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接收的患者中选取126例进行研究,并根据其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3例,行急诊诊安全管理),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护理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1)经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后,两组护理评分均明显提高,前后组内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中应用急诊诊安全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急诊护理的水平,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急诊分诊 安全管理模式 急诊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在急诊诊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512例急诊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分别171例、171例、170例,A组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B组采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C组采用传统分诊方法。结果A组、B组的一次诊准确率率明显高于C组,在急诊室滞留时间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组的预后预测性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在急诊诊过程中应用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可明显提高分诊准确率。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急诊分诊 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
  • 简介:摘要采用5'-末端非编码区酶切分型的方法对来自石家庄地区的46例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结果表明,HCV-Ⅱ、Ⅲ、Ⅱ/Ⅲ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3.5%、30.4%、26.1%。46例丙型肝炎患者中10例曾经有过输血史,其中HCV-Ⅱ6例,Ⅲ型l例,Ⅱ/Ⅲ型3例(P>0.05)。单纯HCV感染者HCV-Ⅱ型和Ⅲ型所占比例分别为61.5%和15.4%,而合并HBV感染者则分别为20%和50%,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35)。上述结果提示,①石家庄地区HCV感染者以Ⅱ和Ⅲ型为主,同时存在混合型。②HCV基因型与输血无关。③HCV-Ⅲ型多见于合并HBV感染者,而HCV-Ⅱ型多见于单纯HCV感染者。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RNA 基因型 聚合酶链反应(PCR)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消化不良患者采用复方消化酶片进行治疗,并探究分析该药物的疗效与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经由本院治疗的86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按照投掷法随机分成两组,各43例,将口服多酶片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服用复方消化酶片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将两组用药前后的症状总分及疗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用药后的症状总分(2.17±0.2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8±0.49),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5%与60.4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消化不良患者口服复方消化酶片的疗效相比于多酶片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胃饱胀、腹部不适等症状,建议广泛应用。

  • 标签: 消化酶片 治疗 消化不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顽固性口腔溃疡的中医体质型,探讨体质与顽固性口腔溃疡发病的联系,提供防治依据。方法惠州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中收集患顽固性口腔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正常人为对照组,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表的问卷调查,统计记录体检相关数据,得出中医体质类型。结果实际体检2783人,顽固性口腔溃疡患者458人,占比16.46%。正常人群中平和质所占比例高于顽固性口腔溃疡患者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顽固性口腔溃疡患者群中阳虚质和气虚质所占比例高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人群其他体质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顽固性口腔溃疡患者群中阳虚质和气虚质者较多,应根据其体质偏颇情况,对易患体质进行中医药辨证施治,以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顽固性口腔溃疡 中医体质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随机分为90例观察组和90例对照组。给予对照组门诊诊的常规护理服务,对观察组进行门诊诊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结果。结果经调查,观察组获得的总满意度为97.78%,对照组为8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在门诊诊护理中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可及时解决就诊患者的困难,尽可能满足其合理的就诊需求,缓解了患者的各类不良情绪,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有效性。且该服务模式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可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门诊分诊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预检诊方法及防控措施。方法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了2364例疑似手足口病患儿,从中随机抽取130例疑似患儿进行预检诊,分析预检诊的正确率,并采取了防控措施。结果130例疑似患儿经预检诊分析有123例为小儿手足口病,经医生诊断有120例确诊为小儿手足口病,预检正确率达到了97.56%。结论通过预检诊可以尽早诊断出手足口病患儿,经过防控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该病的交叉感染率,保证患儿尽早的康复。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预检分诊 防控措施 交叉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瘤的MRI表现与WHO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瘤的MRI表现,评价MRI在区分WHO型方面的价值,并进一步对比胸腺瘤低度恶性(A-B1)与高度恶性(B2/B3)的MRI表现的差异。结果63例胸腺瘤中A型7例,AB型27例,B1型7例,B2型13例,B3型(包括B2/B3和B2+B3型)共9例;血管受侵的共10例,心包受累的共20例,肺受累的共4例,心包积液2例,淋巴结增大的有4例.其中低度恶性与高度恶性胸腺瘤对比有意义的是低度恶性胸腺瘤的平均横径为3.3(2~7.9),高度恶性胸腺瘤的平均横径约2.7(0.8~6.1);而高度恶性胸腺瘤的周围组织更易受累(血管受累P=0.0317,心包受累P=0.04592,肺受累P=0.2318),边界多不清楚(P=0.04171);低度恶性胸腺瘤多数表现为类圆形、边界较清。结论低度恶性胸腺瘤多数为类圆形,边界较清;而高度恶性胸腺瘤更具有侵袭性,周围血管、心包多受累;除此之外,高度恶性胸腺瘤形态多不规则。

