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热敏灸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热敏灸治疗36例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热敏灸患者长强、次髎、腰俞和肛周局部,每腧穴艾灸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者,22例治愈,11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7%;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前为6.1±1.52,治疗后为1.63±1.05,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热敏灸能改善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 标签: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灸法 热敏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肛门直肠测压方法检测189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肛门直肠静息压、缩榨压、直肠初始感觉阈值、排便阈值、最大耐受容量指标及反常运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有直肠肛门运动功能的异常,有32.2%的患者出现了排便时的反常运动。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异常,肛门直肠测压为便秘的分型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肛门直肠测压功能性便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先做结肠造瘘,再行肛门成形,最后关瘘,3次手术显然增加了手术和麻醉并发症的风险。我院2006年2月~2006年12月对8例新生儿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施行了后矢状人路肛门直肠成形术,均一期完成手术.术后初步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新生儿 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 高位肛门直肠畸形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ASAPR)的临床价值并对其远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ASAPR治疗肛门直肠畸形48例,主要手术方法包括充分保留直肠末端的瘘管结构,保证肠末端从由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组成的横纹肌复合体中心拖下,会阴皮瓣的应用。结果随访4.1-12年,高、中、低位畸形中肛门功能良好率分别是46%、80%、100%,肛门功能高位畸形优良率明显低于中、低位畸形(P<0.005)。结论本方法能直视下恢复耻骨直肠肌与肛门外括约肌的解剖关系,并能将直肠末端从横纹肌复合体中心拖下,随访效果满意,是治疗肛门直肠畸形的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 标签: 肛门直肠畸形 前矢状入路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talanorectalmalformations,ARMs)患儿肛门成形术后污粪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0年12月—2016年6月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08例ARMs患儿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术后有无发生污粪情况,将其分为污粪组(50例)和无污粪组(58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儿年龄、性别、体质量、合并并发症、合并瘘管、临床分型、肛门成形术次数、术后伤口愈合等级、扩肛等情况。并对有差异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生污粪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临床分型、肛门成形术次数、术后伤口愈合等级、合并并发症在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污粪影响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临床分型为中-高位型、肛门成形术次数〉1次、术后伤口愈合等级为乙级和丙级、合并并发症是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肛门成形术后污粪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RMs患儿肛门成形术后污粪发生与患儿临床分型、术后伤口愈合等级、肛门成形术次数、合并并发症有关,应当提前对这些因素做出干预可减少ARMs患儿肛门成形术后污粪的发生率。

  • 标签: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肛门成形术 污粪发生情况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比较腹骶会阴肛门成形一期手术与三期常规手术在治疗新生儿高位肛门直肠畸形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8例采用腹骶会阴肛门成形手术的新生儿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分别采用一期手术(A组)和三期手术(B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A组21例均接受一期手术,2例失访,19例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87.72%;B组27例中,肠造瘘后放弃后续手术或失访4例,23例全程完成三期手术,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88.4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一期腹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同样可达到常规三期手术的效果,且有护理方便、病程短、费用低的优点。

