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3 个结果
  • 简介:文章讨论先秦诸子关于服饰问题争论。在儒、道、墨三家特定服饰背后,包含着一整套观念系统。穿着本身,成为一种姿态,一种体现其学术宗旨象征。

  • 标签: 服饰 德行 诸子
  • 简介:本文针对西方“毛泽东学”一些学者夸大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影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说成是“儒学化”观点,着重通过对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具体分析,揭示了毛泽东哲学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夸大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影响,夸大毛泽东哲学思想独创性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异性,实际上是割裂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历史发展,也就看不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开放体系,从而也就降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意义,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文化特征。

  • 标签: 毛泽东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文化特征
  • 简介: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内涵,仅在认识论意义上理解“实事求是”就会遇到理论和实践上难以解释困惑。按照生活实践观点重新理解“实事求是”,就会发现其中还蕴涵着价值论和道德论内涵。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思想当中蕴含价值论与道德论内涵具有特殊内容。揭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价值论和道德论内涵对于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实事求是 认识论 价值论 道德论
  • 简介:在吉登斯看来,马克思尽管提出了“人类创造历史”命题,但却没有对自己命题做出明确解释。为此,他举数十年之功,从创造历史起点、方式和结果等角度对马克思命题进行全面的阐释。按照他观点,只有在启蒙运动之后,由于“历史性”发展,人类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历史。“结构二重性”是人类创造历史基本方式,这种方式体现在:社会结构一方面赋予人类创造历史条件,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创造行为构成制约。通过这种历史创造方式,社会并没有如马克思等人所设想那样变成丰裕而自由社会,反而成为“风险社会”、“失控世界”等。通过对马克思命题阐释,吉登斯建立起了完备理论体系,但也对马克思命题本意造成了扭曲。

  • 标签: 吉登斯 马克思 创造历史 结构化理论
  • 简介:情理关系始终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争论不休问题之一。就其基本思想倾向而言,历来就是重理轻情。尽管有人倡导情理合一情感方式,注重在审美追求中重视情作用,在社会控制上注重情软约束,但当情施之于道德领域时,就成了“以理灭情”

  • 标签: 道德 理性化 历史批判 情感方式 儒家 传统文化
  • 简介:本文以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音乐观念为契机,分析了阿多诺批判斯特拉文斯基三个方面:"伪装"现代音乐、反主体性以及基于本体时间基础音乐作曲问题;文章进一步分析了阿多诺批判斯特拉文斯基出发点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同时指出阿多诺音乐哲学社会意义.

  • 标签: 新音乐 现代音乐 音乐素材 主体 星丛
  • 简介:不为学界看重一些情境性事件,往往具有全局性、决定性意义,延安新哲学会(YNPA)即居其列。建立新哲学会,是延安诸多宏大策略行动之一。本文考察了建立新哲学会基本过程,分析了其成员构成以及后续效应,估定了它在中国当代文化特质形成中独特作用,提出了尚须进一步探讨若干问题。本文显示,新哲学会不是学术团体,而是教育组织。它培养意识形态专家,掌控了知识法权,执行了规范行动自足性和封闭性文化策略。新哲学会主要在构造和维系高度排他思想模式中建功立业,至于它全部价值效应,则有待深入与合理辩论。

  • 标签: 延安新哲学会 策略行动 规范行动 知识法权 排他性
  • 简介:"文化自由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在内涵外延上有诸多交叉重叠,因此可以合并为一个概念.中国近现代语境中"文化激进主义"主要指"西化主义"和"反传统主义",但由于西化和反传统程度不同,又可以区分为"萌芽文化激进主义"、"温和文化激进主义"和"典型文化激进主义",本文尝试对这些不同层面或类型文化激进主义进行爬梳和厘析.

  • 标签: 文化激进主义 萌芽的文化激进主义 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 典型的文化激进主义
  • 简介:在整合先秦法思想基础上,韩非尝试探寻并重建"法"道德基础。在他看来,虽然治术层面的法令或律令是去道德化,但"法"道德性却根植于作为整体的人类生活道德目标。因此,法治绝不单是一套技术化操作方案,更蕴含了法家树立自身学说之正统性与合理性价值诉求。

  • 标签: 韩非 道德 德性 心志
  • 简介:“正义”和“仁义”在亚里士多德和孟子那里分别构成了优秀政治社会秩序基本原理,同时也被看作政治共同体成员所应培养与他人相关总体德性或伦理德性整体.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两位哲学家都把城邦政治首要功能限定于主要促进每一个体伦理德性实现或发展以及优秀公民人格培养,因为这更多地涉及一个人类存在者本性和福祉.不过,在伦理德性形成路径上,亚里士多德主张要由伦理德性之公民、政治向度推进到人性向度、道德向度,孟子则更倾向于一种相反培养程序.并且,二者虽然都为哲学家或者圣贤在正义城邦或仁义之治发展中恰当角色提供了两种选项,即政治顾问和伦理教师,但是,真正支撑着这两种角色深层理由并不完全一致.

  • 标签: 正义 仁义 政治向度 道德向度 哲学家
  • 简介:本文主要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出版历史概述以及对MEGAI和MEGA2编辑出版过程中以严格学术标准对语文学和文本学原则坚持与创新探讨,试图阐明MEGA引导原则,并且举例说明MEGA2编辑出版工作对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学术研究、尤其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历史定位和智力语境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摘要为译者所补充——编者注)

  • 标签: MEGA2 版本语文学 马克思 恩格斯
  • 简介:该文所论述是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纳粹执政前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这两位德国哲学大师之间交往活动。对从他们初识,到组成要革新学院哲学“战斗集体”,他们各自对对方著作评价,直至在交往中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等,进行了钩沉,并作了系统梳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交往对各自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所产生影响。

  • 标签: 存在哲学 雅斯贝尔斯 海德格尔 《世界观的心理学》 “战斗集体” 学院哲学
  • 简介:交换关系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前提,在马克思不同时期语境中内涵有着根本区别。哲学人本主义视域交换关系指认人本质丧失和物化关系特性。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交换关系表征着具体历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首先是物与物关系,进而深入到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伴随这一逻辑演进过程,货币是商品实现其自身一个表现形式,资本也是货币实现其自身一个表现形式。资本具有多样性统一特性,是由商品发展到货币,再于特殊条件下发展为资本。资本不仅是物,也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还应是生产关系具体历史形式下~个过程性运动。静态经验层面的交换关系决不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终极内容。交换价值经过一个矛盾发展过程,超越自身学理边界,达到剩余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结果,是真正代表《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逻辑线索。

  • 标签: 马克思 物化关系 交换关系 资本 雇佣劳动 资本批判
  • 简介:舍勒在晚期作品《唯心论与实在论》中,对狄尔泰关于"实在性"讨论给出深刻回应,二者共同辩护了通过"反阻经验"(Widerstandserfahrung)来解释外部世界实在性理论道路。不同于狄尔泰对属于人意识经验非直接"反阻经验"专注,舍勒把对实在性讨论推进到存在论论域,辩护狄尔泰拒绝直接"反阻经验"。作为对来自生命中心冲动反阻,"直接反阻经验"是"实在"(Realsein)根本。在舍勒看来,"实在"不只关涉到外部世界实在,而是关于所有可能存在领域实在,是人全部经验根本性纬度。舍勒发展出来这一理论,不但不是海德格尔所批评对象性在手经验理论变形,而且还能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形成某种竞争关系。

  • 标签: 实在 反阻 感觉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