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花好月圆中秋夜,静静看着笼罩着稀疏薄云的月亮爬上苍穹,给静谧的大地带来几份凉意。这使我联想到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让我想起伟大的词作者——苏轼。关注苏轼是因他的那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自己出世、人世的矛盾心理,同时一语道破词人在官场中的挣扎和无奈,表达“伴君如伴虎”的心结。

  • 标签: 中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课外阅读
  • 简介:谁既精通书画,又会写诗词和散文?谁有一手好厨艺,爱制作美食还开心地和朋友共享?谁不怕挫折,幽默乐观地面对每一个困境?当当当,答案揭晓——这个人就是苏轼啦.我觉得,和他做朋友简直太棒了。这不,最近,他乘坐时光机来到了编辑部,给我讲起了他的故事。我光顾着听故事,就连他给我做的东坡肉都顾不上吃了……

  • 标签: 旷达文豪 苏轼旷达
  • 简介:说到苏轼.熟悉文学史的人不会不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故又称苏东坡。他是中国北宋大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 标签: 苏轼 “唐宋八大家” 沉浮 官场 文学艺术史 家族成员
  • 简介:苏轼于元丰七年创作的渔父组词较之前代渔父词有如下创新:重点表现酒意象,借此刻画出“酒仙”渔父的形象;化用鸥之意象并借其进一步阐释了“乐在风波、混迹尘寰”的渔父哲学;首创渔父词中的官人形象,以之隐喻词人自身的心态变化;继承并发展前人组词的联章结构,开创了在渔父组词中运用直叙式联章结构的先例。

  • 标签: 苏轼 渔父 意象 联章
  • 简介:白居易和苏轼分别是唐、宋文学史上耀眼的巨星,这两颗巨星交相辉映、影响千古。白居易作词,加速了词为"艳科"的进程,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苏轼将词作推向了空前的高峰,其中黄州词在苏轼所有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轼表现出的旷达的心境、隐逸的情怀无疑是受白词的影响,但是又有所创新。在词的艺术手法上,白词题材狭窄、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欢快,苏轼词题材扩大、语言清新、风格多变。

  • 标签: 白居易词 苏轼词 接受 创新
  • 简介:苏轼的形意观中,'形''意'二者,他更推崇意,但是并未因此而否定、贬低形的作用。在关于'意'的表述中,苏轼所说的'清新',在适用范围上,本意是指的花鸟画范畴;在含义的表述上,则年轻时所提的'清且敦'含义更深一层。文章认为,苏轼所说的诗画一律,最终所追求的意,应当是:天工与清且敦。

  • 标签: 形意观 疏澹与精匀 天工与清且敦
  • 简介:苏轼词中各类意象丰富,'小舟'意象贯穿苏轼整个词作生涯,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苏轼写词之初至被贬黄州之前,小舟在苏词中只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或是词中无足轻重的一种景物;黄州时期,'小舟'意象呈现出归隐的内涵,也代表了苏轼想要追求自由、安定生活的态度;离开黄州之后,苏轼经历了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几经起落,'小舟'意象的内涵转而变成一种绝无屈服的精神,更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 标签: 苏轼 “小舟”意象 内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散文、诗词、书法等方面都取得非凡成就,在绘画理论上影响也很深远。苏轼的绘画观散见于他一生的诗词、散文中。苏轼所宣扬的文人绘画,在功能上,是为了“自娱”“取乐于画”。在艺术上要求得其“常理”“象外之意”,抒发主观情思。境界上求“简远”“澹泊”“清丽”。

