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自体灭活后回植重建踝关节治疗胫骨远端骨肉瘤的可行性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6例胫骨远端骨肉瘤患者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16.8±4.4)岁(范围10~22岁)。6例均经穿刺活检确诊为骨肉瘤,EnneckingⅡa期4例,Ⅱb期2例;术前接受4个疗程新辅助化疗。行瘤段切除,肿瘤灭活后回植内固定重建术,术中瘤段被完整切除,将段巴氏消毒法进行灭活,即65 ℃下质量浓度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中浸泡45 min;取出后在瘤段缺损处填充水泥,并安置钢板螺钉和锚钉等内固定材料;最后回植灭活内固定复合体(auto-graft-fixation composite,AFC),重建软组织。术后石膏固定3月后接受康复治疗;术后2周开始继续接受化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摄胫骨下段正侧位X线片,评估愈合率和愈合时间;评价瘤段截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世界与软组织肿瘤协会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评估踝关节功能;同时统计肿瘤学结果。结果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5)个月(范围12~28个月),无一例发生深部感染、内固定机械性失败或肿瘤局部复发等并发症。至末次随访,6例的MSTS评分为(26.7±2.6)分;AOFAS为(82.3±8.5)分;VAS评分为(2.7±1.3)分。3例在术后发生伤口皮肤局部溃疡,换药后愈合;5例在随访期间可观察到形成痂愈合。所有病例均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采用肿瘤灭活回植内固定重建踝关节后不但能根治肿瘤,而且具有满意的肢体功能,是较理想的保肢重建策略。

  • 标签: 骨肉瘤 胫骨远端 骨重建 内固定器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血管化游离组织移植是肿瘤切除术后下颌重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腓骨游离皮瓣移植虽然即刻重建了下颌,但牙列修复通常需要6到18个月后才能完成,牙列缺失期间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该病例报道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多学科组建的修复重建团队进行的颌与牙列同日重建术,即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作的支持下同期完成颌骨肿瘤切除、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牙种植体植入及临时义齿修复。颌与牙列同日重建术充分贯彻了“以咬合为导向的修复重建”的理念,通过恢复患者的颌和牙列,重拾患者自信,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帮助患者术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智能术前规划的下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可行性与精准性。方法术前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115例头颅无异常的成年患者的CT影像,男57例,女58例,年龄(40.3±9.1)岁,就诊时间2010年2月至2019年5月;另选取115例肿瘤侵蚀下颌的成年患者的CT影像,男62例,女53例,年龄(55.6±7.2)岁,就诊时间2008年3月至2019年8月。建立智能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主要由工作站、UR5六自由度机械臂、光学定位跟踪仪、六自由度力传感器、截手术工具组成。将2组患者的颌面CT图像数据用于训练残差连接的3D V-Net分割网络自动分割下颌,并用该网络对1例54岁需腓骨重建的下颌骨肿瘤男性患者的头颅CT数据进行自动分割,形成下颌模型,以手动分割结果为标准,评价自动分割的精度。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颌特征点还原法根据该患者的上颌特征点自动还原下颌特征点,形成重建方案,以下颌未缺损部分实际特征点与还原的特征点位置的误差值评价精度。利用该患者的下肢CT数据,制作5个3D打印的腓骨仿真模型。应用智能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基于术前规划的图像,结合光学定位系统以及力传感器信号,实现机械臂与手术医生协同操作进行腓骨塑形,完成30次截。以CT影像下的术后腓骨段截面与术前规划的位置距离与角度偏差为精度标准,验证手术机器人系统精度。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表示。结果设计的分割网络自动分割下颌骨肿瘤患者下颌的精度为96.581%,耗时小于30 s。该病例下颌特征点的误差值为(2.24±1.74) mm。下颌重建手术机器人能精确、快速地实施腓骨模型塑形,截的位置误差为(1.02±0.45) mm,角度误差为(0.96±0.42)°,术中耗时约15 min。结论智能术前规划能精确地分割下颌并定位下颌特征点,下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能精确地实现功能性下颌重建

  • 标签: 下颌骨重建术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机器人手术
  • 作者: 雷鹏飞 花龙 钱湖 文霆 钟达 谢杰 杨序程 汪龙 胡如印 胡懿郃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1年第14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长沙 410008 金属与陶瓷医用植入体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长沙 410008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骨科,乌鲁木齐 83000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长沙 410008,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贵阳 55000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长沙 410008 金属与陶瓷医用植入体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长沙 41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多孔金属髋臼双动头重建系统(hip dual-mobility revision,HDR)治疗髋臼严重结构性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接受髋关节翻修术的严重髋臼结构性缺损患者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67.3±9.3)岁(范围42~80岁);体质指数(22.2±3.8) kg/m2(范围17.7~33.3 kg/m2)。