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直肠按摩对妇科腹部手术肛门排气的效果。方法将80例妇科腹部手术患者按手术日期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术后8h和16h戴一次性手套外涂碘伏溶液将食指伸入患者肛门内6~8cm按顺时针方向按摩直肠壁2分钟,对照组按传统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的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结论直肠按摩可缩短术后排气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 标签: 直肠按摩 腹部手术 肛门排气 影响
  • 简介:目的评价低位直肠肛门外切除、保留原位肛门、防止癌组织残留的手术疗效。方法随访该术式后2年以上的患者68例,回顾分析相应的68份病历资料(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结果6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访至术后2年无手术死亡,无术后吻合口狭窄、漏、出血等;有肛管部位钛钉异物感、钛钉脱落致微量渗血现象,无局部复发;全组患者大便自控功能满意,无排尿功能障碍,性功能良好。结论经肛门外直视下操作,能够达到理想的切除范围,单管吻合器钉合严密牢固,无双吻的“危险三角区”、原位肛门术后自控大便功能满意,相对于手工或双吻手术安全,是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的一种新选择。

  • 标签: 直肠肿瘤 结直肠外科手术 外科缝合器缝合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术治疗儿童直肠脱垂的疗效。方法对6例Ⅱ-Ⅲ型直肠脱垂患儿采取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术治疗t。结果6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3h,平均2.5h。术中元大出血、副损伤,术后无肠瘘、感染、大便失禁等并发症。术后住院6~8d,平均7d。6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腹泻、便秘及排便不畅,排便控制功能正常,无复发。结论对儿童Ⅱ-Ⅲ型直肠脱垂采取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手术,可针对性地消除复发因素,创伤小,疗效确切。

  • 标签: 直肠脱垂/外科学 结直肠外科手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PH术后继发直肠肛门肌瘤的发病机制和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广大肛肠科医师的诊治水平,更好的运用此项新技术。方法通过收集诊治病人的资料,了解病人的病情,采用再手术的方法去除肛门肌瘤。结果根据病人临床表现究其原因表现为排异反应、疤痕体质、手术操作不熟练不必要的缝合、吻合口血肿机化、吻合口感染等因素造成,提出防治措施注意手术操作方法、养成良好排便习惯便后坐浴,肛门伤口换药及早取出未完全脱落钛钉,提早进行扩肛治疗。结论PPH术作为治疗痔病的常规方法之一,仍存在一些并发症,还需进行技术改进,推广运用。

  • 标签: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肛门肌瘤 并发症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ASAPR)的临床价值并对其远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ASAPR治疗肛门直肠畸形48例,主要手术方法包括充分保留直肠末端的瘘管结构,保证肠末端从由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组成的横纹肌复合体中心拖下,会阴皮瓣的应用。结果随访4.1-12年,高、中、低位畸形中肛门功能良好率分别是46%、80%、100%,肛门功能高位畸形优良率明显低于中、低位畸形(P<0.005)。结论本方法能直视下恢复耻骨直肠肌与肛门外括约肌的解剖关系,并能将直肠末端从横纹肌复合体中心拖下,随访效果满意,是治疗肛门直肠畸形的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 标签: 肛门直肠畸形 前矢状入路 治疗
  • 简介:目的介绍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经肛门标本取出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方法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12例直肠癌患者接受腹腔镜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肿瘤标本经肛门取出,行结肠-直肠(肛管)端端吻合.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各项指标.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5.4±3.6)岁.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23.6±85.3)min,平均失血量(75.6±15.2)ml;R0切除12例,D2清扫1例,D3清扫11例,肿瘤远切缘(3.1±1.8)cm.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6±2.1)d;除1例吻合口瘘外,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标本直肠系膜均完整,环周切缘均阴性,标本切缘均阴性;平均清扫淋巴结(18.9±6.3)枚,平均阳性淋巴结(3.6±1.4)枚.TNM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3例.术后随访2~5个月,排便功能良好.结论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经肛门取出标本,完成结肠直肠(肛管)端端吻合,不违背肿瘤根治原则,技术上安全可行,并可避免腹部切口取除标本.

  • 标签: 腹腔镜 直肠癌 自然孔道外科
  • 简介:摘要尿潴留是肛门疾病术后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12h内,亦可于术后已排出第一次尿液后再次发生,并持续数日。其主要表现为小腹胀痛,小便排出费力,排出不畅,或呈点滴状,给患者精神和生理两方面带来很大痛苦。综合地做好预防、护理工作,能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 标签: 肛门疾病 尿潴留 护理对策
  • 简介:功能性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表现为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长期便秘可引起结肠憩室、肛周疾病、结肠黑便病和泻剂结肠等,同时也是大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诱因之一.严重便秘患者还可伴有失眠、烦躁、抑郁、易怒、强迫观念及行为异常等心理障碍[1].随着社会老龄化、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等因素影响,功能性便秘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人工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应用直肠肛管测压技术对功能性便秘的结肠动力学变化特点做初步探讨,同时分析导致便秘的可能危险因素,为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学研究及预防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 标签: 便秘肛门 功能性便秘 动力学特点
  • 简介:目的分析3179例便秘患儿直肠肛管测压结果,探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在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作者所行直肠肛门测压的3179例患儿检查资料,并与钡灌肠以及术中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HD患儿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诊断符合率为95.66%。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阳性,而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HD的病例中,后经X线钡剂灌肠和直肠黏膜活检确定为常见型HD5例,短段型HD3例,特殊型HD1例。结论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可能存在假阳性,对假阳性病例建议重复检测,以降低漏诊率。

