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科毒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为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急诊科病房2011年8月-2014年7月140例毒症患者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将急诊科3年间出院患者信息数据库中所有数据导入Excel2007,运用Stata7.0统计软件对660例感染病例(140例毒症组和520例非毒症组)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毒症发生率为6.8%,病死率为3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和D-二聚体升高是急诊科毒症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140例毒症组中死亡(67例)与存活(73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血脂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和肾功能不全是影响毒症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急诊科老年患者居多,毒症患病率在逐年增高,毒症患者多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而高龄、高血脂、血肌酐升高和甲状腺功能异常可作为临床独立预判毒症患者不良预后的实验依据。

  • 标签: 脓毒症 急诊科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
  • 简介:掌跖疱病是发生于掌跖部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疱性皮肤病,笔者自2005年8月-2007年8月用中药治疗此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掌跖脓疱病 中药 疗效
  • 简介:毒症”一词原系从“sepsis”翻译的。查“sepsis”的原意为“腐败之意(Gr.decay)”,“Posisoningwhichiscausedbytheproductsofaputrefactiveprocess”(摘自Dorland’sMed?..

  • 标签: 脓毒症 诊断标准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炎症反应综合征 非感染性 全身性
  • 简介:摘要:惰性凝聚杆菌(A.segnis)属于凝聚杆菌属(Aggregatibacter)[1]该属包括嗜沫凝聚杆菌(A.aphrophilus)、副嗜沫凝聚杆菌(A.paraphrophilus)、惰性凝聚杆菌(A.segnis)。凝聚杆菌是一类生长需特殊营养物质的苛养菌,与很多感染性疾病有关,可导致人类严重感染的革兰阴性菌。在临床标本中该菌属细菌不容易分离及鉴定,故又称“难培养的细菌”,常规培养基生长困难或需长时间的培养才能检测到,引起的感染发病率一直难以估计。因此,对苛氧性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既是临床抗感染治疗的迫切需要,也是对微生物人员实验室检测技术能力的考验。本文就本院肝病区脾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惰性凝聚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实验室细菌鉴定及药敏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 标签: 惰性凝聚杆菌 脓肿 感染
  • 作者: 许伟伟 李明 崔广清 王瑞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年第05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上海 201620 现在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东台 22420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上海 201620,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东台 224200
  • 简介:摘要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引起器官功能障碍,进而危及生命,而凝血功能紊乱在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毒症时机体的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高凝,而抗凝机制又受到明显抑制,引起大量微血栓形成,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尽管国内外对毒症的抗凝治疗存在明显争议,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抗凝治疗在毒症中的意义,只有恰当的抗凝才会有效降低毒症DIC、毒性休克及高风险人群的病死率,最终有效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而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IC)评分是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多的用于指导抗凝的评分系统,该评分是在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显性DIC评分系统及毒症3.0的基础上优化而来,包括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3项。SIC评分可以灵敏地监测到毒症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建议SIC评分≥4分是启动抗凝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国际上推荐的抗凝药物有抗凝血酶(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肝素等,而国内推荐的抗凝药物只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两种。在使用抗凝药物之前需详细评估患者出血和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需关注患者的基础疾病,在无明显抗凝禁忌证的情况下尽量采取从普通肝素过渡到低分子肝素的治疗策略。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 抗凝治疗 肝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对毒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毒症3.0标准将患者分为非毒症组(87例)和毒症组(101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HBP、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快速SOFA评分(qSOFA)、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以及患者近期用药史等资料,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毒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HBP、PCT、CRP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评估HBP、PCT和CRP对毒症器官衰竭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HBP、PCT和CRP对毒症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毒症组比较,毒症组HBP、PCT、CRP、WBC、SOFA评分、qSOFA评分、MEWS均明显升高〔HBP(μg/L):55.46(24.57,78.49)比5.90(5.90,9.01),PCT(μg/L):6.83(1.75,30.64)比0.23(0.12,0.75),CRP(mg/L):67.35(26.23,123.23)比4.45(2.62,47.22),WBC(×109/L):11.84(7.18,16.06)比6.58(5.47,8.99),SOFA评分(分):6(4,8)比0(0,0),qSOFA评分(分):2(1,3)比0(0,1),MEWS(分):4(3,6)比1(0,2)〕,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10(4,17)比0(0,7)〕,病死率明显升高〔29.7%(30/101)比4.6%(4/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BP、PCT、CRP与SOFA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0.33和0.38,均P<0.01),其中以HBP相关性最强、CRP次之、PCT最弱。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P、PCT和CRP均是影响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1.015、1.094、1.067,95%可信区间(95%CI)为1.007~1.022、1.041~1.150、1.043~1.093,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BP、PCT和CRP对毒症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0.87、0.80,95%CI分别为0.88~0.97、0.82~0.92、0.74~0.87,均P<0.01〕,其中以HBP的诊断效能更高;当HBP临界值≥15.11 μg/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4%、89.66%,高于PCT临界值≥1.17 μg/L时的敏感度(81.19%)和特异度(80.46%)。但CRP预测毒症的敏感度最高,为94.06%,而特异度较低,为63.22%。结论HBP可以作为预测毒症的生物指标,是预测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评估毒症患者的器官衰竭严重程度。

