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层护理关怀行为对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3.12月本院的80例住院患者,根据时间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分层护理关怀行为,比较护理效果。结果:出院时观察组SAS、SDS评分更低(P<0.05),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分层护理关怀行能改善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减轻住院期间的焦虑、抑郁情绪状态,满足心理需要,体现人性化的护理观念,促进患者满意。

  • 标签: 分层护理关怀行为 住院患者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抑郁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的价值。方法:在我院选取6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认知行为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低,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均较高(P<0.05)。结论:对抑郁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进而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抑郁症 认知行为治疗 心理状态 治疗依从性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青少年时期,即从小学升学至中学也就是孩童时期过渡到青少年时期,由于青年生理心理发展不够健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他们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和生活,无法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就会对新环境表现出各类应激反应,即偏差行为。因此,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对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青少年的偏差行为要以预防为主,进行自助干预和他助干预,通过养成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减少偏差行为的发生。

  • 标签: 青少年  偏差行为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睡眠-心理-行为"护理模式在老年失眠患者中的评价。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接收的60例老年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方式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为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睡眠-心理-行为"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睡眠-心理-行为"护理模式在老年失眠患者中效果较明显,值得临床重视并积极采纳。 

  • 标签: "睡眠-心理-行为"护理模式 失眠 护理满意度 睡眠质量
  • 简介:此文为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九批重点研究招标课题之一,主要以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调整对医疗机构行为和患者经济负担为主要研究方向,课题组专家通过对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调整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对医疗机构行为和对患者经济负担的影响,讨论了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利用等不合理现象,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监管和价格调整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大型医疗设备 医疗行为 价格调整 检查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 大型医用设备
  • 简介:摘要目的全面了解大学生对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以及行为态度的具体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方法选择某高校,以年级为单位抽取4700名学生,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调查,结果对于乙肝传播的平均知晓率为75.82%,其中对于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分别为95.82%、83.43%、76.32%,对于乙肝传播是日常生活与工作接触的知晓率较低为57.25%;知道乙肝属于传染病的学生为88.21%,对于当前世界上没有治愈乙肝病症的药物和我国高流行现状知晓率为76.21%、77.31%、99.24%,对于愿意了解乙肝治疗与防治的学生有98.78%,大学生能够采取有效的态度和行为的有79.24%。结论大学生还没有对乙肝防治知识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高校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教学中渗透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建立一个富有特色的教育体制,从而使高校学生身心健康良好的发展。

  • 标签: 大学生 乙肝防治知识 行为态度
  • 简介:摘要: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护理人员学历达到本科的,占总数不到35%。因此,如何针对学历层次不同的护理人员,有的放矢开展临床教育,就成了临床护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当前社会环境下,很多研究人员没有顾及到教学行为过程,导致评价客观性相对匮乏。因此,本文将讨论临床护理教学行为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希望有助于临床护理教学发展。

  • 标签: 临床护理 教学行为 评估工具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了56名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稳定阶段的抑郁症患者,按住院时间将患者分成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活动,对观察组的患者同时进行认知行为干预。采用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的不良情绪水平,采用NGASR量表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的自杀意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NGASR量表相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低分,这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影响。

  • 标签: 认知行为干预 抑郁症 自杀意念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梗塞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本院接诊康复期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共80例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3月~2023年02月期间开展对比性护理研究,研究前取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分别实施一般护理、优质护理干预。分析患者护理期间肢体功能、中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遵医行为差异。结果:研究前患者肢体功能、中枢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测评结果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2月后,观察组FMA评分(上肢:51.56±3.58分;下肢:23.05±3.19分)较对照组提高,观察组MESSS评分(10.41±2.76)分,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优质护理 高血压脑梗塞 遵医行为 效果
  • 简介:摘要:人力资源是现代公立医院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人才培养对于现代公立医院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在公立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公平性等。因此,为完善公立医院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创新性地借鉴Fogg行为模型,从医院员工的行为角度出发,综合工作动机、工作能力、工作触发机制三要素,构建公立医院人才培养的行为模型,探讨如何从员工进入医院工作开始对其进行有效的、连贯性的培养,使得医院员工高效率完成工作,发挥其疾病防控、精准化医疗、高水平诊疗和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作用,最大程度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

  • 标签: 行为模型 公立医院 人才培养 模式
  • 简介:摘要失眠是当今社会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内经》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长期失眠轻则引起健忘失眠,精神不振,重则可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和免疫力下降,记忆和机体功能衰老加速,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危害身心健康。西医治疗失眠多通过对神经的活跃度抑制,虽有快速疗效,但病情易反复发作,而目前也并没有纯中医治疗特效药,多为中西医结合,笔者通过对古方的学习,在综合各家学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导致失眠疾病的原因,选用夜交藤、枣仁、柏子仁、生牡蛎、龙骨、玄参等中药药材加减化裁成潜阳宁神汤,选择30名失眠患者在实验对比的基础上对此方疗效加以证明,以便推广治疗失眠疾病,造福广大患者。

  • 标签: 潜阳宁神汤 失眠 中医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行为护理在小儿疝气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00例小儿疝气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儿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术后护理,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护理后的有效率和满意度均远远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儿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远远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为护理在小儿疝气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行为护理 小儿疝气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预防性护理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近1年(2020.1-2020.12)月收录的60例妄想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等分为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30例实验组(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自杀行为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结论 妄想性抑郁症患者采用自杀性行为预防性护理干预策略,可以有效降低自杀行为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妄想性抑郁症 自杀行为 预防性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在较长的时间内因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明显的情绪低落状态,并会呈现持续反复的状态,甚至会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是一种高患病率和高复发率的精神疾病,为了较好地控制抑郁障碍患者的发病情形,降低抑郁障碍患者的复发率,增大抑郁障碍患者治愈的几率,要引入认知行为疗法,充分了解和把握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原理,对抑郁障碍患者进行积极、主动性的干预和影响,从而较好地促进抑郁障碍患者的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

  • 标签: 抑郁障碍 认知行为疗法 治疗原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医生应用抗生素的临床用药行为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法于2017年3-7月选取规模相当的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收集了社区医生临床应用抗生素的认知、体验及用药行为的相关信息。结果社区医生对应该遵循的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行为的坚持率为36.0%~65.3%,对杭生素相关知识的正确回答率为67.4%~97.1%,主观体验到的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障碍因素有“自身的抗生素相关知识还有待学习提高(57.3%)、缺乏诊断支持,担心初诊不用抗生素会产生不良后果(54.0%)、患者或家属要求的态度坚决,为防止医患纠纷只好满足(49.4%)。认知得分与用药行为呈正相关(P<0.05),主观体验得分与用药行为无相关关系(P>0.913)。结论社区医生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仅部分得以贯彻和实施,认知仍是影响其抗生素用药行为的重要因素,尚不能确定临床用药的主观感受对其用药行为的影响。因此,应加强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关注社区医生的体验及开展用药行为的动态督导,构建系统的干预策略,切实改善社区医生合理应用抗生素的行为

  • 标签: 社区医生 抗生素 临床用药 行为 认知 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