髋臼缺损Allan-Gross分型:4型15例、5型2例;Paprosky分型:2B型2例、3A型4例、3B型11例。术前下肢长度差为(42.9±31.1) mm(范围10~160 mm),1例患者Trendelenburg征阳性。术后随访时评估Harris髋关节评分、下肢长度差、影像学上髋臼假体的位置。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3.0)个月(范围6~16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为(31.2±11.3)分,术后第3天为(63.5±10.0)分,术后第7天为(68.7±10.4)分,术后1个月为(70.2±10.1)分,末次随访时提高至(81.6±7.0)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2,P<0.001)。术后即刻外杯外展角为48.1°±10.6°、前倾角为10.8°±6.0°,内杯外展角为45.0°±6.2°、前倾角为10.8°±3.7°,臼杯均处于Lewinnek安全区范围内。术后下肢长度差下降至(11.1±3.8) 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7,P<0.001)。Trendelenburg征阳性患者术后即刻症状显著改善。随访期间所有髋臼组件在影像学上均稳定、无移位,未发现溶解或吸收,无感染、松动及神经损伤病例。结论3D打印多孔金属HDR可有效修复严重髋臼结构性缺损,翻修重建的假体初始稳定性高,能够提升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

  • 标签: 打印,三维 髋假体 再手术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定制聚醚醚酮(PEEK)在上颌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13例行上颌缺损的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15~62岁,平均28.6岁。6例上颌良性病变及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均采用个体化PEEK置入修复。13例患者术前均拍摄颌面部CT,然后三维重建获得上颌缺损模型,6例上颌良性病变患者通过虚拟手术计划制定肿瘤切除范围,获得相应的上颌缺损模型,并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根据虚拟手术计划设计、制作并打印手术截导板。然后在截导板辅助下切除肿瘤,植入PEEK。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通过术前颌面部CT三维重建直接获得上颌缺损模型,然后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术中置入PEEK,如腭部缺损则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患者面部外形、咬合关系、眼球位置及活动度,统计患者满意度。术后1个月行CT扫描,将CT数据同术前虚拟手术设计数据进行拟合比较,评估PEEK置入位置的精确度;测量评估手术前、后眼球突出、上抬或内陷、下移的复位矫正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顺利完成PEEK置入手术,其中2例患者PEEK置入时与眶下壁区缺损不完全匹配,经调磨后就位。一期重建的5例纤维病变患者术中行抽屉式切除术,保留了牙槽;7例二期重建患者中,2例为腓骨肌皮瓣修复术后利用PEEK支撑眶底改善外形,3例上颌缺损患者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分割口、鼻腔。术后伤口愈合良好,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个月复查时,患者面部对称性及眼球位置术后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眼球运动正常无受限,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CT图像拟合显示PEEK置入位置准确,误差为(0.68±0.12) mm。6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眶容积(26.37±0.94) ml,眼球高度(0.98±0.48) mm,眼球突度(1.10±0.28) mm,分别较术前的(24.06±0.85) ml、(3.83±0.81) mm、(2.53±0.67)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7例上颌缺损患者术后眼球高度(0.77±0.42) mm,眼球突度(0.61±0.31) mm,较术前的(2.03±1.07) mm、(2.01±0.34)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随访时间1~27个月[(12.0±7.6)个月],出现1例感染排异、1例肿瘤复发,行PEEK拆除术,其余11例未发现肿瘤复发及PEEK感染排异。结论个体化定制的PEEK,在虚拟手术计划辅助下,必要时联合软硬组织瓣,可以精确恢复上颌外形,支撑眶底,有效提高上颌缺损修复重建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 标签: 上颌骨 截骨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粉碎性跟骨折采用三维CT重建技术进行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粉碎性跟骨折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X线、CT以及三维重建检查,然后给予患者分型,并且给予相应治疗方法,分析术后效果。结果:本组的75例患者中,12例为Ⅲ型,10例为ⅡC型、11例为ⅡB型、10例为ⅡA型、12例为IC型、14例为IB型、6例为IA型;同时,行撬拨复位术24例,行切开复位术51例,结果显示,30例为优,22例为良,18例为可、5例为差,优良率为69.33%。结论:临床上运用三维CT重建技术对粉碎性跟骨折进行术前评估,可以明确术前骨折分型,对选择手术方案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粉碎性跟骨骨折 三维重建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嵌合皮瓣游离移植重建部分手指指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7月-2020年1月,应用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嵌合皮瓣游离转移重建手指复合组织缺损9例,术中切取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腕横纹皮瓣和桡骨远端瓣,皮瓣面积2.0 cm×4.0 cm~3.0 cm×6.5 cm,瓣长度1.5~2.5 cm。