  • 标签: 肛门闭锁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ASARP)治疗新生儿中低位肛门闭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中低位肛门闭锁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其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30)与研究组(n=30)。对照组患儿接受结肠造瘘术治疗,研究组患儿接受ASARP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新生儿中低位肛门闭锁 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 手术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为平台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以TEM为平台行taTME 28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1例,女7例;年龄为59岁(51岁,68岁)。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期间行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和CA19-9检查、结肠镜检查、直肠MRI检查、胸腹盆腔增强CT检查和(或)PET-CT检查。了解病人术后排便功能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28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28例病人中,24例行结肠-直肠吻合术,4例行结肠-肛管吻合术;26例行一期保护性肠造口,2例未行一期保护性肠造口。28例病人手术时间为(182±37)min,术中出血量为40 mL(30 mL,55 mL)。1例病人术中并发骶前出血,经压迫后止血。11例病人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吻合口漏4例,肠道菌群失调、麻痹性肠梗阻、尿潴留、泌尿系感染各2例,小肠造口脱垂坏死、肛门出血、直肠阴道瘘、盆腔感染各1例;同1例病人可合并多种并发症。3例病人行非计划二次手术,其中1例未行一期保护性肠造口,术后第3天发生吻合口漏,急诊行横结肠造口术后好转;1例术后第3天发生小肠造口脱垂坏死,急诊行小肠造口切除、造口重建术后好转;1例肛门出血,行肛门镜下止血。其他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痊愈。28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8 d(7 d,9 d)。28例病人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中分化腺癌16例、中-高分化腺癌3例、高分化腺癌5例、黏液腺癌1例、病理学完全缓解3例。TNM分期:T0N0期3例、T1N0期4例、T2N0期6例、T2N1期4例、T3N0期7例、T3N1期3例、T4N1期1例。肿瘤远切缘距离为(2.2±1.7)cm。28例病人标本两切端和环周切缘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7)枚,直肠系膜切除完整率为100%(28/28)。28例病人中,11例行新辅助治疗,17例未行新辅助治疗。行新辅助治疗和未行新辅助治疗病人肿瘤长径、肿瘤距肛缘距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 cm(1 cm,4 cm)、5 cm(4 cm,6 cm)、(187±25)min、45 mL(38 mL,53 mL)、8 d(7 d,12 d)和3 cm(2 cm,4 cm)、5 cm(4 cm,6 cm)、(177±35)min、40 mL(30 mL,60 mL)、8 d(7 d,8 d),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27、-0.293,t=0.590,Z=-0.790、 -0.876,P>0.05)。(2)随访情况:28例病人中,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4±14)个月。23例获得随访病人中,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Williams评分A级11例,B级8例,C级4例。23例获得随访病人中,18例无瘤生存(1例术后6个月因吻合口狭窄未行造口还纳术);3例发生远处转移(回肠造口周围种植转移、骶骨转移、肺转移各1例);2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梗阻后死亡、1例黏液腺癌病人术后24个月死亡)。结论以TEM为平台的taTME可用于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有利于保肛,可保证环周切缘阴性。

  • 标签: 直肠肿瘤 中低位直肠癌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肠道肿瘤之一,而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式。随着人们对直肠癌病理过程的不断研究,腹腔镜的逐步应用以及手术技巧的不断增多,保肛率也在不断的提高,将直肠拖出技术选择性的应用于腹腔镜直肠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可行、无腹壁辅助切口、提高低位直肠癌保肛率等优点,作为治疗直肠癌的新思路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直肠癌 腹腔镜 腹壁辅助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直肠良性肿瘤病人的经肛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作用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40例直肠良性肿瘤患者,并分组,n=20例,对照组实施经肛门切除术,观察组实施经肛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状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直肠良性肿瘤患者实施经肛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其术后状况,对患者治疗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 标签: 直肠良性肿瘤 经肛门微创外科手术 术后恢复
  • 简介:摘要经肛门直肠系膜切除(taTME)术后的肛门直肠功能目前仍未得到认可,主要的质疑来源于经肛操作平台对肛门的潜在损伤。本文通过对参与TaLaR研究中30例患者随访结果的分析,来探讨taTME术后的肛门直肠功能,重点评价目前最常用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在随访应用中存在的临床问题。从随访数据结果上看,taTME组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aTME)组患者的总LARS评分以及单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从临床表现上来说,短期内taTME的功能结果并不如laTME,最大的问题表现为排空障碍。然而,这些差异在LARS评分上却均未得到证实。这一方面是问卷本身的针对性并不强,缺乏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是问卷随访的过程中面临着太多影响结果的干扰因素,很难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真实状态。所以,只通过LARS评分来肯定taTME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说服力并不强,这可能需要更多的客观指标。

  • 标签: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肛门直肠功能 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