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百年以来,中国数代知识分子一直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求存图强的现代化事业中,能够顺利地实现西方文化资源的本土化,或者说是将中国的本土文化资源现代化。从“中体西用”到“以日为师”或“以俄为师”,再到“西体中用”,中国的思想家们在这百年里进行了

  • 标签: 儒家 思想资源 现代意义 伦理精神 政治思想 生命智慧
  • 简介:<正>系统哲学(SystemsPhilosophy)或系统思想(SystemsThinking)、系统世界观(SystemicworldView)等,指的是一个研究领域,它目前还是一般系统论(GeneralSystemTheory)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没有从一般系统论中最后分化出来,因此从世界上的一些著名的系统科学著作中,我们很难严格区分那一些是专门的系统哲学著作,那一些是专门的一般系统论著作。例如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就带有很浓

  • 标签: 世界观 一般系统论 研究领域 心理学 系统哲学 历史背景
  • 简介:佛教的动物观本身包含多层内涵,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生态环保意义。六道轮回观念认为畜生道没有仁义道德,生存环境恶劣。这一观念客观上难以导向人们对动物的关爱。不过六道轮回观念旨在劝人弃恶修善,从道德教化意义上说,又能导向关爱动物。佛教对"清净"的德性追求,会促使修行者与动物保持距离,自觉做到不伤害动物。大乘佛教对"慈悲"德性的追求,则能导向对动物的慈悲关爱。佛教本生故事中关于动物道德和智慧的故事,有利于激发人们对动物的尊重、关爱之情。一些本生故事蕴含生态环保知识,其中包含的反对动物祭祀的内容本身也具有动物保护意义。"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平等观能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供深层理论依据。

  • 标签: 佛教 动物观 六道轮回 慈悲 佛本生故事 佛性论
  • 简介:探索当代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家园问题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核是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的总体精神是“德性精神”。“德性精神”对于当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华民族 文化传统 文化精神 德性精神
  • 简介:毛泽东的宗教思想在认识宗教问题的重要性、宗教的基本原理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方面均有理论创新,其中既包括具有普遍理论适用性的战略思想,也包括具有具体针对性的策略决策。这些理论创新是将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和宗教政策的形成与成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理论创新
  • 简介:福柯的思想总是处于不断地自我修正之中。从1970年到1980年,福柯的思想从内容到方法上都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变过程。这些转变构成了他晚期关于自身实践的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福柯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的言论表明,他一直在努力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来探索一种新的关切个体自身的伦理学之可能性。他的早期考古学描述的结果就已经是一幅谱系学的图景,面谱系学更侧重于对这个图景的解释和对新的可能性的探索。此外,这位思想家在他早期对“作者”这一范畴的态度与他本人的做法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矛盾之处,我们也将就此作一些探讨。

  • 标签: 伦理学 谱系学 自身实践 作者
  • 简介:2003年12月20-22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全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研讨会于广州隆重召开.研讨会中,与会代表基本上都认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视角,在如今西方实践哲学复兴和中国自身现代化进程的双重背景下,应该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问题给予重新的审视和探讨.积极的探讨使问题的展开不断深化,和清晰化,会议讨论气氛热烈,思想精彩纷呈现就会议的主要内容从四个方面予以综述:

  • 标签: 实践哲学 马克思主义 实践理论 理论哲学
  • 简介:2006年3月20日-22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对当代哲学、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讨论的专题有:1.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及其当代研究;2.罗莎·卢森堡与马克思、列宁;3.罗莎·卢森堡与当代社会主义、帝国主义理论;4.罗莎·卢森堡论世界历史进程;5.罗莎·卢森堡与西方马克思主义;6.罗莎·卢森堡与中国;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当代哲学 卢森堡 研讨会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简介:叔本华通过确立意志将人从传统基督教和柏拉图主义的所谓理想世界中唤醒过来,开始独立地面对世界和人生。然而,意志的局限性又使人陷入存在的暧昧和自我的分裂、矛盾状态,使人因丧失目的而迷失和寻求自己。叔本华意志哲学的人学意义在于率先提出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促使尼采等现代哲学家继续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索。

  • 标签: 意志 人学 觉醒 迷失 寻求
  • 简介:在理性陷于危机的当代,重读康德的著作是走出迷茫的一条“林中路”。康德的批判理性强调人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克服了启蒙理性只重视知识的片面性与独断性;康德的实践理性规范了“目的王国”中的主体间性的关系,把主体性推进到主体间性,从而为当代交往理论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架设了通往后现代的桥梁。

