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明初,航海家郑和统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纵横驰骋,威震海疆。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他的恩威兼济、敦睦四海的航海思想和坚毅果敢的开拓精神,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郑和是人类征服海洋的象征。探究其航海思想,对于开发现代海洋,增强综合国力,拓展海外交往,具有深远的意义。

  • 标签: 郑和 航海事业 航海家 明初 征服 西洋
  • 简介:古格·其美多吉和索朗仁青在《西藏研究》2014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认为地名是人们对不同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所赋予的专有名称,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地名形成过程中各种情感因素的融入,使地名附着或隐含各种情感色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区新增地名密若繁星。

  • 标签: 《西藏研究》 情感色彩 地名 情感因素 改革开放 城市化
  • 简介:情感教育指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一定的变化,使学生的精神领域得到升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初中阶段教师要将情感和文明教育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感动中进人情感教学的情境,令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

  • 标签: 情感教育 文明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入境 教学活动 初中语文教学
  • 简介:本文以卫三畏(SamuelWellsWilliams)1844年在澳门出版的《英华韵府历阶》为例,探讨当时外国传教士编纂的汉英词典中出现的一些有趣的过渡现象——该书收入的字词,虽全部标以官,但部分字词只在粤语或某些方言区通用;此外,在通用的汉语拼音系统出现之前,该书亦肩负起逐步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各种中国方言的拉丁字母拼音系统的使命。

  • 标签: 卫三畏 汉英词典 澳门
  • 简介:在清代学术史上,方东树可谓嘉道时期一位学术个性鲜明而又充满争议的学者,尤以扬宋抑汉而为学界所关注,而对方氏理学的认识,遂大多着眼于其尊崇朱子、批判汉学,为程朱理学正名,抑或汉宋兼采。但是,如果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方东树其人其学,则不难发现,其理学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方东树的理学既有借“辟佛”以攻乎陆王、近世汉学家的一面,也有援佛入儒,对理学本身加以修正的一面。在汉宋兼采、倡导经世等方面,他与同时期夏炯等交相呼应、殊途同归,展现出此一时期理学发展的新趋势,颇值得玩味。

  • 标签: 方东树 理学观 援佛入儒
  • 简介:许多具有大学水平但不专门从事亚洲国际事务研究的美国成人在有关蒙古国的地理位置、文化、政治重要性的知识上少得可怜,这种知识的缺乏根源于他们在小学、中学所受的教育。尽管美国公立学校的课程安排州与州大不一样,但社会科学几乎不像纯粹科学、数学、语文这些课程那样受到重视。很典型的一点是,美国的基础教育总是讲本地、州、本国历史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以编年法来教授,重点强调时间而非地理。在中年级(九年制中的六年级),地理和古代文化课(通常是讲埃及、中东或美州文化,远东和南撒哈拉却很少被提到)主要是以美国政府和美国历史为中心的;在高中,美国政府、美国经济、美国的重要战争和地区问题都是必

  • 标签: 蒙古国 公立学校 蒙古人 地理教育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地缘政治
  • 简介:胡汀是一位艺术功底很扎实很深厚的画家,不久前荣宝斋出版社就刊登过他的作品,他的山水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山水人物形象方面有相当的功力,而且笔墨有金石味,个人风格很突出。

  • 标签: 书画 现实生活 人物形象 个人风格 出版社 荣宝斋
  • 简介:建国之初,毛泽东曾多次婉拒亲戚朋友们提出的介绍工作的要求。时任长沙某中学教员的李淑一是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托人找到毛泽东,想去国家文史馆当研究员。毛泽东为此给秘书田家英写信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杨开智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儿子,也是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哥哥。他曾捎信给毛泽东,要求“在京或湘安排厅长之类的职位”

  • 标签: 毛泽东 人情观 柳直荀 研究员 史馆 田家英
  • 简介:南朝梁代陶宏景面对秀丽山河尝慨然叹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与谢中书书》)其实,山川之美并非古来共谈。因为就主体方面说,山川之美是以人对自然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的,对于尚未以自然为审美对象的人来说,便无所谓山川之美。如同'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样。而且,人们对山川之美感知的程度不同,因而谈论的标准也不相同。魏晋以前,人们对自然界并不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感知的,因而没有在文学中把山川作为自然审美对象去表现。在

  • 标签: 审美对象 哲学手稿 毫无意义 南朝梁 陶宏景 汉赋
  • 简介:耻辱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当人们在社会上的贫富强弱尊卑的差别出现以后,强势群体向弱势群体施辱,就使弱势群体感到羞耻。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与道家学派对待耻辱有不同的理解和应对态度,即有不同的耻辱。儒、道两家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因此他们的社会人生也截然不同。今就儒、道两家的耻辱进行比较研究,以就正于学术界的同仁和方家。

