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樊浩先生近三十年的学术生涯,从其所确立的旨趣、铸造的品格到创设的论题皆别具格,蔚为伦理学领域之大景观,其中又以"伦理精神"的申述阐发最为别具匠心。伦理精神不是对伦理精神化或精神伦理化的简单解释,而是以此达成对人类精神终极追求的探寻,即探究伦理精神作为"单普遍物的统"之至善究竟对人类文明发展意味着什么;切近而言,即是中国伦理精神对中国现代社会形态具有何种意义。对此,樊浩先生不惜运用种近乎偏执的"文化战略"之深沉笔触、势大力沉的理论思辨"顶天立地"的担当意识来展开其思考,为此所展开的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冲突"的伦理省思、韦伯创制"理想类型"之伦理范型的方法论超越、黑格尔精神哲学形态方法的批判性借用、生态哲学借以建基的"价值生态"的方法论发越等,都被创造性地融入"伦理精神"主题的卓越运思当中。显然,樊浩先生的伦理思考不是对伦理世界的单纯观照直观映射,而是通过伦理世界进入到对整个精神世界的哲学反思。他新近指出的人类文明必将以"伦理共和"的方式完成自身多样性体系建构这观念,再度反映出这致思取向。

  • 标签: 樊浩 伦理精神 中国伦理精神 价值生态 伦理共和
  • 简介:康吉莱姆把"生物规范性"看作有机体在病态状态下创造新的功能性规范的能力。从康吉莱姆的这定义出发,可进步分析皮亚杰如何从儿童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道德规则意识的起源,以及儿童道德规则意识在不同年龄段的演化。通过分析托马塞洛如何从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视角,比较文化因素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儿童个体发育中的不同作用,则可发现"语言的建构作用"对于人类规范性意识发展的基础作用。把康吉莱姆皮亚杰的理论联系起来,并以儿童创造改变规范的心理学研究为例,是揭示规范性概念的理论内涵的种路径。

  • 标签: 规范性 规则 道德意识
  • 简介:自从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表达了对传统西方思辨哲学的失望态度,消解了传统哲学问题,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界弥漫着哲学危机论、终结论之类的悲观情绪,寻找当代哲学的出路成了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拯救哲学危机的努力使当代哲学走向了多元化的场景。但这是种哲学的转换、转向,作为种特殊的思想方式,这种转向表明哲学不仅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而且在寻找新出路中开拓发展,研究的领域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研究空间也更加开阔更加自由了。实践理性转向实践哲学的繁荣,便是标志。与此同时出现的生活哲学的复兴,标示了重新回归实践生活已是当代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生活哲学哲学生活的关系、生活生活世界的关系生活哲学的涵义特征是深入开展生活哲学研究的三个具有前提性基础性的问题。生活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关注当下时代的发展。

  • 标签: 当代哲学 发展路向 生活哲学
  • 简介:道德哲学需要注重形上形下之间的互动、理论历史的互动.同时,也离不开新概念的生成,在这些方面,樊浩教授的工作体现了自身的特点。从历史的层面看,在关注康德哲学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黑格尔的哲学。就对人的理解而言,辨析理性精神构成了重要的方面:单纯地关注理性,往往仅仅偏重于人的精神的个方面,由此不免导致对人的理解的抽象化、片面化,反之,肯定精神本身的综合性形态,则可以引向对人本身的具体理解。同时,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归根到底要走向实践,精神则从内在的方面为走向实践提供了某种动因。在此意义上,樊浩教授对黑格尔哲学的注重以及对精神的关注无疑有其理论意义。当然,以道德形而上学的进路构架而言,樊浩教授提到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个环节,并且认为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位体,构成了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构架,这进路尚存在可以进步思考的问题。