  • 标签: 德国 古典哲学 康德 理性 交往理论 批判理性
  • 简介: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溘然长逝。三天后,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的仪式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这个演讲非常精短,在沉痛宣告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简要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指证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

  • 标签: 马克思 海格特公墓 学术思想 社会主义 现代性理论
  • 简介:《淮南子》以论“治”为全书主旨,而其论治又从“道”、“人”、“史”三个维度展开:其一,道为《淮南子》论治的基础,道有能治之功;其二,人为《淮南子》论治的中心,人有可治之性;其三,史为《淮南子》论治的起点,史有证治之用。其书对“道”、“人”、“史”概念的理解与使用,既体现了先秦思想资源的深切影响,也表明了汉初学术务实致用的倾向。

  • 标签: 淮南子
  • 简介:海德格尔指出现代技术的根源在技艺(tehne),但其中艺术的一面受到压抑,因而此技术的本质就被硬化为强逼产出的座架,超出了人类的掌控.这个转变的深层原因是古希腊就出现了的“数学因素”它通过笛卡尔的主客二元化使世界成为被主体表象的图象,万物成为确定的客体.要摆脱座架的控制,必须重现技艺的艺术维度,让它“自身缘构发生”(Erelgms)的柔性允诺性重新主导技术.在这方面,海德格尔和海森堡都曾从老庄之道中得到过启发或与之产生了共鸣.儒家会十分欣赏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本质的批判,特别是这种批判与归家思想的结合.但是,儒家要指出海德格尔的批判的不足,它忽视了个体主义对座架的促成力和单向度的存在论区分导致的忽视实际家庭的家园观,由此而使得他的解决方案稀松无根.只有以家庭为源头的有机社团,不管是儒家的还是阿米什人的,才可能摆脱现代技术本质对人的裹挟.

  • 标签: 技艺 数学因素 座架 家庭 儒家社团
  • 简介:本文首先考察了马克思关于异化讨论中的四个不同面向,即社会、审美、心理以及伦理维度。基于以上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分析,本文指出:就道德问题而言,青年马克思的观点与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主奴关系部分所表达的观点具有很强的亲缘性,并且触及了承认政治的问题。最后,本文指出了青年马克思的观点特别是在当下关于分配正义的政治与身份认同的政治之争的背景中所具有的当代意义

  • 标签: 异化 青年马克思 承认 伦理
  • 简介:新疆作为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自古以来就有“欧亚十字路口”的地理枢纽作用,有着地缘性的战略地位,因而在近代成为帝国主义侵夺的对象。抗日战争打响后,国内外各方势力为争夺“新疆问题”的解释权和政治主导权,从各自的意识形态与立场出发,对“新疆问题”进行了截然不同的阐述。新民主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其基本理念及其关于“新疆问题”的科学阐释,在向新疆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得到新疆政局各方的普遍认同,有力推进了新疆的和平解放,为结束新疆政治社会动荡奠定了基础,也为重塑新疆地区作为“革命枢纽”的地缘特性创造了条件,补充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 新疆 民族解放
  • 简介: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时习”的真意。其实,“学”作为“觉或悟”、“习”作为“行”,从注目于“行”本身的角度,“学而时习”的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的统一:一方面是不问断的行动中的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的不间断的行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问的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的“悦”;后文朋友相与之外在的乐、一般他者不知的无动于衷(不愠),就是在一种递减的意义上昭示“学而时习”的这一奠基意义。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的基石。

  • 标签: 孔子 《论语》首章 学而时习 觉-悟
  • 简介: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今天,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对于准确地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出场路径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否与他们没有在制度层面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必然以一种持不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认识论 科学社会主义 主体中心主义 自我意识
  • 简介:舍勒在晚期作品《唯心论与实在论》中,对狄尔泰关于"实在性"的讨论给出深刻回应,二者共同辩护了通过"反阻经验"(Widerstandserfahrung)来解释外部世界实在性的理论道路。不同于狄尔泰对属于人的意识经验的非直接的"反阻经验"的专注,舍勒把对实在性的讨论推进到存在论的论域,辩护狄尔泰拒绝的直接的"反阻经验"。作为对来自生命中心的冲动的反阻,"直接的反阻经验"是"实在"(Realsein)的根本。在舍勒看来,"实在"不只关涉到外部世界的实在,而是关于所有可能的存在领域的实在,是人的全部经验的根本性纬度。舍勒发展出来的这一理论,不但不是海德格尔所批评的对象性的在手经验的理论变形,而且还能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形成某种竞争关系。

  • 标签: 实在 反阻 感觉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