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在小儿佝偻病预防中应用维生素D3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本院佝偻病高危小儿60例,依据处理方式分为观察、对照各30例,其中对照仅给予常规小儿佝偻病预防指导,观察在指导基础上应用维生素D3治疗,比较两预防效果。结果两磷酸酶活性值<200μg/L、200~250μg/L比重差异明显,>250μg/L比重差异不明显;观察佝偻病发生率为6.67%,对照为33.33%。结论维生素D3用于小儿佝偻病预防中能够降低佝偻病发生率,用于已经出现佝偻病的小儿中能够减轻病情严重程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佝偻病 维生素D3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出生1d后检测其血糖变化规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4月到我院分泌的产妇196例,新生儿均在出生后接受血糖检测,记录其低血糖发生率及生化血糖值、快速血糖情况。方法:经血糖仪测定,新生儿生化血糖值、快速血糖水平发病为(3.65±0.23)mmol/L、(4.21±1.03)mmol/L。其中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病率最高,其次分别为早产儿、剖腹产新生儿、正常新生儿,且低血糖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通过监测新生儿血糖变化,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其异常,为其治疗奠定了基础,对有效预防新生儿血糖异常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出生1d内 血糖变化规律 低血糖 检验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出生1d后检测其血糖变化规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4月到我院分泌的产妇196例,新生儿均在出生后接受血糖检测,记录其低血糖发生率及生化血糖值、快速血糖情况。方法:经血糖仪测定,新生儿生化血糖值、快速血糖水平发病为(3.65±0.23)mmol/L、(4.21±1.03)mmol/L。其中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病率最高,其次分别为早产儿、剖腹产新生儿、正常新生儿,且低血糖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通过监测新生儿血糖变化,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其异常,为其治疗奠定了基础,对有效预防新生儿血糖异常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出生1d内 血糖变化规律 低血糖 检验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脑卒中诊断中检测D-二聚体、凝血指标的作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了过去五年内入院的脑卒中患者的病历,收集了每个患者的D-二聚体和凝血指标的测量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研究发现,D-二聚体和凝血指标在脑卒中的诊断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凝血指标异常的患者占据了较高的比例;而在出血性脑卒中中,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占据了较高的比例。结论:因此,在确定脑卒中患者类型和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D-二聚体和凝血指标的结果。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提高脑卒中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 标签: 脑卒中 D-二聚体 凝血指标 诊断 抗凝治疗
  • 简介:目的:应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学和模式识别技术,检测宫内发育迟缓(IUGR)模型胎血、羊水及母鼠血,找出母体血浆中一特征性反映IUGR的小分子代谢物(即生物标志物)。方法:建立不同剂量咖啡因、尼古丁孕期暴露所致大鼠IUGR模型,利用NMR代谢学技术检测胎鼠血浆、羊水中的差异代谢谱,找出差异代谢物证明IUGR胎鼠体内三大物质代谢通路的改变,反映胎儿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

  • 标签: 宫内发育迟缓 代谢组学 胎鼠血 NMR 羊水 母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腔病理诊断中采用细胞块切片免疫化染色的价值。方法:筛选50例胸腔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0例患者均选自2019年1月~2021年5月区间,按检验方法分为2,观察展开细胞块切片免疫化染色法检验,对照展开常规细胞涂片法,对比2病理诊断结果、细胞块免疫化结果。结果:观察良性率(42.00%)与对照(44.00%)相比差异(X2值为0.040,P>0.05);不确定率(0.00%)低于对照(18.00%),恶性率(58.00%)高于对照(38.00%)(X2值为9.890、4.006,P

  • 标签:
  • 简介:癫痫(epilepsy,EP)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以短暂的大脑功能失常为特征的常见脑部疾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发现,表达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电压门控钠通道(voltage-gatedsodiumchannel,VGSC)亚型Nav1.1、Nav1.2、Nav1.3、Nav1.6、Nav1.7在癫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是相关抗癫痫药物(AEDs)的作用靶点。这些通道α亚基编码基因突变可引起不同形式的癫痫发作。本文针对表达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上述5种VGSC亚型基因突变相关癫痫发生和临床治疗作简要综述,为癫痫的发生发展电生理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电压门控钠通道 基因突变 癫痫 临床治疗
  • 简介:病毒的相互干扰是人们早就知道了的现象,即当人(或动物)受到第一次病毒感染之后,会干扰(或阻止)第二次病毒的再感染,1757年Isaacs和Lindenmarm证明这是由于第一次病毒感染时,产生了一个物质叫干扰素(Interferon),它可以干扰第二次病毒的感染。在这以前科学家已发现了磺胺和抗生素,对于细菌的感染产生了很好治疗和防范作用,但人们对于病毒的感染,当时仍束手无策,所以干扰素的发现就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重视和兴趣,希望能将它用之于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

  • 标签: 干扰素 基因工程 分类 抗病毒药
  • 简介:目的:评价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的减毒沙门氏菌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乙酸诱导建立40只Wistar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并随机分成四:TvpL-HGF治疗(A),TypL-GFP治疗(B),耐治疗(C)模型对照D),另设一正常对照(E),每组10只。造模后第3d开始灌肠治疗,

  • 标签: HGF基因 乙酸 大鼠 溃疡性结肠炎
  • 简介: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肌梗死大鼠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评价和研究。方法:使用冠脉结扎法造成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并提取给药和模型大鼠心肌缺血区组织的总RNA,用大鼠全基因芯片分析其基因表达谱变化。结果:基因芯片结果显示,与模型相比,给药表达量发生变化的基因(Ratio〉2或〈0.5)有49条,其中表达下调的有39条,主要有Ppp3r1、Rhoa和Nppa,表达上调的有10条,包括H2,T24、RT1-CE15、Ptprb和Hcst等。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通过调节Wnt信号通路等多个基因和信号途径来减小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缺血区的心肌损伤。

