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在冠心病室心律失常中应用胺碘酮治疗,探讨与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78例冠心病室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双色球的方式随机给予其中39例患者胺碘酮治疗(甲组),另39例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乙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通过相应治疗,在总有效率上,甲组为94.9%(37/39),乙组为87.2(34/39),甲组显著高于乙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室早数、短阵室速数、QTC间期、PR间期和QRS波时限上均得到改善,而在改善幅度上,甲组要显著优于乙组(P〈0.05)。两组均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针对冠心病室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可起到显著的疗效,安全无毒副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冠心病心律失常,值得推广。

  • 标签: 胺碘酮 冠心病 室性心律失常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以随机对照试验(RCT)为依据,比较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对比依维莫司洗脱支架(EE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和有效。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WebofScience和CochraneLibrary,并追踪获取文献,查询时间从2008年1月至2017年9月,根据改良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运用Review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共纳入7项对比BVS及EES的RCT,随访时间从9个月~3年,共5546例患者,其中BVS组3241例、EES组23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BVS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OR=1.55,95%CI:1.22~1.96,P=0.0003)、靶血管心肌梗死(OR=1.73,95%CI:1.32~2.27,P<0.0001)、支架内血栓(OR=3.62,95%CI:2.12~6.18,P<0.0001)的风险高于应用EES患者,但在全因死亡(P=0.1)、心源性死亡(P=0.42)、所有血运重建(P=0.10)、靶病变血运重建(P=0.06)对比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在各项复合终点的对比中,BVS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OR=1.37,P=0.0003)、面向患者的复合终点(OR=1.21,P=0.005)、面向装置的复合终点(OR=1.41,P=0.002)、靶病变失败(OR=1.44,P<0.0001)的发生率均高于EES组。结论在目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随访中,BVS的安全和有效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均不优于EES。临床应用BVS应当更加谨慎,在新一代BVS投入应用之前,现行的治疗方案仍需大量的、更长时间的随访来验证。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生物可吸收支架 药物涂层支架 安全性和有效性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不同水平的变化.方法用簿层层析法(TLC)测定了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液中PAF水平的不同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液中PAF水平分别是急性期为(1.521±0.288)nmol/ml,恢复期为(1.045±0.221)nmol/ml,高于非脑血管病组的急性期(0.670±0.179)nmol/ml和恢复期(0.661±0.172)nmol/ml及健康对照组的急性期(0.714±0.212)nmol/ml和恢复期(0.702±0.201)nmol/ml,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脑出血患者血液中PAF水平分别是急性期为(1.180±0.292)nmol/ml,恢复期为(1.108±0.295)nmol/ml,也均高于非脑血管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提示PAF在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脑出血 脑梗死 血小板活化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恶性血液病患者在蒽环类药物化疗期间心电图异常改变。方法选择陆军总医院于2011年1月~2016年1月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20~77岁。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心脏毒性分为病例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初始诱导化疗一线方案中使用蒽环类药物,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期间行心电图检查。化疗结束后定期随访,至少1年以上,统计发生心脏毒性的病例。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疾病分布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60岁比例高于对照组(67.5%vs.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随访期间均发生心脏毒性,化疗期间出现心电图异常22例(55.0%),ST-T段改变10例(25.0%)和T波异常8例(20.0%),窦性心动过速3例(7.5%),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2.5%);对照组未发生心脏毒性,化疗期间共出现心电图异常4例(10.0%),ST-T段改变2例(5.0%)、T波异常1例(2.5%)和窦性心动过速1例(2.5%)。病例组心电图改变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心电图异常改变可能与心脏毒性有关,应密切监测心电图。

