良2例。并发症经过手术调整和积极护理均得到对症治疗,未出现不良反应和严重后果。结论搬运技术是治疗下肢大段缺损的有效方法,但术后护理也较复杂。术前积极宣教,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术后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预防并发症发生。如出现并发症,积极护理。而搬运患者出院后患者及其家属较高的依从性是手术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

  • 标签: 下肢 大段骨缺损 骨搬运技术 护理
  • 简介:发现治疗组较对照组临床愈合时间缩短了24%[治疗组平均为(86±6)d,发现LIUS治疗组的平均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了38%[治疗组平均为(61±3)d,国际上对LIUS在促进愈合融合方面的研究在持续进行中

  • 标签: 低强度 强度超声 愈合骨
  • 简介:目的:总结距软骨损伤(OLT)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在PubMed、Springerlink英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以“osteochondrallesions”、“talus”为关键词查阅2010年1月—2014年11月有关OLT手术治疗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治疗OLT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清创、微骨折或钻孔术,自体或异体软骨移植术,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等多种方法。清创、微骨折或钻孔术一般适用于年轻、损伤面积小而浅或孤立病灶的患者。面积大、深的软骨及软骨下损伤可考虑自体或异体软骨移植术。关节镜手术因其微创、直视下操作及可同时进行诊断与治疗等优势,可做为手术治疗OLT的首选方式。目前,关节镜联合其他方法成为OLT治疗的新趋势。临床上儿童OLT少见,对保守治疗失败的OLT儿童,内固定和清创微骨折的手术治疗都是较好的手术方法。结论OLT有多种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临床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身因素和病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骨疾病 骨软骨损伤 距骨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11月至2011年06月收治骨折患者42例。其中男36例,女6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16岁。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最长2年3个月,最短6个月均性愈合,足外形、走路、穿鞋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涉及关节面的跟骨折有满意疗效。

  • 标签: 跟骨骨折 闭合复位 克氏针内固定
  • 简介:1病历摘要患者男,21岁,因右下颌反复肿胀、流脓2年,于2004-07-02首次入院。患者自2002年开始双侧下颌肿胀,随后下颌下缘皮肤破溃,长期流脓,曾拔除右下颌后牙,拔牙后创口长期不愈合,在外院多次行下颌骨髓炎死刮治、瘘道切除术,术后右下颌又反复肿胀,继续流脓。患者13岁时曾发生右股骨、左股骨、左前臂骨折,1998年在外院

  • 标签: 石骨症 下颌骨 骨髓炎
  • 简介:目的探讨开放性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行开放性颗粒植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5例接受开放性颗粒植治疗的开放性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实施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等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25例患者创面均成功修复,骨折均顺利愈合,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接受开放性颗粒植治疗的患者实施精心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骨缺损 开放性颗粒植骨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不连为治疗的严重晚期并发症,凡骨折后6个月骨折两端未达到性连接为不连,骨折后一旦发生不连将对患肢的功能康复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不连术后仍不愈合对患者的身心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这类病例原因很多,其治疗的要求很缜密。

  • 标签: 骨不连 骨不愈合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行搬运技术治疗肱骨大段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深圳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治疗的9例肱骨大段缺损患者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21~41岁,平均29岁。缺损原因:外伤导致缺损2例,慢性骨髓炎6例,骨肿瘤1例。缺损长度4.2~9.0 cm,平均5.9 cm。手术安置单边外固定支架,术后7~10 d定期调整外固定支架行搬运,逐步恢复肱骨长度,复查X线片见有3~4层皮质后,可拆除外固定支架。记录肱骨延长长度、延长率、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支架携带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15个月上肢功能评分(DASH)。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5~36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延长长度平均5.9 cm,延长率平均26%,平均愈合指数为31 d/cm。愈合时间平均8.3个月,外固定支架携带时间平均10.8个月。DASH评分从术前的(25.0±2.4)分改善至术后15个月的(12.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肱骨大段缺损均得到良好的矫治,除1例暂时性的桡神经麻痹外,其他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肩肘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行搬运治疗肱骨大段缺损可较快治疗缺损,恢复患者的上肢功能。

  • 标签: 肱骨 骨延长术 外固定器 大段缺损 Ilizarov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