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重建肘关节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肿瘤学和功能学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肿瘤切除后采用全肘关节置换术重建的26例肘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37.6±19.9)岁,中位年龄35.0岁(范围:11~81岁)。23例中骨巨细胞瘤3例,转移癌4例,尤文肉瘤4例,骨肉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原发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1例,骨旁骨肉瘤1例,滑膜肉瘤1例,浆细胞骨髓瘤1例,腱鞘巨细胞瘤1例,混合瘤1例;良性肿瘤6例,低级别恶性肿瘤4例,高级别恶性肿瘤13例。肿瘤发生部位:肱骨远端19例,尺骨近端3例,肘关节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整块切除方法,切除后骨缺损,根据软组织条件分别采用限制型肿瘤假体和半限制型Coonrad-Morrey假体进行重建。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纳入流行病学数据、重建长度、复发及转移的肿瘤学指标、手术相关并发症、疼痛量表、肘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本组截骨后重建骨缺损长度为(12.5±3.9)cm,手术时间(154.1±50.1)min,出血量(262.2±100.9)ml;13例采用定制肿瘤限制型假体,10例采用Coonrad-Morrey半限制型假体,平均随访(50.8±41.4)个月。23例总体五年生存率为64.3%,良性肿瘤、低级别恶性和高级别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和39.7%;3例肺癌、3例尤文肉瘤于随访期内死亡(6/23,26.1%),1例骨巨细胞瘤和1例滑膜肉瘤局部复发(2/23,8.7%)。根据MEPS评分标准,23例患者的优良率为82.6%(19/23),肘关节中位活动范围由术前35°提高至术后85°(t=-13.787,P<0.05),NRS评分术前中位5.0分降至0.5分(t=14.391,P<0.001)。9例出现术后并发症(9/23,39.1%),近期并发症为神经损伤4例,局部感染1例,远期并发症为假体松动和失效4例,假体5年生存率为82.0%。MSTS 93评分指数平均和中位数分别为84.5%±11.0%和88.3%。结论肘关节周围肿瘤经广泛切除肿瘤局部控制良好;全肘关节置换术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显著改善功能,限制型和半限制型假体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 标签: 肘关节假体 关节成形术,置换,肘 骨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骨肿瘤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80例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行腰麻或臂丛麻醉下行CT定位引导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强化护理干预。就组间不同护理措施后观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心理情绪来进行评比。结果 护理前,两组病患的焦虑、抑郁情绪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改善,其疼痛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很显著(P

  • 标签: CT 射频消融 骨肿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骨肿瘤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患肢制动的观察与护理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进行骨肿瘤关节置换术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手术案例的回顾,对骨肿瘤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前后的护理过程进行总结。针对不同类型的关节置换手术,对骨肿瘤患者在根据不同制动方法采取不同的具体护理措施,指导病人进行各种适当的功能锻炼以及做好出院的指导,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 除2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部分活动受限,伴轻度疼痛,其余38例活动范围满意,活动时无明显疼痛。所有病例无脱位、感染和关节不稳定出现。 结论 制动是骨科临床手术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它不仅常作为手术治疗的延续,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由于制动往往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护理工作上具有其特殊性。做好制动后护理工作,必须根据骨肿瘤患者的病情及制动的方法,制定相应护理措施,才能提高骨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达到早日康复。骨肿瘤患者本身机体免疫力低,术后并发症更易发生,因此术后护理工作更为重要。

