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检测内肿瘤患者外周血液细胞免疫功能,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WHO内肿瘤分级的关系,为内肿瘤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研究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79例内手术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术前外周血液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根据术后病理诊断明确肿瘤WHO分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细胞免疫功能与肿瘤WHO分级的相关关系。结果最终纳入研究共57例患者,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D3+、CD4+/CD8+,CD8+、CD16+CD56圾CD19+与内肿瘤WHO分级无相关(D0.05),CD4+与内肿瘤WHO分级呈低度负相关(r=-0.292.P〈0.05)。结论内肿瘤WHO分级与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相关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脑肿瘤 细胞免疫功能 肿瘤WHO分级
  • 简介:摘要内出血病人病情危急,急诊进入手术室后医护人员需动作迅速,配合默契,器械、巡回护士需技术熟练,配合手术积极主动,为手术成功赢得时间。

  • 标签: 颅内出血 手术 配合
  • 简介:摘要随着显微外科、外科、尤其是血管内神经外科及神经麻醉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内动脉瘤的治疗安全性显著提高。现就当前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选择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及保守治疗等进行对比讨论,以飨读者。

  • 标签: 颅脑动脉瘤 手术夹闭 血管内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介入栓塞治疗技术对患有内动脉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30例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本组30例内动脉瘤患者经治后肿瘤100%栓塞19例(63.3%),90%~99%栓塞10例(33.3%),70%~89%栓塞1例(3.3%)。痊愈23例,显效5例,一般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患者术后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致不全偏瘫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内动脉瘤是一种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4月期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25例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血管栓塞术治疗。结果入选本组研究25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完成单纯致密填塞,4例患者经支架辅助完成致密填塞,3例患者经球囊辅助完成致密填塞,1例患者行动脉瘤大部填塞。治疗中1例患者出现术中出血现象,经继续填塞治疗获得止血,无死亡、并发症等病理发生。结论铂金圈的数量、大小以及手术操作者的技术是保证内动脉瘤患者治疗的关键,可有效减低患者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效果 铂金圈 并发症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9岁,主因"头痛9个月,间断性鼻腔溢液8个月"于2012年11月9日收住院。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为全头胀痛,能耐受,不影响睡眠,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未就诊,病情无特殊变化,未就诊及治疗。8个月前,患者低头或侧卧位时发现鼻腔流出无色清凉液体,前往外院神经外科就诊,考虑“脑脊液鼻漏”,

  • 标签: 颅内压增高症 脑脊液鼻漏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患者内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根据2010至2011年我院的67例神经外科术后内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来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对67例患者采取脑脊液细菌培养后发现,共有19例阳性反应,占研究的患者总数的28.4%,经过治疗均获得治愈。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有几率出现内感染,受到感染的患者必须尽早的接受治疗使用药物来控制感染,减少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影响。

  • 标签: 神经外科颅内感染预防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的手术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结果未有脑血管痉挛、脑缺血、动脉瘤再次破裂、穿刺部位血肿等任何并发症发生,全部治愈出院,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术前积极有效的准备、术后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无创脑血管成像技术如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广泛应用,内未破裂动脉瘤(intracranialunrupturedaneurysm)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相应的治疗策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是积极治疗或是保守观察各抒己见,尚未达成共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治疗方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螺旋CT用于腹部创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入我科行CT检查并行手术治疗的125例腹部创伤患者,对比分析其CT检查结果与外科剖腹探查证实的诊断结果,记录整理比较数据。结果CT检查结果显示脾损伤51例,肝损伤29例,胰腺损伤25例,空腔脏器及系膜血管损伤共20例(包括胃肠道及肠系膜损伤12例,膀胱损伤7例,胆道损伤1例)。与手术探查诊断结果比较,118例相符,准确率达94.4%。结论对于腹部创伤性疾病,腹部CT检查诊断的确诊率较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误诊率,其中相对于空腔脏器及系膜血管的腹部损伤疾病而言,肝脾胰损伤通过CT检查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和敏感性。

  • 标签: CT 诊断 腹部创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创伤性骨折的术后临床心理护理。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9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76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对比入院时与出院前对患者的SCL-90各项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结果在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患者的SCL-90的总分、总均分、阳性均分以及阳性项目数均显著低于入院时,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出现创伤性骨折后,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心理康复以及患者病症快速康复,其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创伤性骨折 临床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伤性髌骨外脱位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12年3月收治的1例创伤性髌骨外脱位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其在手术前后的Kujala、Tegner和Lysholm评分情况。结果该例患者在经常系统临床治疗后,Kujala、Tegner和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髌骨外脱位患者的临床中,可以给予早期手术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髌骨的稳定性,术后Kujala、Tegner和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而且膝关节功能与运动水平均得到有效改善。

  • 标签: 髌骨外脱位 创伤性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急性弥漫脑肿胀(PADBS)的机制及非手术治疗措施。方法对创伤后发生急性弥漫性脑肿胀26例非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照GOS评价,8例入院时双瞳散大,入院后72h内死亡,7例病情加重后因家属拒绝手术而死亡,11例保守成功,存活率42.3%,3级重残1例,4级中残1例,5级良好9例。结论对于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GCS评分>12分,中线移位<0.3cm,ICP<2.7kPa可早期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或血浆)、激素、呋塞米、巴比妥类药物及依达拉奉等药物综合保守治疗,后期的恢复效果良好,避免手术二次创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创伤 急性脑肿胀 非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骨科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分析研究骨科收治的136例多发性伤患者,深入探讨患者伤情,和医生相互配合,及时开展护理和救治,使患者的生命功能得到延续。结果合计多发性创伤护理之后的抢救成功率95.6%和死亡率4.4%。结论在救治多发性创伤患者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及时给予患者恰当的护理和救治,凭借良好的护理和救治,来减轻患者痛苦,增加疗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多发性创伤 骨科 护理心得
  • 简介:摘要目的颌面软组织损伤患者需要接受修复治疗,在进行整形修复的时候,是对其颌面部功能进行调整,让其得到恢复,对其生活进行改善的一种方式,让患者的心理和精神压力缓解。

  • 标签: 颌面创伤 急诊 整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院急诊外科抢救严重创伤病人发展与建设模式进行分析。方法对我科抢救9例心脏大血管创伤的救治过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颈总动脉裂伤患者32h后死于DIC。另外6例完全康复。结论心脏大血管损伤多是严重创伤,且伴有其它合并症,这种严重的原发损伤常在短时间启动继发性损伤的链条而导致严重后果;院前急救——急诊手术——EICU一体化急救模式是综合医院救治严重创伤的较合理模式。

  • 标签: 急救 急诊外科 心脏大血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