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对乳腺癌病理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72例乳腺癌患者。比较MR平扫、DWI及两者联合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比较b值为1000 s/mm2时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ADC值的差异。结果本组72例乳腺癌患者,病理证实非浸润性癌19例(导管内原位癌17例,小叶原位癌2例);浸润性癌53例(浸润性导管癌42例,浸润性小叶癌11例)。MR平扫、DWI及两者联合诊断本组72例乳腺癌患者的准确率分别为88.9%(64/72)、65.3%(47/72)、95.8%(69/72)。b值为1000 s/mm2时,导管内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小叶原位癌与浸润性小叶癌平均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15,P<0.001;t=3.095,P<0.05)。结论DWI对乳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MR平扫与DWI两者联合对乳腺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ADC值对乳腺浸润性癌与非浸润性癌的区分有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乳腺癌 病理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无多导仪指导的新简化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方法(九区法LBB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拟接受起搏器置入的患者118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主要临床诊断和心电图参数等基本临床信息;行九区法LBBaP(将右前斜心室影分为9个区,左束支电极初始旋入点在后下1/3区域),在X线影像下,3830电极的位置位于左束支区域,单极起搏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形态,且刺激到左心室激动的峰值时间<90 ms定义为手术成功。记录术中静脉通路穿刺方式、电极参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刺激到左心室激动的峰值时间、起搏器类型、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即刻心电图参数。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电极参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18例患者中,男性62例(52.5%),年龄(65.9±13.4)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49例(41.5%),窦房结和房室结双结病变患者6例(5.1%),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3例(53.4%),心房颤动患者26例(22.0%),心肌病患者20例(16.9%);术前QRS波宽度为(109.21±39.03)ms。其中109例成功行九区法LBBaP手术,成功率为92.4%。104例(95.5%)为腋静脉穿刺,5例(4.6%)为锁骨下静脉穿刺;手术时间为(80.3±23.0)min,X线曝光时间为(12.29±5.13)min;术后QRS波宽度为(116.36±18.11)ms。左束支电极阈值为(0.92±0.63)V,感知为(10.60±5.04)mV,阻抗为(798.71±194.90)Ω;1 V起搏时,刺激到左心室激动的峰值时间为(67.91±12.15)ms,5 V起搏时为(67.52±12.45)ms;置入单腔起搏器1例(0.9%),双腔起搏器106例(97.3%),三腔起搏器2例(1.8%);术中无血肿、气胸和血胸、电极脱位、感染以及囊袋出血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共有97例(89.0%)患者完成随访,随访(6.21±2.90)个月,所有患者电极参数稳定,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九区法LBBaP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生理性起搏方法,但其远期效果仍待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人工 生理性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 简介:摘要吻合口漏是腹腔镜直肠癌围手术期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为降低其发生率,外科医师在手术过程中选择保留左结肠动脉来增加吻合口血供。但由于肠系膜下动脉(IMA)的分支变异较大,术前对IMA型以及周围结构判断不足,在手术过程中处理IMA根部时导致各种意外出血,而被迫选择结扎IMA根部。利用CT血管重建技术对IMA进行影像学分型,一方面有利于精准保留左结肠动脉,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时间;另一方面有助于判断左结肠动脉和肠系膜下静脉之间的关系,达到规范化清扫D3站淋巴结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应将"通过CT血管重建技术对IMA进行精准化分型"纳入诊疗规范中,使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更加个体化,精准化;但这尚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 肠系膜下动脉分型 左结肠动脉 CT血管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结构磁共振成像技术、基于表面的形态学分析方法,观察伴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皮质的结构改变,探讨其神经病理生理机制。方法纳入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8‌例。利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 MOAS)评分将患者分为暴力组和无暴力组。使用CAT12软件计算2组皮质厚度与形维数,组间比较采用双样本t检验;全脑的皮质厚度、形维数分别与PANS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暴力组(n=20)较无暴力组(n=18)左侧舌回(t=4.11,P=0.000 11)、岛回(t=3.48,P=0.000 66)、中央前回(t=3.52,P=0.000 60),右侧的中央前回(t=3.94,P=0.000 18)、缘上回(t=3.72,P=0.000 34)、中央后回(t=3.72,P=0.000 34)及顶叶下回(t=3.64,P=0.000 43)的皮质厚度减低(顶点水平P<0.001,未校正);暴力组皮质形维数在左侧中央后回(t=3.86,P=0.000 23)增加,右侧楔前叶(t=3.62,P=0.000 44)减低(顶点水平P<0.001,未校正)。相关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中央后回皮质形维数与PANSS一般病理评分(r=0.56,P=0.000 17)、总评分(r=0.53,P=0.000 40)均呈正相关;左侧梭状回皮质形维数与PANSS总评分呈正相关(r=0.50,P=0.000 47);右侧顶叶上回(r=0.62,P=0.000 03)、顶叶下回(r=0.62,P=0.000 03)、中央后回(r=0.57,P=0.000 12)、颞下回(r=0.56,P=0.000 17)皮质形维数与PANSS阴性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伴有暴力行为与无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个脑区的皮质厚度与形维数存在差异,提示伴有暴力行为的患者存在神经元密度与分布的异常,这有助于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的进展过程。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暴力 磁共振成像 皮质厚度与分形维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膀胱截石位及腿抱膝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所获得的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是否一致。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于产后6~8周在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行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的受检者44例,分别测量受检者在膀胱截石位和腿抱膝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是否有差异。结果腿抱膝位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较膀胱截石位增大[(41.06±8.25)mm对(39.96±8.10)mm;t=-2.965,P=0.005],肛提肌裂孔面积也较膀胱截石位增大[(27.55±4.90)cm2对(26.32±4.76)cm2;t=-3.820,P<0.001]。结论腿抱膝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均比膀胱截石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时增大。