  • 标签: 伦理学 精神 道德形上学
  • 简介:英语法语的science不同,德语的Wissenschaft具有更广泛的"科学"含义,即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小科学)、社会科学(中间科学)人文科学(大科学)。不是自然科学为人文科学奠基,而是人文科学为自然科学奠基;人文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领域内的运用,相反,自然科学才是人文科学在自然领域中的运用。作为大科学的文、史、哲经常也要用到小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中间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的方法,但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它们最终都要归属于人学,即人的哲学,体现为逻辑历史相致的哲学方法。

  • 标签: 大科学 中间科学 小科学 人学 逻辑和历史一致
  • 简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SieistseineunbewuβteundunbedingteVoraussetzung."句中"unbewuβt"词在中央编译局编译的译本中先后有三种中文译法:"不自觉的"、"本能的""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如果选取"不以意识为转移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科学关系的"历时"看法,即科学解决了哲学提出却未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哲学终结;如果选取"不自觉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科学关系的"共时"看法,即哲学科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两个维度而相互依存,从而使哲学踏上新的道路。不同的译本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读者也有权利依据其理解而构成不同的哲学问题。这是探讨"unbewuβt"词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中文翻译及其所引发的哲学问题的真实意义。

  • 标签: 《自然辩证法》 unbewuβt 不自觉的 不以意识为转移的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
  • 简介:樊浩教授基于"现实的伦理""伦理的现实"之双重动机,以"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性建构"为"以贯之"的主题,在历史地还原性建构中国古代伦理精神基础上,求证中国伦理精神现代建构的必然性,由此开辟从个别到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历史到现实的三维认知路向,并构建以心理学探本、形而上学辩证决疑论解决为基本构成的"价值生态"方法,然后以此来解决中国伦理精神历史性建构中的决疑论问题,完成对中国传统伦理及精神的逻辑还原,以为现代社会伦理的建构提供传统资源,也为其打开种认知视野并开辟出种认知路径。

  • 标签: 中国伦理精神 价值生态 心理学探本 形而上学辩证 决疑论解决
  • 简介:科学表征是用个人工设计的事物(如模型)描述另个相关的事物(如自然现象),其结果是形成科学知识或理论,它蕴含了构成、划界规范问题,已经成为各种实在论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早期的图像论认为表征就是心理图像,后来的相似论主张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同构论认为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的数学的或者物理的结构,指代论认为表征是个事物替代另个事物,推理观认为表征是种推理力认知能力。这些观点表现为科学理论的句法观语义观之争、建模理想化之争,形成了表征的紧缩观实质观,以及分析方法实践方法。

  • 标签: 科学表征 模型 同构 相似
  • 简介:现象学生活的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个是主张现象学脱离生活,另个则主张现象学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包含调和的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的现象学是不足的。虽然胡塞尔本身的哲学最终以彻底的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的转向可以达到彻底的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学生活之间的关系,亦即说明现象学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的关系,还存在非对立的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也相当重视的现象学心理学才或可竟其功。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生活 超越论现象学
  • 简介:对于处理各种相互关联的议程,语言学时下流行的主体逻辑颇为有用。语义学语用学可以受益于种内涵更为丰富的般观点,这观点涉及语言过程及其主体;而论述语言表达式的策略语义学语用学,由于其与人类行为相伴随,并对之进行指导,则可以令各种主体逻辑从中获得良多教益。

  • 标签: 主体 动态逻辑语义学 语用学
  • 简介:20世纪60年代,科学哲学核心哲学之间早先亲密的关系开始急剧改变,库恩和他的同时代人提出了科学哲学独具匠心的问题,带来了多少有着相对主义建构主义色彩的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的发展。理论选择的传统哲学说明遭到拒斥,而社会学说明获得优先地位,科学哲学开始远离认识论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不可通约性论题是对实证主义更为激进的背离,它在自我承诺意义上的所有明显影响,可被视为保守的过时的。在科学哲学开始倾向于自然主义方法时,库恩思想中却出现了种先验的方法;在其科学哲学的注意力从范式转移到不可通约性时,哲学的潮流再次朝向了相反方向。在拒绝同时代科学哲学的些方面时,库恩无意间让自己实证主义保持致。科学哲学对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已变得更顺应和开放,重新评价库恩所放弃的那些具有自然主义因素的思想的时机已到来。

