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未成犯罪是犯罪群体中特殊的一类。随着未成犯罪的日益突出,对犯罪少年的矫治已显得非常重要。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规定:“应使主管当局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理措施,使其具有灵活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监禁”,我国的刑事法律也有类似规定。

  • 标签: 未成年犯罪 罪犯 少年司法 刑事法律 联合国 犯罪少年
  • 简介:【案情】2006年4月12日上午10时25分左右,某市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阿花(化名,女,1997年1月10日出生)在校学习下第三节课后走下楼梯时(第三节课的正常下课时间是10时20分),被其他同学撞倒滚下楼梯,致使其摔伤。之后,阿花先被送往当地个体医生处治疗,花费人民币780元。因病情严重当天下午再到某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经医院诊断:阿花右手肘两根手骨开放性骨折。

  • 标签: 未成年学生 伤害案件 案件审理 学生伤害 人民医院 小学四年级
  • 简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现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见》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贯彻实施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

  • 标签: 最高人民检察院 救助工作 未成年人 司法 国家 于全
  • 简介:知情同意是患者自主权和自我决定权的体现,是患者基本人权在医疗领域的延伸。知情同意原则已为世界各国立法所承认,并成为调整医患关系的核心准则。但我国知情同意制度的立法相对落后,特别是对于未成患者的知情同意的规定尚是一片空白。本文围绕未成患者的知情同意能力及知情同意权代为行使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促进未成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

  • 标签: 知情同意 未成年患者 同意能力 代为同意
  • 简介:未成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作为伤害事故的责任主体,主观上应有过错,客观上须违反了对学生应承担的法定职责.未成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民事责任的承担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学校若试图免责,则应负举证责任,以排除对其适用过错推定责任.

  • 标签: 未成年学生 伤害事故 学校责任 过错责任 免责 学生伤害事故
  • 简介:一个10岁的男孩.在父母离婚中。对下岗父亲极为同情,坚持要免除父亲的抚养之责。其母依他后独自担起了抚育的担子。两年后。母亲也被下岗.抚育能力随之削弱。母亲便以孩子的名义提起诉讼,要求孩子的父亲承担抚育责任。法庭上.父亲出示孩子书写的意见,以孩子的免责意思表示推卸抚育责任.同时,还以孩子反对母亲起诉为由,请求驳回名为孩子实为其母的诉讼请求。

  • 标签: 未成年子女 抚养义务 效力 父母离婚 提起诉讼 意思表示
  • 简介:随着国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这一社会问题的日益重视与深入研究,随着各地少年法庭的建立与发展,对未成罪犯刑罚制度的探讨与创新倍受司法界关注。缓刑制度因在少年审判实践中更能突出帮教效果,从而成为法院少年庭着重研究与适用的刑罚。笔者认为,对未成犯,应当加大缓刑的适用范围与幅度,这不仅符合现实发展趋势,也会使缓刑制度在不断的规范与完善中发

  • 标签: 未成年犯 缓刑制度 适用范围 审批程序 缓刑考察制度
  • 简介:近些年来,针对未成的暴力、性侵案件成为社会关注与法律惩治重点。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以加强对未成被害人、未成犯罪嫌疑的双向保护。①针对性侵未成案件,②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专门发布《惩治性侵害未成犯罪典型案例》以指导司法实践加强对性侵未成案件的审判。综合而言,暴力与性不仅是成人社会中刑案构成的常见样态,也是未成刑案中的常见样态。基于未成身心发育、社会认知、成长教育的不完全特性,无论在实体法律规定还是程序法设置,亦或相关工作机制构建方面,都有基于对象特质的强保护必要。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司法实践 性侵害 人民检察院 惩治 救助机制
  • 简介:《民法总则》第191条确立了未成性自主决定权受到侵害情形的特殊诉讼时效中止规则。但对未成性侵害这个问题,还需要作三个方面的解释工作:首先,第191条应放置在侵权责任法体系中考虑,“性侵害”做“侵害性自主决定权”解释;其次,第191条存在法律漏洞,未将加害人是家庭共同生活成员等情形纳入考量,这些情形应当解释为《民法总则》第194条第1款第4项规定,“权利人被义务或者其他人控制”,得以适用的情形;再次,依据第191条的立法考量,根据事物的本质,性侵害未成所导致的特别心理障碍问题也应在时效上予以特别对待,纳入《民法总则》第194条第1款第5项,“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构成诉讼时效的中止事由。

  • 标签: 诉讼时效 未成年人 性侵害 性自主决定权
  • 简介:调研发现,未成刑事被害人主要分布在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强奸等直接侵害人身、财产权益的自然犯罪行为领域,实务中注重对未成犯的法律援助,注重保障未成犯的权益。而被害人为未成时,其所获得的法律援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检察环节对未成被害人的保障,不仅包括其在审查起诉环节与司法行政机关进行法律援助对接,对未成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同时也包括对侦查环节、审判环节司法机关对未成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的情况,甚至包括在刑事诉讼进程中,对其他具备一定协助义务的机关或团体、个人保障未成被害人权益义务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 标签: 未成年被害人 法律援助 检察监督
  • 简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成女性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离异或者上学、务工等因素暂时脱离父母的监管,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越来越多的未成女性遭受性侵犯案件不断被曝光,引起民众、社会、国家的重视,但对于此类案件缺乏规范的制度支撑,少有专门针对性的研究。本文以开阳县人民检察院受理的类案中遇到的困境为基础,对此类案件的基本情况、特点及应对等方面做初步探究。

  • 标签: 未成年女性 性犯罪 社会经济 人民检察院 外出打工 犯罪分子
  • 简介:【裁判要旨】未成刑事案件审判中,在未成被告人认罪悔罪,且被害人同意和解的前提下,法院可以主持双方当事进行刑事和解,达成旨在影响刑事量刑和解决民事赔偿的和解协议,以此保护未成被告人、被害人的切身利益。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刑事和解 案例 宽恕 无知 未成年被告人
  • 简介: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事实上确立了合适成年制度,实现了该制度的法治化。然而,此制度存在立法逻辑不够严谨、制度设计不够合理等理论困境。完善合适成年参与机制的具体对策包括:树立"国家亲权"与教育刑理念,制定合适成年制度的相关规则,设立一个合适成年专门机构,优化合适成年制度的物质系统。

  • 标签: 合适成年人制度 国家亲权 教育刑
  • 简介:我国引进合适成年制度已有十几年的时间,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未成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正式确立了合适成年制度,之后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也都先后颁布了相应规定,这意味着我国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相关制度的进步和完善。这一制度确立后几年内,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合适成年制度的适用都出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对这一话题进行初步讨论,探索我国合适成年制度未来的走向问题。

  • 标签: 合适成年人 制度 问题 对策
  • 简介:教师性侵未成学生属故意犯罪,主观恶性大,客观危害严重,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除自身道德败坏之外,教师性侵未成学生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有教师职权范围无明确具体的实践边界,性侵事实难于揭露和确认,缺少抵制性侵的保障机制等。基于法治立场,防范此类案件,既需要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又需要学校、家长和政府为主的责任主体尽到相应职责。

  • 标签: 性侵 未成年学生 教师 惩戒
  • 简介:日前,沙坪坝区检察院、区看守所共同举行了已判决未成犯帮教会,共有9名已判决未成犯,14名亲属参加了此次帮教活动。通过检察人员、看守所监管干警、未成犯家属共同开展法制教育,使未成犯在交付执行前对自己所犯罪行认罪悔过,积极改造,重新做人。此举对帮助未成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未成年犯 沙坪坝区 判决 教会 检察人员 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