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髁突游离再植术在髁突颈部高位骨折开放复位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颌后切口,下颔支部垂直斜形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髁突游离取出,体外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植入,最后复位固定升支截骨部。结果:10例14侧采用本方法复位固定,经1周~3年临床观察,面部形态及张口咀嚼功能均满意。结论:髁突颈部高位骨折并严重移位、脱位者,可用本方法手术治疗。

  • 标签: 髁状突 骨折 下颌升支部截骨 髁状突再植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重建角结膜表面,预防翼胬肉复发。方法采用羊膜移植手术治疗翼胬肉。随访1~15个月,观察其效果。结果形成了稳定的眼球表面,翼胬肉复发率降至7.89%。结论本术式能有效修复角膜、结膜缺损,重建眼球表面.预防翼胬肉的复发;临床效果理想。

  • 标签: 翼状胬肉 治疗 羊膜移植 眼球 结膜 复发
  • 简介:指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伸肌腱损伤,从1997年10月~2000年1月,我院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铝板指套固定治疗新鲜锤指4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铝板指套固定 治疗 新鲜锤状指
  • 简介:树突细胞(DC)在诱导和调节固有及适应性免疫应答方面具有显著的可塑性。在人类和小鼠,产生干扰素(IFN—α)的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能在体外调节同种T细胞免疫应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DC也能在体内调节免疫反应,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这些细胞也许能介导负免疫应答,从而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为器官移植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免疫调节 移植免疫 Ⅰ型干扰素 T细胞
  • 简介:目的总结岛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根据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部位、面积,对74例手部创面采用90块不同的岛皮瓣修复.结果71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其中1例需再次手术治疗,2例经换药愈合.结论采用岛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简单、可靠、疗程短;为提高成功率需严格掌握各皮瓣的适应证.

  • 标签: 带蒂岛状皮瓣 修复 手部创面 适应证
  • 简介:目前认为,诱导对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控制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是最终克服异体(种)排斥的有效途径[1].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DC)是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数量甚少,但分布广泛、迁徙力强,加之树突所赋予的巨大表面积,有利于接触并递呈抗原,是能力最强的APC,同时由于其在移植排斥与移植耐受平衡中的双向调节作用,在移植免疫研究中备受瞩目[2,3].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移植手术 免疫耐受 排斥反应 骨髓造血干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
  • 简介:目的介绍应用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指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3例锤指患者,于末节指骨终腱止点处作粗糙面,取掌长肌腱游离移植.肌腱近端用3/0缝合线重叠缝合,远端用4/0丝线作"8"字缝合后绕行至指端皮肤外打结.远侧指间关节用直径1.0mm克氏针固定过伸位10°~15°,近侧指间关节石膏托固定屈曲位30°~40°.4周后拆除牵引线及外固定进行近侧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功能锻炼,6周后拔除克氏针进行末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随访2个月~2年,按Dargan功能评定法:优11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2.3%.结论伸肌腱止点重建术是治疗锤指畸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腱损伤 锤状指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跖底内侧岛皮瓣修复足部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以跖底内侧动脉为蒂的岛皮瓣转移修复足底及近端足禽不同原因造成的组织缺损,皮瓣的长度5.5~9.0cm,宽度4.0~6.5cm。结果:1988年8月~2000年8月我科临床应用跖底内侧岛皮瓣成功地修复足跟及足背创面22例,随访1~12年,足部功能及外形皆获得了满意地恢复。结论:跖底内侧岛皮瓣角质层厚,跖腱膜内的纤维脂肪垫可以减缓震荡并提供稳定的负重结构,一期手术即可完成足跟、足弓背侧组织缺损的修复并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岛状皮瓣 组织缺损 临床资料 解剖学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指背侧动脉逆行岛皮瓣在修复指腹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从2000年~2002年,利用同指指背侧动脉逆行岛皮瓣修复7例手指指腹缺损,其中示指2例,中指3例,环指2例.结果7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5个月,皮瓣外观、质地满意,供皮区外观良好,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指背侧动脉逆行岛皮瓣是修复指腹缺损的较好方法.

