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ZA-1偶联剂在两种加成型硅橡胶及两种丙烯树脂之间交叉使用时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ZY—1硅橡胶与A-2186硅橡胶分别与临床中常用的热凝丙烯树脂和自凝型树脂制成硅橡胶一偶联剂一丙烯树脂粘接试件,分别测试试件粘接强度。选择ZY-1组进行热氧老化试验。结果:四组硅橡胶偶联剂粘接系统中,ZY-1硅橡胶与丙烯树脂的粘接强度显著高于A-2186组(P〈0.05)。热凝和自凝丙烯树脂对粘接系统的粘接强度无显著影响。所有实验组的破坏方式均为内聚破坏。热氧老化处理后ZY-1丙烯树脂粘接试件的粘接强度与未老化组相比有显著性提高。结论:丙烯树脂材料的种类对粘接强度的影响不大。两种不同的加成型硅橡胶与ZA-1偶联剂交叉使用时粘接强度略有下降,但粘接效果不影响临床使用。热氧加速老化实验使ZY-1加成型硅橡胶与丙烯树脂的粘接强度有所提高。

  • 标签: 偶联剂 弹性聚硅酮类 丙烯酸树脂类 抗剪切强度
  • 简介:约90%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在临床上都出现过癌前病变即口腔上皮异常增生(OED)。OED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在不同肿瘤的癌前病变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肿瘤发生相关基因出现启动子甲基化。为了明确口腔癌前病变的甲基化的研究现状,本文针对口腔上皮异常增生中的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进行概述与分析。

  • 标签: 口腔上皮异常增生 口腔癌前病变 启动子甲基化 口腔鳞状细胞癌
  • 简介:蚀纸片的制备及应用徐克俭用吸水纸(卫生纸)制作蚀纸片对牙面进行酸蚀处理。蚀纸片的制作方法;取宜纸或消毒的皱纹纸一张。按不同年龄人的牙体大小分别剪成5mm×3mm适用于下颌牙、后牙,6mm×4mm适用于上前牙、切牙;3mm×3mm适用于个别小牙体...

  • 标签: 酸蚀处理 下颌牙 小牙 牙面 切牙 上前牙
  • 简介:目的:牙科粘接已经成为修复性牙医学中最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目前被应用于牙本质以增强粘接力。如果酸渗入的深度大于随后使用的粘接树脂,因此而出现的一个薄弱的胶原纤维区可能会降低粘接效果。本项体外实验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蚀时间对牙本质脱矿深度的影响。所提出的无效假说是牙本质脱矿的深度将不会与蚀时间成比例地改变。材料和方法:用金刚石锯横断分割拔除的人磨牙,得到21块牙本质片。样本分别给以7种不同的蚀时间(n=3),牙本质表面用35%的磷酸酸蚀,固定,脱水并干燥,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比较牙本质He面观和侧面观的表面形态。记录所有样本的管间牙本质的脱矿深度。结果:蚀时间为5秒时,脱矿平均深度为1.1μm;蚀时间为120秒时,脱矿平均深度为8.1μm。结论:尽管蚀时间与渗入管间牙本质的深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磷酸侵入牙本质的深度与相对应的蚀时间并不成比例。当再用新的蚀剂蚀60秒后,渗入深度明显增加。

  • 标签: 酸蚀时间 牙本质脱矿 牙科粘接
  • 简介:涎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一类肿瘤,该类肿瘤结构复杂,组织学形态与生物学行为变异较大,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除良性肿瘤及部分低度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外,大多数涎腺恶性肿瘤因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术后常出现复发、转移。近年来,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旨在探讨DNA启动子甲基化在涎腺肿瘤的发生、治疗和预后预测中的作用。

  • 标签: 涎腺肿瘤 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 转化医学
  • 简介:目的:探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细胞系中CDH13、RASSF2A、TFPI-2、hMLH-1、MyoD1基因的甲基化及其与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PCR,MSP)法检测ACC细胞系ACC-2、ACC-3、ACC—M中CDH13、RASSF2A、TFPI-2、hMLH—1、MyoD1基因的甲基化:RT—PCR及荧光实时定量PCR对存在甲基化的基因进行mRNA水平的检测。结果:3个细胞系中均存在CDH13、RASSF2A、TFPI-2基因的甲基化和未甲基化,只存在MyoD1基因的甲基化和hMLH-1基因的未甲基化:ACC-2中CDH13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显著高于ACC—M,ACC-3中RASSF2A的表达显著高于ACC-2、ACC—M,3个细胞系中均未检测到MyoD1基因的表达。结论:ACC细胞系中,CDH13、RASSF2A、TFPI-2、MyoD1基因的甲基化为常见事件,甲基化可能为MvoD1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CDH13基因的表达可能与ACC的转移相关.

