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苏轼词集《东坡乐府》在其生前就曾有编刻,南宋有多种版本,后多佚失不传.宋元时期多以单刻形式流传,收录苏词虽不多但仍保留原貌.傅幹、孙镇、顾禧等多人注释过苏词,仅傅幹《注坡词》十二卷以钞本存留下来.明人编刻《东坡乐府》多与全集本混编.茅维、焦竑、毛晋等人辑佚苏词不注重甄别,赝品时有混入,导致版本出现混乱状态.明人对苏词题序、题名等进行篡改与调整,破坏了苏词的完整性,给后世编集苏词带来困难.清代编刻、注释苏词数量较少,反映出苏词地位的下降趋势.当代对《东坡乐府》的整理取得了新的成绩,苏词的编集与注释质量方面都有所提升.

  • 标签: 苏轼 《东坡乐府》版本 流传
  • 简介:【摘要】佛教在中国得以广泛流播,文学是其重要载体。佛经内容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诗歌言志缘情的传统,使诗歌的哲理性得到加强,境界得以提升,表现范围也因此而扩大。在佛教诗化运动中,苏轼无疑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之一。其诗或采摄释典语汇、或简练佛经事状、或点化佛学义理,在佛教文学化的艺术实践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他融摄佛教水观内容而创作的诗歌亦可称得上是典范。

  • 标签: 佛教水观 水观苏轼 苏轼诗
  • 简介: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为什么以此为号呢?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载:“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东坡其所居地也。”“东坡”是苏轼贬官黄州时所居住的地方。而白居易于唐元和十三年(818)贬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也住在一个叫做“东坡”的地方,在此还做过许多感人的诗篇。

  • 标签: 东坡 居士 苏轼 《石林燕语》 叶梦得 重庆市
  • 简介:苏轼的形意观中,'形''意'二者,他更推崇意,但是并未因此而否定、贬低形的作用。在关于'意'的表述中,苏轼所说的'清新',在适用范围上,本意是指的花鸟画范畴;在含义的表述上,则年轻时所提的'清且敦'含义更深一层。文章认为,苏轼所说的诗画一律,最终所追求的意,应当是:天工与清且敦。

  • 标签: 形意观 疏澹与精匀 天工与清且敦
  • 简介: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苏轼在品评前人的书法时眼光独到,他的评析往往能够穿透前人的心灵。通过批评,苏轼提出了自己的审美倾向:不满于瘦硬的书风,标举寓进挺清秀于丰腴厚实之中的书风;提倡“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审美理想;崇尚平淡深远之美。

  • 标签: 苏轼 书法批评 审美倾向 审美理想
  • 简介:苏轼具有乐观的性格,超然旷达的人生观,和将生活趣味化、艺术化的不懈追求,他为后世文人树立生活范式者以此,他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喜爱者也以此。本文从谈谐放诞的天性、超然物外的心灵、幽默风趣的交际、游戏趣味的文章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力图展示出苏轼幽默人生的文化个性。

  • 标签: 苏轼 幽默 乐观 交际 生活态度 游戏文章
  • 简介:苏轼咏物词数量、内容前无古人,有先导作用,并且种类繁多,各尽其妙;既代表北宋咏物的艺术风貌,又开拓后世咏物寄托的先声。

  • 标签: 苏轼 咏物词 先导作用
  • 简介:王安石曾写过一首题为《咏菊》的诗,前两句是这样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意思是昨夜的风吹落了菊花,好像满地是金子似的。

  • 标签: 苏轼 《咏菊》 王安石
  • 简介:苏轼词中各类意象丰富,'小舟'意象贯穿苏轼整个词作生涯,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苏轼写词之初至被贬黄州之前,小舟在苏词中只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或是词中无足轻重的一种景物;黄州时期,'小舟'意象呈现出归隐的内涵,也代表了苏轼想要追求自由、安定生活的态度;离开黄州之后,苏轼经历了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几经起落,'小舟'意象的内涵转而变成一种绝无屈服的精神,更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 标签: 苏轼 “小舟”意象 内涵
  • 简介:从对"庆历新政"、"熙丰变法"和"元祐更化"的检讨,以及在与王安石、司马光的比照中,可见出苏轼不随人俯仰、独立无惧的除弊革新的形象,其体现在"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皇皇有忧天下心"和"沉着稳健的改革方略"的三个方面.

