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双重血浆滤过(DFPP)与血浆置换(PE)两种血型抗体清除方法在ABO血型不相容(ABOi)肾移植术前预处理中的血型抗体清除效率、并发症及对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和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单纯采用DFPP预处理的9例ABOi肾移植受者和单纯采用PE预处理的10例ABOi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两组受者各阶段的血型抗体滴度、血细胞计数和凝血功能等参数。结果DFPP组和PE组分别共行23、24次血浆处理,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PE处理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41.67%显著高于DFPP组4.35%(P=0.003);DFPP组和PE组受者经预处理后血型抗体IgM、IgG滴度均达到≤1∶8的合格标准,IgM的清除效率分别为1.29±0.46、1.31±0.46(P=0.955),IgG的清除效率分别为0.84±0.16、1.13±0.50(P=0.288);DFPP组完成整个血浆处理过程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率升高、纤维蛋白原(FIB)降低、凝血酶时间延长,对比血浆处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至手术当日除FIB外,其他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PE组完成整个血浆处理过程后,FIB降低、红细胞计数降低,对比血浆处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受者均接受ABOi肾移植,手术均顺利,术前、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出血、感染、急性排斥反应等严重并发症,出院时平均血清肌酐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FPP和PE在ABOi肾移植预处理过程中均安全有效,DFPP摆脱血浆供给依赖的同时明显降低了血浆处理过程中的并发症,通过加强凝血功能监测能够保证肾移植手术安全。

  • 标签: 肾移植 血浆置换 凝血功能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老年病人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病人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78岁,体重50~80 kg,身高150~180 cm,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RIPC组,每组30例。RIPC组于麻醉诱导后5 min实施RIPC。具体步骤如下:在右上肢上臂放置袖带,充气加压使压力200 mmHg,持续5 min后袖带放气至0 mmHg,5 min后再次充气加压,此为1个周期,如此进行3个周期。C组于麻醉诱导后5 min将袖带绑于病人右上肢,但不进行充气及放气操作。于术前(T0)、主动脉开放后1 h(T1)、术后6 h(T2)、12 h(T3)和24 h(T4)时抽取病人颈内静脉血样,检测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cTnI和CK-MB浓度。术前和术后4周时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仪器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LVEF。记录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与C组比较,RIPC组T2~4时血浆NT-proBNP、cTnI、CK-MB浓度、术后4周LVEDD和LVESD降低,LVEF升高(P<0.05)。2组病人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PC可减轻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老年病人的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体外循环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肌再灌注损伤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效生长激素预处理对高龄不孕患者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临床结局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进行IVF/ICSI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女方年龄35~39岁,单侧基础窦卵泡数≥5个,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10 IU/L,且前次IVF/ICSI周期≥50%的Ⅳ级胚胎为A1组,再次助孕添加生长激素6周以上预处理为A2组。平行对照选取同期行IVF/ICSI助孕患者,入组标准同上,第一周期常规IVF/ICSI助孕,未使用生长激素(B1组);第二周期采用与第一周期相同的控制性超促排卵方案,未使用生长激素(B2组),主要观察指标为累积活产率(cumulative live birth rate,CLBR)。结果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使用时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hCG注射日雌激素、hCG注射日孕酮水平及IVF受精比例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2组的Gn用量高于A1组[(3 880.4±902.0)IU比(3 485.6±1 054.0)IU,P=0.012],B2组的Gn用量高于B1组[(3 377.7±899.2)IU比(3 117.8±891.3)IU,P=0.025]。A2组的可利用胚胎率[55.17%(160/290)]、优质胚胎率[21.38%(62/290)]、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60.87%(14/23)]、累积妊娠率[61.11%(22/36)]和CLBR[50.00%(18/36)]均显著高于A1组[45.98%(120/261),P=0.031;12.64%(33/261),P=0.007;17.39%(4/23),P=0.003;17.50%(7/40),P<0.001;2.50%(1/4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2组与B1组比较,可利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新鲜周期临床妊娠率、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累积妊娠率[34.21%(13/38)比12.50%(5/40),P=0.023)]、CLBR[26.32%(10/38)比2.50%(1/40),P=0.003]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2组与B2组比较,可利用胚胎率[55.17%(160/290)比45.56%(113/248),P=0.026]、优质胚胎率[21.38%(62/290)比13.31%(33/248),P=0.014]、累积妊娠率[61.11%(22/36)比34.21%(13/38),P=0.021]和CLBR[50.00%(18/36)比26.32%(10/38),P=0.036]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2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发生率、多胎妊娠率和异位妊娠率较A1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2组流产率小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18%(4/22)比71.43%(5/7), P=0.016]。A2组应用生长激素前、后Gn启动日和取卵日空腹血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激素可能改善高龄患者的助孕结局,临床应用相对安全。