  • 标签: 社会精神文化 弱势群体 强势群体 先秦时期 道家学派 儒家学派
  • 简介:西汉道义的形成,一在于董仲舒从天人关系上对天道和人道运行的本质要求进行凝练,形成了政治道义。二在于司马迁从历史经验上对历史运行秩序的重构,使"义"成为观察历史秩序的参照,从而形成了历史道义。三在于盐铁辩论从行政理念的角度对西汉制度进行讨论,使得参与讨论的御史、大夫们意识到国家必须承担起社会道义,才能长治久安,初步讨论了国家道义

  • 标签: 政治道义观 历史道义观 国家道义观
  • 简介:我生长在成都,自幼喜爱书法,所以很早就知道刘东父先生的大名.少年时代,在成都的名胜古迹、旧书店、装裱店等处所,常常看到谢无量、刘孟伉与刘东父等书家的墨迹.刘孟伉特善榜书,一些名店的市招多出于其手;谢无量与刘东父则多见其对联条幅.我无家学渊源,家中无碑帖可读,三位书家的书作常令我驻足观赏,流连忘返.故我的书法启蒙,实得之于这三位书家,而非来自学校.刘东父先生的书作,秀雅劲健,我十分喜爱,因而向往其人.但当时无人引见,无从清益.与刘东父先生虽然同在一个城市,终究缘悭一面,这是我至今都感到遗憾的.

  • 标签: 刘东父 遗墨 成都市 生平 书法家 中国
  • 简介:范仲淹的一生,功业彪炳,其道德文章,传颂已久。尊他为“第一流人物”,当受之无愧。作为一个政治家,不论“居届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皆一以贯之,以天下为己任,兴利除弊,振衣直言。作为一名军事家,“浊酒一杯”,离家万里,固守边防,“腹中有数万甲兵”。作为一位文学家,工诗善文,虽无意刻划,却笔底生花,佳句琳琅。凡此种种,前贤今人,多有评述。唯范仲淹与教育之联系,似少有专论。其实,范仲淹不仅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而且形成一套比较完整、自成一家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一点与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十分相似。本文拟对他的教育思想,从兴学、教育功能、人材、教学论、治学论、师资论等六个专题展开,分节论述。

  • 标签: 我国古代 范仲淹 政治家 宋仁宗 州府 求贤
  • 简介:试论希特勒的世界叶江世界(Weltanschaung)一词是德国纳粹运动领袖,第三帝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魁首─-阿道夫·希特勒所不断提及,反复使用的。它代表着希特勒的基本思想,也是二三十年代德国纳粹运动和三四十年代纳粹德国内政外交的指导思...

  • 标签: 希特勒 意志力 纳粹运动 日耳曼人 现代西方哲学 知识分子
  • 简介:宋明时期的理学,继承并发挥了孔孟的仁孝。理学中人将仁孝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并将其推广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医儒之间关系的特殊性,理学仁孝在嵥渭捌湟院蟮囊窖е胁挠跋熳钗钤叮佣纬闪斯糯飞弦桓鲋档弥厥拥奈幕窒蟆“医为仁术”说和“知医为孝”说,是医儒关系中两个最突出的问题。

  • 标签: 理学 仁孝观 古代医学
  • 简介:“在他们身边这么多年,只见过他们吵过一次架。”197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赵炜刚要进客厅,跟总理走了一个碰面,感觉总理好像气呼呼的。见到赵炜,周恩来只说了一句:“赵炜,你好好陪陪大姐!”说完进办公室拿起文件就出去开会。赵炜走进客厅,看到大姐站在饭桌旁,扶着凳子,也气呼呼的,她想可能是吵架了,也不好问什么。在赵炜的轻声劝解下,邓颖超才慢慢缓和下来。第二天再看他俩,赵炜没有发现一丝异常。

  • 标签: 周恩来 情感生活 印记 办公室 邓颖超 客厅
  • 简介:从懂事起,父亲和我说话就不多。父亲是一个孤儿,五岁丧母,九岁丧父,十来岁他就开始独居。那个时候,村里和他一般大的小孩都在念书,父亲每天跟着他们去上学,一直跟到教室门口,就止步了。父亲知道,教室与他无缘,贫困使他过早地属于另一个世界。

  • 标签: 父亲 大学 另一个世界 教室
  • 简介: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湖南长沙,1938年4月又迁往昆明办学,称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正式开学。由原三校校长组成常务委员会领导,梅贻琦任常务委员会主席。设文、理、工、法商、师范等5个学院26个系,3000余名学生。拥有教授190余名,不少均是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教职员工以孔子“饱受波折,东奔西跑,栖栖惶惶,被困于蔡,绝粮于陈,但对教育事业始终如一”的事迹自勉和共勉,为抗战教育尽心出力。从1938年至1946年间西南联大共毕业学生2522人,吴健雄、杨振宁等均出自于该校。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解散,三校复员回原址。西南联大在抗战的

  • 标签: 西南联大 西南联合大学 教职员工 中国教育史 抗战教育 梅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