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病患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分析后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直接PCI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1~2021.12时段我院接收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68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选择,把行先后转PCI的患者作为组,共计例数34例。把行直接转运PCI的患者作为直接组,共计例数34例。分析不同治疗的效果。结果  治疗后,直接组LVDD、LVSD低于组,LVEF高于组(P<0.05)。不良反应率分析,组>直接组,即25.52%>5.88%(P<0.05)。结论  相比后转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取直接转运PCI,有助于心功能改善,不良反应减少。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直接PCI 溶栓后转运PC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北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医院后区域转运PCI医院模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了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由基层医院转诊来的、发病时间<24 h的STEMI患者1 062例,根据治疗策略分为静脉联合PCI组(240例)和直接PCI组(822例)。观察终点为患者院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包括全因死亡、缺血性卒中、恶性心律失常、颅内出血及血红蛋白下降程度≥50 g/L的出血。结果本研究共纳入STEMI患者1 062例,年龄(61±12)岁,其中男性905例(85.2%)。直接PCI组患者的术前心肌梗死试验(TIMI)血流0级者比例明显高于静脉联合PCI组[63.0%(518/822)比36.3%(87/240),P<0.001]。与直接PCI组比较,联合PCI组患者从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2.11(1.00,4.00)h比3.00(1.13,7.07)h,P<0.001]及接受再灌注治疗[3.07(1.83,4.87)h比6.92(4.07,11.15)h,P<0.001]时间更短。直接PCI组的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于静脉联合PCI组[1.8%(15/822)比0,P=0.03];两组的出血事件、缺血性卒中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就诊于非PCI医院的STEMI患者,后区域转运联合PCI的策略不显著增加出血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且可有效缩短心肌再灌注时间。后区域转运联合PCI模式可行、有效。

  • 标签: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首选的再灌注治疗策略为急诊冠脉造影加支架植入术(PCI),心梗患者是由不具备冠脉介入条件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转入我院。本研究旨在探讨在 120 分钟内不能通过 PCI 开通血管的患者,发病在 3-12 小时内,使用常规治疗剂量的栓剂(尿激酶)治疗,后早期 2 小时内转运至具备PCI 中心的医院进行 冠脉造影及PCI 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38 例 STEMI 患者服用 ASP、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和静脉肝素后接受尿激酶 150 万单位+0.9%氯化钠 100ml,半小时内滴入,并在 2 小时内转运至文山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对闭塞血管有固定性狭窄大于80%行支架植入术,和同期进行的 58 例 STEMI 直接行冠脉造影及PCI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的终点包括,直接冠脉造影及PCI的结果,治疗后冠脉造影及PCI的结果,治疗后 2 周内两组左室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后冠脉造影示血管开通率 68%(49%TIMI 血流 II 级,19%TIMI 血流 III 级),直接冠脉造影组为 48%(30%TIMI 血流 II 级,18%TIMI 血流 III 级),(P<0.001),两组血流再通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 68%和 48%。2 周内左室功能EF值后行冠脉造影及PCI组优于直接 造影及PCI 组(73.4%和52%,P<0.05),两组2-4周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出血,脑卒中,再闭塞和死亡)无显著差异。2-4 周病死率 ,治疗后造影及PCI 组 0%,直接 造影及PCI 组 0%。结论:后造影及PCI 组和直接 造影及PCI组相比,早期开通率高,住院期间左室功能恢复良好,后2小时内行冠脉造影及PCI 不增加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急诊PCI 冠脉再灌注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首选的再灌注治疗策略为急诊造影加支架植入术(PCI),此手段优于常规治疗,但直接 PCI 要求在首次医疗接触 120 分钟内开通血管,做为基层医院不具备直接 PCI 条件,且我区大部分基层医院很难在 120 分钟内转运至具备 PCI 中心开通血管。本研究旨在探讨在 120 分钟内不能通过 PCI 开通血管的患者,发病在 3-12 小时内,使用常规治疗剂量的栓剂(尿激酶)治疗,后早期 2 小时内转运至具备PCI 中心的医院进行 冠脉造影及PCI 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38 例 STEMI 患者服用 ASP、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和静脉肝素后接受尿激酶 150 万单位+0.9%氯化钠 100ml,半小时内滴入,并在 2 小时内转运至宁夏医科大学总院心脏中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对 闭塞血管有固定性狭窄大于80%行支架植入术,和同期进行的 58 例 STEMI 直接行冠脉造影及PCI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的终点包括,直接 冠脉造影及PCI的结果,治疗后 冠脉造影及PCI的结果,治疗后 2 周内两组左室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后冠脉造影示血管开通率 68%(49%TIMI 血流 II 级,19%TIMI 血流 III 级),直接冠脉造影组为 48%(30%TIMI 血流 II 级,