  • 标签: 指背侧 岛状皮瓣 修复 指端损伤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海绵血管瘤在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血管成像上的表现,总结海绵血管瘤的诊断要点。材料和方法:分析43例海绵血管瘤的发病部位,病灶的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的表现以及MRA的表现。结果:海绵血管瘤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铁环征”;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低信号的混杂影,并且大部分可观察到血管状断面的低信号;在MRA上病灶表现为节结的、与正常血管无关系的高信号影。结论:由于MR的信号能够特异地反映海绵血管瘤的结构,它是目前诊断该病的最佳手段。

  • 标签: CAVERNOUS ANGIOMA MR IMAGING MR ANGIOGRAPHY
  • 简介:指部皮肤缺损的修复近年来有很大进展。对伴有骨及肌腱外露的指背皮肤缺损,有报道用筋膜蒂岛皮瓣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院自1996年3月至今应用带蒂岛筋膜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12例,收到了良好效果。

  • 标签: 指背皮肤缺损 筋膜瓣 修复 筋膜蒂 指部 肌腱
  • 简介:胬肉是一种较常见的眼表疾病,以往传统的手术成功率较低,复发率为30~50%[1].作者自2000年5月~2002年4月对48例(52眼)翼胬肉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随访5~13mo,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 移植 翼状胬肉
  • 简介:心血管疾病在全球有年轻化倾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变化,脂质代谢异常发病率明显升高,而脂质代谢异常,尤其是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是临床心血管主要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紊乱,心源性猝死,脑卒中等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冠心病,高血压,伴脂质代谢异常者达40%-80%。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24.47%,伴有血脂异常,对检测232例血脂,分析其结果。血脂异常发病率为46.2%。其中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而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35-65岁人群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65岁以后不再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血脂异常者随年龄增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率较血脂正常者明显增加,通过健康教育,饮食控制,积极规律的体育锻炼和药物干预使发病率和病情得到控制,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知识分子 心血管疾病 脂质代谢异常 中年人 老年人
  • 简介:  我院自2001年始设计并应用邻指指动脉顺行岛皮瓣移位修复合并中末节指体缺损伴有肌腱,骨外露33例37指,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修复手指 动脉顺行 岛状
  • 简介: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结膜慢性炎症,刺激结膜翼增生所致,一般无需处理.但如果累及角膜造成角膜牵拉而引起视力下降,则需进行积极的治疗.翼胬肉的治疗,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而手术往往因残留胬肉组织而引起复发.故要防止翼胬肉术后的复发问题,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手术时角膜表面及结膜下胬肉组织的彻底清除[1-3].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进行手术改良,较好地防止了胬肉的术后复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结膜瓣转移 翼状胬肉 手术治疗 地卡因 泰利必妥
  • 简介:示、中、环指末节背侧皮肤血运是由掌侧血管分支供应,如果其指腹缺损用含两侧指固有血管神经的皮瓣推移修复,可能导致远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血坏死,而用含一侧指掌侧固有血管神经为蒂的侧方岛皮瓣在屈指状态下向掌前侧移位修复,就可以避免这种并发症.在伸指锻炼中,指固有神经被延长,存留良好的感觉功能.自1996年至今,我们应用这种方法治疗示、中、环指指腹缺损9例12指,结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岛状皮瓣 指腹缺损 临床资料 治疗 手术
  • 简介:目的:报道小腿后侧逆行岛筋膜蒂皮瓣修复下肢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4病例,共16个皮瓣,切取小腿后侧逆行岛筋膜蒂皮瓣,皮瓣面积最小3cm×5cm,最大15cm×30cm.结果:13个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缘部分坏死,1例远端10%面积坏死,经清创换药愈合随访10个月~2年,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感觉满意.结论:小腿后侧逆行岛筋膜皮瓣切取方法比较灵活、方便,血运丰富且不牺牲主要动脉,质地柔软,较薄,供皮面积大,部位隐蔽,感觉恢复好.被称为皮瓣应用的一次飞跃.

  • 标签: 小腿后侧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 临床应用 组织缺损 应用解剖 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