  • 标签: 超声检查,盆底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膀胱截石位 分腿抱膝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旁流式呼气末二氧化碳压(PETCO2)监测在消化内镜麻醉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内镜诊疗科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行消化内镜麻醉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鼻导管吸氧+PETCO2监测,n=100)和对照组(仅鼻导管吸氧,n=100)。置镜前2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1~3 mg,丙泊酚1.5~3 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托下颌无反应时,开始置镜,置镜成功后予丙泊酚3~5 mg/kg-1·h-1持续泵注输入直至检查结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ASA分级、麻醉诱导时间、内镜检查时间均无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面罩加压给氧率、恶心呕吐率、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呼吸暂停发现次数、托下颌率、挤压胸廓辅助呼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导管旁流式PETCO2监测有利于及时观察肺通气状态,指导临床干预,降低并发症,缩短苏醒时间,提高消化内镜麻醉质量。

  • 标签: 消化内镜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低氧血症 呼吸暂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双参数磁共振(bpMRI)的认知融合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在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3前列腺活检患者中的诊断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到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I-RADS评分≥3同时行bpMRI-经直肠超声(TRUS)认知融合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6(60,73)岁,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8.73(6.52,11.93)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39.25(29.26,58.39)ml,体质指数(24.02±2.60)kg/m2。分别由2名泌尿外科医生独立对每例患者行bpMRI-TRUS认知融合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主要研究终点为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A[CsPCa-A,定义为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分级分组≥2组]的检出率;次要研究终点为CsPCa-B(ISUP分级分组≥3组)和无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IPCa,ISUP分级分组=1组)的检出率。通过McNemar检验和χ2检验比较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诊断CsPCa-A、CsPCa-B和CIPCa的差异。结果220例中112例(50.91%)诊断为前列腺癌,其中靶向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率为42.73%(94/220),系统穿刺阳性率为46.82%(103/220)。220例中84例(38.18%)诊断为CsPCa-A,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对CsPCa-A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0%(66/220)与34.09%(75/220),P=0.120]。如仅行靶向穿刺,则有8.18%(18/220)的CsPCa-A会被漏诊;如仅行系统穿刺,则有4.09%(9/220)的CsPCa-A会被漏诊。CsPCa-B的阳性率为26.36%(58/220),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对CsPCa-B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44/220)与23.18%(51/220),P=0.190]。如仅行靶向穿刺,则有6.36%(14/220)的CsPCa-B会被漏诊;如仅行系统穿刺,则有3.18%(7/220)的CsPCa-B会被漏诊。靶向穿刺+系统穿刺、仅靶向穿刺或系统穿刺诊断CIPCa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者均为12.73%(28/220),P=1.000]。