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为什么要限制你看电子屏幕的时间?这存在很多理由。举例来说,长时间坐着使用计算机或智能手机就意味着身体活动减少了,在夜里盯着计算机屏幕看会刺激大脑,导致难以入睡。要限制看电子屏幕时间的另一个原因是计算机视觉综合症,这是一个涵盖性术语,意思是指长时间看计算机或智能手机屏幕导致的症状。"该症状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比较普遍,

  • 标签: 电子屏幕 计算机视觉 计算机屏幕 手机屏幕 涵盖性 盯着
  • 简介:电商行业开始转向智能化,智能客服机器人效率高,能明显缩短咨询处理时间,分流传统人工客服压力,节省服务成本。该智能客服机器人基于图灵机器人API,并使用android开发应用软件,实现代替人工服客服的目的。其主要分为智能机器人服务、智能机器人报表和智能机器人管理三个模块,来实现客服机器人的功能,从而用于电商服务。

  • 标签: 图灵机器人 Apk功能 消息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焦点人工晶体在眼科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2例(98眼),分为两组。观察组61眼,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对照组37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体。所有病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定期随访远、近视力,最佳远、近矫正视力、调节力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远视力和矫正远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裸眼近视力、矫正近视力及调节力等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及调节力,功能优于单焦点人工晶体。

  • 标签: 多焦点人工晶体术
  • 简介:如今,随着人们对视觉功能的认识日益增强,视觉功能检查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在临床中,除了眼科和视光学常规检查外,视觉功能的检查也非常重要。它是眼视光医师日常诊治的基本手段,主要分为常规的视觉功能临床检查和基于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室测量两种。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它们的适当结合和分工,能使视觉功能检查更全面,更恰当地为临床及科研服务。

  • 标签: 视觉功能检查 调节 聚散 融像 心理物理学
  • 简介:目的探索应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展病媒生物的种属鉴定并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病媒生物机器鉴定系统。方法采用专家会商法提取宁波口岸常见蝇类的鉴别特征规则,构建特征与不同蝇种一一对应的训练样本数据集。应用k-近邻分类算法进行机器学习,并开发图形用户界面将整个机器学习运算及鉴定过程内嵌其中。结果抽提出复眼大小、颜色等7个特征,建立95×8维向量矩阵的训练样本数据集;开发病媒生物机器学习与鉴定系统,将80%的数据用于训练,20%的数据用于测试,正确率达到100%。由一名新手借助该信息系统对口岸新采集到的10只蝇进行种属鉴定,准确率达到90%。这些新的鉴定数据导入训练数据集再次进行自我学习、提升经验值。如此往复,逐步将该系统培育成长为病媒生物鉴定专家系统。结论以机器学习为特征的人工智能在病媒生物鉴定工作中的推广应用,将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为我国的病媒生物防控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 标签: 病媒生物 鉴定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PYTHON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视觉训练在治疗弱视及斜视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弱视斜视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斜视患者)30例,对比组(弱视患者)30例,均给予视觉功能训练方式开展治疗研究,然后分析对比两组疗效和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比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3.3%、61.6%,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视觉功能训练疗法治疗斜弱视患者的效果均比较突出,安全性高、没有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视觉训练 弱视 斜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觉综合干预对学龄儿童近视预防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来我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300名学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50)接受常规保护视力健康教育,观察组(n=150)接受视觉综合干预,随访1年,比较两组儿童近视发生率和视力检查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儿童中近视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6.67%,P<0.05;观察组儿童黄斑区平均厚度为251.49±22.59mm,对照组为241.23±16.49mm,P<0.05;观察组儿童黄斑体积为7.05±1.21m3,对照组为6.18±1.34m3,P<0.05;观察组儿童眼轴长度为22.17±4.19mm,对照组为24.75±5.24mm,P<0.05;观察组儿童等效球镜度为1.18±0.03D,对照组为1.54±0.08D,P<0.05。结论视觉综合干预可有效提高学龄儿童自我视力保护意识,对于保护儿童视力、降低近视发生率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视觉综合干预 学龄儿童 近视
  • 简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一组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相关研究表明,胃间质瘤占GIST的52%~58%,且对放化疗不敏感,因此临床治疗胃间质瘤以手术为主。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达芬奇机器人 腹腔镜外科手术 胃镜外科手术
  • 简介: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整合了机器人系统和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优点,可提供卓越的三维高清显示效果、稳定的手术视野和精细灵活的操作,经过临床10年的广泛应用,证实具有和开放手术同样的手术安全性和肿瘤根治性,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手术微创(心理和生理微创)、功能保护(颈部功能、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保护)和外形美观的手术效果。手术入路主要是双侧腋窝乳晕入路和腋窝入路。目前手术适应证已扩展至直径2~4cm间的甲状腺癌及伴有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相关研究主要是回顾性或对照性研究,亟待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为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高级别的研究证据。

