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1 个结果
  • 简介:<正>戏曲现代戏剧作的艺术形式(主要指剧作的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唱词道白以及相关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等)做为剧作内容的存在方式,直接规定和制约着舞台演出的基本方式。二度创作的各部门,从导演、演员到音乐、舞美设计人员都是直接从这里寻找创作依据、创作风格而发挥各自的艺术才情的,所以戏曲现代戏演出的“戏曲化”首先取决于其剧本艺术形式的“戏曲化”。何谓“现代戏演出的戏曲化”?一方面,人们的思维贯性很容易以传统戏曲的演出样式做为参照系,认为“戏曲化”就是应当“象”传统戏曲的演出样式。这一来往往就会束缚创作者的手脚,使之不敢在戏曲的革新发展上迈出步伐,也很难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戏曲现代戏。另一方面,有些人从革新探索的良好愿望出发,把当代文学(主要是小说)、电影、话剧艺术的发展状态做为参照系,而不甚顾及戏曲原有的演出样式和艺术特点,或稍有顾及但并未做深入研究,认真揣摩,

  • 标签: 戏曲现代戏 戏曲化 传统戏曲 艺术形式 现代戏剧 戏曲演员
  • 简介:本文通过对孔子“诗”、“礼”、“乐”教思想的分析,阐释了孔子有关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孔子的人性思想。孔子重视“诗”、“乐”的原因,乃因为这二者蕴含真诚善良的情感,同时又具有以情感人、涵养人性的作用;而重视“礼”,乃在于“礼”既来源于善良中和的情感,又规定范正着情感。进而言之,孔子学说推重情感,在于情感乃是人类的基本存在状态,情即是“性”。在孔子的人性思想中,人性既包括“仁者爱人”的德性情感,又含有喜、怒、忧、惧的自然情感。孔子推崇“诗”、“礼”、“乐”三教,目的在于充实涵养德行情感,规范中和自然情感,从而形成完美人性,建成理想社会。

  • 标签: 情感 艺术 人性
  • 简介:1941年亚洲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在上海公映。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符合黑格尔所说崇高由艺术作品来表现的观点。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期,《铁扇公主》所具有的价值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美的范畴,如康德所说崇高是超越美的。可以说,这部作品所反映的崇高精神价值在当时对激励民族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铁扇公主》 动画电影 崇高精神 “孤岛”
  • 简介: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教学,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打下了基础。声乐小组课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声音良好的听辨能力和整体的素质培养。

  • 标签: 学前教育 声乐教师 学生 歌唱状态 培养 小组教学
  • 简介:杨慎词曲兼擅.其词作共计366首,曲作近300首,其中小令271首,套曲19首,其[罗江怨]诸作在当时就脍炙人口,其它如记行的套曲[仙吕点绛唇]《滇南行》、咏月的小令[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四咏》等,都是曲中的佳作,故吕天成把升庵曲列为上品。张琦的《衡曲麈谈》,也称其“调不甚谐……颇有才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则将之列为明中叶以后,知词的三人之一。

  • 标签: 杨升庵 词化 点绛唇 吕天成 明中叶 谢章铤
  • 简介:1981年普利策戏剧奖获得者贝思·亨利的戏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书写特征。然而,国外学界在“贝思·亨利是否可以定义为具有强烈女性主义特色的南方戏剧家”这一命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以《贝思·亨利戏剧集I:1980—1989》中的五部剧作为文本基础,笔者认为,她的剧作遵循一显一隐两条共时性创作线索:规训、荒诞、荣耀、缺席构成的明线背后,对应隐藏着剧作家对女性无罪、毁损、逃离、无权的愤慨控诉;这种隐性对峙的创作手法,体现了贝思·亨利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由此,本文就四组隐性的对峙展开论述,详尽阐述具有贝思·亨利特色的女性主义书写。

