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7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60年代,科学哲学与核心哲学之间早先亲密关系开始急剧改变,库恩和他同时代人提出了科学哲学独具匠心问题,带来了多少有着相对主义和建构主义色彩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发展。理论选择传统哲学说明遭到拒斥,而社会学说明获得优先地位,科学哲学开始远离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核心问题。不可通约性论题是对实证主义更为激进背离,它在自我承诺意义上所有明显影响,可被视为保守和过时。在科学哲学开始倾向于自然主义方法时,库恩思想中却出现一种先验方法;在其科学哲学注意力从范式转移到不可通约性时,哲学潮流再一次朝向相反方向。在拒绝同时代科学哲学一些方面时,库恩无意间让自己与实证主义保持一致。科学哲学对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已变得更顺应和开放,重新评价库恩所放弃那些具有自然主义因素思想时机已到来。

  • 标签: 库恩 科学哲学 自然主义 实证主义
  • 简介:一、哲学教育在当代中国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哲学曾以真理标准大讨论,启动和加速改革开放进程。哲学再一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先导。随后,“人道主义研究”、“异化”和“主体性”问题讨论、“萨特热”、“尼采热”,等等,都对人们思想转变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深人,哲学似乎有点跟不上这趟列车行进速度了,哲学影响力似乎与社会发展进程出现成反比现象。社会越是发展,人们似乎越是远离哲学。

  • 标签: 哲学教学 批判性思维 改革开放初期 培养 社会变革 “主体性”
  • 简介:通常认为,获得知识不能靠碰运气,凭借好运气获得真信念不足以被视为知识。知识与运气是近年来认识论研究热门话题。一般认为,一个好知识理论应该能排除认知运气影响。在当代认识论中,过程可靠主义、德性认识论和反运气认识论这三条主要进路都分别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认知运气,但各自都存在明显不足。由于缺乏对“运气”统一、明晰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认知论进路能够完全满足排除认知运气这一要求。

  • 标签: 盖梯尔问题 认知运气 过程可靠主义 德性认识论 反运气认识论
  • 简介:卢梭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只有平等地对待他人,才能平等地得到他人对待。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追求幸福权利,每个人对一切幸福手段也都有平等要求。然而,我们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平等是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和赞美的理想目标,是人一种理性诉求,平等本身变成了一种幸福追求,平等追求是理想追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并逐步实现平等历史。

  • 标签: 平等 权利 可能
  • 简介:转化人类主义主张通过运用基因修饰技术或生物机械工程等手段,使得人类能够超越生物性限制以实现个体增强——包括身体、智能和心理等能力增强,其思想前提包括个体身份非连续性、身体和心灵工具化和财产化、对完美身体追求等。通过阐明一种人格论的人本主义观点,即人是具身存在、是道德共同体中成员、是具有尊严存在,转化人类主义对人理解被证明是自相矛盾、非整体性、物理主义和脱离社会关系。关于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身体之于人格人关系上,存在着客观、规范性认识,转化人类主义观点与这种认识是相悖

  • 标签: 转化人类主义 人格论的人本主义 人格人
  • 简介:形而上学层次结构可被展示为一个以其抽象程度递增金字塔:质料形而上学—形式形而上学—理念形而上学—方法形而上学。对其中各个层次,康德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涉及,只是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质料形而上学出发点正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而康德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于"先验综合命题如何可能"这一关键问题,康德回答和论证包含逻辑上恶性循环。通过强调"统觉"自返性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通过对其质料形而上学作一定改变,并对形式和方法形而上学做必要补充和修正,整个形而上学可以获得一种奠基。

  • 标签: 形而上学 康德 笛卡尔 先验范畴 范导原则 统觉
  • 简介:殷墟甲骨文中,需同于儒。需、儒人群在殷商频繁活动,在王室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也已形成专门化、垄断化职业。《周易》需卦虽与儒有一定关联,但将它与殷商民族或儒原始发生联系在一起,则尚欠证据。汉字中。偏旁带需字,多具有柔、弱意思。儒文化性格受启发于周室勃兴。周王朝建立与发展及周初诸王事功业绩与崇高德行,为最初儒不仅提供理想原型。也构成了儒家学派自身创生精神动力。原始祝、宗、卜、史职业已经不能满足儒者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双重需要.他们游离出祝、宗、卜职业安排.而相对保留史存在。他们要使用民间舆论工具。通过思想与文化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上层政治活动。保护弱者利益,为弱者说话,自觉地认同于弱者代言人身份。

  • 标签: 周代 文化性格
  • 简介:胡塞尔晚年尝试建立生活世界本体论。他把生活世界视为一切意义起源和归宿,把生活世界与科学和哲学相关联,以便阐明知识发生线索和规律。按照胡塞尔看法,在知识构成中存在奠基与被奠基关系,在不同知识形态中存在明证性程度上差等序列。胡塞尔研究生活世界本体论是为了在各种生活形态和知识谱系中发现本质普遍联系和统一性。胡塞尔终其一生反对他那个时代相对主义。我们能从胡塞尔有关生活世界本体论学说中获得启发,找到反驳当今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观点某些理据。

  • 标签: 谱系 本质 生活世界 后现代主义 相对主义
  • 简介:由于历史原因,台湾地区现代化比大陆要早一拍,在20世纪60年代就实现经济起飞,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台湾与大陆在文化和种族上都有着更密切关联,所谓血浓于水。正因于此,在很多方面,台湾都为我们提供可资借鉴资源,对于今后我们如何发展儒学,同样亦不例外。