  • 标签: 生长激素 高龄 生殖技术,辅助 累积活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麦角甾醇对丙泊酚麻醉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丙泊酚组和丙泊酚+麦角甾醇组,每组15只。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100 mg/kg脂肪乳溶剂;丙泊酚组大鼠先腹腔注射50 mg/kg丙泊酚,待翻正反射恢复后再次注射50 mg/kg丙泊酚;丙泊酚+麦角甾醇组大鼠腹腔注射30 mg/kg麦角甾醇,随后给予丙泊酚注射(方法同上),均连续注射7 d。末次注射后大鼠均清醒2 h。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采用HE染色、TUNEL和Neu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凋亡、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凋亡相关蛋白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透射电镜、HE染色结果显示丙泊酚+麦角甾醇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程度较丙泊酚组减轻。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率升高,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Bax蛋白的表达升高,Bcl-2蛋白、PSD95的表达降低,凋亡诱导因子(AIF)、细胞色素C(Cyt-C)蛋白的表达升高,而Sirt1蛋白表达、磷酸化(p)-PI3K/PI3K和p-Akt/Akt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丙泊酚组比较,丙泊酚+麦角甾醇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率降低[(27.33±1.37)% vs. (17.47±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丙泊酚组比较,丙泊酚+麦角甾醇组大鼠海马CA1区活化Caspase 3、Bax蛋白的表达降低,Bcl-2蛋白、PSD95的表达升高,AIF、Cyt-C蛋白的表达降低,而Sirt1蛋白表达、p-PI3K/PI3K和p-Akt/Akt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角甾醇预处理可抑制丙泊酚诱导的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并减轻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由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

  • 标签: 麦角甾醇 丙泊酚 海马CA1区 神经元凋亡 PI3K-Akt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供体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亲属活体肾移植术患者围术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亲属活体肾移植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4岁,ASA分级Ⅲ或Ⅳ级,BMI 18.5~28.0 kg/m2。相应的供体6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5~28.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体及其相应供体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各30对。麻醉诱导前,D组供体经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然后以0.5 μ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肾动脉阻断即刻;C组供体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至肾动脉阻断即刻。2组供体和受体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中维持Nacotrend值40~60,维持MAP和HR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必要时静脉输注多巴胺。记录2组供体肾脏热缺血时间和冷缺血时间。于肾动脉阻断前即刻抽取供体外周静脉血样,分别于肾动脉开放前(T0)、肾动脉开放后1 h(T1)、12 h(T2)和24 h(T3)时,抽取受体外周静脉血样,测定血清Cr、BUN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的浓度。记录2组受体术中输液量、尿量、丙泊酚、瑞芬太尼和多巴胺用量。结果2组供体血清Cr、BUN、Cys C浓度及肾脏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体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多巴胺用量、输液量和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T1时血清Cr、BUN和CysC浓度下降(P<0.05)。结论供体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有利于改善亲属活体肾移植术患者围术期肾功能。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缺血预处理 肾功能试验 肾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克莫司预处理对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无特殊病原体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24只,8~10周龄,220~250 g,采用随机区组法将大鼠分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仅开腹关腹,他克莫司组术前经静脉注射他克莫司,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他克莫司组和模型组制备自体原位肝移植冷IRI模型。