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8 个结果
  • 简介:郝苑是"硕博连读生",他硕士生导师是孟建伟教授,是我第三届博士研究生,在我先后招收10名博士生中,他是学术功力和研究水准都不错学生。从开始我就他提出两项建议:是把博士论文题目定为“批判学派与现代和后现代科学哲学”,二是开学后选修二外——德语。

  • 标签: 博士生 心路历程 文思 硕士生导师 博士研究生 硕博连读
  • 简介:道德哲学需要注重形上和形下之间互动、理论和历史互动.同时,也离不开新概念生成,在这些方面,樊浩教授工作体现了自身特点。从历史层面看,在关注康德哲学同时,也需要注意黑格尔哲学。就理解而言,辨析理性与精神构成了重要方面:单纯地关注理性,往往仅仅偏重于人精神方面,由此不免导致理解抽象化、片面化,反之,肯定精神本身综合形态,则可以引向人本身具体理解。同时,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归根到底要走向实践,精神则从内在方面为走向实践提供了某种动因。在此意义上,樊浩教授黑格尔哲学注重以及精神关注无疑有其理论意义。当然,以道德形而上学进路和构架而言,樊浩教授提到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环节,并且认为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位体,构成了道德形而上学基本内容与构架,这进路尚存在可以进步思考问题。

  • 标签: 伦理学 精神 道德形上学
  • 简介:介先生为人儒雅敦厚,为学博大精深,有代大儒之风范。我与汤介先生接触虽不多,但在收到“汤介研究会”约稿函后,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回函表示愿意撰写篇纪念文字。能以这种方式缅怀我所敬仰学界前辈,是我荣幸。

  • 标签: 中国诠释学 汤一介 纪念性 为学
  • 简介:现代主体性在路高歌之后陷入了危机。主体性危机表明了主体性结构中自我与他人、经验与先验、理性与非理性等各种因素缠绕遮蔽与对立冲突,因而主体自身发生着解构。现代主体是建立在排除和压制他者基础上,后现代哲学主体解构是他者肯定。他者并不是简单的人称称谓,而是寻求差异种复杂的话语语境。列维纳斯、德里达、福柯等人通过不同形象他者发掘瓦解了中心化现代理性主体。尽管后现代哲学再声称要探寻更复杂主体性形式,但他们理论诉求并未真正实现,而是陷入了新理论困境。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哲学提供种消极和充满悖论主体。在当代,最重要不是主体解构,而是它进行重建。重新思考马克思实践概念,对于超越解构并且重建更具反思主体性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主体 解构 他者 困境 马克思
  • 简介:胡塞尔关于“原初生活世界”分析可以依动态构造法则和静态内容而做区分。在他那里,就作为内容面向生活世界而言.有关历史先天和历史目的论现象学分析构成其主要内容。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没有同等公正地对待历史和哲学。利科关于记忆、遗忘和虚构想象研究可以被看作对内容面向生活世界修正和进步发展,它们分别揭示了人类记忆历史处境、遗忘存在处境和想象“彼在”存在论。据此,生活世界内容可被刻画为作为记忆(遗忘)和希望(失望)生活世界。人类存在论基础内容关注是哲学家使命,依此关怀,哲学家能够在伦理和政治现实层面给予人们振聋发聩提醒。

  • 标签: 生活世界 记忆 历史现象学 遗忘 想象 希望
  • 简介:计算论者以人工智能系统模拟科学发现作为反对强纲领经验实例.引起了场围绕科学发现是否完全由社会因素因果决定激烈争论。这场争论是众多SSK批评之,但它发生视角不同以往,它关注科学发现这个主题。争论中出现社会学主义科学发现观和心智主义科学发现观分歧关键在于是否把内部社会情境和外部社会情境区分开来。AI系统重新发现证明了区分两种社会因素而不是模糊两种社会情境合理性,示例了哲学史上某些长期有争议问题些结果以及社会学限度。

  • 标签: 科学发现 强纲领 人工智能
  • 简介:功利主义是在自由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说,功利主义认识.也就是自由主义认识,更是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认识,、功利主义理论以功利原则为基点.从边沁创立到密尔发展和完善。边沁主张以“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为道德最高标准;密尔则以更加人性化和减少计算方式来使功利主义趋于完善..桑德尔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功利主义并未充分尊重个人权利及重视个人价值尺度差异性,甚至将人类生命以货币价值为衡量是种倒退现象.由此,桑德尔提出自己权利与善何者优先观点。这个争论结果当前中国道德生活建设也具有启发性。

  • 标签: 功利主义 桑德尔 权利与善
  • 简介: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医学研究领域获得越来越多应用和关注.人体作为复杂生理和演化系统,具有开放、不确定性、非线性、多层次、动态、突现等特征.从复杂哲学视角出发,分析了人工智能医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优势和问题.人工智能医学可以利用海量数据,搜集复杂特征信息,发掘并识别多种变量之间相关,通过机器学习捕获数据中复杂与非线性关系,克服还原主义局限,消除不确定性,提高预测准确.疾病过程所体现出动态复杂和过程敏感性,复杂系统不确定性和突现特征,使得人工智能医学疾病和治疗状态预测和长时段预测难以实现.人工智能利用相关所做预测,虽然准确,但因为因果解释缺失和路径依赖,不能直接用于临床上医学照料,需要医生具身临床经验和知识辅助判断.治疗临床情境重要与数据化上困难,也给当前人工智能医学实现从精准预测到有效治疗带来了挑战.

