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本研究找出电脑屏幕放置位置与电脑视力综合征发生关系。方法:测量100人远距隐斜值,分成五组A,B,C,D,E各20人,分别在五种不同电脑屏幕放置位置情况下注视电脑屏幕1h,之后,立即用Maddox杆及旋转棱镜法测量其隐斜值,并报告视疲劳程度。结果:A,B,C,D,E五组视觉疲劳值(相应疲劳指数乘以相应的人数,再进行累加)分别是81,65,50,64,24。五组视疲劳值与隐斜前后变化大小有正相关(r=0.946)。结论:电脑屏幕低放置位置及其后倾斜可以有效减轻眼疲劳;如果环境眩光难以控制,可以考虑尽量减小电脑屏幕后倾斜角。

  • 标签: 视疲劳 电脑视力综合征 隐斜
  • 简介:目的探讨种规范化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方式,总结手术注意点。方法选取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91例(91眼)均予以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并总结。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裸眼视力均优于术前裸眼视力。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2共72眼(79.12%),≥0.5共37只眼(40.66%);术后3月裸眼视力≥0.2共85只眼(93.41%),≥0.5共42只眼(46.15%)。最佳矫正视力≥0.2共89只眼(97.80%),最佳矫正视力≥0.5共72只眼(79.12%)。术前散光度平均1.10D±0.78D,术后3月散光度平均1.25D±0.72D。术后散光度与术前散光度比较,差异无显著(t=1.166,P=0.261)。无瞳孔严重变形、视网膜脱离、囊样黄斑水肿、瞳孔夹持、青光眼以及顽固葡萄膜炎等并发症。结论低能量,高负压,低灌注,连续环形撕囊,双手劈核技术对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更加安全有效。

  • 标签: 高度近视 白内障 超声乳化
  • 简介:每年,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有数千名婴儿和儿童失去他们视力和生命,因为种叫视网膜母细胞瘤可治愈眼癌,通常是因为它没有被及时诊断和治疗。尽管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对罕见,但对受其影响儿童可能会造成破坏后果。如果治疗太晚,可能会导致失去眼睛,侵袭大脑并且导致死亡。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致盲性疾病 治愈 中等收入国家 破坏性 儿童
  • 简介:<正>DearSir,IamDr.HuijaeLee,fromtheSeoulIreEyeClinic,Seoul,Korea.Iwritetopresentacasereportofesotropiaafterocclusiontherapy.Amblyopiacanbecausedby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发生视乳头病变类型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07例(214眼)艾滋病患者经眼底彩照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视乳头病变患者,统计AIDS视乳头病变发生率及病变类型以及与CD^+T淋巴细胞数之间关系。结果:107例(214跟)AIDS患者发生视乳头病变71眼,占33.2%;其中,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30眼,占42.2%(30/71);视盘水肿12眼,占16.9%(12/71);无体征视神经病变29眼,占40.8%(29/71)。CD4^+T淋巴细胞≤50/μ发生视乳头病变59眼,未发生视乳头病变75眼,发病率44.0%(59/134);CD^4+T淋巴细胞≥51/μL发生视乳头病变12眼,未发生视乳头病变68眼,发病率15.0%(12/80)。经双侧检测统计:χ^2=19.042,P=0.000。说明组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AIDS视乳头病变类型呈多样,且CD^4+T淋巴细胞数越少,发生视乳头病变几率越大。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视乳头病变 淋巴细胞
  • 作者: 石向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眼科
  • 创建时间:2022-09-28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2年第7期
  • 机构: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眼科,贵州都匀558000
  • 简介:目的:分析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加Ahmed青光眼引流阀(AGV)新生血管青光眼(NVG)疗效和安全。方法:选取2020.01-2020.11本院收治NVG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均通过抗VEGF药物加AGV开展治疗,观察术后不同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眼压水平、视力改变、视功能受损眼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d及1周,手术成功率达到100.00%,后伴随时间延长有轻微下降,但术后不同时间手术成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d及1周,眼压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至术后1月眼压有轻度升高,但仍低于术前(P<0.05),术前及术后眼压水平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1d及1周,视力提升比例达到100.00%,术后1月开始有轻微下降,但术后不同时间视力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患者QOL评分术前显著升高(P<0.05),至术后1月QOL评分有轻度下降,但仍高于术前(P<0.05)。10例患者中1例出现前房少量出血,1例出现轻度角膜水肿,均未经特殊处理后自行消失,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抗VEGF加AGVNVG患者疗效确切,改善其视力,降低其眼压水平,且安全较高,值得采用。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Ahmed青光眼引流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眼压;视力水平;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传导角膜成形术(Conductivekeratoplasty,CK)治疗老视临床效果、安全及可预测。方法:选择31例(40眼)有明显老视症状患者,术前屈光度球镜+0.50~+2.50D,散光≤+0.75D,采用CK进行治疗,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主导眼矫正为0.00~-0.50D,非主导眼术后目标屈光度为.1.50~-2.50D,且近视力≥0.5(J3),术后随访1a以上。结果:术后1a双眼裸眼远视力≥0.8且近视力≥0.5(J3)或近视≥0.33(J4)者分别为61.3%,74.2%;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1a等效球镜屈光度与预期目标差值在±0.50D、±1.00D以内者分别为45.0%,82.5%;术后1a术眼散光度在±1.00D以内者为87.5%;术后双眼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无严重干眼症发生;术后1a90.3%患者表示满意。结论: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CK治疗老视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但其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步观察。