检测再灌注后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HE染色评估肝组织损伤。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电泳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lα)、血红素加氧酶-1(HO-1)相对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为(1 332.0±52.8)U/L、AST为(2 472.0±257.8)U/L,高于假手术组(65.0±17.4)U/L、(222.3±45.2)U/L和他克莫司组(789.9±54.0)U/L、(533.4±31.6)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他克莫司组肝组织损伤程度轻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高于假手术组和他克莫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他克莫司组HIF-lα、HO-1相对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他克莫司预处理通过增加HIF-1α和HO-1表达,抑制炎症因子生成,减轻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冷IRI。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他克莫司 自体原位肝移植 低氧诱导因子-1α 血红素加氧酶-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导尿管联合间苯三酚在宫腔镜术前宫颈预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赣州市立医院收治的需行宫腔镜手术患者40例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宫腔镜术前12 h于阴道后穹隆放置卡孕栓进行宫颈预处理,于术前30 min静脉注射间苯三酚协助宫颈管扩张;观察组行宫腔镜术前12~15 h使用一次性导尿管插入宫颈管进行扩张处理,置入导尿管后阴道塞入两块纱布预防导尿管脱落,于术前30 min静脉注射间苯三酚协助宫颈管扩张。对比两组宫颈软化程度及扩宫效果,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扩宫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宫颈软化程度优于对照组(Z=2.995,P=0.003);观察组的宫颈扩张时间(15.56±3.14) s短于对照组(25.54±3.59) s (t=4.653,P<0.001);手术时间(29.24±6.32) min短于对照组(37.36±6.48) min(t=4.012,P<0.001),术中出血量(5.69±4.03) ml低于对照组(14.82±5.49) ml(t=5.995,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1/20)略低于对照组30.00%(6/20)(χ2=4.329,P=0.037)。结论针对宫腔镜手术患者使用一次性导尿管联合间苯三酚进行宫颈预处理,可充分软化宫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宫颈预处理 一次性导尿管 间苯三酚 宫颈软化程度 扩宫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以用香精香料安全性为重点,分析了沿用香精香料的安全性特点,对用香精香料所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用香精香料安全性质量控制的策略。

  • 标签: 烟用 香精 香料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骨科手术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肺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在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骨科手术需要使用止血带的患者75例,性别不限,年龄50~89岁,BMI<35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C组,n=17)、缺血预处理组(IP组,n=19)、右美托咪定组(D组,n=19)和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定组(IPD组,n=20)。IP组和IPD组于手术前24 h时上肢绑止血带并充气至200 mmHg,持续5 min,放气5 min,如此重复3个循环;D组和IPD组麻醉后,患者仰卧位即刻,经15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 μg/kg,随后以0.5 μ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C组以相同速率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使用止血带前(T0)、止血带松开即刻(T1)和术后24 h(T2)时记录MAP、HR。于T0和T1时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H值、PaO2、PaCO2和乳酸(Lac),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肺泡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记录松开止血带后至术后24 h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情况,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和MDA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T1时D组和IPD组HR降低,PaCO2升高,IP组和IPD组PaO2和OI升高,RI降低,IP组Lac降低,IP组、D组和IPD组血清CC16与MDA浓度降低(P<0.05),急性肺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P组或D组比较,IPD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科手术患者,缺血预处理和右美托咪定均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的肺损伤,然而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未明显增强。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右美托咪啶 再灌注损伤 四肢 急性肺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活性氧(ROS)/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在地氟烷预处理减轻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脑急性炎症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8~10周龄,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30):对照组(C组)、脑急性炎症组(L组)、地氟烷预处理组(D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地氟烷预处理组(ND组)。