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破产法的立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陋到完善的过程,其立法思想也从以保护债权人为主,到债权人、债务人、社会整体利益综合平衡的转变。从企业重生机制在破产法上引进与突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法律移植方面做出的努力及制度突破。

  • 标签: 法律移植 破产法 企业重 中国 制度 社会整体利益
  • 简介:<正>在我国刑法学界,张明楷教授最早提出了开展"学派之争"的重要性:"为了促进学术自由和学术繁荣昌盛,我国刑法学界应当开展学派之争,从而克服当前盛行的、没有理论根基、没有基本立场的低水平争论。"而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问题,正是当前我国刑法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大争议问题。

  • 标签: 刑法解释 解释论 张明楷教授 社会危害性 法益 罪刑法定原则
  • 简介:(本刊讯)死刑第二审案件开庭审理时、证人、鉴定人在两情形下应当出庭。这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下发的会议纪要所做的规定。为共同做好死刑第二审案件开庭审理工作,“两高”负责人今年以来进行了多次协商,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并形成会议纪要于近日下发。

  • 标签: 鉴定人 二审 死刑 出庭 证人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简介:<正>我努力使人们看见那些仅因其一目了然而不为所见的东西。——福柯一、问题的提出"普通法注重程序"是流行于法学界的一常识性观念。然而,如果我们追问,为什么普通法注重程序?有人可能会不假思索地信手拈来好几条理由,如,程序可以限制公共权力的滥用从而更好地保障权利,程序正义要比实体正义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程序可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等等。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解释普通法为

  • 标签: 令状 亨利二世 权力行使 自由裁量权 王室法官 教会法庭
  • 简介:通常的解决法律价值冲突的方法是法教义学,即强调先在的规范系统的逻辑论证和价值大小的位阶顺序。这种方法的不足在于,过于强调逻辑和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忽视了真实世界中资源稀缺的约束条件;将权利视为一实体化的存在;以及当出现新的事实时,不是面向未来决策,而是诉诸过去。波斯纳在《并非自杀契约》一书中,给我们展示了另一进路。他探讨了因"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是如何通过采取具体措施来调整个人自由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他认为,法律必须以某种方式调整因紧急状态而发生的这种窘困;《美国宪法》若不能弯曲,就会折断。这种方法是经济学的、实用主义和后果考量的。

  • 标签: 权利 冲突 变化 调整
  • 简介:从思想史中考察立法权正当行使是否应当受到限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脉络。一个脉络认为立法权行使应当受到限制,尤其是立法权行使存在着内在限度;另一个脉络从主权学说入手,从逻辑上推出立法权行使不应当受到限制。就这个论题的当代意义而言,我们可能并非需要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洛克林对规范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划分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当下中国立法权要实现正当行使,必然需要接受限制,更为重要是,我们需要一个批判性的理论范畴来审视、检验中国当下的立法。

  • 标签: 立法权 脉络 规范主义 功能主义
  • 简介:量能课税是税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于经济学对税收公平的"能力说"表述,并因其与分配正义的契合而得到法学界的引介。关于量能课税是学术思想抑或是法律原则的分歧,很大程度上导因于偏重理想还是现实的立场差异,问题的关键在于确认量能课税的效力贯穿税法的全过程。我国税法应摆脱单纯经济工具定位,将量能课税写入宪法,在平衡宏观税负的基础上优化税制结构,并在具体税种设计中更好地体现税收负担能力。落实量能课税,能够赋予税法以人本化的精神气质,使之真正成为分配正义之法和纳税人的"守护神"。

  • 标签: 量能课税 分配正义 税收公平 税制改革
  • 简介:讨论为便于讨论,左拦所列称“A译”(1986年北京法律出版社版),右拦所列称“B译”(1987年上海中华印刷所印)。甲就总体而论,A、B两译比较起来,A译优于B译,但A译亦有欠当之处。乙本法名称,以A译为是。利用中国和外国投资的形式,不是我中外合资企业所独具的唯一的本质属性,不宜特别强调,故B译采用”

  • 标签: 中外合资企业 VENTURE 合营企业 印刷所 外国合营者 APPROVAL
  • 简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健全,财产性收入逐渐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应当为财产性收入的取得创造制度条件。《物权法》作为调整财产关系的一项基本法律,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财富观念和财富创造方式的变革,《物权法》对此应当有所反映并做出必要调整。运用法律经济分析的思路,揭示财产性收入和物权法之间的关系,提出完善我国《物权法》的建议。

  • 标签: 财产性收入 物权法 法经济学
  • 简介:对建立刑法判例制度合理性问题的争论,人们更注重一些现实利益的考虑,价值层面上甚至站在人性的高度对建立刑法判例制度合理性的揭示着墨不多。作为一制度,当然需要规范层面的构建和操作层面的落实,但是置身于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文化中,它同样需要得到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可。所以,单出于利益的考虑即对刑法判例制度进行取台,显然是武断的。本文意图在这方面作一突破。