  • 标签: 台湾地区 儒学 战后 亚洲四小龙 经济起飞 60年代
  • 简介:黑格尔哲学声称把握绝对知识,但又承认哲学不外是以思想把握时代,哲学家也不能超越所处身独特历史条件。为了尝试疏解这个表面冲突,可将作为黑格尔系统基础《逻辑学》视为一套庞大范畴体系;分析康德范畴论及其理论预设,则有助于显示黑格尔理论独特之处。有别于其他理性主义者,黑格尔不接受有任何先验而终极原则可用来建立哲学系统和完整范畴论,而是认为只能在具体哲学史发展中把握概念,然后整理出一个系统。因此,哲学只能回顾思想和历史发展,把握当下时代精神,这种历史理性才是把握绝对知识正途。通过理性历史条件来理解黑格尔绝对性概念,黑格尔哲学可重新被解释为一种开放和需要不断更新哲学思维方式。

  • 标签: 黑格尔 康德 范畴论 绝对知识 开放系统 历史理性
  • 简介: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宣称,理性在自我清算中已终结自身,因此置批判理论于困境之中。哈贝马斯背离传统理性观,通过合理重建为理性寻找新基础.以挽救启蒙传统中批判能量,激起了广泛批评。在超越“理性启蒙”和“理性他者反启蒙”时代而进入“理由”时代后,哈贝马斯召回与慎思纠缠认知主义时刻.诉诸“理性评判”和“给出理由”。从而达成合理共识,彰显交往合理性价值;但将合理化扩展至社会领域时,对理性社会功能,依然需要保持警惕。,

  • 标签: 批判理论 合理重建 理性评判 法兰克福学派
  • 简介:日常生活推理是可废止。波洛克为了回应怀疑论对知识获取可能性挑战,提出了可废止性推理观,认为知识是系列信念集合,它依赖于具有时间维度辩护、理由权衡和废止者,而这种辩护无法借助演绎推论模式达成;道德冲突发生于义务选择过程中,对道德义务,尤其是初显道德义务之感知体现可废止特性。传统演绎式道德推理模式无法说明道德冲突中出现例外道德困境。依赖于行动理由实践是可废止;源于对常识处理需要而产生的人工智能是可废止性推理推动者。刻画可废止推理这一形式逻辑工具并非是传统单一和单调逻辑,而毋宁是非单调逻辑。

  • 标签: 可废止性 推理 认识论 道德冲突 初显的 单调的
  • 简介:目前,学界对人工智能是自主且能够独立承担责任论证都是基于行动自主,这并不能解决人工智能承担责任问题.人工智能自主性问题实质上是在决定论世界里讨论能动者能否自主问题.在理性回应论支持下,人工智能有可能是完全自主,并且能够承担义务责任.人工智能所承担义务责任是一种联合义务责任,根据与人类关联形式,分为多种责任承担形式.人工智能使用者需要注意忽视责任,而非人工智能使用者要承担不使用人工智能责任.

  • 标签: 人工智能 自主性 决定论 责任
  • 简介:技术社会塑形论立足于社会学研究范式,围绕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形成了三种理论流派:(1)以托马斯·休斯代表技术系统论;(2)以拉图尔为代表“行动者网络”理论;(3)以平奇和比克为代表社会建构论。技术社会塑形论开启技术哲学研究新领域,同时也具有诸多理论弱点。

  • 标签: 技术 社会 建构主义 经验转向
  • 简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善恶彼岸》以及同时期并未出版笔记展示尼采如何克服那种要么选择自然主义、要么选择自由论单一可能性。(1)查拉图斯特拉关于超人讲话并非教条或者一种命令,而是劝导和邀请——劝导和邀请人们去尝试更高的人性发展。(2)尼采利用他对同时期生理科学解读,发展出将人看作动态身体—组织构想。在这个构想中,他将自然主义动机与一种超越实践联系起来。(3)人类物种自然—文化—历史发展,创造意识进一步发展可能性。个性通过审美可以得到验证。这种设计既不是由天性决定,也不是出于道德需要,而是由一种"可能事物规范性力量"引起,而这个可能事物可以通过文化演练而实现。尼采是自由政治人类学倡导者。

  • 标签: 尼采 超人 自然主义 自由 文化超越
  • 简介:海德格尔技术追问双重品质表现为现象学特性与非现象学特性统一。"现象学特性"意味着技术追问本身所表现出自明但依然需要澄清方面;"非现象学特性"意味着追问本身被遮蔽、被忽略方面。二者是共在关系。海德格尔技术追问功绩是让人与技术之间自由关系得以呈现,问题是让这一关系永远地停留在先验、形式层面。只有引入技术体验、身体、实践等维度才能够让自由关系得以从经验维度充实自身。

  • 标签: 海德格尔 技术哲学 自由 双重品质
  • 简介: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意向活动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感受概念。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 感受 意识 意向性
  • 简介:技术批判理论关注主题包括敌托邦②(dystopia)和民主.双面的技术(即包括技术和社会两方面),技术系统环境改造,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对技术哲学贡献。批判理论主张,工业社会设计在政治上是偶然,以此反对技术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现如今从属于技术律令和需求的人类,或许在将来能够控制技术并决定技术演化。批判理论将建立这样一种社会过程称为“民主合理化”(democraticrationalization)⑨,它所需要技术进步以公众广泛参与技术决策为前提条件。这种“成本”与“收益”根本性转变是难以预测

  • 标签: 民主的合理化 技术 建构主义
  • 简介:卢卡奇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在美学视阂中,从微观层面对人异化问题探讨。他看到了在发达工业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人赖以存在经验生活层面,而异化深入是由于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非日常生活无法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得日常生活停滞不前造成.他把唯一能使非日常生活回归日常生活希望寄托在艺术身上,因为艺术与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微妙,既从日常生活中分离了出来,也没有丧失掉与日常生活联系。

  • 标签: 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 审美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