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种与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代谢应激肝损伤.病理学改变与酒精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单纯脂肪肝(non-alcoholicsimplefattyliver,NAFL)、非酒精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

  • 标签: 脂肪肝 诊断 治疗 指南 代谢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治疗急性胆源胰腺炎患者肝功能、症状改善和并发症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我院诊治急性胆源胰腺炎(ABP)患者1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与对照组(67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药物保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ERCP术治疗,经不同方式治疗后,对比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肝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CRP、TNF-α、IL-6、IL-8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RP、TNF-α、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且治疗组CRP、TNF-α、IL-6、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前,两组AST、ALT、GGT、TBiL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ST、ALT、GG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01),而治疗组AST、ALT、GGT、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治疗组肠道通气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退热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01),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85%,明显低于对照组43.29%(P<0.05)。结论ERCP术治疗ABP临床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症状改善,抑制患者血清炎症因子释放,患者肝功能损害较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 标签: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肝功能 症状改善 并发症
  • 简介:患者男,72岁.干部,因进行吞咽困难5-6天来我院诊治.病史中无呕吐、反酸,无腹痛、腹泻。近期无服药史。既往史:健康。体检:般情况好,心肺(-)。肝、脾肋下未及。左手掌面弥漫增厚,皮肤粗糙、无名指与小指间皱褶糜烂,脱屑。实验检查:血常规、肝功正常,血糖3.9mmol/l。电子胃镜检查:(见图)食管上20cm至贲门口以上2cm处,食管近圆形,粘膜附有白色膜状物,不易脱落,食管蠕动

  • 标签: 食管霉菌感染 胃镜检查 病理检查 临床表现 菌种鉴定 抗菌治疗
  • 作者: 卢晓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2-10-30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18期
  • 机构:重庆市忠县中医医院,重庆404300
  • 简介:溃疡结肠炎是种肠炎症疾病,病患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甚至严重者能够造成多种并发症,溃疡结肠炎在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这与工业环境密切相关,其根本可能原因与促炎细胞积累有关。近年来,我国溃疡结肠炎发病率有所降低,但发病率仍居高位。该病程时间较长,容易复发,严重者可能危及病患生命。故归纳总结诊治、治疗、回访、怀孕等方面注意问题,以期有助于病患战胜疾病,改善病患生活质量。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
  • 简介:常用幽门螺杆菌(H.pylori)诊断方法包括侵入试验,如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组织学检测、培养等和非侵入试验,如血清学试验、13C和14C-尿素呼气试验(UBT)、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各种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不.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诊断 因素 尿素酶活性 组织学检测
  • 简介:目的观察门诊腹泻患儿行综合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门诊收治79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行腹泻常规治疗。对照组39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行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儿呕吐、腹泻改善和退热时间,两组患儿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评定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呕吐、腹泻改善时间、退热时间均晚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儿护理满意度评价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腹泻患儿行综合护理可较早地改善患儿呕吐、腹泻和发热等症状,有利于患儿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腹泻 小儿 综合性护理
  • 简介:背景:嗜酸细胞胃肠炎(EG)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诊断往往延迟。目的:探讨EG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EG患者临床、实验室、内镜、影像学和治疗资料。结果:10例EG患者平均年龄41.9岁,4例有过敏史或哮喘史,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25d。临床均表现为腹痛,伴腹胀、腹泻或呕吐;8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CT示7例胃和小肠壁广泛水肿,分层状肠壁增厚或腹腔积液。内镜检查发现6例胃窦、十二指肠或空肠黏膜充血糜烂。所有病例经胃肠黏膜活检和(或)腹水检查明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7例患者予泼尼松治疗有效,1例停药后复发。结论:EG可能并非罕见,腹痛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腹痛患者CT发现胃肠壁均匀水肿或分层状肠壁增厚,或伴腹水,需考虑EG,多部位包括十二指肠降部多点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发现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确诊主要手段。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和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脑弥漫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是在特殊外力作用机制下,脑内发生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病理生理变化。收集1998-10/2003-11因交通事故等所致DAI病人22例,分析CT及临床表现,讨论发病机制,以提高对本病认识,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降低患者病死率。