  • 标签: 库恩 科学哲学 自然主义 实证主义
  • 简介:胡塞尔晚年尝试建立生活世界的本体论。他把生活世界视为切意义的起源归宿,把生活世界科学哲学相关联,以便阐明知识发生的线索规律。按照胡塞尔的看法,在知识的构成中存在奠基被奠基关系,在不同知识形态中存在明证性程度上的差等序列。胡塞尔研究生活世界的本体论是为了在各种生活形态知识的谱系中发现本质的普遍联系性。胡塞尔终其生反对他那个时代的相对主义。我们能从胡塞尔有关生活世界本体论的学说中获得启发,找到反驳当今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观点的某些理据。

  • 标签: 谱系 本质 生活世界 后现代主义 相对主义
  • 简介:王星拱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位有名的化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诸多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思想源于批判学派,尤其是深受马赫、彭加勒、皮尔逊思想的影响。

  • 标签: 王星拱 批判学派 马赫 彭加勒 皮尔逊
  • 简介:王星拱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位有名的化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诸多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思想源于批判学派,尤其深受马赫、彭加勒、皮尔逊思想的影响。

  • 标签: 王星拱 批判学派 马赫 彭加勒 皮尔逊
  • 简介:、理论层面: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异化问题方珏:塞耶斯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这次访谈!您的《马克思主义与人性》简体中文版2008年出版,在中国学界引起很大关注。当时中国学界对于英语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分析马克思主义。

  • 标签: 塞耶 肖恩 马克思思想 异化劳动 异化问题 类本质
  • 简介:2016年4月7日至9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君子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君子家风文化”高端论坛在天津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各大院校科研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成素梅研究员主持论坛开幕式。

  • 标签: 上海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 上海社科院 君子人格 科研机构 科学院哲学所
  • 简介:刘述先先生于2016年6月6日晨驾鹤西去。惊悉噩耗,不胜震悼!刘先生是江西吉安人,1934年出生于上海。他是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曾在该校任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任讲座教授兼任哲学系主任,退休在台湾“中研院”从事研究,并兼任台湾数所大学的讲座教授。

  • 标签: 刘述先 牟宗三 当代中国哲学 儒家思想 当代新儒家 理一分殊
  • 简介:在1787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的"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的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的自我意识的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的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的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的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中过于浓重的传统哲学的阴影,以崭新的方式去处理这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的两版"知识学"中关于最高原则公式的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在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的困难并超越了旧的哲学问题域的。

  • 标签: 自我意识 知识学 原初洞见 意识的内在结构
  • 简介:在中国传统语境中,人之身体由内而外所呈现的"身体映像"是哲学建构的重要诠释范式之。诸多思想家以此为基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展开诸多经典命题的重新阐释哲学体系的创建。可以说,正是在对"身体映像"的观照中,秦汉之际的哲人们建构了与众不同的"身体哲学";试图以源于身体认知的经验理性去弥合天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对天自然的深度体认把握。因此,他们通过"身体映像"类比出"天地映像",提出了"同气"、"同数""同构"等具体诠释范式,完成了身体哲学的体系化建构。这点,无论是在道家作品《淮南子》那里,还是在儒家作品《春秋繁露》那里,乃至在黄老作品《黄帝内经》中,均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 标签: 秦汉哲学 身体映像 身体哲学 同气 同构 同数
  • 简介: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Lacan)曾以"博罗米恩结"(nudborroméen)来描述其所阐述的想象界(l'imaginaire)、符号界(lesymbolique)实在界(leréel)三者之间的拓扑学结构,并以"核心症状"(sinthome)作为串联起前三者的关键第四环。根据他的观点,个博罗米恩结至少需要三个圆环组成,但这样的基本结构并不牢固,其中任意个圆环的脱落都会使整个博罗米恩结散架。

  • 标签: 神经科学 精神分析 实在界 核心症状 意识哲学 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