  • 标签: 恶性胸腺瘤 WHO分型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PV型检侧对宫颈癌早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一12月于我院行液基细胞学检查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及以上的患者共286例。其中,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者234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者43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者5例,鳞状细胞癌(SCC)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HPV基因亚型检查,共21种亚型。结果HPV检查阳性患者96例(33.57%)。其中,高危型患者31例(10.84%),来自ASCUS、LSIL、HSIL及SCC患者分别为13例(4.55%)、11例(3.85%)、3例(1.04%)及4例(1.40%),平均年龄为(43.17±10.23)岁;低危型患者65例(22.72%),来自ASCUS、LSIL、HSIL及SCC患者分别为44例(15.38%)、19例(6.64%)、2例(0.70%)及0例,平均年龄(33.65±10.28)岁。结论HPV型检测是早期诊断宫颈癌的有效方法,与液基细胞学检测结合可以早期诊断宫颈癌,为患者提供早期治疗争取时间。

  • 标签: 液基细胞学 人乳头状瘤病毒 宫颈癌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脑肿瘤与肿瘤样的鉴别价值。方法将我院从2010年2月~2012年2月所收治的脑肿瘤和脑肿瘤样患者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观察组使用DWI进行鉴别诊断,对照组使用MRI进行鉴别诊断,对两组鉴别方法对脑肿瘤与肿瘤样的鉴别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34例患者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使用DWI进行鉴别时,总确诊率为94.1%,对照组34例患者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使用MRI进行鉴别时,总确诊率为70.6%,两组鉴别方法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脑肿瘤与肿瘤样具有较高的正确诊断率,能够有效的对脑肿瘤与肿瘤样变作出正确的鉴别诊断。

  • 标签: 肿瘤脑肿瘤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对胸椎椎小关节退行性诊断的优越性。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64例胸椎椎小关节退行性的CT表现。结果胸椎椎小关节退行可发生于胸椎任何节段,表现为椎小关节突骨质增生、硬化,椎间孔窄,变形。椎小关节间隙狭窄,小关节腔内“真空症”,关节软骨下囊,黄韧带钙化等表现。结论螺旋CT诊断胸椎椎小关节退行性检查方便,快速,准确,对诊断胸椎椎小关节退行性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标签: 胸椎 椎小关节退行性变 螺旋CT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布地奈德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的糖皮质激素类用药。本研究旨在观察地奈德气雾剂吸入治疗对少儿应性鼻炎及相关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近年来收治的37例少儿应性鼻炎及伴随症状病例进行科学分组,对治疗组和对照组采取不同治疗手段,治疗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观察临床症状控制效果,并与对照组进行数据分析与比对。结果从产生药效时间分析,治疗组时间约为2.13±1.29(d),与对照组4.19±1.49(d)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效果速度明显。结论布地奈德气雾剂应用治疗临床针对少儿应性鼻炎及相关症状具有明显效果,优于常规盐酸氨溴索针剂及利巴韦林针剂的治疗。

  • 标签: 少儿临床 变应性鼻炎 布地奈德 糖皮质激素类 雾化吸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蛋白5(CK5)在原发性皮肤淀粉样(PCA)中表达的病理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具有同样典型界面改变的15例扁平苔藓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免疫组化分析,观察两组真皮浅层或真皮乳头中CK5表达情况,并统计两组CD3+T淋巴细胞和CD68+巨噬细胞染色阳性细胞计数情况。结果观察组淀粉样蛋白区域均为CK5强阳性表达,对照组为基底层为弱阳性表达。观察组CD3+T淋巴细胞(9.04±4.13)×400个/HP和CD68+巨噬细胞(7.54±2.19)×400个/H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2.05±10.34)×400个/HP、(16.58±4.57)×400个/HP,组间差异P<0.05。结论CK5在原发性皮肤淀粉样中表达水平较高,与淀粉样物质形成与沉积密切相关。