L组、D组和ND组采用尾静脉注射LPS 1 mg/kg的方法制备大鼠脑急性炎症模型;D组吸入8.2%地氟烷1 h,每天1次,连续5 d进行预处理,第5次吸入停止后24 h时注射LPS;ND组每次吸入地氟烷前30 min,腹腔注射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150 mg/kg,其余操作同D组。于LPS注射前(最后1次地氟烷预处理后24 h)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Nrf2和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表达;于LPS注射后6、12和24 h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逃避潜伏期、原平台象限探索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IL-18和IL-1β的表达;于LPS注射后24 h时采用尼氏染色和免疫荧光法分别计数海马正常神经元、活化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结果与C组比较,L组LPS注射前海马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Nrf2和Keap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注射后逃避潜伏期延长,原平台象限探索时间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正常神经元数量降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多,NLRP3、ASC、caspase-1、IL-18和IL-1β表达上调(P<0.05);与L组比较,D组LPS注射前海马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Nrf2表达上调,Keap1表达下调(P<0.05),LPS注射后逃避潜伏期缩短,原平台象限探索时间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多,海马正常神经元数量增多,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减少,NLRP3、ASC、caspase-1、IL-18和IL-1β表达下调(P<0.05);与D组比较,ND组LPS注射前海马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Nrf2表达下调,Keap1表达上调(P<0.05),LPS注射后逃避潜伏期延长,原平台象限探索时间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正常神经元数量减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多,NLRP3、ASC、caspase-1、IL-18和IL-1β表达上调(P<0.05)。结论ROS/Nrf2信号通路参与了地氟烷预处理减轻LPS诱导大鼠脑急性炎症的过程。

  • 标签: 活性氧 NF-E2相关因子2 麻醉药,吸入 脂多糖类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美他嗪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0只,体重280~3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曲美他嗪预处理组。除假手术组外均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120 min时处死大鼠并取下心脏,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测定心肌组织中自杀相关因子(Fas)、FasL、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分子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曲美他嗪预处理组大鼠血清中CK[(248.52±7.35)、(177.93±5.11) U/L]、CK-MB[(68.54±2.95)、(50.92±2.94) U/L]、LDH[(763.96±21.56)、(310.06±28.33) U/L]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 275.866、675.844、555.003,P<0.01);心肌组织中Fas(3.22±0.36、1.80±0.21)、FasL(2.85±0.34、1.69±0.16)、bcl-2(1.45±0.09、3.12±1.86)和Caspase-3 (4.46±0.27、2.34±0.23)mRNA表达量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8.549、187.601、351.196、730.616,P<0.01)。与模型组比较,曲美他嗪预处理组大鼠血清中CK、CK-MB、LDH含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44、13.375、11.218,P<0.01);心肌组织中Fas、FasL和Caspase-3 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t=10.213、8.975、19.004,P<0.01),bcl-2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t=16.14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曲美他嗪预处理能够减轻心肌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Fas/FasL途径的过度激活,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 标签: 曲美他嗪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自杀相关因子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滴鼻预处理对首次接受单眼眼底检查小儿全身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次全身麻醉下行单眼眼底检查的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入手术室前,右美托咪定组患儿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2 μg/kg,对照组患儿经鼻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0.02 ml/kg。经鼻给药30 min后患儿转入手术室,监测并记录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2组患儿均经面罩吸入8%七氟烷诱导麻醉后置入喉罩,吸入2%~3%七氟烷维持麻醉,术中保留自主呼吸。比较2组患儿滴鼻前(T0)、滴鼻后30 min(T1)、喉罩置入时(T2)、手术开始时(T3)及拔除喉罩时(T4)的心率和SpO2及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采用分离焦虑量表(PSAS)评估入手术室时患儿与家长的分离状况,采用小儿苏醒期躁动量表(PAED)评价患儿在PACU期间意识恢复时的躁动程度,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价患儿在PACU意识恢复时的镇静程度。