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隐喻能力的研究再度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以实证的方法分析研究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使用创造性隐喻的现状以及所体现的创造性隐喻能力,笔者同时提出英语写作中使用创造性隐喻的策略,为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

  • 标签: 创造性隐喻 英语学习者 英语写作 创造性隐喻能力
  • 简介:隐喻研究历史悠久,但语法隐喻理论却受冷落。Halliday在对比传统词汇隐喻的基础上提出语法隐喻这个概念。文章主要从Halliday引入的语法隐喻概念出发,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语法隐喻概念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联系,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讲词汇隐喻是对语法隐喻的补充。

  • 标签: 语法隐喻 词汇隐喻 联系
  • 简介:词汇可以隐喻引申,基本子句结构也可以隐喻引申。以原型理论为基础,从认知——功能角度分析句子结构的“形式——功能对”,研究了SV00、SVOC.SVA结构的隐喻和多义性,探讨了它们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以求译文和原文的修辞功能相同和意义相似。

  • 标签: 结构 隐喻 翻译 修辞
  • 简介:人体隐喻化对人类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足”是人体重要的部位之一。本文基于英汉语料,对英汉“足”隐喻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揭示两种语言中“足”用法在隐喻构建和运行机制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二者隐喻映射的共性大于个性,这印证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语言表达上感知和思维的共通性。

  • 标签: “足“ ”脚” 隐喻 映射 认知
  • 简介:本文分别评介了格莱斯、塞尔、列文森、斯泊伯和威尔逊等从语用角度对隐喻进行的阐释与探索,并指出,此种研究的主要立足点是把隐喻置于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同时把它看成与讽刺、提喻等类似的一种修辞格;不足之处在于未触及隐喻的产生、本质及作为隐喻载体的具体语句的语义特征.

  • 标签: 隐喻 语用研究 述评
  • 简介: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分类和理解进行阐释,指出它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我们除了可以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去理解隐语外,还可以从人类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知识、自然地理环境等各种认知因素去研究隐语。

  • 标签: 隐喻 认知 语境 因素
  • 简介:摘 要:数字本来是一种计算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字符号,在日常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可以折射出众多的文化层面,包括历史背景,思维模式,哲学思想,宗教理念,审美心理等。在数字化的科学世界里,它的功能是数理,毫厘分明,精准,但是在人类的思维认知世界里,它的功能是表达情感,意义丰富。虽然有同样的规律,但是英汉数字的内涵和延展性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列举英汉数字中的隐喻意义与文化背景、对比研究英汉数字间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减少英汉数字与翻译方法之间的误解,从而达到更好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 标签: 数字 文化 差异
  • 简介:隐喻是指为了更加深刻形象地说明事物,而将其比喻成具有相同鲜明特点的另一种事物。翻译则是通过对原文本的分析,将源语言向目标语言进行转化并重构的过程。从表面来看,隐喻与翻译是两个不同概念,但实质上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改革的不断深入,使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越来越普遍,隐喻和翻译这两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活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交叉。隐喻与翻译在构建过程中的相似性也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 标签: 隐喻 翻译 构建 转换
  • 简介: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词只会让人觉得它是一个偶然遇到的名称、标签、符号或概念(случайное название,этикетка,знак,понятие),而在修辞状态下,却使人获得对其所指事物的鲜明的、形象的、直观的表象(яркое,образное,наглядное лредставление)。如在.一句中,серп本是—个中性概念“镰刀”,在这里却生动、形象地隐喻“月亮”。

  • 标签: 隐喻 中性概念 “月亮” 形象 符号 修辞
  • 简介:认知语言学将隐喻提升为人类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其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借助已知事物认识体验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和认知手段。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认知活动,受到地域、历史、宗教及文化等的影响。它涉及到两种文化共性和差异的理解与把握。在翻译中应以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所含的文化信息,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使译文既能完整准确地传达源语文本信息,又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 标签: 隐喻认知 隐喻翻译策略 异化 归化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本研究结合认知学,对英汉语空间隐喻维度下“前”与“后”的隐喻拓展所投射到的时间域、状态域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民族之间就空间隐喻所投射到的上述域之间存在诸多异同.特别是时间域所体现的不同认知模式。准确把握这些异同,特别是时间隐喻的差异能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英、汉两族人民在空间隐喻下对“前”与“后”的时闻隐喻拓展之差异,提高驾驭“前”和“后”的时间隐喻差异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工作和开展外语教学活动。

  • 标签: 空间隐喻 “前”与“后” 隐喻拓展 时间域 对比研究
  • 简介: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概念隐喻理论”和“合成空间理论“是认知隐喻理论中对隐喻最具解释力的两大派系。在介绍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进而探讨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隐喻能力。

  • 标签: 概念隐喻 合成空间理论 隐喻能力 外语教学
  • 简介:文化是影响概念隐喻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汉语中与“学习”有关的概念隐喻为例,说明文化对汉语概念隐喻的影响,试图分析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为外国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提供些许帮助。

  • 标签: 文化 概念隐喻 隐喻表达式 “学习”
  • 简介:美国学者塞勒等人(J.G.Saylor,etal.)曾讲过三个教学隐喻.隐喻1: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隐喻2: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隐喻3:课程是一首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有人说隐喻1中,设计图纸详细说明了施工的具体方案和计划.于是施工就是按图索骥,实际施工好坏的标准是根据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隐喻2中,赛前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打球方案或意图,比赛时球员要贯彻方案或意图,但他们还要根据球场上的具体情况随时做出明智的反应;

  • 标签: 设计图纸 吻合程度 美国学者 方法策略 情感态度 人说
  • 简介:本文在以往隐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隐喻的语用学研究框架,探析语言运用中隐喻的本质、本体和喻体的表层特征和深层结构,指出语用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为研究隐喻提供了很有理论和实际价值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语用学研究 隐喻研究 语言运用 深层结构 表层特征 实际价值
  • 简介:现代隐喻研究不同于传统隐喻研究,它的目的是将单一的修辞学垦拓为诗学、符号学、语义学、解释学和思维科学综合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在新的视野中,隐喻的优势应当演化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化修辞、再造的一个审美的精神世界、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还是一种文化代码,是一种符号的生产和再生产。

  • 标签: 隐喻 审美性 政治化 认知
  • 简介: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隐喻现象进行分析,介绍人体隐喻的三种跨域投射:形貌投射、位置投射和功能投射,并从自然及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三个方面探讨英汉人体隐喻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帮助人们理解英汉两种文化认知上的差异,提高人们遣词的确切性。

  • 标签: 人体隐喻 认知 映射
  • 简介:摘要:文章首先将《论语》中的隐喻主要分为感知隐喻、拟人隐喻、拟物隐喻和扩展隐喻。然后在分析《论语》中隐喻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赏析评价了各类隐喻在三个译本中的传递。最后得出结论:1) 《论语》语言深刻、富有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是《论语》隐喻翻译成功的关键。2)成功的隐喻翻译不是将喻体简单地对应到译入语,而是要保证译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与原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一致,而且为大多数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 标签: 感知隐喻 拟人隐喻 拟物隐喻 扩展隐喻 隐喻翻译
  • 简介: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根据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理论,对汉字“火”的转喻和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探究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对于汉字“火”意义衍生所起到的作用。

  • 标签: 汉字“火” 转喻 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