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哲学存在论政治和政治本身具有的存在论意义这两方面的内在统,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哲学存在论的当代形态。政治哲学成为第哲学不仅是哲学形态变迁结果,而且是政治作为社会历史维度的当代转型在思想上种体现和要求。哲学在政治权力运作中形成,政治权力应该在哲学理念引导下运行,政治与哲学相互规定并相互构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第一哲学 当代形态 政治权力 存在论 内在统一
  • 简介:<正>《庄子》语言具有很强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是通过特殊语言结构而展示。“寓言”、“重言”、“卮言”、“无言”、“玄言”等几种语言形式就是《庄子》书语言结构集中反映。

  • 标签: 庄子 寓言 逍遥游 语言结构 天倪 语言形式
  • 简介: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制定了“适应”儒家文化传教政策,他们解读《易经》并竭力从中寻找基督教与儒家学说契合点。晚清新教传教士继承了“适应”政策,并提出“孔子加耶稣”传教策略。《易经》麦格基英译本是“适应”政策和“孔子加耶稣”传教策略产物,译本具有明显《圣经》色彩。

  • 标签: 《易经》 传教士 适应 麦格基译本
  • 简介:中国经典诠释传统有投有自已特点?经作者研究之后.感觉到传统经学实践中确实有直释与旁通两基型.可惜投有受到学者充分注意.故本论文为了具体讨论起见.特别以《易经》诠释为例.依以下各节:、前言,二、“中国经典诠释基型”界定,三、《易》籍著作诠释体式,四、直释型诠释方法与问题,五、旁通型诠释方法与问题,六、结论.来论述.其中第四、五两节又各立细目,详细讨论诠释方法与问题.中国经典诠释体式是依字卷运次解释而成立低层训诂、章句、注、笺、解、疏、说、传,甚至更有不泥于文句,而依义理而成立高层释义、通释、通义.乃至量高层哲理诠释.其诠释可归纳成两基型,即依各经本身在历代表现出日新乎高明直释诠释与依异经互释在后代表现出富有乎博大旁通诠释。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此两型诠释之于经典正犹乾坤之于易,经典在诠释中表现其生生不息生命力.

  • 标签: 易经 经典诠释 直释诠释 旁通诠释
  • 简介:问题缘起陈静先生在"吾丧我--解读"文中认为:解读关键在吾丧我,并且"吾与我"含义进行了辨析.①她认为"我"是形态我:"这个‘形态我'处于与外物纠缠状态之中,被外物裹携着、冲击着,踉跄于人生之途而没有片刻止息,终生劳碌却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不堪却不知归属何处.‘形态我'展示了‘人'作为‘物'存在状态,这样‘我',实在是被动而无奈."而"吾"是丧我之吾,"‘吾,不是‘形态我',也不是‘情态我',所以在任何极端情景下都不为所动.……超越了形态和情态‘吾,,‘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游'是的基本概念,它展示自由境界.‘我'被外物裹携且陷溺于角色序列之中,与‘游'无缘,‘吾'才能‘游,,‘吾'‘游'展示了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有了这个境界,‘人'就从‘物'和‘角色'存在状态中超脱出来了."

  • 标签: 存在状态 人生境界 自由自在 齐物论 庄子 “吾与我”
  • 简介:王阳明知行合之说与其“心即理”核心思想有着重要内在关联,且二者都与其解决“物理吾心判而为二”思想困惑密切相关。阳明思想中“心”往往意味着在生活“之中”“投入”体验。此“理”是生活境域中“活理”,不再是脱离构成域概念本质。生活中活理自然是“知行合。把知与行分作“两件”时,已不是“知行本体”,即不是知行原本状态了。知与行原本状态是自然,是“紧切着实”关系。“行”是“知”不可分割构成性边缘境域。

  • 标签: 王阳明 心即理 知行合一 现象学 境域
  • 简介:兼爱或博爱自先秦、汉唐到宋明,直为儒家自身所主张并为儒家经学主流见解,并不专属于墨家。孟子激愤斥责,并不妨碍他也有容忍兼爱面,普遍之爱与差等社会可以相容。自古忠孝不两全,无父无君反映是社会成员真实选择。儒家仁爱不仅有差等之爱,更有大仁大爱,即博爱或兼爱。从张载兼爱到程朱分殊,不论从气还是理出发,全天下只有家人,血缘鸿沟已经被跨越,儒家仁爱也因此有了更广博蕴涵。

  • 标签: 无父无君 兼爱 博爱 一气 理一分殊
  • 简介:与传统哲学直观感性理解不同,胡塞尔提出范畴直观表明,范畴客观形式能够通过客体化行为综合功能构造自身,从而成为可直观把握认识对象。但在阿多诺看来,范畴直观只是观念论种伪造,其根源实质上也仅在于逻辑有效性向主观方面的移置。

  • 标签: 阿多诺 范畴 批判 逻辑有效性 传统哲学 综合功能
  • 简介:<正>吴虞儒家基本态度是从根本上予以否定,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等儒家代表人物都受到他攻毁。但他对战国末年儒学大师荀子却是个例外。本来吴虞荀子亦持基本否定,但后来经过他《荀子》重新审视,又以为荀子见识度超越儒家与诸子,甚至视荀子为儒学中路德、中国古代学术界培根。并写作了《荀子之政治论》、《荀子之〈天论〉与辟机祥》、《荀子之〈劝学〉及〈礼论〉》等三篇论著,来阐发荀子政治观、天道观与人性修养学说,荀子学说作了高度评价。

  • 标签: 吴虞 君主主义 荀子 法后王 法先王 儒家德治主义
  • 简介:文化技术选择作用吕乃基笔者于另文中讨论了技术对文化影响①。应该指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并且技术进行选择。文化通过技术各个侧面——器物、组织,以及由研制、投产到商品化过程——影响和选择,引导技术朝着有利于自身稳定与发展方向前进。、...

