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心内,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在我国心内属于高风险专科,其护理风险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医疗认知和防范风险已成为心内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加要求护理工作做到“以人为本”,护理人员应该从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保障护理安全、密切关注护患关系这几个方面加强护理工作,不断加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心内医疗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 标签:   心内科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心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医院心内收治的180例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管理方法,观察组在基础管理的同时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管理质量评分和健康教育评分。结果:观察组管理后的基础管理、健康教育、病房安全、危重症管理、急救物品管理风险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管理后(P

  • 标签: 护理风险 管理 心内科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内护理管理中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及细节思维管理理论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心内患者,本次实验在2019年5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0年12月,实验对象共计120例。随机编号结果的奇偶性为本次实验的分组依据,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患者实施细节思维管理,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出现情况、护理认可度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6.67%及25.00%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出现情况,组间数据相比后者较高,差异较为凸显,(p<0.05);对本次实验进行全面的分析,93.33%及76.67%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护理认可度,组间数据相比后者较低,差异较为凸显,(p<0.05)。结论:在心内护理管理中细节思维管理理论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在降低心内患者并发症出现概率、提高患者护理认可度方面作用较为突出。

  • 标签: 心内科 常规护理管理 细节思维管理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 心内 的 临床护理 在 安全管理 方面细节思维式管理方式应用 效果 。 方法 : 把在 2019 年 4 月 -2020 年 5 月来本院心内接受临床治疗 60 例 病人 纳入到本次试验研究对象范围, 借助随机分组处理方法,将 病人 平分两组,即 基础组落实传统的护理管理、验组除传统的护理管理外配合实施细节思维方面管理工作, 观察分析 两组的应用情况。结果: 两组护理管理实施效果 ,与 基础组 比较, 实验 组 效果突出 ,差异显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内失眠患者采用不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取本院心内失眠患者 90例,病例纳入 2019年 6月 ~2019年 12月,观察组( n=45)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 n=45)开展基础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患睡眠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病患 PSQI评分更优,两组数据 P< 0.05比对差异大。结论:心内失眠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提升患者睡眠治疗,促进预后。

  • 标签: 护理干预 心内科 失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心内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17年 8月— 2018年 7月该院心内收治患者 7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 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操作素质、应急能力、健康宣教等工作能力及尿潴留、感染、腹胀等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护理人员护理态度、操作素质、应急能力、健康宣教等工作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患者尿潴留、感染、腹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10.53%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 36.84%( P<0.05)。结论 心内患者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管理后,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减少了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心内整体护理质量,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人性化护理管理 心内科 效果研究 护理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心内老年患者坠床结果的分析,提出防范措施。 方法 通过对两年来心内老年患者跌倒坠床的伤害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护理防范措施,以减少对老年心内患者造成疾病外的伤害。 结果 老年患者病情改善、自理能力轻度依赖,夜间如厕是跌倒坠床的主要原因。 结论 让老年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中来,以减少因自理能力提高而坠床跌倒的风险也提高,对患者造成疾病外的伤害。

  • 标签: 老年患者 跌倒坠床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内重症患者应用强化护理的效果,并探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本院接收的 50例心内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单盲分组法将其分成两个组别,名称为参照组与观察组。予以参照组患者常规方式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强化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绪变化、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 QOL 评分、氧分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 < 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 SAS 评分、SDS 评分、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明显的低于参照组(P < 0.05)。结论应用强化护理方式对心内重症患者进行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调节患者的情绪,对于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强化护理 心内科 重症患者 临床指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心内全称为心血管内科,隶属于各个医院大内科中。心内的主要作用在于诊断治疗一些心血管疾病,其中大致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等。虽然最近这些年来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管理研究,但是,药物治疗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基础,具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其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然而,怎样合理地选用药物成为临床医师在诊治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由于心内本身疾病类型的多样性,使得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种类数不胜数。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研究价值,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心内常规用药疗效的对比探讨。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展开对于心内药学用药、药物与药物之间以及药物本身的疗效研讨。

