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从诈骗的理论构造出发,可以将诈骗理解为盗窃的间接正犯。但通说认为诈骗和盗窃这两者是排他性关系,于是明确区分两者成为必要,而其中区分的关键又在于处分行为的有无。但恰恰是这一点,成为刑法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其中争论的焦点又聚集在处分意识的有无上。对于具体有形财物的侵害行为,因为诈骗和盗窃都明确将之作为处罚对象,所以对于处分意识应作严格理解,这样有助于区别盗窃和诈骗;但对于无形的财产性利益的侵害行为,我国刑法典中规定的盗窃和诈骗并未对之提供有力的保护措施,所以对于被害人的处分意识应当做较为缓和的解释。

  • 标签: 处分行为 有意识的处分行为 无意识的处分行为
  • 简介:非法取得证据有无证据能力涉及到证据能力的判断标准问题,重塑证据能力的判断标准应该在证据三大属性的基础上,确立以下两大标准:证据的真实性是否会受到重大影响;证据的使用是否会导致其他更重要的社会利益受到损害。设计民事诉讼非法取得证据之证据能力的规则体系,应确立更宽容、更务实的思路。

  • 标签: 判断标准 非法证据 证据能力
  • 简介: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在我国的1979年刑法中是不存在的,为了适应我国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在1997年刑法中设立了该,该的设立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该罪名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量刑畸轻、主体范围过窄等缺陷容易导致法律适用不公及放纵犯罪等严重后果.建议立法机构加大主刑力度,降低起刑点,扩大主体范围.

  • 标签: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缺陷 罪责刑不相适应 主体资格
  • 简介:虽然从立法原义上看,我国刑法中的抢劫包含故意杀人的行为,但是无论是从法定刑的配置、犯罪客体的确定,还是从杀人与抢劫的关系以及国外的立法例来看,这种规定是不合理的.从立法完善的角度考虑,应当将以杀人为手段进行抢劫的行为以故意杀人定罪处罚.

  • 标签: 抢劫 故意杀人 定罪 立法完善
  • 简介:修订后的刑法分则第八章规定了贪污贿赂,加上分则中其他适用该章有关规定的条文(第163条第3款,第183条、184条、185条、271条、272条各第2款),共同构成了贪污贿赂的刑事立法体系。总的看,在刑法典中专章集中规定贪污贿赂较以往在立法中更明确、更具体,有利于依法打击贪污贿赂犯罪。但是,由于修订后的刑法确立了刑法三大原则,规定和完善了许多制度,法律条文尤其是分则条文大幅度增加,造成一些分则条文在体现总则规定时不一致、不协调,分则条文结构的不科学、不合理。给实践中的正确适用带来许多困难。本文仅就贪污贿赂立法中的不足作些分析,以期促进贪污贿赂立法上的完善。

  • 标签: 贪污贿赂罪 受贿罪 贪污罪 非国家工作人员 从事公务 刑法分则
  • 简介:笔者认为,作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主体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为非所包庇、纵容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成员.作为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主体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要求有从事查禁和惩处犯罪、进行诉讼等特定职能活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特定身份.'包庇'的含义应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确定.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对象是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人对行为对象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识前后不一致时,应分别认定.

  • 标签: 包庇 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黑社会组织
  • 简介:对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的对象——人体器官的认定,不应局限于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的规定,而应进行扩大解释,包括部分具有移植可能性的重要的人体组织。理由在于:刑法上并没有明确规定本器官的含义,广义的人体器官概念亦包括人体组织在内。刑法的用语具有特殊性,认定犯罪对象应当根据该罪名的保护法益和设立目的来认定。

  • 标签: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人体器官 人体组织
  • 简介:司法实践是由多种策略行为构成的。在诉讼程序中,法官、律师以及其他主体都以法律为由来追求各自的利益。法官的"司法策略行为"以及其他诉讼主体的"诉讼策略行为"在现代法制中是必不可少的。法条主义法理学否认法官是司法策略行为的主体,但法官有可能只是伪装成法条主义者。其实,所有的法律实践主体,包括法官,都有可能是机会主义者。本文以一起医疗诉讼为例,详细分析人们如何在诉讼中采取各种策略行为。尽管本文尚不能为限制法官的司法策略行为给出有实践价值的对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正视法官在实践中的真实动机和策略行为。

  • 标签: 法律实践 司法策略 诉讼策略
  • 简介:司法实务中,将虚拟财产盗窃认定为侵犯通信自由、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这显然不符合刑法罪责相适应原则。因为虚拟财产盗窃和一般的盗窃本质上并无不同,仅在对象上和行为方式上有些差别。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新的财产形式,既具有债权特征,又具有物权特征。同时,虚拟财产盗窃既遂和未遂的标准采用的是控制说,以行为人实际控制虚拟财产为既遂标准。虚拟财产盗窃可以和侵犯通信自由构成想象竞合犯,也可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构成牵连犯。

  • 标签: 虚拟财产盗窃罪 虚拟财产 行为方式 新型财产
  • 简介:《刑法修正案(九)》中对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修改,一律追究收买人收买行为的刑事责任,加重了对收买人实施收买行为的处罚,强化了我国保护妇女、儿童利益的决心。但是在实践中这种规定并非能使妇女、儿童利益的保护达到最大化。刑法是为保护法益而存在,不能成为泄愤的工具,并且这种修改也不利于实现刑罚目的。因此,有必要对该增设财产刑、设置免除刑罚的条件和界定相关概念的内涵。

  • 标签: 妇女 儿童 收买 犯罪
  • 简介:本文从一个奸淫幼女司法解释的颁布所引发的激烈论争切入,提出司法实践中犯罪构成主观要件证明所面临的困境,进而对由此引发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否坚守的质疑进行探讨,尝试在不触动该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引入推定制度解决主观要件证明的难题,并进一步对这一设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探讨,最终引申到对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的反思。

  • 标签: 犯罪构成 主观要件 证明 推定
  • 简介: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只能是2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2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交通肇事为过失犯罪,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交通肇事的中却有两处规定了交通肇事的共同犯罪,其直接与第25条的规定相冲突,属于越权解释,并背离了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

  • 标签: 共同犯罪 交通肇事罪 中共 《刑法》 司法解释 共同过失犯罪
  • 简介:《贪贿解释》对贪污依情节定罪量刑标准中的情节作出的具体规定存在一定问题。把行为人犯罪后的认罪态度作为定罪以及加重处罚的决定因素,为反腐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曾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受过党纪、行政处分的”规定违背了刑法的谦抑性;“曾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作为加重处罚情节之一,不仅违背了刑法的谦抑性,还违反了禁止重复评价的法理。对此,应当建立关于贪污的刑事再犯制度。

  • 标签: 贪污罪 定罪量刑标准 情节 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