  • 标签: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 DNA甲基化 CDH13 RASSF2A TFPI-2 hMLH-1
  • 简介:目的:制备可用于口腔软组织增量的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酰胺(PAM)水凝胶。方法:将经高温溶解、冷冻解冻法制备的PVA、PAM,用真空抽气干燥后制备成体积为18mm×5mm×4mm、浓度分别为15wt%、20wt%、25wt%的干凝胶。将所制备的PVA和PAM干凝胶进行表征鉴定。结果:制备出的PVA质地较硬且均匀,表面光滑;PAM则脆性大且质地不均匀,可看到其中的孔隙,表面粗糙。结论:PVA、PAM在常温下搅拌可少量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升高温度才可完全溶解。PVA经若干次冷冻解冻循环可交联成固态结构,经真空干燥后即可得到体积收缩2-3倍的干凝胶。

  • 标签: 聚乙烯醇 聚丙烯酰胺 软组织增量
  • 简介:透明质寡糖(oligosaccharidesofhyaluronan,o-HA)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进而引起血管新生,单位数量不同的o-HA促血管新生效应存在差异,近年来研究发现了o-HA促血管新生的主要作用路径以及相关的重要细胞因子,本文就o-HA促进血管新生作用及其相应机理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透明质酸寡糖 血管新生
  • 简介:一名青年女性患者因数年前胃食管返流症及妊娠反应多种因素,导致上下颔牙齿磨耗严重,出现牙本质敏感伴发牙髓症状及根尖周炎.严重影响美观和功能。患者来修复科就诊2周前已行根管治疗处置牙齿敏感及疼痛问题。患者上下前牙残缺及牙列广泛磨耗,导致面下1/3垂直距离降低.经沟通患者选择咬合重建以获得修复空间及前牙美学修复。首先多学科会诊缺损病因,分析并制定诊疗计划,确定上前牙切缘位置、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然后为患者进行美学三级预演的数字化美学设计并制作诊断蜡型。在患者口内制作诊断饰面.其佩戴2周进行信息反馈。建议上中切牙行牙冠延长术调整上前牙牙龈位置及上中切长宽比.患者知情同意。上前牙行初步牙体预备,并根据导板微创下完成上中切牙牙冠延长术和唇系带修整.6周后分段完成牙体预备并将所有诊断饰面更换为树脂暂时冠修复体。暂时修复体佩戴3月后,转移暂时修复体的颌位关系并进行纤维桩核的制作和最终牙体预备及印模制取。制作最终全瓷修复体及调合。戴牙后可见达到良好的红白美学、胎曲线和咬合功能。制作密西根颌垫短期佩戴保护修复体。2年中定期随访,结果表明患者咬合功能状态良好,垂直距离稳定,关节未见异常。

  • 标签: 咬合重建 重度磨耗 根管治疗 酸蚀症 垂直距离降低 女性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氟化钠抗碳酸饮料对乳牙釉质蚀的效果。方法:用人下颌乳切牙制备72个釉质块,将其随机平均分为3组:对照组釉质块不作涂氟处理,实验组两组釉质块分别涂0.6%和1.23%浓度氟化钠;各组再按浸泡在碳酸饮料中的时间不同分成30min和50min两个亚组。将各组釉质块分别浸泡于碳酸饮料中30min或50min,取出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将实验组重新涂氟,然后再将釉质块浸泡在碳酸饮料中,如此循环直至12h。用扫描电镜观察乳牙釉质表面形态改变,显微硬度计测定釉质表面硬度值(surfacemicro-hardness,SMH)变化,评估氟化钠保护乳牙釉质抗碳酸饮料蚀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两种浓度氟化钠处理过的乳牙釉质能不同程度地抵抗碳酸饮料的蚀作用,SMH值较高(P〈0.05);随着碳酸饮料浸泡时间的延长,氟化钠保护乳牙釉质抗酸蚀的能力下降;较高浓度的氟化钠的保护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化钠能够增强乳牙釉质抗碳酸饮料蚀能力。