  • 标签: 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 甲状腺切除手术 甲状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种类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视觉功能。方法抽取至我院手术的单纯白内障患者给予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5例(80只眼),其中一组植入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20例,30只眼),简称多焦组,另外一组植入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状体(35例,50只眼),简称单焦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及脱镜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术后均获得良好的视力效果,术后3月5mm瞳孔下多焦组全眼总高阶像差无统计学差异,球差多焦组较单焦组稍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球面多焦点组的脱镜率达到93.3%,非球面单焦点组达到58.0%(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术中给予不同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视力效果,两组术后总高阶像差无明显差异,但脱镜率多焦组明显高于单焦组,全程视力效果好,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种类 视觉功能
  • 简介:摘要医生的视觉感知信息与影像诊断联系紧密,如何有效利用该信息以提高医学影像辅助诊断中的决策准确性,是一个具有前沿性和实际临床价值的研究课题。针对医生临床诊断时其视觉感知行为的分析和利用,探讨医生读片时单纯的视觉注视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反映肿块位置(可检测性),以及如何利用视觉注视信息提取病灶,文章研究分析了视觉感知信息的乳腺钼靶肿块检测分析与自动提取。

  • 标签: 视觉感知 乳腺钼靶肿块检测 自动提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上肢康复机器后对其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借助上肢康复机器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就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PMA-UE)、Wolf运动功能(WMF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康复治疗,治疗后的PMA-UE、WMFT评分优于治疗前,另外,实验组的PMA-UE、WMFT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差别很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有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上肢康复机器
  • 简介: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英国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世界上最小的手术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不仅使用了低成本技术,而且使用了移动电话和航天技术。这款机器人名叫Versius,造型模仿了人类的手臂,可以用来进行多种不同类型的手术。

  • 标签: 外科手术机器人 世界 英国科学家 媒体报道 航天技术 移动电话
  • 简介:摘要本文对未知环境下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路径规划算法。运用模糊推理,构造出一张实践效果较好的控制响应表。在多种环境中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标签: 移动机器人 路径规划 模糊控制 预防死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8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例。对照组脑卒中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下肢机器人康复治疗。利用Fugl-Meyer以及Berg平衡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的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具有进一步临床推广的意义。

  • 标签: 下肢机器人 后肢体功能 脑卒中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对 16排螺旋 CT技术质量管理与机器保养探究,将 CT技术人员的工作压力降到最低程度,积极发挥机器应用性能,并且获得质量较高的 CT影像,以适应诊断需要。材料与方法:分析本院应用的飞利浦 16排 CT扫描机器,从应用手段到相关保养方式着手研究,最终得出提升 CT技术拍摄质量的最佳方式。结果:落实 16排螺旋 CT技术科学质量管理,能够帮助 CT技术人员提升其工作效率,保证日常工作秩序。结论:研究发现,对 CT技术的质量管理和机器保养,能够有效提升 CT科室工作标准,使技术人员操作更加科学化和精准化。

  • 标签: CT 技术 机器保养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微创椎弓根螺钉置入中脊柱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8例患者,对照组29例采用传统手术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观察组29例运用“TINAVI”机器人导航系统,对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34%明显低于对照组4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中平均单枚置钉时间、透视次数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导航下置钉可以有效的降低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透视次数,有效的促进了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应用。

  • 标签: 手术机器人 脊柱微创手术 椎弓根螺钉置入
  • 简介:影像引导的微创治疗技术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随着科技进步,影像引导机器人技术逐步成熟,并可完成一定的临床微创治疗工作,弥补了手术过程中的诸多不足。本文主要对影像引导机器人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微创治疗中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机器人系统 影像引导 微创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怀化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2016年12月~2017年3月行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例机器人辅助置钉,共32枚椎弓根螺钉,设为观察组;5例医师徒手置钉,共30枚椎弓根螺钉,设为对照组。分析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Gertzbein-Robbins标准评价机器人置钉的准确性,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由机器人成功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31枚(观察组其中有1枚螺钉在手术中由于患者示踪器移动而改为徒手置钉,归为对照组),根据Gertzbein-Robbins标准,观察组最终结果A级28枚,B级2枚,C级1枚,置钉准确率为96.77%,明显优于对照组(A级18枚,B级7枚,C级6枚,置钉准确率80.65%,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23%,同样明显低于对照组22.58%,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减少了置钉所带来的并发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机器人辅助 椎弓根螺钉 Gertzbein-Robbins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