  • 标签: HIRSCHSPRUNG病 反射 异常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观察经肛门微创电切手术治疗直肠肿瘤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镇静止痛或麻醉下患者取截石位,经肛门插入前列腺汽化电切镜,0.9%的氯化钠溶液或4%甘露醇冲洗液持续低压灌洗。用环状电极行局部病灶完全或部分切除,术后放置肛管引流。结果6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15min-90min,平均40min,术后发生水中毒2例,腹膜外肠穿孔3例,经保守或手术治疗均治愈。随访60月。全组无围术期死亡,无术后肛门失禁的发生。结论经肛门微创直肠肿瘤性疾病电切术微创、安全、经济、易于掌握,专科设备及技术扩展应用,临床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 标签: 肛门 微创 电切术 直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直肠手术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措施,为保障护理工作的质量,提升服务效果,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3月份至2011年3月份收治的48例直肠癌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期间我院提供的护理服务,研究护理效果;结果我院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提供密切的全面性护理干预,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与出院指导。术后患者共出现5例并发症,包括1例肺部感染,2例腹部切口感染与2例会阴切口感染。我院在发现上述症状后,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及时换药,并提供营养支持,均恢复良好,康复出院;结论针对直肠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提供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与出院指导在内的全面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出现,提升患者康复速度,维护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价值与意义,适于在临床领域得到更多的重视与推广。

  • 标签: 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对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90例.根据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将所有病例分为三组:Ⅰ组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0~1.0cm;Ⅱ组为1.0~2.0cm;Ⅲ组为2.0cm以上.术后1、3、6和12个月随访并记录患者的肛门功能状况,比较三组间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间,性别、年龄、T分期、Dukes分期、组织学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肛门功能评价优良率分别为63.3%、80%和83.3%.术后第12个月各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恢复达优良的百分率分别为80%、86.7%和93.3%.术后第1、3个月,Ⅰ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于Ⅱ组(P<0.05),Ⅱ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于Ⅲ组(P<0.01);术后第6和12个月,Ⅰ组与Ⅱ组之间、Ⅱ组与Ⅲ组之间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两组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各时间段,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距离齿状线越近,肛门功能恢复情况越差,恢复所需时间越长,大多患者可在术后6个月恢复,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远期效果较好.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肛门功能
  • 简介:摘要肛门疾病是临床上的多发常见病,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治疗。但存在治疗不规范,治疗水平参差不齐,甚至过度治疗的情况。本文通过引流通畅原则,尽量爱护肛门组织,最大限度保护肛门功能原则以及合理治疗原则等方面探讨,为制定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肛门疾病 手术治疗 治疗原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心理干预对肛门手术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选择肛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的术前准备,实验组则在术前1天下午集中进行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尿潴留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正常排尿及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心理干预能降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 标签: 术前心理干预 肛门手术 尿潴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治疗直肠癌低位直肠或肛管吻合术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39例直肠癌患者术前口服无渣肠内营养制剂、缓泻剂进行肠道准备;术中盆腔外吻合口放置引流管并维持通畅,术后定期观察盆腔外引流管引流物的色泽和性质,保持肛门清洁、调节饮食,指导患者坐浴和缩肛训练。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1例、无张力膀胱3例、肺部感染5例,均经治疗缓解。所有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控便功能良好,临床疗效满意。结论加强直肠癌TME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定期观察盆腔外引流物的色泽、性质对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直肠癌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处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为评价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肛门手术镇痛的效果,对100例行肛门手术的病人,于术前12小时在胸壁皮肤粘贴75mg/h芬太尼透皮贴剂,每3天更换1次,共用9天.结果镇痛效果良好82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提示该法用于肛门手术镇痛,具有使用方便,疗效可靠,安全范围广,持续镇痛时间长和病人容易接受的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肛门手术镇痛的方法.

  • 标签: 肛门病 手术 疼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手术护理体会。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08年5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先天性巨结肠实施经肛门根治术的患者,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划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20例无并发症发生,排便控制良好;对照组20例,污粪2例,便秘2例,观察组临床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实施整体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患儿生存质量。

  • 标签: 先天性巨结肠 经肛门根治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直肠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间89例直肠手术患者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切口愈合情况与患者术前基础情况,术中切口处理,术后切口护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切口处理及皮下引流管的放置,术后切口动态观察及处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

  • 标签: 直肠癌 切口感染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