  • 标签: 氟化钠 碳酸饮料 釉质酸蚀 乳牙
  • 简介:目的研究喷砂后微弧氧化(MAO)与喷砂蚀(SA)后MAO处理表面形貌的差异,探讨如何在保留SA获得的一级孔洞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MAO膜层的"骨小梁"样结构及富含钙磷的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用直径为106、250μm的Al2O3颗粒对钛样品进行喷砂,部分用氢氟酸(HF)双重蚀制备SA样品,再对两种样品分组,使用不同的处理电压进行MAO处理。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膜层厚度,能谱分析仪测量表面元素含量。结果SA样品再行MAO处理可获得均匀连续的氧化膜层,并且MAO处理没有改变SA形成的基本形态,其中直径为250μm的Al2O3颗粒喷砂后双重4%HF蚀MAO处理表面的一级孔洞大小与成骨细胞最为接近。结论纯钛经SA和MAO复合改性后,在表面形成复合的形态特征,从而达到优化种植体表面结构和组成的目的。

  • 标签: 喷砂酸蚀 微弧氧化 纯钛 表面形貌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自蚀粘接系统充填老年重度磨损磨牙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口内同时具有两颗第一磨牙胎面重度磨损的患者52例,共104颗患牙做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法,将同一患者口内随机选择一颗第一磨牙为实验组(共52颗),采用自蚀粘接系统+3MP60树脂直接充填修复;另一颗第一磨牙为对照组(共52颗),采用磷酸酸蚀系统+3MP60树脂直接充填修复。评价标准采用改良USPHS/Ryge评价标准,采用X^2检验,于充填即刻、3、6、12及24个月复查评价。结果:充填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修复体表面情况、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色泽协调性、继发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充填术后3个月复查牙髓反应实验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蚀粘接系统与全蚀粘接系统在修复老年人磨牙胎面重度磨损病例中具有同等的粘接效果,自蚀粘接系统可降低术后敏感。

  • 标签: 自酸蚀 重度磨损 全酸蚀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对陈旧性树脂与新鲜树脂间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制备Z350纳米树脂样本40例,浸泡于37℃蒸馏水2个月,表面经金刚砂车针研磨后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表面未经处理;B组表面仅涂布粘结剂;12组表面仅37%磷酸酸蚀;D组表面37%磷酸酸蚀后涂粘结剂。上述表面处理后使用新鲜树脂完成样本制备。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测定材料的微拉伸强度。结果:仅涂粘结剂组微拉伸强度最大,对照组次之,仅蚀组最小,蚀后涂粘结剂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表面使用粘结剂可明显提高陈旧性树脂与新鲜树脂间的粘结强度。

  • 标签: 树脂 表面处理 陈旧性 修复 粘结强度
  • 简介:目的探索建立在野外事故现场和战场的快速气管切开装置和方法。方法分别对6只杂种犬和6只小型猪进行环膜穿刺反向引导气管切开术。实验过程中,特制分段弧形环膜穿刺管从环膜刺入并推进,其尖端自然向上挑破皮肤穿出,反向引导气管切开。结果杂种犬切开时间为(2.04±0.98)min,小型猪切开时间为(2.32±1.12)min,通气迅速。同时,弧形环膜穿刺管在颈正中固定,不易向两侧偏移,有利于反向引导气管切开。结论此方法快速、简单、安全,所有操作单人即可完成,完善后有望应用于野外事故现场。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环甲膜穿刺术 特制弧形环甲膜穿刺管
  • 简介:目的:探讨4类12种饮料对年轻恒牙釉质表面蚀作用的差别。方法:130颗离体前磨牙随机分为13组,每组10颗,分别浸泡于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乳酸饮料和去离子水中25h,每5h换液;使用电子酸度计测定每组液体pH,使用激光荧光诊断仪对釉质脱矿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碳酸饮料、果汁饮料样本蚀脱矿明显,实验前后激光荧光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茶饮料中的凉茶、乳酸饮料中的优酸乳和酸酸乳脱矿不明显(P>0.05)。结论:大部分饮料可造成釉质蚀脱矿,应当控制儿童软饮料的消耗量并建议改变饮用方式。