  • 标签: 老视 传导性角膜成形术 单眼视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使用和不使用白星技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效果,探讨白星超声乳化技术优点.方法随机选取40例硬核(Ⅲ~Ⅳ级)白内障患者共47眼,随机分为A、B两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组使用白星技术,B组使用普通超声乳化技术.对比两组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角膜水肿情况、超声乳化能量及每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计数减少量.结果A组与B组术后恢复较好视力(≥0.7)比例差异无显著,A组术后第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好于B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数量明显少于B组,所用超声乳化平均能量明显低于B组.结论白星技术所用能量少,术后反应小,组织损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乳化 治疗 角膜水肿 手术前后 硬核性白内障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化脓泪小管炎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收治28例化脓泪小管炎确诊患者。把他们分为4组。第1组单纯泪小管炎,冲洗泪道有液体进入鼻口腔。第2组泪小管炎合并泪小管阻塞。第3组泪小管炎合并慢性泪囊炎但不合并泪小管阻塞。第4组泪小管炎合并慢性泪囊炎及泪小管阻塞。所有组用聚维酮碘结膜囊冲洗及泪小管灌洗,同时泪小管中用妥布霉素冲洗并注入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眼局部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脓分泌物减轻后第1组给予保守治疗;第2组给予泪小管切开术。第3组给予泪囊鼻腔吻合术。第4组给予泪囊鼻腔吻合+泪小管切开术,术后同术前保守治疗。结果所有组泪小管炎全部治愈。但第2及第4组各有1例泪小管阻塞。结论聚维酮碘结膜囊冲洗及泪小管灌洗,泪小管中用妥布霉素冲洗并注入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眼局部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或在此基础上合并泪小管切开和/或泪囊鼻腔吻合术,简单方便,疗效确切。

  • 标签: 化脓性泪小管炎 诊断 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最为常见致盲眼底病变之,其发病机制不明.长期以来,早期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只是单纯控制血糖,但这并不能完全阻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步发展.因此,研究全身相关因素影响作用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许多全身因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此方面成果,总结必须严格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为最终通过全身综合干预以早期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思路.

  • 标签: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血糖控制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链脲素 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高脂血症、糖尿病与年龄相关白内障(age-relatedcataract,ARC)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由年龄45~85岁360例ARC患者所组成;对照为与病例同期入住相同医院,未患与ARC有关眼病360例患者,对照组与病例采取1:1匹配方式。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疾病既往史等,同时收集研究对象临床生化检测资料,包括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研究因素与ARC关联比值比(OR)及其相应95%可信区间(CI)。结果:调整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后,高脂血症、高脂血症病程、TC及TG与发生ARC危险无关(P〉0.05),仅HDL-C下降与发生ARC危险升高有关(OR=1.519,95%CI:1.093~2.110,P=0.013)。在调整了多种潜在混杂因素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受损研究对象发生ARC危险升高了73%(OR=1.734,95%CI:1.102~2.725,P〈0.001),而已确诊糖尿病患者发生ARC危险升高了94%(OR=1.938,95%CI:1.293~2.906,P〈0.001)。糖尿病病程也与ARC呈显著正相关,糖尿病病程〈10a和10~19a病例发生ARC危险分别是未患糖尿病对照2倍(OR=2.347,95%CI:1.502~3.752,P=0.010)和3倍(OR=2.683,95%CI:1.267~5.683,P〈0.001)。结论:HDL-C下降及糖尿病可使中老年人群发生ARC危险增加。