  • 标签: 关节置换 制动 观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多模式镇痛的骨肿瘤骨折疼痛护理实践,以评估其在骨折患者中的效果和应用前景。方法:本研究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开展,共纳入60例骨肿瘤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镇痛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基于多模式镇痛的护理实践。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并记录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镇痛药物使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疗结束时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镇痛药物使用量减少,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基于多模式镇痛的护理实践在骨肿瘤骨折疼痛管理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模式镇痛的骨肿瘤骨折疼痛护理实践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减少镇痛药物使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建议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推广和应用基于多模式镇痛的护理实践,以改善骨肿瘤骨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多模式镇痛 骨肿瘤 骨折疼痛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肋骨肿瘤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肋骨肿瘤肿瘤样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4例进行X线和CT诊断,24例进行单纯的X线诊断,影像学诊断结果与他们的确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病理和长期的随访确诊后,观察组通过X线和CT检查,漏诊1例,误诊0例;对照组仅行X线检查,漏诊5例,误诊7例。在确诊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通过两组结果进行对照,得出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肋骨肿瘤及病变在良性的情况下,边界清晰,病灶有明显周围硬化,一般无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恶性肋骨肿瘤肿瘤样病变以破坏为主,骨皮质大多破坏中断,存在软组织肿块和骨膜反应,病变周围有膨胀反应。在临床检查中,把CT检测应用于肋骨肿瘤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区别的更加明显和清晰,与单纯用X线检查比较,提高了临床的确诊率,提早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更充足的准备和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肋骨肿瘤 肿瘤样病变 CT
  • 简介:摘要纤维-骨病变是在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上有明显相似性的一类疾病,一直受到临床医师以及病理医师的关注。2022年WHO第5版头颈部肿瘤的最新分类将其中牙骨质-骨结构不良、节段性牙上颌结构不良、纤维结构不良、青少年小梁状骨化纤维瘤、沙瘤样骨化纤维瘤和家族性巨大型牙骨质瘤等6种疾病列入“纤维-骨肿瘤及结构不良”,并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新的观点。本文根据2022年WHO最新分类,对这6种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病理学 纤维-骨病变 纤维-骨肿瘤及结构不良 WHO分类 分子遗传学 病理诊断
  • 作者: 沙漠 丁真奇 洪海森 聂凯 林吓聪 邵建川 宋伟 康两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2年第12期
  • 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漳州 363000,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普外科,漳州 363000,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泌尿外科,漳州 363000,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整形科,漳州 363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平面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重建的临床策略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2012年6月至2021年6月连续收治的27例因骶骨原发或继发肿瘤行骶骨肿瘤切除术和软组织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例,女性16例,年龄(46.2±23.6)岁(范围:16~72岁)。根据肿瘤部位和组织缺损大小选择骶棘肌、臀大肌、腹直肌等进行软组织重建,并进行术后随访。收集患者的手术方法、术中情况、并发症、疾病转归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27例骶骨肿瘤患者中,肿瘤平面位于S1 8例,S2 5例,S3及以下14例;肿瘤体积≤400 cm3 12例,>400 cm3 15例;手术时间[M(IQR)]100(90)min(范围:70~610 min);术中出血量800(1 600)ml(范围:400~6 500 ml)。软组织重建采用经腹腹直肌转移修复术2例,腹膜外腹直肌转移修复术1例,臀大肌转移修复术5例,臀大肌推移修复术13例,骶棘肌转移修复术6例。术后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1例,皮缘坏死4例,术后3年因内固定物断裂发生迟发型感染1例,感染均治愈。术后随访时间为(35±21)个月(范围:6~98个月),其中复发6例,2例尤因肉瘤患者术后1年发生肺转移后死亡,4例转移癌患者死于原发病,其余患者无病生存。结论根据骶骨肿瘤位置、组织缺损大小等选择不同的软组织重建方式填塞肿瘤切除后死腔,可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骨肿瘤 骶骨 软组织重建 深部感染
  • 简介:摘要软组织骨肿瘤在人体中分布广泛、诊断难度大,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利用遗传学与病理学进行研究。使用分子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方式对其进行检测,有利于促进诊断准确性提升。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遗传学得到飞速进步,用于诊断的抗体被不断开发与使用,在临床诊断中,靶向位点逐渐成为重要实践手段。为了提高软组织骨肿瘤诊断效率,促进诊断水平提升,需要对分子遗传学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软组织骨肿瘤研究程度。使为后期治疗提供便利条件。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免疫组织 化学分子
  • 简介:本组3例3级骨巨细胞瘤却采取肿瘤段骨-关节截除,肿瘤名称例数部 位手术治疗方  法骨愈合骨连接时间成骨肉瘤2股骨远端跟骨肿瘤段骨-半关节切除,治疗各类骨肿瘤病人53例

  • 标签: 低温骨关节 清除低温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胚胎骨移植治疗骨肿瘤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详细分析抽查2007年-2011年间胚胎骨移植和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治疗骨肿瘤骨缺损病人各30份病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排斥及不良反应和愈合方面,胚胎骨明显优越于自体或异体骨移植。结论胎儿骨因其特有的优点作为骨肿瘤骨缺损修复材料有着十分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胚胎骨移植 肿瘤 骨缺损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 X 线检查在骨肿瘤良恶性鉴别 诊断 中的应用 。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自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3 月接受本院治疗的骨肿瘤患者 50 例,其中 26 例男性患者、 24 例女性患者,全部的患者均使用 X 线检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金标准以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为准,计算 X 线鉴别骨肿瘤良性、恶性的诊断准确率。 结果: 经过活检、病理检查, 50 例患者中,良性骨肿瘤占 54.00% ( 27/50 )、恶性骨肿瘤占 46.00% ( 23/50 ),而 X 线检查结果提示,良性骨肿瘤占 52.00% ( 26/50 )、恶性骨肿瘤 48.00% ( 24/50 ) 结论: 在骨肿瘤良性、恶性鉴别诊断,采用 X 线检查,可有效保证诊断准确率。

  • 标签: X 线检查 骨肿瘤 良恶性鉴别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单纯性长骨干骺端结核而不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表现在临床上是一种少见疾病,影像学上难以与其他疾病鉴别,给临床上的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误诊率较高。现报道单纯股骨干骺端结核误诊为骨肿瘤1例,发现单纯性干骺端结核在临床表现、影像学方面都可不典型,建议仔细寻找可做鉴别诊断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对比,术前完善穿刺活检,确定病变性质,选择合理治疗方式。