  • 标签: 蒽环类药物 恶性血液病 心脏毒性 心电图
  • 简介:目的通过对我院自2009年7月以前1025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回顾及对其主要并发症分析,探讨先心病介入治疗疗效及其主要并发症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先心病介入治疗水平。方法在X线透视、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视下,经导管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室间隔缺损(VSD),以及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术后通过TTE及心电图(ECG)等评价介入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1)共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1025例,总成功率为98.8%(1013/1025),主要并发症发生率1.17%(12/1025),其中死亡1例,死亡率为0.1%(1/1025)。(2)ASD369例,成功率97.6%(360/369)。与术前相比,术后24-72h、6个月LVEDD明显增加(P<0.01),LVEF增加(P<0.05),RVD明显缩小(P<0.01)。与术后24~72h相比,术后6个月LVEDD进一步增加(P<0.01),RVD进一步缩小(P<0.01),LVEF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LVEDD、RVD、LVEF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36%(5/369),包括封堵器脱落3例、心包填塞1例和脑血栓栓塞1例。(3)PDA261例,成功率100%。与术前相比,术后24-72h及术后6个月LVEDD、LVESD缩小(P<0.01)。与术后24-72h相比,术后6个月LVEDD、LVESD缩小(P<0.01)。术后6个月、术后1年、2年比较,LVEDD,LVESD明显无差异(P>0.05)。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0.38%(1/261),仅1例严重并发症为髂静脉损伤。(4)VSD289例,成功率99.3%(287/289)。与术前相比,术后24-72h及术后6个月LVEDD缩小(P<0.01)。与术后24-72h相比,术后6个月LVEDD缩小(P<0.01)。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比较,LVEDD无明显差异(P>0.05)。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73%(5/289),包括溶血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5)PS106例,成功率99.1%(105/106)。50例患者随访满4年,与术前相比,术后24-72h、6个月、1年、2年、3年、4年△P均明显下降(P<0.01),R

  • 标签: 并发症 介入治疗 先心病 术后 成功率 发生率
  • 简介:目的:探讨经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心肌梗塞大鼠模型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在心肌梗塞后1周将标记的MSCs注射到大鼠舌下静脉内,在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取心、肝、脾、肺、肾脏器,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布。选取心肌梗塞模型大鼠通过心脏超声评价移植后3周、6周心功能改变情况。结果:静脉注射MSCs后其组织结构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早期主要分布在正常心肌组织内,1周后主要分布在梗塞及交界区内,正常心肌组织内很少见细胞存留。超声检查发现在细胞移植后实验组(12只)左心室没有进一步扩大.左心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12只):[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0.92±0.16):(1.078±0.15)c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0.66±0.13):(0.79±0.11)cm;左心室短轴缩短率(28.4±4.2):(24.3±3.1)%;左室射血分数(52.7±4):(42.89±4.2)%,P均〈0.05]。结论:静脉注射移植MSCs后细胞可以分布到重要组织器官内,移植细胞有向梗塞心肌组织内迁移的趋势,能明显延缓左心室重构及其所导致的心功能恶化。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心肌梗塞 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对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影响效果。方法本文选取4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疗法,对比两组的脑梗死相关临床症状发生情况以及疾病复发率。结果治疗组只有1例偏瘫患者,脑梗死相关临床症状发生率为5.00%,对照组的脑梗死相关临床症状发生率为25.00%,除了偏瘫症状外,还有语言功能障碍、四肢麻木以及单肢无力等其他临床症状,两组的脑梗死相关临床症状发生情况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后,可以明显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梗死不良临床症状。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短暂性脑缺血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碱性溶液耳浴加微波照射治疗真菌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06例真菌外耳道炎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派瑞松软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碱性溶液耳浴加微波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并且进一步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4.33%,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7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碱性溶液耳浴加微波照射治疗真菌外耳道炎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碱性溶液 微波照射 真菌性外耳道炎
  • 简介:目的对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钙在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式以及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40例短暂脑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以及观察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变化情况以及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10例患者为显效,9例患者为有效,1例患者无效,本次治疗有效率为(19/20)95.0%;对照组患者中,6例患者为显效,9例患者为有效,5例患者为无效,本次治疗有效率为(14/20)75.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缩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指标降低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可以采用联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钙的用药治疗方案,有利于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发作次数,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钙
  • 简介: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监测已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但是目前ICP监测较少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1]。早期行ICP监测对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尤为重要,准确可靠的连续监测能够提供ICP变化的客观指标,有利于早期发现血肿扩大,