  • 标签: [] 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后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接受静脉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和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95例患者,222例(75.3%)转归良好,73例(24.7%)转归不良。两组年龄(P=0.049)、空腹血糖(P=0.001)以及高血压(P=0.040)、卒中病因学分型(P=0.049)、抗血小板治疗方案(P=0.011)以及出血性转化(P=0.003)和sICH(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1.0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5~1.066;P=0.023]、空腹血糖(OR 1.203,95% CI 1.063~1.361;P=0.003)以及sICH(OR 20.126,95% CI 1.291~313.672;P=0.032)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双药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转归不良风险增高2.5倍(OR 2.509,95% CI 1.280~4.917;P=0.007)。结论年龄、空腹血糖及sICH是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静脉后进行双药抗血小板治疗或许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转归。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血栓溶解疗法 抗血小板聚集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PCI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统计自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EMI患者88例为观察组,静脉治疗的5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再通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左室射血分数及大出血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再通率分别为98.9%、58.6%(p<0.05);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2%、20.3%(p<0.05);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7.1%、50.4%(p<0.05);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6.8%(p<0.05)。结论直接PCI更能提高STEMI的治疗效果,从而改善预后。

  • 标签: PCI 溶栓 STEM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 SUA)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后短期临床转归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7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静脉的AIS患者。检测入院后次日上午空腹SUA、血糖和血脂等指标。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功能转归情况,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6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IS患者静脉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SUA对静脉后短期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291例患者。其中,男性197例(67.70%),年龄(65.02±11.56)岁。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5分(四分位数间距3~11分),SUA为(322.06±90.54)µmol/L。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年龄、心房颤动和心源性栓塞的患者构成比以及基线空腹血糖和NIHSS评分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而静脉后SUA显著低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SUA与转归良好相关[优势比(odds ratio, OR)0.98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985~0.991;P<0.01],而较高的年龄(OR 1.047,95% CI 1.021~1.075;P<0.01)和基线NIHSS评分(OR 1.155,95% CI 1.063~1.254;P<0.01)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SUA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642(95% CI 0.552~0.732;P=0.002),最佳截断值为307.45 µmol/L,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7%和68.0%。结论较高的SUA与AIS患者静脉治疗后短期转归良好相关,但其预测转归的价值有限。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尿酸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静脉PCI治疗的临床对比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静脉治疗,给予观察组PCI治疗,并对两组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PCI治疗,能显著改善心功能,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较低,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PCI 心功能指标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对重度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后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治疗的重度AIS患者。重度AIS定义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5分。主要终点事件为发病后90 d时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的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次要终点事件为任何颅内出血和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颅内出血定义为在住院期间治疗后颅脑影像学检查显示的任何局部或远隔部位实质性出血,sICH定义为在治疗后7 d内影像学检查显示任何颅内出血且NIHSS评分增加≥4分。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各种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空腹血糖水平对转归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13例接受静脉治疗的重度AIS患者,73例(64.6%)转归不良;29例(25.7%)发生颅内出血,其中10例(8.8%)为sICH。多变量分析显示,空腹血糖是患者发病后90 d时转归不良[优势比(odds ratio, OR)1.45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53~2.000;P=0.023]以及sICH(OR 1.235,95% CI 1.013~1.504;P=0.036)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空腹血糖预测发病后90 d时临床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31(95% CI 0.637~0.824),最佳截断值为6.25 mmol/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0%和82.5%。空腹血糖预测sICH的曲线下面积为0.728(95% CI 0.577~0.878),最佳截断值为7.98 mmol/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0%和77.7%。结论空腹血糖是接受静脉治疗的重度AIS患者发病后90 d时转归不良和sICH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血栓溶解疗法 血糖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试验预期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 SIRI)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后90 d时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静脉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入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计算得出SIRI。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6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SIRI与转归不良的独立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SIRI对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303例接受静脉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男性178例(58.7%),中位年龄69岁(四分位数间距60~78岁),69例(22.8%)转归不良。转归不良组SIRI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1.53±2.45对3.51±4.73;P<0.05)。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优势比(odds ratio, OR)1.23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51~1.315;P<0.001]和SIRI(OR 1.240,95% CI 1.074~1.432;P=0.003)与90 d时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SIRI和NIHSS评分单独以及联合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1(95% CI 0.650~0.792;P<0.001)、0.824(95% CI 0.771~0.878;P<0.001)和0.853(95% CI 0.804~0.902;P<0.00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59、8.00和0.2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9%和73.9%、76.8%和75.6%、75.4%和82.5%。结论入院时高SIRI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SIRI可作为静脉患者转归的预测指标。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炎症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XCL12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治疗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24 h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XCL12。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定义为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降低<4分。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临床转归,>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清CXCL12与静脉后转归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血清CXCL12对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以及短期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66例患者,血清CXCL12为(15.72±6.52)μg/L。27例(40.9%)患者转归不良,34(51.5%)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XCL12较高是转归不良[优势比(odds ratio, OR)1.24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93~1.419;P=0.001]和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OR 1.250,95% CI 1.100~1.420;P=0.001)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XCL12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93(95% CI 0.679~0.908),最佳截断值为15.38 μg/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5%和76.9%;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的曲线下面积为0.849(95% CI 0.748~0.951),最佳截断值为15.68 μg/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5%和87.5%。结论血清CXCL12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治疗后转归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趋化细胞因子CXCL12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 CTP)参数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后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治疗并完成CTP检查及MIStar软件后处理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以及CTP参数,包括灌注缺损(延迟时间>3 s)体积、缺血核心(相对脑血流量<30%)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灌注缺损-缺血核心体积)。根据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CTP存在灌注缺损的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CTP参数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CTP参数对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73例符合患者,其中108例CTP存在缺血灌注异常。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良好组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基线血糖水平、心房颤动病史、灌注缺损体积、缺血核心体积以及缺血半暗带体积与转归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灌注缺损体积较大[优势比(odds ratio, OR)1.01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1~1.025;P=0.042]和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260,95% CI 1.129~1.407;P<0.001)为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灌注缺损体积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92(95% CI 0.700~0.883;P<0.001);最佳截断值为108.5 m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9%和92.2%。结论基于CTP的MIStar软件分析参数可用于评估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治疗后的临床转归。灌注缺损体积>108.5 ml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治疗后转归不良的价值较高。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早期、完全的再灌注。次全量+急诊PCI是应用相当于全量药物的2/3量进行静脉+急诊PCI,次全量预处理后行PCI与直接PCI相比同等安全而且可能改善PCI后的心肌再灌注。高质量的护理工作是血管开通成功的基础,尤其是准确的次全量、充分的术前准备,细心、耐心、周密、娴熟的术后护理技术,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血管开通律,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 标签: 次全量溶栓PCI心肌梗死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后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由非PCI医院转运至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298例。根据再灌注治疗策略不同分为后转PCI组92例和直接转运PCI组206例,比较两组介入治疗资料以及主要出血事件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MACCE的发生率。结果与直接转运PCI组比较,后转PCI组术前TIMI血流0级比例较低,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和基层转运PCI医院时间有所延长,但症状发作至再灌注治疗时间[3.04(1.80,4.75)h比6.82(4.05,11.38)h,Z=-11.421,P<0.001]和支架置入比例(91.3%比97.6%,χ2=5.990,P=0.027)显著下降;两组住院期间MACCE、主要出血事件以及术后6个月MACCE发生率、心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后转PCI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间并减少了支架置入数量,且未增加主要出血事件和MACCE的发生风险。