  • 标签: 苏轼 变法立场 成因
  • 简介:离别,作为生命中无法抉择的现象,仕途蹭蹬的苏轼而言,是其一生不可避免的缺憾。定情感的作用。而自然物象又因与生活息息相关,界万物作为寄托离别之感的媒介,言不可言之理,有生离,亦有死别。离别,对于命运坎坷、人生失意、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具有表达特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足迹几乎踏遍南北的苏轼将自然述不可述之事,形成了词作于感伤葱凉之外又洒脱旷达的意蕴,展现了其独特的人生体验。

  • 标签: 苏轼 送别词 自然意象
  • 简介:苏轼作为宋代文人的代表,其文学创作推动了宋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文学教育方面的睿智思想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本文通过对苏轼文学教育活动目标、对象、方式等的介绍,探讨了苏轼文学教育活动的思想文化成分,评述了其文学教育活动在当下的意义.

  • 标签: 苏轼 宋朝 文学教育 文学影响
  • 简介: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 标签: 《洞仙歌》 苏轼 明月
  • 简介: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水调歌头》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将"教会学生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为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是从最后一句入手,浅层面地讲解他的豁达之情。而学生对于整首词的理解也并不十分透彻,这主要还在于学生的知识和阅历还没有达到理解这首词的高度,同时对于诗词的背景也不了解。在此,笔者就从以上问题来谈谈在教学中,

  • 标签: 《水调歌头》 首词 人生态度 苏教版 月赋 秋词
  • 简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作为一位精通诗文书画的著名文人,苏轼(1037—1101)曾为韩、李思训、吴道子、徐熙、文同、郭熙、王诜、李公麟、惠崇等多位唐宋著名画家写过题画诗。其中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和《惠崇〈春江晚景〉》,尤为脍炙人口。

  • 标签: 吴道子 文人画观
  • 简介:佛典的义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轼诗歌风貌,《坛经》对苏轼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思想角度看,它帮助苏轼如何运用佛教智慧来处理人生存亡意义的问题;从创作角度看,《坛经》的"灭尽着相"思想,给苏轼提供不少写诗的源泉,或作为归纳而用,或作为演绎而用,或作为主导思想贯穿全篇而用。

  • 标签: 苏轼 诗歌 《坛经》
  • 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文章、诗词、书画皆堪称大家,尤其是书法名列“宋四家”之首,是宋代“尚意”书风的“肇始者和旗手”(刘正成《苏轼书法评传》)。与他同时代的书法家黄庭坚在评价他的书法时。也心悦诚服地说:“本朝善书,当推为第一。”(《山谷题跋》第五卷)苏轼的书法能取得这

  • 标签: 颜真卿 苏轼 书法艺术 人品 书品 创作思想
  • 简介:在文学艺术史上,苏轼主要是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而不是专门的理论批评家。但是苏轼作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以后中国十一世纪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作为文学史上一位成就卓越的古文大师,他的理论文字,特别是以“辞达意”说为重要内容的创作理论,不仅是当时古文运动的重要理论文献,也是古文运动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理论标本。今天对于我们探讨苏轼的文学活动及创作实践,揭示作家创作的一般过程,进而对于研究整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的发展实际,无疑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古文运动 创作理论 韩干马十四匹 中国古代文论 辞达 东坡先生墓志铭
  • 简介:苏轼推崇的“枯淡”风格艺术作品的突出审美特征是在简淡的形式中包含着深永的内在蕴藉,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虚实相生的取境美,二是情与景谐的情性美,三是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 标签: 枯淡 虚实相生 情性 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