结果2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不同时间点SpO2、在PACU停留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T0外,右美托咪定组患儿T1~T4时间点的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儿较对照组患儿更容易与家长分离,PSAS评分低于与对照组[(2.40±0.81)比(2.93±0.87),P=0.018];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6.7%,5/30)比(63.3%,19/30),P<0.001];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3.2±0.7)比(1.9±0.6),P<0.001];PAED评分低于对照组[6(2,12)比12(5,8),P<0.001]。结论全麻下首次行眼底检查或手术的单眼RB患儿接受右美托咪定滴鼻预处理可降低入手术室时与家长分离的焦虑程度和全麻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且未延长在PACU的停留时间。提示右美托咪定滴鼻预处理在小儿眼科日间超短手术全身麻醉中的辅助作用有效且安全。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视网膜母细胞瘤 眼底检查 麻醉前用药 苏醒期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通路激活对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TLR3激活可使间充质干细胞(MSC)进入抑制免疫状态(M2)。应用聚肌胞苷酸[poly(I∶C),TLR3的配体]预处理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采用SD大鼠(购自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应用随机数法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AMSC组、预处理组,将细胞移植到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应用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mNSS),评估poly(I∶C)预处理对AMSC治疗大鼠TBI是否存在增强效应;应用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强度,以及局部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极化状态,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损伤局部鼠源性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分析TLR3激活的AMSC对TBI大鼠治疗作用的机制。组间比较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将poly(I∶C)预处理后的AMSC移植入TBI大鼠体内后,移植后不同时间点mNSS神经功能评分显示,预处理组移植术后自第14天起均优于AMSC组:14 d(4.28±0.38比5.35±0.41,F=168.668,P<0.05)、21 d(4.08±0.35比4.46±0.39,F=192.316,P<0.05)、28 d(3.56±0.29比4.06±0.34,F=283.572,P<0.05);与AMSC组比较,预处理组能进一步降低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促进损伤区域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极化进入抗炎的M2状态;移植后损伤局部鼠源性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显示,移植后1 d炎症急性期,预处理组促炎因子低于AMSC组[IL-1β,(40.6±4.1) ng/L比(45.1±4.8) ng/L,F=47.147,P<0.05、TNF-α,(150.2±18.0) ng/L比(180.0±20.6) ng/L,F=53.028,P<0.05],抗炎因子高于AMSC组[IL-10,(35.3±2.8) ng/L比(28.7±1.9) ng/L,F=96.934,P<0.05、TGF-β,(20.9±2.6) ng/L比(17.6±1.4) ng/L,F=47.305,P<0.05]。结论poly(I∶C)预处理可增强AMSC对TBI大鼠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局部免疫细胞极化,调节免疫微环境得以实现。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Toll样受体3 炎症
  • 简介:摘要在施工过程前,技术交底全面,包括钢筋绑扎、模板支设、架体搭设、加固体系,施工过程中,检查到位,很好的预防了清水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如蜂窝、麻面、露筋,并没发生质量事故,拆模后柱体圆润光滑,梁柱节点无错台,美感和质量均达到规范,圆满完成原设计要求,成为施工体系中一大亮点。

  • 标签: 清水混凝土圆柱施工方法
  • 简介:摘要探讨用小脂肪颗粒与脂肪胶分层填充治疗女性鼻唇沟老化的方法及效果。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整形烧伤科和东莞康华医院整形外科用小脂肪颗粒深部填充及脂肪胶皮下皮内填充分层移植的方法,治疗女性鼻唇沟老化63例(年龄26~69岁,平均43.3岁),其中46例采取2次补充移植。63例中13例术后出现青紫,14 d内消退;全部患者术后鼻唇沟外观平滑或略高,即时效果满意,3个月内满意率100%。6个月后复诊,46例行第2次补充移植。术后随访6~12个月,2例填充1次后效果欠佳,满意61例,占96.8%。脂肪分层移植治疗女性鼻唇沟老化短期效果较好,满意度较高。重复填充2~3次效果更好。

  • 标签: 脂肪 鼻唇沟 老化 分层移植 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面部血管的解剖,探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辅助下进行面部注射填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美容二中心收治要求面部填充患者142例,男11例,女131例,年龄17~68岁,平均39.7岁。根据患者意愿分别用自体脂肪或透明质酸进行面部注射填充,多普勒彩超辅助下,助手以手指对眶部特定血管进行加压按压,使动脉暂时性压闭,以钝针边退边注射,待注射完成时再松开手指。结果自体脂肪组填充治疗54例,透明质酸组填充治疗88例,填充部位包括额部、颞部、眉间、鼻部、泪沟、鼻唇沟、颧颊部、颏部及唇部等,注射部位形态改善满意,达到面部年轻化的改善效果,无1例发生血管栓塞,其中9例接受2~3次脂肪填充。术后随访1~6个月,早期肿胀、瘀斑,在7 d左右明显好转。面部脂肪填充患者术后早期存在局部肿块情况,1个月左右缓解无明显硬结形成。结论彩超辅助下以手指用力按压眶部特定血管,方法简单易行,对患者无附加伤害,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面部 注射 血管栓塞 注射美容 预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