术后半年内每月于门诊随访,半年后通过微信随访。结果本组9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嵌合皮瓣均成活良好;瓣平均愈合时间1.7个月;重建手指长度平均2.4(1.8~3.0)cm;患指外观恢复良好;供区瘢痕轻微;术后6个月皮瓣TPD平均为6.6 (5.3~8.6) mm,末次随访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功能:优7例,良1例,中1例。结论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游离嵌合皮瓣,可同时重建手指软组织和缺损,恢复患指功能及长度,改善患指功能及外观,供区损伤较小,是手指指体重建的简便方法。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 嵌合骨皮瓣 指损伤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并应用仿生型股骨远端假体,通过人造韧带及高稳定型衬垫重建人工关节的稳定性,替代铰链式关节,从而降低相应部位的应力,降低假体磨损、松动及折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初治并行假体置换的股骨远端骨肉瘤的患儿资料,共纳入仿生型假体12例(仿生组)及单纯铰链假体21例(单纯铰链组)。仿生组男6例,女6例,年龄(8.8±2.6)岁,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Enneking分期ⅡA期1例,ⅡB期10例,Ⅲ期1例;单纯铰链组男14例,女7例,年龄(8.6±2.2)岁,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Enneking分期ⅡB期15例,Ⅲ期6例。通过对比仿生组和单纯铰链组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资料、肿瘤学及假体预后情况,探讨仿生型股骨远端膝关节假体的围术期安全性、肿瘤学预后、术后并发症率及术后功能状态。结果仿生组和单纯铰链组在性别比例、年龄、身高、体重、发病时长等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仿生组在总手术时间(126.7±27.9)min vs (143.3±38.9)min(P=0.203)、术中出血量(162.5±212.3)ml vs (247.6±175.6)ml(P=0.224)及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6.3±2.4)d vs (6.4±3.4)d(P=0.908)方面与单纯铰链组相似。仿生组平均随访(16.0±4.7)个月,1例因肿瘤进展死亡。3例出现远处转移,1例出现肿瘤复发合并假体半脱位,最终行截肢治疗。假体半脱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肿瘤巨大、股四头肌切除过多所致。余患儿未见假体并发症;单纯铰链组平均随访时间(12.7±4.5)个月,所有患儿均存活,其中3例出现远处转移,2例局部复发,均行局部切除;未见假体并发症。末次随访仿生组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单纯铰链组(120.6°±13.6° vs 92.0°±7.7°, P<0.05),但MSTS 93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1±0.9)分vs(29.5±0.6)分。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提示,仿生型股骨远端膝关节假体与单纯铰链假体相比具有良好的围术期安全性,不增加假体并发症发生率,并可获得更好的膝关节活动度及优良的功能状态。

  • 标签: 股骨肿瘤 假体设计 假体植入 仿生学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重建时应用腓骨榫卯结构设计结合拉力螺钉固位的应力及位移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1例66岁男性下颌无骨折及畸形的患者作为志愿者。通过CT扫描获取患者下颌及腓骨影像学数据,应用Mimics 17.0、GeomagicWrap 2017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逆向重建获取下颌与腓骨三维模型。经过Solidworks 2017与Geomagic Design X 64软件最终获得腓骨重建下颌模型。采用布尔运算分割皮质与松质。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模拟垂直咬合状态(载荷条件为在中切牙沿轴线向下125 N,第2、3磨牙沿轴线向下250 N),对比分析榫卯结构结合拉力螺钉与传统钛板两种固定方式在断端愈合前、后,下颌及内固定物的应力与位移分布特点。在榫卯固定模式中优化下颌边界条件,再次测量未愈合时应力条件下榫卯固定模式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布及下颌的移位情况。结果在应力分布方面:断端未愈合条件下,榫卯结构固定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分布于断面与内固定物的交界处,为304.07 MPa;钛板固定方式的应力峰值位于后端断端处,为345.39 MPa。愈合后,榫卯结构固定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分布不变,为58.47 MPa;钛板固定方式内固定物的应力集中在钛钉与钛板的接触点,为92.06 MPa;此外,榫卯固定模式优化边界条件后,在未愈合条件下,两端应力分布均匀,内固定物应力峰值为88.56 MPa,显著低于钛的最大屈服强度860 MPa。在位移方面:在未愈合条件下,两种固定方式的位移峰值均分布于下颌下缘正中部偏右侧颏孔区,累及前端截面。榫卯固定方式的下颌位移峰值(1.307 mm)略小于钛板固定方式的下颌位移峰值(1.447 mm);在愈合后,两种固定方式的主要位移位置均靠近下颌下缘正中部,不累及截面。钛板固定方式的位移峰值(0.518 mm)小于榫卯固定方式的峰值(0.750 mm)。在未愈合条件下,榫卯结构固定模型优化边界后,下颌位移峰值为0.212 mm。结论应用腓骨进行下颌重建时,榫卯结构设计联合拉力螺钉的固位方式安全、有效,是一种新型的下颌重建固定方式。