  • 标签: 颅内压 高血压 脑出血 手术时机
  • 简介:目的对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神经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50例神经耳聋耳鸣患者,共65侧耳,分为两组:30侧耳为治疗组、35侧耳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再使用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1次/d,1个疗程包含10次,相邻两个疗程之间需要间隔7d,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神经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不仅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的成功率较高,而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安全较高。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神经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 神经性耳聋耳鸣 治疗 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多奈哌齐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年龄在54~76岁的血管痴呆患者被随机分为多奈哌齐+尼莫地平组(24例)和石杉碱甲+吡拉西坦组(21例),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并进行两组疗效的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多奈哌齐+尼莫地平组的MMSE评分[(15.8±6.3)分比(21.6±7.4)分]显著提高,ADL评分[(50.3±6.4)分比(40.2±7.1)分]显著下降,石杉碱甲+吡拉西坦组MMSE评分[(14.6±6.9)分比(18.5±7.2)分]显著提高,ADL评分[(49.3±7.8)分比(43.5±8.2)分]显著下降,P均<0.01;但两组治疗后无显著差异(P=0.08,0.07)。结论:多奈哌齐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痴呆的疗效与多奈哌齐+尼莫地平相当。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 多奈哌齐 尼莫地平
  • 简介: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方案用于室心律失常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7年5月84例室心律失常患者并分组。对照组采用倍他乐克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方案。比较两组室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室心律失常消失时间、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干预前后患者心动过速发作频率、最小QT间期、心室率、左心射血分数。结果观察组室心律失常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室心律失常消失时间、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心动过速发作频率、最小QT间期、心室率、左心射血分数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动过速发作频率、最小QT间期、心室率、左心射血分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方案用于室心律失常治疗的价值高,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有效控制心动过速发作和改善心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胺碘酮 倍他乐克方案 室性心律失常 治疗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盐酸法舒地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CRP、BNP值及其他临床状况.结果治疗组症状和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1.4%和85.7%,而对照组为71.4%和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治疗组心电图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CPR和BNP值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心率、血压和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安全,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盐酸法舒地尔 不稳定型心绞痛
  • 简介:目的探析茯苓四逆汤治疗慢性肺源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肺源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衰抗感染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茯苓四逆汤,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辅以茯苓四逆汤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极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且安全高,可推广应用。

  • 标签: 茯苓四逆汤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降同型半胱氨酸(Hcy)疗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炎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延安市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常规用药,氯吡格雷、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观察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采用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进行降Hcy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半年。比较两组的炎症因子、血清Hcy、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降钙素原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合并症、病变血管数目及冠心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半年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Hcy、白介素-6、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降钙素原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能有效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Hcy水平,保护心肌功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冠心病 介入治疗 炎性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CHF)的可行与安全。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共入选CHF患者14例,CHF患者入院后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商品名:惠尔血),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用5d。第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PBSC悬液57ml,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一支或多支狭窄动脉通道,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缺血相关动脉,并将分离的PBSC经OVERTHE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缺血相关动脉远端。在PBSC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乏力、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心绞痛或心衰加重,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在外周血干细胞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口唇麻木、抽搐、迷走神经反射面色苍白、晕厥、心绞痛发作、心衰加重等;在自体PBSC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停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低血压等。结果:在PBSC的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11例,其中PBSC动员时不良反应占28.5%(4/14),骨痛占21.4%(3/14),发热占7.1(1/14);PBSC分离时的不良反应占28.5%(4/14),低钙口唇麻木占21.4%(3/14),心绞痛发作占7.1%(1/14):PBSC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占21.4%(3/14),频发室早占14.1%(2/14),血压下降占7.1%(1/14)。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可行。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干细胞移植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对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经过多导睡眠监测仪(PSG)监测确诊为OSAHS,并经心脏彩超多普勒检查确诊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21例,随机分为两组,即nCPAP治疗组(共11例)和对照组(口服氨茶碱缓释片0.2,每晚一次,共10例),治疗3个月后,复查PSG及肺动脉压力并比较其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经过3个月的正规治疗后nCPAP治疗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缺氧时间、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均明显改善,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24.8±6.6)mmHg∶(35.1±4.5)mmHg)],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改善。结论:nCPAP治疗能显著减少OSAHS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显著改善睡眠时的低氧状态,有效降低肺动脉高压。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肺动脉高压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