  • 标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latelet-to-neutrophil ratio, PN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后出血性转化和90 d时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IVT治疗的AIS患者。出血性转化定义为IVT后24 h内复查CT发现的脑出血,转归不良定义为卒中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出血性转化和90 d时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PNR对出血性转化及90 d时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02例接受IVT治疗的AIS患者,其中32例出现出血性转化,50例在发病后90 d时转归不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VT后24 h PNR与转归不良呈显著独立负相关[优势比(odds ratio, OR)0.95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928~0.991;P=0.012];入院时PNR(OR0.886,95% CI 0.827~0.948;P<0.001)及IVT后24 h PNR(OR 0.923,95% CI 0.879~0.969;P=0.001)与出血性转化呈显著独立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IVT后24 h PNR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33(95% CI 0.659~0.807;P=0.012),最佳截断值为35.03,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4%和74%;入院时PNR预测出血性转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830(95% CI 0.774~0.886;P<0.001),最佳截断值为34.81,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和93.7%;IVT后24 h PNR预测出血性转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770(95% CI 0.702~0.839;P=0.001),最佳截断值为41.73,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3.5%和96.9%。结论对于接受IVT治疗的AIS患者,IVT后24 h PNR降低是90 d时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入院时和IVT后24 h PNR是出血性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用联合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STEMI患者根据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组,30例后择期PCI治疗为A组,36例单纯治疗者为B组,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A组的住院时间较B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A组的LVEF显著高于B组(P<0.05);A组的再发心绞痛、再发梗死发生率及再住院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对STEMI患者在早期治疗后择期行PCI可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左室射血功能、减少远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抬高 溶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针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联合择期PCI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30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后实施择期PCI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是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联合择期PCI治疗方法,效果比较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糖尿病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与动脉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00例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静脉组的患者50例,动脉组的患者50例,将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方式的治疗办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实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两组患者实际的治疗效果,准确的分析患者神经功能水平,判断脑梗死存在严重性的缺损问题,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是否存在明显的变化,实际指标是否有所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需要得到有效的差异对比分析,具有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采用尿激酶治疗,在动脉治疗上相比静脉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推广性价值和应用效果。

  • 标签: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