9例活检后出现并发症,其中5例感染,2例迷走神经反射,2例尿潴留,均予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bpMRI-TRUS认知融合靶向穿刺与系统穿刺对CsPCa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但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可在不增加CIPCa阳性率的前提下提高CsPCa的检出率。因此,在首次活检患者中,bpMRI-TRUS认知融合靶向穿刺是必要的,同时系统穿刺也是必不可少的。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双参数磁共振 认知融合 靶向穿刺 系统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鼻骨发育不良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性质,以明确其临床效应。方法常规G显带分析胎儿的染色体核型,同时应用单核苷酸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检测其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行验证。结果核型分析发现胎儿21q21区存在不明来源的染色体片段,SNP-array检测显示胎儿在21q22.12q22.3区存在7.5 Mb的重复,FISH证实其不明来源的染色体片段为21q22.12q22.3重复片段。结论综合应用核型分析、SNP-array和FISH技术明确了1例鼻骨发育不良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性质。在产前诊断中联合运用多种方法将为遗传咨询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鼻骨发育不良 产前诊断 单核苷酸微阵列芯片 21部分三体
  • 简介:摘要该篇继续教育的文章介绍了与核素11C、13N和18F共价结合的放射性标记PET示踪剂的放射化学。从回旋加速器中放射性核素的生产入手,阐述了PET示踪剂生产的全过程;之后是放射合成的自动化过程,包括相应合成的必要步骤;并最终确定了质量控制要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HNL)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病理型的相关性,以发现其分布规律。方法对符合标准的166例HNL患者的基线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及临床特征等进行中医证候判别;行完整淋巴结活检以病理组织学确诊,进行病理型;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HNL患者中医证型与病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66例HNL患者中,属风热痰毒证96例(57.83%)、热毒壅盛证57例(34.34%)、痰瘀互结证13例(7.83%);病理型为增生型96例(57.83%)、坏死型59例(35.54%)、黄色瘤样型11例(6.63%)。临床特征资料显示,3种中医证型的靶淋巴结最大径、疼痛评分、体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737、34.484、34.805,P值均<0.05);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94,P>0.05)。3种病理型的靶淋巴结疼痛评分、体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153、25.931,P值均<0.05);靶淋巴结最大径、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49、0.671,P值均>0.05)。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风热痰毒证与增生型、热毒壅盛证与坏死型的点集合基本重合,痰瘀互结证与黄色瘤样型的点集合最接近(χ2=235.100,P<0.001)。结论HNL的3种中医证型与病理型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其中,风热痰毒证病理学改变多倾向于增生型,热毒壅盛证多倾向于坏死型,痰瘀互结证多倾向于黄色瘤样型。

  • 标签: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辨证分型 病理状态,体征和症状 数据相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活检不同病理型精子检出率与临床精子检出率的相关性。方法944例无精子症患者行睾丸穿刺活检,研究不同病理型精子检出率和湿片镜检精子检出率。结果944例无精子症患者,组织病理正常、基本正常75例(7.9%),湿片镜检及病理精子检出率均为100%;精子生成低下327例(34.6%),湿片镜检精子检出率92%,病理精子检出率100%;唯支持细胞综合征370例(39.2%),湿片镜检精子检出率13.8%,病理精子检出率0%;生精阻滞(完全+不完全)52例(5.5%),湿片镜检精子检出率46.2%,病理精子检出率0%;混合性萎缩87例(9.2%),湿片镜检精子检出率88.5%,病理精子检出率100%;生精小管玻璃样变合并纤维化33例(3.5%),湿片镜检精子检出率30.3%,病理精子检出率0%。结论睾丸活检是诊断无精子症病因的最直接的方法,同时病理组织学与传统湿片镜检相结合可显著提高精子检出率。