  • 标签: CK5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病理意义 巨噬细胞数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环形电刀切除术(LEEP)在诊治宫颈上皮内瘤(CIN)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妇科门诊经细胞学、阴道镜及并在阴道镜下活检证实为CIN的50例患者采用LEEP电波刀治疗。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钟;术中出血少,平均8mL,并发症少。结论LEEP术治疗CIN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治愈率高,并可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

  • 标签: 宫颈环形电刀切除术 宫颈上皮内瘤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塞米松特布他林氧雾化吸入治疗应性喉炎与常规给药途径的比较。方法50例应性喉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采用口服抗组胺药,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地塞米松5mg加特布他林0.25mg,生理盐水混合液15mL氧雾化吸入,每天1次,每次30钟,连续7天;对照组采用口服抗组胺药,肥大细胞膜稳定剂,静脉点滴使用5mg地塞米松加0.25mg特布他林,每天1次,连续7天。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特布他林氧雾化吸入给药临床疗效满意,可用于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地塞米松 特布他林 氧雾化吸入 变应性喉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诊断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的应用价值与超声体现症状。方法选取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患者60例比较超声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的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超声诊断 膝关节软骨 退行性病变
  • 简介:摘要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尤其是高危型HPVDNA生殖道持续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形成的重要因素。目前的研究表明,年轻性行为活跃的女性处于HPV感染和宫颈肿瘤形成的高危险性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危险性显著降低,但发生宫颈癌的风险增加。探讨老年女性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的关系,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

  • 标签: 老年女性人类乳头状瘤病毒高危型宫颈上皮内瘤变P16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异性免疫治疗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1例确诊过敏性鼻炎变应原筛查试验阳性经脱敏治疗2-3年后的效果。皮内试验及脱敏治疗药液均采用新华协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29种原液。结果对451例确诊为应性鼻炎的患者在经过特异性免疫治疗后鼻部症状观察评价临床疗效显著100例,有效340例,无效11例。结论应性鼻炎患者规范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是一种安全性高且有效的对因治疗。

  • 标签: 鼻炎 变应性 脱敏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对妊娠结局的临床疗效及影响1。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LEEP治疗育龄期宫颈上皮内瘤的患者共136例,根据患者入院编号,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两组患者出现早产、宫颈裂伤以及胎膜早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自然分娩率为72.06%,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38.23%,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并分析锥切深度与孕周之间的相关性,二者呈负相关,(r=-0.442,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时,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2,能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宫颈环形电切术 宫颈上皮内瘤变 妊娠结局 影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冷刀锥切在宫颈上皮内瘤III级(CINIII)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4例行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的CINII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4例中有116例锥切与活检病理结果一致,符合率为(116/164)70.73%;25例级别降低为CINI-II级,考虑到CINIII病变已经被初次活检取走,故仍维持原诊断;23例级别升高为宫颈浸润癌,其中IA1期16例,IA2期5例,IB1期2例,按宫颈癌规范化治疗。141例术后仍诊断为CINIII的患者根据年龄,生育要求,切缘情况及是否合并其他生殖道病变等,50例行筋膜外子宫全切术,91例未进一步处理。术后至少随访1年,发现高级别的CIN及浸润癌认定为治疗失败,其中半年内发现者为病变残存,1年后发现者为复发,共有2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失败与高危型HPV持续阳性、术前HPV载量及手术方式有关(P<0.05),与病变是否累及腺体无关(P>0.05)。结论冷刀锥切术是宫颈上皮内瘤III级的重要诊断及治疗方法,建议阴道镜下活检提示CINIII的患者先行宫颈冷刀锥切术。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冷刀锥切术 宫颈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