  • 标签: 心内科疾病 常规用药疗效 适应症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内用药安全隐患,并制定规范化管理措施。方法:对2019年7~12月心内375例患者用药过程进行分析,统计用药不良事件,设为实施前。分析实施前用药安全隐患并制定规范化安全管理措施,于2020年1~6月对心内用药过程实施规范化安全管理,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药品知识掌握情况、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在药品储存、药品使用、药品禁忌、不良反应及处理等药品知识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

  • 标签: 心内科 用药安全 规范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内住院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风险原因和预防。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90例心血管科住院患者中出现院内感染的具体情况,涉及住院时段、季节、侵入性操作、基础病情等进行数据分析,并对数据分析做出解析。结果:中老年人、容易出现的基础病情、常发生侵入性操作、使用的抗生素种类较多(3种及之上)、入院治疗持续时间较长、春秋季就医等属院内感染的风险因素,与其他科相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心内科 院内感染 原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心内护理单元对于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的具体影响。方法: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选取了 120例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了对比组和研究组,其中对比组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而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之上运用心内护理单元。并有效运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以及西雅图心绞痛生活质量量表( SAQ),将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干预之后,研究组患者在躯体化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焦躁、偏执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比组( P<0.05),研究组在疾病认知程度以及治疗满意度和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受限程度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比组( 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有效的应用心内护理单元能够促进患者的临床治愈,并提升其预后的生活质量水平。

  • 标签: 心内科护理单元 冠心病 患者心理状况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认知和行为护理干预对心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实施心血管疾病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体化认知和行为护理干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8.8219,P=0.00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4.3324,P=0.003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7406,P=0.0166);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98.00%,对照组患者依从性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37,P=0.0040)。结论在心内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实施个体化认知和行为护理干预措施可提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

  • 标签: 个体化认知 行为护理 心内科患者 服药依从性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 法:将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在医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的 1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随机分成观察组( 92例)与对照组( 92例),对照组患者对其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在行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再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分别对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 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同时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呼吸内科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内科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内科患者 104例为研究对象,住院时间为 2018年 1月 ~2018年 12月,根据住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 n=52)和观察组( n=52)。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100.0%)高于对照组( 86.5%), P<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通过对内科住院患者使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方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患者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我院在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内科 护理风险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致心内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临床病因。方法:抽选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我院心内收治的100例老年患者,以是否在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发生的研究组和未发生的对照组,各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病因。结果:研究组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高,肺心病、主动脉夹层、急性心肌炎、肥厚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统计学对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导致心内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主要有研究组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

  • 标签: 心内科 老年患者 治疗期间 心源性猝死 临床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激励理论在心内实习护士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实习护生88人为调查对象,并按照实习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实习护士采用常规的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观察组实习护士给予基于激励理论的带教模式,比较两组实习护士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及两组实习护士对心内带教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实习护士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心内带教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护理带教 激励理论 实习护士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结合相关风险因素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以改善和提高内科护理质量。方法:选取我院内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采用调查分析法针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结合相关的风险因素防范对策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内科护理,风险因素调查,管理对策,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选用不同方案治疗的价值。方法:选2017.07~2020.07区间接收100例心力衰竭患者研究,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n=50,选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n=50,在对照组基础上选用西地兰治疗),统计两组心功能、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LVE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统计值P

  • 标签: 心内科 常见病 心力衰竭 诊断 治疗 西地兰
  • 简介:摘要:心内疾病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几率较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源性猝死人数越来越多,在心内疾病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监测迫在眉睫。笔者发现,冠心病患者最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其次是患者的情绪波动过大或者运动过量等,均会诱发心源性猝死。医护人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对评估患者原发病的猝死风险,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诱因,同时加强对患者体征的监测,尤其是夜间做好急救准备,及时为发病患者提供科学的治疗。

  • 标签: 心内科,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