  • 标签: 无精子症 显微镜检查 病理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叶肌皮瓣在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叶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的1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骶尾部脊索瘤术后创面感染伴脑脊液漏,患者骶尾部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 cm×7 cm~21 cm×11 cm,后腹膜形成死腔范围为12 cm×6 cm~24 cm×14 cm;皮瓣设计均以髂后上棘与大转子连线中上1/3为旋转点,其连线为皮瓣轴线,术前均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穿支位置,术中所有患者均采用臀上动脉穿支叶肌皮瓣修复,设计切取穿支皮瓣11 cm×8 cm~22 cm×12 cm,叶臀大肌肌瓣13 cm×7 cm~25 cm×15 cm,其中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皮肤缺损坏死,叶肌瓣填塞脊索瘤切除后后腹膜死腔。术后常规给予敏感抗生素抗炎、对症及支持治疗。术后患者尽量保持俯卧位或侧卧位,减少皮瓣受压。密切观察肌皮瓣血运变化及2根引流管引流情况并每日记录。观察术后患者肌皮瓣成活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移植皮瓣外形及供瓣区周围瘢痕情况,供瓣区切取后是否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果本组11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创面均得到有效修复,外形无臃肿,局部无破溃,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9例皮瓣缝合边缘Ⅰ期愈合,2例出现缝合口局部窦道形成,少量脑脊液外漏,经门诊换药后痊愈。门诊或电话随访平均8个月,供瓣区切口无明显瘢痕增生,有3例患者主诉上楼梯和伸胯动作时有部分功能障碍,但所有患者未诉在平地上行走时出现明显异常。结论臀上动脉穿支叶肌皮瓣解剖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是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及脑脊液漏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骶尾部 脊索瘤 肌皮瓣 脑脊液漏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苍白密螺旋体属(TP)TP0136蛋白的异质性,建立一种新的TP分子型方法。方法从GenBank中查询9株梅毒苍白密螺旋体(TPA)、3株雅司苍白密螺旋体(TPE)、1株未分类的类人猿密螺旋体(FB)和1株地方密螺旋体(TEN)的TP0136开放阅读框(ORF)氨基酸序列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得出TP0136蛋白分子型结果。利用建立的TP0136蛋白分子型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收集的23株TPA临床分离株进行分类,并将型结果与传统的Arp/Tpr/TP0548三基因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TP0136蛋白在不同种TP株中具有高度异质性,根据TP0136氨基酸序列,TPE、FB和TEN分为Ⅰ~ Ⅳ 4个亚型,TPA分为Ⅴ~ Ⅹ 6个亚型,TPA临床株分为Ⅶ、Ⅸ、Ⅹ、Ⅺ 4个亚型。通过TPA传统的三基因型方法可将23株TPA临床株分为13D/d、14D/f、14D/g、15D/f、16A/e 5型。将TP0136型法与传统分型法相结合,可将上述临床株进一步细分为10型,其中14D/f型应用TP0136型法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型。结论TP0136型方法可用于TP种的区分,有助于传统TPA分子型的进一步完善。

  • 标签: 密螺旋体属 梅毒 基因分型技术 序列分析,蛋白质 TP0136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与开放手术治疗不同Wiberg型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济源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需要手术治疗的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76例。根据手术治疗方案将纳入患者分为关节镜组(37例)和开放治疗组(39例)。比较关节镜组与开放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髌骨关节评分、膝关节评分、疼痛程度评分。结果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关节镜组Ⅰ、Ⅱ级手术指标较优,Ⅲ级手术指标较差(P<0.05);术后6个月,关节镜组Ⅰ级和Ⅱ级Kujala、Lysholm评分升高,Ⅲ级Kujala、Lysholm评分降低;术后6个月,关节镜组Ⅰ级和Ⅱ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降低,Ⅲ级VAS评分升高(P<0.05)。结论关节镜治疗Ⅰ、Ⅱ级型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髌股关节和膝关节功能,降低疼痛程度,但开放手术对Ⅲ级型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

  • 标签: 关节镜 开放手术 Wiberg分型 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 髌股关节评分
  • 简介:摘要及时明确的诊断对于提高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的诊疗方案仍处于探索阶段,在诊断方面仍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其中又以MRI的应用最为普遍,但单一影像学检查在实际诊疗活动中的应用局限日益突出,对此,国内外正在尝试突破传统的组织学病理型,从分子层面对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进行病理型,以提高诊断精准性及预后评估精确性。笔者现围绕当前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的临床影像学及分子病理型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的诊疗提供参考借鉴。