  • 标签: 骨结核 干骺端 股骨 病例报告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对于肢体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微波高温原位灭活保肢术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将 126例肢体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微波高温 原位灭活保肢术进行治疗,将荷瘤骨断和正常组织进行分离实施原位热灭活,并针对热灭活骨段 进行加固治疗,使其能够充分满足患者的使用需求。观察 3年后肿瘤患者的存活情况。结果:肢体恶性骨肿瘤患者存活 86例,占比 68.3%。术后 42例( 33.3%)患者出现局部复发; 28例( 22.2%)患者需截肢; 23例( 18.25%)患者在术后出现骨折; 7例( 5.6%)患者出现深部感染。肩胛骨、锁骨、跟骨患者术后功能无影响;股骨径股骨肱骨肿瘤患者在术后对于两端大关节功能不影响;胫骨中段肿瘤患者,具有良好的负重功能。结论:通过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对于肢体恶性骨肿瘤患者采用微波高温原位灭活技术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且术后患者康复状态良好,并发症较少, 功能恢复良好 。

  • 标签: 肢体,恶性骨肿瘤,原位灭活技术,微波高温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 骨肿瘤病人外科手术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 2018 年 01 月~ 2019 年 12 月行外科手术治疗的 60 例骨肿瘤 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优化对策。 对比优化对策实施前后的护理事故发生情况 。 结果 : 优化对策实施后护理事故发生率为 3.33% ,低于实施前的 18.33%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标签: 骨肿瘤 外科手术 护理 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骨肿瘤精准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辽宁省肿瘤医院14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13~57岁、平均32岁。肿瘤部位股骨远端4例、胫骨近端3例、肩胛骨3例、骨盆2例、肱骨近端1例、锁骨近端1例。恶性肿瘤11例,其中骨肉瘤6例、软骨肉瘤2例、横纹肌肉瘤1例、转移癌2例;良性肿瘤3例,其中骨巨细胞瘤1例、骨母细胞瘤1例、嗜酸细胞肉芽肿1例。所有患者术前采用640层螺旋CT扫描仪行肿瘤部位增强三维重建,收集患者CT原始DICOM数据,将其导入到三维医学影像工作站进行分割、重建、材质设定,通过"星图"混合现实影像系统获得全息影像数据。术前应用全息影像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采用全身麻醉,按照术前规划完成手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安全外科边界,假体置换患者对比术前、术后双下肢肢体长度差,末次随访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93评分标准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中14例患者在混合现实技术引导下准确定位,完整切除肿瘤组织。手术时间60~180 min,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量50~1 100 mL,平均364 mL。术后均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6例行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置换患者术前测量双下肢长度差1.3~6.5(3.70±1.87)mm,术后测量双下肢肢体差为1.7~4.9(2.95±1.24)mm,术前、术后双下肢肢体长度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2, P>0.05)。术后第3天复查MR检查或CT扫描评价外科手术边界,肿瘤完整切除,内固定物位置良好。1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0个月,平均16个月。至末次随访MSTS评分为17~28分,平均23.9分;患肢功能优7例,良2例,可5例。随访期间14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通过混合现实技术提供的立体直观、全方位病变部位的解剖细节,可以辅助骨肿瘤患者术前手术规划,提高术中肿瘤切除精确性、安全性及组织重建的有效性,实现了骨肿瘤手术规划的可视化、个体化,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骨肿瘤 混合现实技术 精准手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80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进行放射线诊断,探讨对各种转移性骨肿瘤放射线诊断的准确性分析,对转移性骨肿瘤有更深刻的认识。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80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并进行分析、随访和总结,得出转移性骨肿瘤的准确分析。结果经过对转移性骨肿瘤的放射线诊断我们得出转移性骨肿瘤的癌症转移大约占骨转移瘤总数的80%-90%,阳性率为73%,阴性率为27%。结论脊椎、肋骨、骨盆之转移瘤常与多发性骨髓瘤相混淆,四肢长管状骨为主要的骨转移,一般与原发性骨肿瘤的鉴别相似,在临床上鉴别并不困难,将鉴别方法面向大众推广,对将来对转移性骨肿瘤的鉴别提供很大便利。

  • 标签: 转移性骨肿瘤 放射线诊断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了解骶骨肿瘤术后患者的排便异常体验,探索与其相关的护理问题,为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10例骶骨肿瘤术后排便异常患者的资料,应用现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提炼出骶骨肿瘤术后患者排便异常体验的3个主题:生理的痛苦(便秘或失禁、活动不便、影响伤口及皮肤、影响饮食)、心理的不适(病耻感、担忧)、对正常排便的期望(主动寻求信息、希望得到排便指导)。结论护理人员应重视骶骨肿瘤术后患者排便异常,缓解因此给患者造成的身心痛苦,同时提供个体化、针对性的干预和指导措施。

  • 标签: 骶骨肿瘤患者 术后 排便异常 体验 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