  • 标签: 酸蚀症 脱矿 激光荧光
  • 简介:目的:研究唑来膦(zoledronicacid,ZOL)对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骨(osteoclastic0C)吸收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兔破骨细胞,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破骨细胞计数、图像分析计算骨吸收陷窝面积、吖啶橙染色计算破骨细胞凋亡比率观察不同浓度唑来膦对细胞影响。结果:随着唑来膦浓度增高,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吸收陷窝数量、陷窝面积亦减少;凋亡OC数目增多,凋亡率亦升高。结论:唑来膦通过抑制OC活性而直接抑制OC骨吸收功能,随其浓度增加而抑制作用增强。

  • 标签: 唑来膦酸 破骨细胞 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排龈术和自蚀技术联合治疗楔状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初诊楔状缺损患者35例,将同一患者的两侧患牙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颗患牙),试验组患牙使用排龈线排龈,暴露龈壁后使用倒锥钻在龈壁交界处和壁上分别制备固位沟,用德山自蚀黏结系统黏结,纳米树脂充填后抛光。对照组患牙在壁上预备釉质斜面,3M全蚀黏结,纳米树脂充填后抛光。结果充填后有6颗患牙有冷热敏感加重症状,试验组2例,对照组4例,1周后均恢复。随访2年,试验组充填成功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楔状缺损排龈后预备固位沟再用德山自蚀黏结,纳米树脂充填效果好。

  • 标签: 排龈 自酸蚀黏结剂 楔状缺损
  • 简介:状舌管囊肿是指在胚胎早期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状舌管上皮退化不全而遗留在颈部形成的先天性囊肿。状舌管囊肿的发生男女性别之比为2∶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多见。该囊肿可发生于颈前正中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体上下最常见,多位于颈中线处,有时可偏向一侧[1]。囊内容物为清亮的黏液样物质,如继发感染可为脓性或粘液脓性。2017年6月我科收治1例大型舌根部肿物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状舌管囊肿。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咽部不适20年,1个月前出现进食困难前来就诊。

  • 标签: 甲状舌管囊肿 MRI CT引导下穿刺
  • 简介:目的:探讨琼脂和藻酸盐印模材料联合印模法失败的原因.方法:对临床上186例,478颗基牙应用寒天印模材与藻酸盐类印模材联合印模法取印模,进行分析、总结,找出主要影响联合印模成功的因素.结果:联合印模法在前牙区、上后牙区、下后牙区的成功率分别为:90.3%、89.3%和76.4%;在前牙区1-3个牙的成功率分别为:98.4%、97.4%、94.4%,随着基牙数的增加,联合印模法的成功率下降.结论:琼/藻酸盐类印模材联合印模法是一种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价格低廉的精密印模法.

  • 标签: 联合印模法 琼酯 藻酸盐 冠桥修复术
  • 简介:目的:针对不同胚源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表现出的衰老差异,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对衰老的调控作用。方法:取大鼠下颌骨(M)和胫骨(T)后提取BMSCs原代培养并进行传代,通过β-半乳糖苷酶(SA-β-gal)衰老染色检测细胞衰老特征,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成骨特征。通过实时定量RT-PCR、Westernblot检测Jmjd3及衰老因子在两种BMSCs中的表达。构建shJmjd3病毒敲减Jmjd3,转染T-BMSCs检测衰老指标。在大鼠颌骨区域建立骨缺损模型,移植shJmjd3修饰的T-BMSCs,通过Micro-CT、Masson染色检测Jmjd3被抑制的T-BMSCs对骨缺损区的修复作用。结果:经SA-β-gal衰老染色,T-BMSCs中衰老细胞数量明显多于M-BMSCs。Jmjd3及衰老因子在M-BMSCs低表达,在T-BMSCs高表达。转染shJmjd3病毒导致T-BMSCs中Jmjd3及衰老因子低表达。移植敲减Jmjd3的T-BMSCs,Micro-CT显示其骨平均密度,骨体积分数明显升高,Masson染色显示其骨小梁结构增多。结论:不同胚源大鼠BMSCs的衰老特征具有差异性,将T-BMSCs中Jmjd3抑制以后,可以增强细胞的抗衰老能力,有利于体内的骨修复的治疗。

  • 标签: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衰老 胚源 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