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轻度出血是指皮肤、黏膜、肉眼及显微镜下血尿、或小量咯血、呕血等(穿刺或注射部位少量瘀斑不作为并发症);重度出血是指大量咯血或消化道大出血、腹膜后出血等引起失血性低血压或休克需要输血者;危及生命的出血包括颅内、蛛网膜下腔、纵隔内或心包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短暂的,尤其多见于治疗的结束阶段,应该注意监测,及时处理,并注意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一过性低血压及过敏反应多见于应用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时。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栓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从我院中选取76名急性脑血栓患者,这些患者起病于6小时内,使用西药配合中西药脑保护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的患者基本上痊愈,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有两名患者的情况恶化,两名患者出现皮肤粘膜出血的状况。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方法效果比较好,并发率也比较低。

  • 标签: 急性脑血栓 溶栓 治疗体会
  • 简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全球性疾病,已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危害,我国是高发地区,每年新发病历约50万人,目前患病人数高达600万人以上。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及国内外研究资料,就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诊断 并发症 副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对静脉及急诊PCI术治疗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很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70例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记录患者血管再通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心脏不良事件等。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77.14%,其左心室射血分数(65.24±7.12)%,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7.15±7.97)mm,优于对照组,且没有患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出现再发心绞痛,1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1例患者出现再梗死,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急诊PCI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肌、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今后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静脉溶栓 急诊PCI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052-02
  • 简介: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CDT)和系统(S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为选择最佳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CDT与ST治疗急性DVT对比研究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截止至2016年7月。按照钮卡斯-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合并与发表偏倚检测。运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CDT组的大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01,95%CI8.58-15.43;P〈0.01);CDT组的小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88,95%CI9.60-16.11;P〈0.01);CDT组的率高于ST组(WMD=15.24,95%CI11.99-18.50;P〈0.01);CDT组的出血并发症率明显低于ST组(OR=0.50,95%CI0.31-0.80;P〈0.01);术后半年CDT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发生率明显低于ST组(OR=0.40,95%CI0.25-0.63;P〈0.01)。结论相比于ST,CDT消肿效率及率更高,并发症和PTS发生率明显降低。

  • 标签: 导管接触性溶栓 系统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阜南县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临床收治的3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45~85岁。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导管组16例,经外周静脉系统组18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消退情况(治疗前后膝上15em周径差)、治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导管组膝上15em周径差为(1.78±0.59)cm,较系统组的(2.69±0.83)cm明显缓解;导管治疗时间(145.78±14.36)h较系统组的(242.72±21.35)h缩短;导管组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16,较系统组的9/18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3~12个月,导管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为3/16,较系统组(10/1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系统效果好,出血并发症少,并可维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深静脉 导管插入术 外周 导管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素治疗慢性病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心血管栓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慢性病患者在我院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资料,对比分析是否用肝素治疗对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50%时间、疼痛缓解时间、血管再通率和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肝素治疗后,患者ST段回落幅度≥50%时间、痛缓解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患者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疗效确实,适用于临床治疗慢性病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值得各医院参考应用。

  • 标签: 肝素 溶栓 急性 心肌梗死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流程在行静脉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抽选86例行静脉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分成两组。常规组用常规护理,实验组用优化护理流程,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效果较好,P<0.05。结论:优化护理流程优势明显,能优化护理质量,提高护理准确性,保障静脉治疗的效果,帮助患者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使临床治疗得到理想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优化溶栓护理流程 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塞
  • 简介:摘 要: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疾病,多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和神经功能障碍。脑卒中桥取治疗能最快恢复脑血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效。本文介绍了脑卒中桥接取治疗的原理和流程,以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该治疗策略通过恢复血流、减少脑组织坏死范围、预防器官功能的长期丧失和神经残疾等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尽管该治疗具有更广泛的适应症,但仍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脑卒中 溶栓桥接取栓 患者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是评价支架取合并动脉治疗急性后循环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合理分析15例经动脉(观察组)和22例支架取合并动脉(治疗组)的病例资料,分析2组的临床术后出血和死亡发生情况。结果采用动脉观察组和采用支架取合并动脉的治疗组对比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后循环脑梗死全部病例中,支架取合并动脉对于病人的远期恢复效果优于单纯动脉

  • 标签: 支架取栓 动脉溶栓 急性 后循环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与延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探讨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与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延期,观察组给予早期。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血管再通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4.4%显著高于对照组77.8%,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13.9%、2.8%显著低于对照组36.1%、19.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延迟,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少,病死风险低,疗效安全可靠,适合于临床推广。

  • 标签: 早期溶栓 延期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院内静脉、急诊院前静脉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0例,将50例患者分为院内组和急诊组,急诊组患者行急诊院前治疗,院内组行院内治疗。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处理,急诊组发病至间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院内组(P<0.05);院内组冠脉再通率(72.00%)显著低于急诊组(92.00%)、院内组病死率(20.00%)显著高于急诊组(4.00%),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急诊院前静脉治疗有利于保障其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内溶栓 急诊院前溶栓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院内静脉、急诊院前静脉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0例,将50例患者分为院内组和急诊组,急诊组患者行急诊院前治疗,院内组行院内治疗。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处理,急诊组发病至间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院内组(P<0.05);院内组冠脉再通率(72.00%)显著低于急诊组(92.00%)、院内组病死率(20.00%)显著高于急诊组(4.00%),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急诊院前静脉治疗有利于保障其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内溶栓 急诊院前溶栓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路径对心肌梗死静脉患者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急诊急救室CCU收治的心肌梗死静脉患者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效率和预后。结果对照组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肌梗死静脉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能有效改善患者效率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诊护理路径 心肌梗死静脉溶栓 溶栓效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超早期静脉进行治疗,研讨其围期护理措施。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行超早期静脉治疗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64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给予分组,分成对照与观察两组各 32 例,两组 围期分别行常规护理和系统化护理措施 ,将两组最终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护理 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以及 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从对照组相比均具备显著优势,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P< 0.05)。 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期及时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治疗,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

  • 标签: 超早期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围溶栓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的围期开展临床护理干预的价值,以此为临床提供相关指导。方法采取抽签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静脉治疗,其中参照组给予围期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围期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参照组护理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参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数据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4.00%)例低于参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24.00%)例,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期间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全面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其整体生活质量,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对较低。

  • 标签: 围溶栓期 脑卒中 静脉溶栓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尿激酶与瑞替普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使用尿激酶治疗,观察组使用瑞替普酶治疗,后,通过心电图、心率变化、心肌酶及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再通时间及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记录出血并发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后1、6、12 h的再通率[37.78%(17/45)、62.22%(28/45)、84.44%(38/45)]均高于对照组[15.56%(7/45)、37.78%(17/45)、64.44%(2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通时间[(0.77±0.14)h]短于对照组[(1.36±0.20)h],且CK[(1 657.22±334.52)U/L]与CK-MB[(196.65±26.51)U/L]峰值低于对照组[(2 756.29±425.71)、(430.78±37.6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再梗死、心力衰竭、心绞痛、病死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瑞替普酶起效快,安全性高,有利于促进梗死血管再通率,降低患者CK与CK-MB峰值,且出血与MACE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心肌梗死 瑞替普酶 尿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 再通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别实施介入导管治疗以及外周静脉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8年05月收治的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后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式的研究;对照组(53例)选择外周静脉疗法进行疾病治疗;观察组(53例)选择介入导管疗法进行疾病治疗;最终就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以及患肢消肿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患肢消肿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医疗人员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选择介入导管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效果的提高以及患肢消肿效果的提高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情康复以及生活品质提升。

  • 标签: 介入导管溶栓 外周静脉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