  • 标签: 肝素结合蛋白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脓毒症 生物标志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诺卡菌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目前液诺卡菌导致肺部感染的病例报道罕见。本文报道1例液诺卡菌肺部感染病例,通过分析诺卡菌的临床感染特征、影像学变化、检验结果以及药物治疗过程,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帮助,加强临床、药学及检验等多学科的协助诊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创伤毒症进行免疫调理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加迈普新和乌司他丁。结果治疗组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联用迈普新和乌司他丁治疗严重毒症可显著降低TNF-α及IL-6的水平,对于患者免疫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对毒症采用免疫调理治疗具有可行性。

  • 标签: 创伤脓毒症 免疫调理 乌司他丁 胸腺肽
  • 简介:毒症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它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凝血功能紊乱引起微血管血栓形成、炎症瀑布反应、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导致的血管低反应性以及内皮功能的障碍等。

  • 标签: 微粒 脓毒症 炎症反应 凝血功能 内皮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部外科毒症急诊救治适宜技术。方法选取185例腹部外科毒症患者,从“细菌、炎性介质、营养代谢、基础疾病、免疫功能、内外毒素、脏器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兼顾并治,应用短程山莨菪碱与地塞米松联用为主,自制“解毒固本汤”进行配合治疗的救治方案,以达到调控炎性介质、改善免疫紊乱状态的目的。结果本组选取的腹部外科毒症185例患者中,总计死亡18例,死亡率为9.7%。结论严重腹部感染使得腹部外科毒症救治困难,采用综合救治的新对策能有效降低腹部外科毒症的死亡率。

  • 标签: 脓毒症 急诊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儿童毒症发生院内感染相关的免疫指标。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诊断毒症的15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在PICU期间有无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比较两组辅助性T细胞1和2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CD14+HLA-DR)表达比例、调节性T细胞比例、第三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及治疗转归。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两组的病情严重度及治疗进行匹配,分析上述指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或χ2检验,预测院内感染发生的免疫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无院内感染组104例,院内感染组51例,首次发生院内感染的时间为入PICU后(12±7)d。常见部位为肺部(26例,51.0%)、血流(15例,29.4%)。院内感染组PRISM-Ⅲ显著高于无院内感染组[8(0~31)比4(0~17)分,Z=3 913.00,P<0.0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创机械通气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无院内感染组[35.3%(18/51)比10.6%(11/104),χ²=13.77,P<0.01;86.3%(44/51)比38.5%(40/104),χ²=31.51,P<0.01];院内感染组PICU住院时间更长[20(3~94)比7(2~41) d,Z=4 585.50,P<0.01],病死率更高[29.4%(15/51)比6.7%(7/104),χ²=14.45,P<0.01];院内感染组白细胞介素(IL)-6、IL-10更高[37.83(2.23~7 209.99)比13.45(0.80~50 580.64)ng/L,Z=3 390.50,P=0.01;10.42(1.11~6 052.21)比4.10(0.16~409.28)ng/L,Z=3 212.00,P=0.03],CD4+/CD8+、CD14+HLA-DR比例更低[1.16(0.44~4.96)比1.61(0.15~6.37),Z=1 955.00,P=0.01;0.48(0.08~0.99)比0.67(0.09~0.98),Z=1 915.50,P<0.01]。PSM后,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各46例,院内感染组CD14+HLA-DR比例明显低于无院内感染组[0.44(0.08~0.99)比0.64(0.09~0.98),Z=758.00,P=0.02]。CD14+HLA-DR比例预测院内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2,截断值为0.39,95%CI为0.528~0.755。结论CD14+HLA-DR比例水平可能与儿童毒症发生院内感染相关。

  • 标签: 儿童 脓毒症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毒症是导致住院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毒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降低患者病死率至关重要。毒症生物标志物是在机体对感染的应答过程中产生的,理想的毒症生物学标志物应该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度、低成本、便于检测及可重复性好等特征,可用于毒症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判断及治疗反应监测等。毒症生物标志物层出不穷,但缺乏有效、统一的评价方法,可用于毒症诊断的具高灵敏度、高特异度的生物学标志物仍然缺乏。本文根据毒症的病理生理特性将毒症相关生物标志物进行分类梳理。目前诊断毒症的"金标准"生物学指标并不存在,任何单一的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都有限,多种生物学标志物联合应用可提高毒症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提高对毒症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 标签: 脓毒症 诊断 预后 生物标志物
  • 简介:创面可以说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所有"麻烦"的根源.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已形成各种行之有效的创面处理方法,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 标签: 烧伤患者 脓毒症 创面处理方法 防治 危重
  • 简介:摘要尿源性毒血症,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导致感染性休克乃至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患者死亡。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各中心的临床研究报道,围绕目前尿源性毒血症的诊断、治疗现状展开,寻找后续临床研究突破口。

  • 标签: 尿源性脓毒血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是毒症进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并SAE患者病死率较高,远期认知功能障碍显著影响幸存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仍未阐明,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目前仍以毒症综合救治为主,多种针对脑病的干预措施尚处于研究阶段。未来研究需明确减少毒症大脑炎性反应、保护血脑屏障、抑制神经递质传递异常等病理生理损伤关键点的方法,从而防治SAE患者脑功能永久性损害。

  • 标签: 脓毒症 脑病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