  • 标签: 贝思·亨利 女性书写 隐性对峙 南方 荒诞 权力
  • 简介:焦菊隐和黄佐临两位导演曾在民族化演剧探索和整体演剧现代化进程中占有阶段性主导地位,同样被誉为“中国现代剧场艺术的开拓者”。他们的导演艺术风格存在诸多异同特色与倾向。本文首先以历时性的视角强调勾勒两位的导演风格形成过程与思想共性。随后,从导演与演员表演、舞台时空处理、剧本与二度创作等等导演实践要素进行具体剖析。最后以个性人格特质对两人导演艺术风格异同作出总论。焦菊隐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聂米罗维奇.丹钦柯的影响下借鉴戏曲精神制定出具体细致的导表演及舞台演出法则,以写实话剧为本位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习惯的北京人艺风格。黄佐临则以其“写意戏剧”为最高原则,以粗犷自由的笔触勾勒理想的蓝图。

  • 标签: 艺术轨迹 思想共性 表演 舞台时空 二度创作 人格特质
  • 简介:话剧舞台的变异并不是急风暴雨式的,而是渐进的、螺旋般的,当它越过了阵痛中的徘徊之后,我们发现,舞台上已经竖起了崭新的戏剧品格,它不仅标示了文艺新潮向话剧的渗透,重要的是,话剧舞台以其特有的时空载体参与了人的深层次的审美活动。在这中间,话剧编导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张扬。封闭意识曾经在我们的话剧舞台上主宰了多时,以外部冲突为最高任务、以典型性格为主要脉络,以说明性的舞台设计和烘托性的音响设计为辅助工具的话剧舞台组合,形成过自己辉煌的王国,它确实具备了自身的完整性和圆型轨迹,与其说编导在创作话剧,还不如说话剧在规范和匡正着编导,因为在冥冥之中某种既成元素的笼罩使话剧难以想入非非。而当代文化背景下的话剧前行,使我们渐渐发现原先意义上的话剧氛围消失了,一切似乎变得难以理解和不可琢磨,但是透过纷繁和无序的表象,我们捕捉到的则是编导的心象,编导创造的不再仅仅是发

  • 标签: 话剧舞台 说话剧 舞台设计 心象 外部冲突 冥冥之中
  • 简介:"新时期"的"戏剧观争鸣"在上世纪80年代初爆发,旨在为中国戏剧寻求出路。内容上倡导"人学"的复苏;形式上主张"新现实主义"(或曰"诗化现实主义"),是"争鸣"的焦点。在此文化背景下,新一代优秀导演迅速成长,王晓鹰就是其中的代表。对"假定性"的独特认识,使得他面对各类题材都能驾轻就熟;而向"表现美学"的拓展,又能让他通过"诗化意象"表达自己的哲理思索。本文立足王晓鹰突出的舞台作品,结合其个人专著,去理解他对"争鸣"的特殊回应,并试图对"诗化意象"做以客观的分析与论证。

  • 标签: 王晓鹰 表现美学 诗化意象 假定性
  • 简介:作为孤岛剧坛的中流砥柱和战后剧运中坚,上海剧艺社在导演艺术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点.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存在某些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对舞台情调整一性的追求是其总体特征,对导演格调多样化的探索是其基本成绩,剧作处理的中庸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导演的艺术视野.挥之不去的政治化阴影则从一个侧面干扰着艺术家的舞台创造。

  • 标签: 上海剧艺社 导演艺术 特点 局限
  • 作者: 方黎明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3-13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3期
  • 机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直接关系到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千家万户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文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实抓好的基本任务。要提高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笔者曾梳理清代笔记中散见戏曲史料九百余则,其中涉剧笔记就内容而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戏曲史的考辨,如本事考证、戏曲源流等,力求穷搜博证,为研究者提供可堪依据的文献资料;二是所载述的文人士大夫观剧、评剧内容,可为深入考察清代戏曲观念的变迁演进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对各类艺人的生平事迹及伎艺专长的记述,可为清代戏曲演出情状的考察提供文献支撑;四是从大量不同剧种在清代消长、更替的记述,可窥得清代戏曲活动的发展轨迹;五是一些不甚知名的作品,在当时演出却相当火爆,可以借此考察戏曲传播、演进的状况;六是涉及大量不同地域、场所的戏曲活动,对考察地方戏曲(包括少数民族戏剧)及特殊场所(如禅堂)演剧均有帮助;七是对历来不为正统文人所重视的民间流行的各类表演伎艺(如幻术、杂耍、口技、烟戏、马戏等)多有述及,可补一般戏曲史之未逮。兹取其中有关戏班、戏园的描述以及戏曲演出群体的发展走向与情趣追求等,加以梳理。