  • 标签: 复杂系统 人工智能医学 生物医学 大数据 机器学习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和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被理解为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辨证法之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辩证法研究极富创新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晚近"复古"思潮及其两种进路晚近十年,中国思想学术界,被种复古思潮所包裹。本土"国学"和西方"古典思想",都成为学术研究热门。这股新千年以来复古思潮并非凭空而降,它迅猛兴起。有着思想史脉络中独特契机。

  • 标签: 古典 德勒兹 复古思潮 主义 激活 中国思想
  • 简介:樊浩教授基于"现实伦理"和"伦理现实"之双重动机,以"中国伦理精神历史建构"为"以贯之"主题,在历史地还原性建构中国古代伦理精神基础上,求证中国伦理精神现代建构必然,由此开辟从个别到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历史到现实三维认知路向,并构建以心理学探本、形而上学辩证和决疑论解决为基本构成"价值生态"方法,然后以此来解决中国伦理精神历史建构中决疑论问题,完成对中国传统伦理及精神逻辑还原,以为现代社会伦理建构提供传统资源,也为其打开种认知视野并开辟出种认知路径。

  • 标签: 中国伦理精神 价值生态 心理学探本 形而上学辩证 决疑论解决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和现代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与人类共有价值辩证统,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人类探索21世纪世界治理方案,实现共生、共担、共建、共享伟大实践智慧,是人类逐渐实现从“虚幻共同体”向“自由人联合体”历史跨越战略策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上克服了资本主义“修昔底德陷阱”,在战略上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实践上为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创造了现实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正确处理自觉坚持与自我发展关系、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命运共同 体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和佛家哲学两位代表人物王弼和僧肇,在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过程中,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和语言局限性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在探讨此问题时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和所要处理议题相似,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所构建出共通平台,从三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问题时异同.是语言使用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不可言说”所带来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实、名与理之间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讨论.

  • 标签: 王弼 僧肇 名与实 言象意
  • 简介:东亚传统“天下”观视角实质乃是俯视,展现为“天圆地方”、“天地平行”世界图景并内蕴天、地、人三才以及人应抚育万物核心价值观。在汉传佛教里,“世界”却代表种大圆立体、时空融合多元多重形上宇宙结构,其世界图景乃是作为莲花形、以几何级数增长而构建诸多“大千世界”.并无固定视角和绝对中心。汉传佛教“世界”概念所内蕴多元多重文化观,给近代东亚语境里急剧世界图景之变更提供了核心理论资源。在近代传教士将其与“world”等词实践里,它最终成为摧毁东亚古典天下观柄利器。

  • 标签: 世界 普天之下 世界图景
  • 简介:“慎独”之“慎”为“思”之义,“独”为内心精状态。“慎其独”即“思其心”之义。将此义验证于《大学》、《中庸》、《荀子·不苟》、《礼记·礼器》四篇中,可发现同样有效。通常意义上“谨”、“敬”、“诚”作为省思内心的当下状态或反思后结果,只是“慎独”工夫所涵具内容而非“慎其独”涵义。

  • 标签: 慎独 五行 思心
  • 简介:2014年,我刊两位顾问北京大学介先生和斯坦福大学帕特里克·苏佩斯(PatrickColonelSuppes)先生和位编委复旦大学俞吾金先生相继辞世。这不仅是我刊巨大损失,更是哲学界巨大损失。在本刊进入新工作周期之际,编辑部全体成员以沉痛心情缅怀三位哲人,感谢他们在本刊创立过程中给予无私奉献与真诚帮助,相信他们学思与精神会永远留存于世。

  • 标签: 帕特里克 汤一介 俞吾金 哲人 哲学家 斯坦福大学
  • 简介:知道Sein是系词,和汉语中“是”相当,却不把Sein翻译为“是”;认识到本体论重大问题来源于系词种种意味,知道若不把Sein翻译为“是”,本体论讨论就会走样,却仍然不把Sein翻译为“是”,这是令人很难理解事情。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这不仅仅是翻译问题,归根结底乃是理解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与此相关问题,绝不是单纯语言翻译问题。而是涉及不同语言、思想和文化多层次问题。其中最重要则是西方哲学中关于being讨论理解。being那种系词意义理解。

  • 标签: 存在 系词
  • 简介:在1787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自我意识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中过于浓重传统哲学阴影,以崭新方式去处理这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两版"知识学"中关于最高原则公式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在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困难并超越了旧哲学问题域

  • 标签: 自我意识 知识学 原初洞见 意识的内在结构
  • 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存在着三种类型实践观,其间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中所做本体沦预设。在第种实践观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只有种外在关联,即实践只是获取感性材科和验证认识真理性手段。而在后两种实践观之中,这关系则是内在,但在第二种实践观中,实践实际上已经被理论化了,成了理论体系中奠基要素,而在第三种实践观中,理论活动则被视为实践活动要素,理论被还原为了种特别的实践活动。三种实践观对应着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第种对应于实体性哲学,第二种对应于主体性哲学,而只有第三种实践观才构成了实践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哲学实践转向。

  • 标签: 哲学 实践观 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实践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