  • 标签: 苏轼象外
  • 简介:苏轼《和陶诗》的编集与刊行在宋代是一个重大的文学现象,为后世和陶带来了一种风气。《和陶诗》四卷为苏轼晚年亲手编订,在宋代多次刊行,并引发宋人关注苏轼和陶诗的兴趣。宋代即有蔡正孙、施元之、顾禧、蔡梦弼、傅共等多人注《和陶诗》,并传播到海外。明代编刻《和陶诗》出现混编现象,将单行成集的四卷本打散,以分类本和编年本为主,逐渐失去宋刊本的本来面目。清代在编刻《和陶诗》上采取各种方法,《和陶诗》主要随苏诗全集注本出现,但已逐渐混入各卷之中,《和陶诗》至此失去独立地位,影响日渐式微。苏轼《和陶诗》在历代的编纂与刊行,与当时的文艺思潮、批评标准、欣赏水准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历代对苏诗的真实接受,具有多种文学史意义。

  • 标签: 苏轼 《和陶诗》 编集 刊刻 流传
  • 简介:根据苏轼的归乡词来研究苏轼的归乡情结。首先,苏轼的坎坷经历可分为五个时期:签判凤翔时期、通守杭州时期、密徐湖时期、贬居黄州时期、晚年时期。其中黄州时期为苏轼的归乡情结发生质变的重要阶段,也是其独特的人生哲学形成的阶段。根据这五个时期的归乡词,总结出各个时期归乡情结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对比展现出苏轼归乡情结的变迁。

  • 标签: 苏轼 归乡情结
  • 简介:王安石秉承"人言固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宗旨,针对北宋王朝内忧外患、财政困穷、民风衰败的现实,希望通过变法,改革赋税、机构和军队,富国强兵,增强国家实力。而遵循"作法何常,视民所便"原则的苏东坡认为王安石变法,无论从思想看,还是从实施看,都是仓促的,造成不良后果;变法的内容不系统不完善,实行过程产生重重矛盾,于是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并从儒家仁政爱民的视角提出以民为本的法制思想,且以实际行为来实行。

  • 标签: 苏轼 王安石 法制思想
  • 简介:通过对记载于不同文献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进行考校,选取较为通行和权威的版本进行探讨。考察版本的文献来源并寻找相关资料甄别其可信度,得出4个比较可信的版本。按照其祖本来源分为以下几个版本:明代毛晋汲古阁版,宋黄庭坚手书版,影印元待延佑本《东坡乐府》版和《苕溪渔隐丛话》版。

  • 标签: 念奴娇 赤壁怀古 版本 字句 异同 苏轼
  • 简介: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他以罕见的天才,在诗文、词赋、书画等领域创作了大量传世之作。苏轼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在绘画创作与理论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他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成为元明文人画的先声,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论述苏轼“士人画”概念的观念内涵、产生背景,还对苏轼关于绘画中的“形似”问题及其绘画美学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

  • 标签: 苏轼 绘画 美学 士人画
  • 简介:苏轼之诗比喻丰富、生动、贴切,被誉为"妙喻";杨万里之诗变化灵动,以"活法"著称.苏轼"妙喻"与杨万里"活法"同样情真意切,且化俗为雅使诗妙趣横生.但在这些共同点中又有着差异:苏诗豪放大气,杨诗小巧玲珑;苏写物物之通,杨写人物相通;同是玩味十足,两人的"玩"法却不同.

  • 标签: 苏轼 妙喻 杨万里 活法
  • 简介:苏轼才华出众,又有志向。《念奴娇·赤壁怀古》站在历史的角度,通观古今,看眼前瞬间变动着的一切,能够面对厄运而旷达超脱,面对邪佞能白眼视之。其词堪称豪放之典范。

  • 标签: 念奴娇 苏轼 豪放
  • 简介:晚唐以来,诗歌创作参以佛理,有禅趣,以此来提升诗歌境界,同时也充满哲理,但忌讳堆砌佛语。沈德潜:"诗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王右丞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皆能悟入上乘。"(《说诗晬语》)到宋代,诗歌崇尚"理趣"已成为一种审美趋向。严羽《沧浪诗话》:"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以王安石云:

  • 标签: 说诗晬语 禅趣 《沧浪诗话》 诗歌创作 王右丞 悟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