  • 标签: 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 临床影像学 分子病理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执行功能缺陷与静息态脑功能影像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选取40名ADHD患儿(ADHD组)及37名正常发育儿童(TD组)。所有被试进行执行功能评估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扫描,以百率振幅(percent amplitude of fluctuation,PerAF)及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DC)作为rs-fMRI测量指标。ADHD患儿家长填写症状评估量表。比较两组儿童执行功能及脑自发活动的差异,并分析ADHD脑功能异常与症状及执行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ADHD组双侧颞下回(x,y,z=-57,-30,-33,t=6.22;x,y,z=48,-24,-36,t=8.27)、左侧直回(x,y,z=-3,30,-24,t=7.56)PerAF值较TD组增高(FDR校正,P<0.01,团块大小≥10体素),而双侧额上回(t=-5.07,t=-6.96)、左内侧额上回(t=-5.34)、中央前回(t=-6.31)、缘上回(t=-5.52)、苍白球(t=-6.40)及右侧三角部额下回(t=-5.13)、角回(t=-6.43)和楔前叶(t=-5.26)降低(FDR校正,P<0.01,团块大小≥10体素)。(2)ADHD组左侧额上回(x,y,z=0,-9,78,t=5.21)及右侧岛叶(x,y,z=33,18,12,t=4.58)DC值较TD组增高(FDR校正,P<0.01,团块大小≥10体素),而双侧颞下回(t=-4.65,t=-6.38)、颞中回(t=-5.85,t=-4.92),右侧颞上回(t=-5.27),左侧眶部额上回(t=-5.19)、岛盖部额下回(t=-4.68)、岛叶(t=-5.49)和缘上回(t=-5.11)降低(FDR校正,P<0.01,团块大小≥10体素)。(3)ADHD组左侧缘上回PerAF值与倒背数字广度(r=0.68,P<0.01)、Stroop甲表正确读数(r=0.46,P=0.04)呈正相关;右侧三角部额下回PerAF值与持续错误数呈负相关(r=-0.45,P=0.04);左侧颞下回PerAF值与Stroop甲表正确读数(r=0.46,P=0.04)、乙表正确读数(r=0.54,P=0.02)呈正相关。结论ADHD患儿多个脑区自发活动异常,且脑区功能异常与其执行功能缺陷存在相关性。

  • 标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执行功能 百分率振幅 度中心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身麻醉患者复苏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压(PETCO2)波形曲线与数值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9月于浙江新安国际医院行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且术后进入麻醉复苏观察室的14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1例,对照组全身麻醉复苏期间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BP)、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连续监测PETCO2波形曲线及数值的变化,记录两组麻醉复苏期间异常事件发生率、检出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复苏室驻留时间,分析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全身麻醉复苏时RR、BP、SpO2、PaO2均处于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ETCO2亦处于正常范围。观察组全身麻醉复苏期间异常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2.68%(9/71)比7.04%(5/71)],异常事件检出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复苏室驻留时间短于对照组[(1.61 ± 0.52)min比(2.11 ± 0.69)min、(35.98 ± 10.66)min比(46.75 ± 15.03)min、(62.52 ± 19.63)min比(76.97 ± 15.4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ETCO2与SpO2呈负相关(r=- 0.335,P=0.004),与PaCO2呈正相关(r=0.751,P<0.001)。结论全身麻醉患者复苏期间监测PETCO2可提高异常事件检出率与检出及时性,促进麻醉恢复,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全身麻醉 复苏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既往经验,从与手术方式选择相关性角度出发,总结出一种定义明确、适用的风湿性二尖瓣病理型方案。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中心因风湿性病因,接受二尖瓣手术病例。根据二尖瓣瓣叶的损害程度、交界的损害情况、交界区瓣下结构的损害情况3项评价标准,将所有病例分为由轻到重的3个病理等级;总结入选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每个病理等级的特点,以及其与手术方式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398例,其中接受风湿成形284例,总体成形率达70%。Type Ⅰ型58例,占15%,成形率100%。术前中-重度反流占64%。Type Ⅱ型260例,占65%,成形率76%(197/260)。术前中-重度狭窄占88%。Type Ⅲ型80例,占20%,成形率36%(29/80),术前极重度狭窄占50%,术前中-重度反流占40%。在接受的成形病例中,随病理型升高,平均二尖瓣瓣口面积和平均年龄呈线性趋势下降;术前左心房前后径、舒张期流速、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重度狭窄占比、混合型病变占比,及完整"四步法"的应用占比呈线性趋势升高。结论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手术在我国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中国风湿性二尖瓣临床病理三型法为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技术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阶梯化的发展路线。

  • 标签: 风湿性二尖瓣 二尖瓣成形 病理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