  • 标签: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CT检查 诊断 临床分型
  • 简介:脑病是由于严重肝脏疾病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在治疗上基本以降血氨和调节氨基酸平衡为主,纳络酮为羟-2氨吗啡酮衍生物,是阿片样物质拮抗剂,可阻断阿片受体,产生强有力催醒作用,改善脑缺氧,以达到治疗肝脑病目的,我们2002~2004年采用纳络酮治疗肝脑病病人,并与常规治疗作比较,取得较好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纳络酮 治疗 肝性脑病 临床观察
  • 简介:背景: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指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肝细胞逐渐发生脂肪变性临床病理过程。SIRT3与棕色脂肪产热有关,肝细胞内可检测到其表达。目的:通过检测NAFLD患者肝活检标本中SIRT3、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同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表达,探讨SIRT3与NAFLD肝细胞脂肪变性关系。方法:从体检人员和部分行肝胆外科手术者中纳入56例NAFLD患者,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先以超声检查初步诊断脂肪肝程度,然后行肝穿刺活检,确定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IRT3、AMPK、ACC1、SREBP-1表达。结果:超声诊断脂肪肝分级与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致。脂肪肝患者肝细胞内SIRT3和AMPK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加重而减低;ACC1和SREBP.1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SIRT3与NAFLD肝细胞脂肪变性呈负相关.其表达降低可能通过下调AMPK表达,使脂肪合成基因ACC1和SREBP-1表达增加,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SIRT3 脂肪变性 超声检查 活组织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背景: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复燃危害重大。合并HVB感染炎症肠病(IBD)患者在生物制剂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HBV复燃。目的:研究我国合并HBV感染IBD患者在使用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时HBV复燃情况。方法:回顾连续纳入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上海仁济医院诊断为IBD、HBcAb阳性并接受IFX治疗住院患者,采集相关临床资料和随访信息,观察病毒复制和肝功能变化。结果:194例接受IFX治疗IBD患者中28例合并HBV现症或既往感染,总体感染率为14.4%,现症感染率为4.6%。28例患者平均IFX疗程(6.96±3.47)次,平均随访时间(15.32±10.47)个月。15例(53.6%)患者接受预防抗病毒治疗,1例使用拉米夫定,14例使用恩替卡韦。10例(35.7%)患者采用IFX与免疫抑制剂协同治疗,其中1例(10.0%)HBV现症感染患者(HBsAg阳性,HBV-DNA阴性)治疗过程中出现HBV复燃。该例患者采用拉米夫定预防抗病毒治疗,将抗病毒药物更换为恩替卡韦后HBV-DNA降至检测下限。结论:使用IFX治疗IBD患者应筛查HBV感染状态。合并HBV感染者在IFX与免疫抑制剂协同治疗情况下可选用低耐药率抗病毒药物行预防抗病毒治疗,从而降低病毒复燃率。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炎症性肠病 英夫利西单抗 免疫抑制剂 抗病毒治疗 安全
  • 简介:目的研究护理干预肝癌介入治疗效果和肝储备功能影响。方法以我院收治52例行介入治疗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ICGR15水平、心理能力、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可以减少肝癌介入治疗后所引起肝储备功能损害,缓解症状减少痛苦,改善心理状况及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护理干预 肝癌 介入治疗 肝储备功能
  • 简介:目前,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可清晰显示前列腺内部结构、测量肿瘤大小及引导穿刺活检,可使前列腺癌得以及时诊断,从而提高了前列腺癌治愈率。我们回顾分析2003-08/2004-10应用经直肠超声检诊32例前列腺癌超声资料,旨在提高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率及前列腺癌穿刺活检阳性率。

  • 标签: 经直肠超声 前列腺癌 诊断 穿刺活检
  • 简介:以不同浓度TNF-α与IL-2配伍培养LAK细胞,并做TNF-x单抗阻断试验,用LDH释放法检测LAK抗瘤活性:以TNF-α预处理胃癌细胞,检测LAK抗瘤活性,探讨TNF-x影响LAK抗瘤活性特性,以MTT法检测TNF-α联用5-FU、ADM或MMC体外抗胃癌效应,并观察TNF-α联用MMC荷胃癌裸鼠体内抑瘤效应。结果表明TNF-α在低浓度IL-2下增加LAK活性,使IL-2诱导同等LAK活性浓度下降约10倍:TNF-α预处理使LAK其抗瘤活性提高约9%,TNF-α联用化疗药物体内外抗胃癌效应均明显增加。

  • 标签: TNF-x 癌肿 IL-2 化疗药物
  • 简介:目的:研究抗氧化剂大鼠和胃溃疡患者胃粘膜保护作用.方法:大鼠用乙醇灌胃造模,给予抗氧化剂银杏制剂预防胃粘膜损伤,测定胃粘膜和血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胃溃疡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同时服用硒卡拉胶囊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胃粘膜中LPO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银杏预防组大鼠胃粘膜和血中LPO含量均明显低于乙醇模型组(P<0.05和P<0.01).胃溃疡患者服用硒卡拉胶囊治疗后,胃粘膜中LPO含量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结论:抗氧化剂银杏制剂和硒卡拉胶囊大鼠和胃溃疡患者由氧自由基所致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

  • 标签: 氧自由基 抗氧化药 胃粘膜损伤 胃溃疡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通过双气囊小肠镜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疾病进行病因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至2014年1月我院应用双气囊小肠镜小肠出血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并分析消化道出血病因组成。结果163名患者接受173例次小肠镜检查,经口进镜检查59例次,经肛门进镜检查104例次,经口及经肛门两端进镜检查10例,检查成功率100%,其中阳性病例134例(77.46%),所有患者未发生出血、穿孔、梗阻等不良反应和相关并发症。结论小肠出血病因诊断较困难,目前双气囊小肠镜是诊断小肠出血有价值、安全可靠检查方法。

  • 标签: 双气囊小肠镜 小肠出血 诊断
  • 简介:大约有10.5%-12.9%大肠癌患者在第次剖腹术时就发现有肝转移,而且大多因有肝转移无法施大肠癌根治术。另外,根治术后复发病例中,肝转移也很常见,因此肝转移是影响大肠癌愈合重要因素之。本文回顾分析了南方医院1985—1995年大肠癌患者354例,发现合并脂肪肝大肠癌患者很少发生肝转移,为研究肝转移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 标签: 脂肪肝 大肠癌 肝转移 病理分型 病理分期 发病诱因
  • 简介:胃肠动力障碍所致消化系统症状,如早饱、腹胀、嗳气等,是病人就诊常见原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主要依赖促胃肠动力药物进行治疗。由于药物不良反应、长期用药带来经济负担以及部分病人疗效不满意,故开发和应用经济实惠、安全有效新疗法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胃肠起搏在治疗功能胃肠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2004-08引进胃肠起搏器,采用生物电反馈治疗胃肠动力障碍病人,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生物电反馈 胃肠动力障碍 治疗 胃肠起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