  • 标签: 下颌骨重建术 有限元分析 成像,三维 榫卯结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双平面Chevron内踝截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柱损伤合并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6例距软骨损伤合并囊肿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2~50岁,平均36.2岁;按照Hepple分型:Ⅳ型5例,Ⅴ型21例。关节镜评估距软骨损伤程度和范围,Chevron内踝截暴露距内侧软骨损伤区,彻底清除不稳定软骨,新鲜化处理囊肿硬化壁,取同侧股骨内髁非负重区软骨柱植入至距软骨损伤区。通过比较术前、术后1年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踝关节Karlsson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疗效。结果2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平均为20.6个月(12~3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切口感染、囊肿复发及畸形愈合等术后并发症,供侧膝关节未见明显疼痛及活动受限,患侧踝关节AOFAS的踝-后足评分由术前(64.3±3.9)分提高至术后1年(89.5±5.1)分,Karlsson评分由术前(60.5±5.5)分提高至术后1年(85.2±6.9)分,VAS评分由术前(6.2±1.1)分降至术后1年(1.8±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为(94.7±1.9)分,术后1年为(94.1±1.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双平面Chevron内踝截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损伤并囊肿可以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和改善踝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 标签: 距骨 软骨 足损伤 移植 截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自体填充对于距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48例距软骨缺损患者,对患者进行关节镜下自体填充固定术治疗,比较治疗满意度及NRS评分。结果 48例患者,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患者分别2、12、34例,满意度为95.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NRS运动及NRS休息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距软骨缺损患者进行关节镜下自体填充固定术治疗,效果理想,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且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因此,该诊断方法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自体骨填充 距骨软骨缺损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口腔种植增量的过程中,应用劈开术配合挤压术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于本院随机抽取了70例2019年2月-2020年2月接诊的口腔种植增量患者进行,按照电脑排序均分为2组,各35例。其中,接受劈开术治疗的为参照组,接受劈开术配合挤压术治疗的为研究组,将不同方案下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患者接受治疗前各项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接受治疗后均有上升,且于研究组方案下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患者接受治疗后对疗效有更高的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 在口腔种植增量的过程中,应用劈开术配合挤压术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提高唇舌向牙槽厚度、唇腭侧板移动量及唇腭侧板移动幅度,让患者对治疗有更高的满意度,适合于临床中应用。

  • 标签: 口腔种植骨增量 骨劈开术 骨挤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酸钙颗粒结合同种异体植术后高压氧(HBO)治疗四肢良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9年7月烟台山医院骨科和毓璜顶医院关节骨科行植重建修复术的129例四肢良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3组,A组(n=42)采用同种异体植术治疗;B组(n=40)采用硫酸钙颗粒结合同种异体植术治疗;C组(n=47)采用硫酸钙颗粒结合同种异体植术后联合HBO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记录3组患者术后颗粒完全吸收时间、愈合时间及遗留缺损数量;统计3组患者治疗后切口引流量和软组织肿胀消失时间。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行X线检查,计算3组患者良性骨肿瘤X线最大横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骨密度。结果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B组(72.5%)、C组(85.1%)明显高于A组(57.1%),C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软组织肿胀消失时间和切口引流量均明显短于和少于A组,C组患者软组织肿胀消失时间和切口引流量明显短于和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硫酸钙颗粒完全吸收时间、愈合时间及遗留缺损率明显短于和低于A组,C组患者颗粒完全吸收时间、愈合时间及遗留缺损率明显短于和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3个月,B、C组患者骨密度明显高于A组,骨肿瘤X线最大横径明显小于A组,C组骨密度明显高于B组,骨肿瘤X线最大横径明显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钙颗粒联合同种异体植术后HBO治疗能减轻组织水肿,提高病灶处骨密度,促进骨质愈合,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良性骨肿瘤植术后缺损的重建