  • 标签: 行为方式 新技术 技术的选择 文化进化 反科学思潮 组织形式
  • 简介:唯识论典籍说“诸识皆虚妄分别”,由此产生问题是:因明所立现量和比量何以正确。《成唯识论》认为,并非诸识都是遍计所执;“虚妄分别”只是指凡夫诸识“不证实”,即没有证知真如;而依他起也是凡夫智之认识对象。进而探讨比量可靠,比量以记忆功能和记忆中知识为基础之,而记忆(念)则属似现量,即不正确认识。此外,过去知识也都在似现量中。为何比量以似现量为基础?因为过去知识主要表现是概念。概念有名言自性,也有知识成分。其知识成分即比量之基础。现量可靠则可到佛位认识中探源,佛位认识都是现量。若诸法有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也以此“不可言说”之离言自性为源头;若诸法无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与佛现量,在对现象认识上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佛还能在每法上认识空、无常以及真如,而凡夫由于有相缚等原因而不能认识这些理及理体。

  • 标签: 唯识论 量论 现量 比量 似现量
  • 简介:《战国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构架》(王京龙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书,是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近日翻检品读,颇有味道。

  • 标签: 体育精神 百家争鸣 构架 传统 中华 战国
  • 简介:阳之谓道,包含着三问题:关系;二是阳与道关系;三是道究竟是二元或是.本文结合中西哲学史对此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阳之谓道",已将易之三义(即易简、变易、不易)全部涵括在其中了.

  • 标签: 阴阳 一元论 二元论 易之三义
  • 简介:<正>张謇(1853—1926),是清末民初我国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他在42岁“大魁天下”之后,毅然摒弃仕途,穷其毕生精力,在家乡南通创办实业,振兴教育,擘画水利,推

  • 标签: 张謇 清末民初 地方自治 南通 师范学校 士大夫
  • 简介:许多学者在内圣之学规模下叙述朱子道统论;余英时先生则提出道学与道统之辨,从时间、人物上来为道学与道统划界,指出道统之为内圣外王合。此两方观点互有得失。在朱子,道学与道统在时间、人物上界限重合,实无分别;而尤其根据《中庸章句》之序与经、注内在关联等之考论,可知道统之“统”当训为“绪业”(而非“谱系”),道统即道之“统绪事业”(而非道或道学之传授谱系);道统之大本是内圣,道统之实质是内圣外王之合;道学之传本身也是道统之传种方式。由此而可澄清相关误解、深化相关探究。

  • 标签: 朱子 道学一道统 道之绪一业 内圣外王
  • 简介:南北朝时期,在有关“五经”师承上,南北儒学方面如双水分流,各有渊源;另方面又互相影响,彼此修正。南方儒学在周隋之际北传,589年隋统南北后,儒学进交融造就出如刘埠、刘炫这样兼通南北儒学大师,南学更度风行河洛。在唐初大背景下,孔颖达兼采南北,加以折衷,主持修订了《五经正义》,完成了这时期儒学初步整合和统

  • 标签: 南北儒学 孔颖达《五经正义》 刘炫 刘埠 兼用南北
  • 简介:“刚美”是张玉先生近几年提出美学范畴。本文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气”历史渊流、审美特质等进行了比较详细探讨和总结,指出了自从“气”取得美学上主体意义之始,就已经显示出种标举阳刚之美的审美倾向,或者说,阳刚就成为“气”范畴美学特征;从而证明了“气”范畴充满了刚美的特质,具有丰富刚美意蕴,因此它属于刚美范畴。

  • 标签: 刚美 阳刚 美学 柔美
  • 简介:易学是中国学术史上大显学。学界对于易学史研究已取得了相当成就,但这成就背后却还留存着遗憾.那就是我们易学史研究疏忽了易佛关系这大课题,这包括两方面:()我们没有研究在佛教传入中国前期,为什么佛教在与儒学和道学相沟通同时却不与易学相沟通;(二)我们没有重视宋明以后存在大规模易佛沟通现象。本文以素描方式勾画出了幅被学者们忽略了易佛关系图,有理有据地疏忽易佛关系研究状态提出了警策,并以太虚大师易学思想为例,说明了易佛关系是不应该被疏忽

  • 标签: 易学 易学史 佛学 易佛关系 太虚大师
  • 简介:孟子仁义观源自孔子,受曾子和子思学派启发,因而对孔子之道做出了相应发展和推进.孟子之仁义观把仁、义组合为仁义,实现仁礼、仁智到仁义转变.仁、义到仁义组合弥补仁义分割而各自膨胀流弊;仁礼到仁义和仁智到仁义转变,为解决礼制丧乱殆尽而权谋术智大兴时代问题指明了方向.另外,孟子把孔子畏天知命天命观发展为以仁义立命天命观,主张人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能够主宰领域即属于人性东西(比如仁义),而不是去追求那些不属于人性东西(比如富贵名利),从而化解人们在现实中不得志时烦恼.

  • 标签: 孟子 仁义观 孔子之道 发展
  • 简介:魏晋玄学之所以被称为“新道家”,是因为它对老、庄道家思想继承和革新。这种革新具体表现是:王弼、何晏,特别是王弼以其“无”本论老子“道”抽象、普遍革新;裴颁以其“有”本论老子“道”具体性、特殊革新;而作为玄学思想发展之终结者和集成者郭象以其“独化”论老庄“道”“有无”内在结构发掘和革新。经魏晋时期玄学家们老庄“道”继承和革新,先秦道家思想在魏晋时代发挥出了新作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 标签: 魏晋玄学 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