  • 标签: 刑法判例制度 合理性 价值基础 可行性估量
  • 简介:建基于进化主义之上的制度正义观与建构主义制度正义观有何不同,以及制度正义传统中两个路径如何相互作用来共同影响现代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政治哲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哈耶克在其著作中对理性模式的探讨和分类,构成了两正义观传统的知识论基础。本文以此为解析的理论假设,并借助对罗尔斯正义理论与两制度正义传统的探究,对中国当下社会之正义前景作一下展望,希冀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进步有所助益。

  • 标签: 正义观 制度正义 政治自由主义 建构主义 进化主义
  • 简介:行政责任是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家赔偿仅仅是行政责任的一表现形式,而不是行政责任的全部。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来看,行政责任不是"义务"、"结果"或是"制裁",而是伴随行政行为的发展不断变幻形式、逐步明确的过程。并且不同的责任形式并非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前后关联,内外互动。从总体上说,行政责任本身也不是行政过程的终结,而是循环重复发生的行政过程中的一个中继环节。

  • 标签: 行政责任 过程 系统
  • 简介:文章介绍了盛行于中国仲裁机构的一混合性争议解决机制——“仲裁中调解”的产生、发展以及现状。并结合中国及国际社会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从价值分析角度对这种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仲裁中调解是仲裁与调解两者优势相结合的产物,既讲求效益,也注重了公正,并且是多元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争议解决机制。

  • 标签: 混合性争议解决机制 中国 仲裁机构 调解制度 公正 效益
  • 简介:本文首先首先指出了传统哲学中本质定义的缺陷,然后依据分析哲学的进路界定了本质的定义。为了考察请求权基础的历史渊源,本文讨论了与请求权基础有密切联系的罗马法的诉,并考察了哈瑟、萨维尼有关罗马法诉的本质的观点,尤其是请求权理论的奠基者温德沙伊德的理论,力图展现出请求权基础诞生前的各派纷争。请求权基础理论诞生后,德国学界的讨论更加细化,产生了很多的理论。本文重点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瓦赫、海维希的权利保护请求权理论、普兰克的实体私法请求权理论、盖普对请求权本质的结构分析、图尔的请求权理论、克吕克曼、瑙伊讷、宾德的一元论请求权理论、鲍尔的中间路线理论、亨克尔的不同请求权分界标准等理论展开讨论,指出了各派观点的贡献和不足之处。最后,在梳理学说史的基础上,结合本文所采用的本质界定,谈到了自己对请求权基础本质的看法。

  • 标签: 本质 请求权基础
  • 简介:目的建立血液中常见毒药物的LC-MS/MS筛选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以目标物的保留时间和离子/子离子对为指标进行筛选分析。建立LC-MS/MS库和定性认定准则,并考察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多反应监测筛选体系兼具有选择高子扫描的灵敏度和二级质谱的特征性,血液中132毒药物筛选分析的最低检出限为0.1-10ng/ml,其中83%的检出限≤1ng/ml。鉴定应用表明方法的检出率和可靠性良好。结论该筛选分析方法能满足法医毒物学和临床毒物学检测中毒或治疗目标物的需要,且能扩展至其它生物检材。

  • 标签: 毒药物 筛选分析 LC-MS/MS 多反应监测
  • 简介:妥协是变革与保守之间的中间立场,而"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正是基于妥协的立场而提出的。实际上,法律效果可视为是一保守立场,社会效果可视为是一变革立场。因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这一理念也有着妥协立场拥有的同样优点,法律的稳定性仍是法律的核心价值,因此我们主张一在法律效果基础之上的社会效果。妥协立场这一模式不但保留了法律的核心价值——稳定性,也对正义、秩序、效益等价值进行了考量,实现了审判的"合法又合理"的宏伟目标。

  • 标签: 法律效果 社会效果 统一 妥协
  • 简介:通过考察清代不同程序上的司法判决可见,情理作为清代司法裁判的法源与律例等共同作用于判决论证,但非同一类型的法源。相比于律例在条文结构上的明确具体与形式上的权威性,因而以构成要件在案件里得到实现为其适用方式,情理则同样具有权威形式但内容上更为原则化,并且情理适用于案件是通过对律例适用的妥当性从而也包含无妥当规范时创造规范的必要性进行衡量与论辩来实现,即情理是使律例适用于案件以达致审判妥当的基础性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理是清代的法律原则。比之于律例适用的逻辑论证,情理参与的论证属于强化、补充逻辑论证的修辞论证。

  • 标签: 清代司法 情理 法律原则 修辞论证
  • 简介:反对把法治与德治相对立的观点,认为政治民主、社会正义、保障人权、公民平等自由等原则的确认,并成为一个国家或社会维系社会合作、规范人们行为的基础,这是这个国家或社会进入法治文明状态的表现。而法治文明价值寻问的重心在于人并非作为法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人永远是法治的目的,法治总体现着独特的人性立场,表达着对人的基本价值、人的生存意义、人格尊严的人文关怀,这说明法治文明与一定的德治是相通的,法治文明中所表达的德治内容包含如在处理人与法的关系上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理性在法律生活中的重要性,主张自由、平等、人权、正义等价值追求等。

  • 标签: 法治文明 法治价值 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