  • 标签: 良性骨肿瘤 硫酸钙颗粒 同种异体骨 高压氧 植骨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合并胫骨下段、距、跟及中间楔梗死的病因和诊断方法。方法报道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2020年1月收治的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胫骨下段、距、跟及中间楔梗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病史及治疗方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明确,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年3个月出现胫骨下段、距、跟及中间楔多发梗死。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胫骨下段、距、跟及中间楔梗死较少见,可能与激素、化疗药物、患者体质、原发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因素相关。磁共振成像是诊断早期梗死的首选检查。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联合胫骨前方闭合截术(anterior closing-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ACW-HTO)治疗伴有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异常增大的陈旧性ACL损伤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PTS异常增大(大于17°)的陈旧性(受伤时间大于6个月)ACL损伤患者54例,男46例,女8例;年龄(30.8±3.9)岁(范围20~42岁)。采用ACL重建术联合ACW-HTO治疗(ACW-HTO+ACL重建术组)18例,采用单纯ACL重建术治疗(ACL重建术组)36例。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胫骨前移距离、轴移试验分度、KT-1000侧侧差值、Lysholm主观功能评分、Tegner运动功能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客观评级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受伤时间及合并内、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ACW-HTO+ACL重建术组胫骨前移距离为(0.9±0.4) mm,小于ACL重建术组的(7.3±1.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49,P<0.001)。ACW-HTO+ACL重建术组轴移试验低度阳性18例,KT-1000侧侧差值为(1.5±0.6) mm;ACL重建术组轴移试验低度阳性31例、高度阳性5例,KT-1000侧侧差值为(4.4±1.2) mm;两组轴移试验分度总体分布不同(χ2=16.071,P<0.001),KT-1000侧侧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58,P<0.001)。ACW-HTO+ACL重建术组Lysholm主观功能评分为(93.3±4.3)分,高于ACL重建术组的(80.3±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76,P<0.001);ACL-HTO+ACL重建术组Tegner运动功能评分为(7.3±0.9)分,高于ACL重建术组的(6.8±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6,P=0.043);ACW-HTO+ACL重建术组IKDC客观评级结果为A级17例、B级1例,ACL重建术组为A级29例、B级5例、C级2例,两组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1,P<0.001)。结论采用ACW-HTO联合ACL重建术治疗伴有PTS异常增大的陈旧性ACL损伤,术后短期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优于单纯ACL重建术。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胫骨 截骨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中出现高流量脑脊液漏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颅咽管瘤42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嗅沟脑膜瘤9例、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脊索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4例、鞍区蛛网膜囊肿4例、鞍区生殖细胞瘤3例。病灶切除后均采用鼻中隔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的多层颅底重建方式,术后均未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术后均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以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颅底重建情况。结果118例患者的鼻中隔瓣均制作成功,术后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瓣修复颅底情况良好,鞍区MRI平扫+增强扫描显示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呈倒"C"形强化,提示黏膜瓣生长良好。术后颅内感染2例,其中脑脊液漏1例,均治愈。无再次行颅底修补的患者。患者术后卧床的中位时间为2.0 d(2~13 d),肺部感染2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神经内镜显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无脑脊液漏。11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1.5个月(2~23个月),均未发现迟发性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情况,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瓣愈合良好,鞍区MRI增强扫描显示鼻中隔黏膜瓣强化明显,提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后采用鼻中隔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颅底重建,不仅可以降低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而且可以避免术后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

  • 标签: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脑脊液鼻漏 颅底重建 鼻中隔骨瓣 带蒂鼻中隔黏膜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