  • 标签: 清代 笔记 戏曲史料 戏班 戏园
  • 简介:本文对中小学生绘画兴趣的培养进行了探讨。首先,要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与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感;其次,在激发绘画兴趣基础上探索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 标签: 兴趣 创新 协作
  • 简介:(一)新生代电影是指中国第五代电影之后崛起的新一代电影,又称之为后第五代、第六代、状态电影等。其代表人物有张元、王小帅、管虎、娄烨、路学长、贾樟柯、章明、王超、张扬等,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或70年代初,受过科班教育。与“三谢”、吴贻弓、吴天明、滕文骥、张艺谋、陈凯歌等电影史意义上的前辈相比,新生代导演们身上少了某些深刻的历史印痕。他们成熟于改革开放的年代,接触的是日益浮华的现代商品社会,面临的是消费主义的膨胀、西方文化的盛行、传统价值观念的式微。

  • 标签: 第五代电影 新生代导演 写实主义 叙事 传统价值观念 代表人物
  • 简介:新时期,为更好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要自觉以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导自身专业发展。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其次,要努力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变,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做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最后,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兼具仁爱之心,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好锤炼学生品格、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 标签: 习近平教育思想 高校青年外语教师 专业发展 引路人
  • 简介:青春电影一直是受台湾电影青睐的一个类型,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清新基调、唯美爱情、文艺气息和热带风情”,一股小清新之风吹进了华语影坛。文章以郑芬芬编剧并执导、于2007年8月31日在中国台湾上映的疗伤系列青春推理影片《沉睡的青春》为个案,以“等待与追寻”“沉睡与唤醒”“细腻的叙事章法,纯净唯美的画面”“唯美诗意的意象,独特的叙事视角”四个部分结构成篇。

  • 标签: 青春 等待与追寻 沉睡与唤醒 唯美诗意
  • 简介: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经典理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日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因此,每一次媒介技术的突破本身.就意味着信息、娱乐传播方式和能力的改变。人类获取信息、娱乐的方式和能力的变化。川剧艺术总是存在于从编演者到接受者的传播与交流之中,而由于其传播场域或媒介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到它的形态与性质,也必然制约着它的价值与功能,甚至会改变着川剧艺术自身的命运。

  • 标签: 艺术传播 川剧艺术 风险控制 场域 媒介技术 获取信息
  • 简介:在中国传统戏曲理论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对戏曲“体贴人情物理”本质特征的认识。结合元明清曲家的言说和论述,再辅之以具体的文本分析,可以认识到“体贴人情物理”不仅是戏曲创作的目的和艺术追求,而且是戏曲创作的途径、方式和规律。从文献的角度厘清“体贴人情物理”的内涵与意义,对认识戏曲文体的特征、研究传统戏曲的创作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认识戏曲特征的创作视界。

  • 标签: 传统戏曲 体贴人情 创作追求 创作论视界
  • 简介:随着各项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开展,起源于西方的歌剧艺术已经走向了世界,并在我国产生了新发展与变化.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国歌剧发展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进行阐述,并分析了歌剧对社会产生推动国际化思想深入、提升生活文化质量、引导观众品味与思想等方面影响,为研究中国歌剧发展提供了参考.

  • 标签: 歌剧 时代特征 文化发展
  • 作者: 张蕾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10-20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10期
  • 机构:从1939年张庚提出“戏曲现代化”的命题到现在,传统戏曲在探索现代化的路上已经走过了七十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似乎还没有摸索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长期以来,一个非常纠结的论题就是“戏曲是否能够并且很好地表现当今现实生活”?近几年,“戏曲现代化”又开始遭到一些学者专家的质疑,仿佛戏曲就应该坚守它的历史题材、程式性表演和古典美学品格。那么传统戏曲究竟能否表现现实生活?又如何通过巧妙吸收现代元素、丰富自身的表演程式以表现社会现实生活?这是笔者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