  • 标签: 复方丹参滴丸 心肌梗死 DNA基因芯片
  • 简介:1990年第1次报道了编码外源抗原的裸露质粒DNA(nakedplasmidDNA)注射小鼠后可以在体内表达抗原基因。尔后,一系列动物实验证明DNA疫苗能诱导针对其所编码抗原的体液或细胞免疫。由于DNA疫苗免去了烦琐的蛋白质表达与纯化步骤,更重要的是,基因在体内的表达及诱导免疫的过程,模拟了自然状态下机体感染外源病原生物表达抗原及诱导免疫的过程。因此,DNA疫苗系统一经建立,便很快成了抗感染、抗肿瘤免疫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 标签: 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 DNA疫苗 基因佐剂
  • 简介:Nogo蛋白(勿动蛋白)与NgR(勿动蛋白受体)和中枢神经再生抑制密切相关。nogo基因编码的三种蛋白质:Nogo-A、Nogo-B和Nogo-C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中具有抑制神经生长活性的跨膜蛋白。Nogo受体是一种糖基醇磷脂结合蛋白,Nogo-66与p75NTR-NgR形成的受体复合物结合导致生长锥塌陷及神经突起生长的抑制。本文主要就nogo基因及其产物的研究概况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方面可能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NOGO蛋白 Nogo-66受体 神经再生
  • 简介: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巯嘌呤类药物在体内代谢,最终造成药物疗效和毒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单一药物代谢酶或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与巯嘌呤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不完全相关,而多基因分析可能更好地解释患者对该药的不耐受原因。本文介绍了多种与巯嘌呤类药物有关的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情况,同时就其代谢特点及与该药敏感性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巯嘌呤 基因多态性 药物代谢酶 药物转运体
  • 简介:检索2009至2013年PubMed、Nature数据库、ScienceDirect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不良反应(ADR)相关性研究的期刊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分析,就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免疫分子、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与ADR发生的关系进行综述.药物代谢酶主要涉及细胞色素P4502C9、N-乙酰基转移酶2、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6、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二氢嘧啶脱氢酶;转运蛋白主要涉及水溶性载体家族22成员2、电压依赖性钙通道γ亚基6、水溶性载体家族6成员12、ATP结合盒转运体B1;免疫分子主要涉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ymphocyteantigen,HLA)相关的基因复合体,包括HLA-B、HLA-A和HLA-C;受体主要涉及多巴胺2受体/含锚蛋白重复和激酶域1TaqIA基因、趋化因子受体3、孤儿核受体NR4A1、孕烷X受体和白细胞介素4受体α.了解基因多态性与ADR的关系有助于实施个体化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 标签: 多态现象 遗传 药物相关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个体化医学
  • 简介:基因为DNA中的一部分,只占整个DNA质量的2%~4%,却主宰着人类由生到死的整个生命旅程.基因工程是指人工使某特定基因(目的基因)经载体携带,进入某生物细胞并重组入其DNA分子中,经筛选、纯化、扩增,并使之表达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或对人类有益的生物性状的技术.

  • 标签: 医药卫生领域 基因工程技术 DNA分子 目的基因 生物细胞 生物性状
  • 简介:目的:探讨BRAF基因突变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至2015年收治的12例BRAF突变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2例BRAF突变患者,男性7例(58.3%),女性5例(41.7%),均为40岁以上;右半结肠2例(16.7%),左半结肠及直肠10例(83.3%);腺癌10例,腺癌及黏液腺癌混合型2例;中分化及低分化各6例,无高分化;8例行DNA错配修复基因免疫化检测,均为微卫星稳定型;一线治疗客观缓解率为27.3%,疾病控制率为72.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为16.4周;中位总生存期(OS)32周。结论:BRAF突变多见于中老年、分化较差、左半结肠的肿瘤,作为结直肠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一线化疗敏感性差,预后不良。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BRAF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为靶点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给EGFR基因突变患者带来了显著的临床获益,有研究表明,肺癌CT征象的大小、密度、形状、以及一些特殊征象与EGFR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 标签: EGFR 肺癌 CT
  • 简介:【摘要】目的:妊娠糖尿病患者服用维生素D(VitD)时对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所接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实验,按数字随机分组法选取30例患者采用饮食控制,分为饮食控制,其他30例患者采用饮食控制并口服VitD,作为VitD。此外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产检的健康孕妇30例作为对照。在实验治疗1个月后,分别检测3孕妇的空腹血糖水平(FBG)、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血清25 羟VitD水平(25 -( OH) VitD3),并分别计算3孕妇的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评价胰岛素抵抗所受的影响。结果:实验孕妇的FBG显著高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孕妇的FINS水平比较,对照

  • 标签: 妊娠糖尿病,VitD,胰岛素抵抗,FBG,饮食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X线3D立体放射治疗中晚期肺癌血清放射免疫检测(RIA)和淋巴细胞变化对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42例中晚期肺癌患者,在3D立体放射治疗前后和随访观察期间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球蛋白(AFP),微球蛋白(β2-M)和淋巴细胞变化。结果治疗前血清RIA及淋巴细胞检测有一定的阳性率,随着治疗部分患者血清RIA及淋巴细胞趋向正常,β2-M无明显变化。结论联合检测CEA,AFP,β2-M和淋巴细胞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分析转移,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立体放疗 射频加温 放射免疫检测 肺部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