  • 标签: 年龄相关白内障 高脂血症 糖尿病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治疗豚鼠爆震听力损失给药途径。方法将24只成年豚鼠经脉冲噪声(167dBSPL,间隔2s,80发)暴露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常规耳后切口,将浸透DEX明胶海绵颗粒置于圆窗龛上。B组在手术显微镜下找到鼓膜,穿刺后将浸透DEX明胶海绵颗粒置于圆窗龛上。C组手术方法同A组,给予生理盐水。分别于爆震前,爆震后24h及治疗后3周检测豚鼠听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琥珀酸脱氢酶染色(succinicdehydrogenase,SDH)基底膜铺片,观察毛细胞。结果ABR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3周A组和C组ABRclick反应阈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组和B组,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DH基底膜铺片观察3组毛细胞,见A组和B组毛细胞恢复均较C组好,但是A组恢复更佳。结论耳后径路和鼓膜直接穿刺给予DEX豚鼠爆震听力损失均有作用,前者效果明显。(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15-17)

  • 标签: 圆窗膜 耳后径路 鼓膜
  • 简介:<正>今天许多种类内窥镜已应用于临床诊断。由于优良光源和光导系统使得精确观察成为现实。手术可以在电视屏幕下操作,并获得优质屏幕影像和内窥镜手术像片资料。1959年HopkinsHH博士发明了棒状透镜,1960年StorzK.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光导纤维,这些形成了现代内窥镜突破进展。本文总结了与内窥镜发明者StorzK.谈话内容。早期内窥镜是JacksonC.医学博士设计,在许多年内,这个设计没有进步改进。培养内窥镜医师需要许多年时间在实验室用很讲究

  • 标签: 内窥镜手术 革命性 光导纤维 发明者 光学系统 医学博士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与鼻部解剖异常相关。方法回顾分析10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结合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下术中情况,总结与疾病发生相关鼻部解剖变异。结果慢性鼻窦炎与中重度鼻中隔偏曲、钩突异常、中鼻甲异常、筛泡肥大、鼻丘过度发育、眶下气房均相关。结论解剖变异为鼻窦炎发生提供了启动因素,其中最常见解剖异常为鼻中隔偏曲。

  • 标签: 慢性鼻窦炎 解剖变异 鼻内镜检查
  • 简介:目的:针对配戴不同类型接触镜后角膜敏感性变化机制进行研究,以期对接触镜临床验配和并发症早期发现与处理提供帮助。方法:采用问卷形式收集基本信息,应用CochetandBonnetaesthesiometer测量49例98眼角膜敏感性,按照不同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别配戴RGP和软镜,戴镜1~12mo组,1~5a组中央部角膜敏感性均较未戴镜组明显下降(P=0.000),而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RGP镜片P=0.921,软镜P=0.685);配戴Dk为36和82RGP镜片1~12mo,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263);分别配戴RGP镜片和软镜1~12mo,1~5a,两组中央角膜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意义(1~12mo组P=0.263,1~5a组P=0.366)。结论:配戴接触镜导致角膜敏感性下降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结果,不同类型镜片机制略有不同。

  • 标签: 角膜敏感性(角膜知觉 CTT) 接触镜(软镜 RGP镜片)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裂孔源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加压手术最小量手术方式及其效果。方法裂孔源视网膜脱离22例(22眼),在直视下行球结膜环形剪开、四直肌预置牵引线,在间接检眼镜下行视网膜裂孔精确定位及中度冷凝,巩膜缝线固定外加压块,所有外加压均采用修剪后小硅胶海绵块,只固定巩膜褥式缝线1。多发性裂孔于每个裂孔处分别于巩膜表面以1褥式缝线固定硅胶海绵。所有手术眼均未行环扎术。手术后随访3~6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例术中并发症,手术损伤小;手术后眼底检查外加压精确地顶压裂孔,视网膜完全复位20眼,2眼高度近视于手术后2周视网膜脱离复发经玻璃体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视力提高者18眼,不变2眼,下降2眼。结论最小量外加压手术优点是精确、可靠、创伤小,避免传统巩膜扣带手术些并发症,手术成功率高。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最小量 视网膜脱离 硅胶海棉
  • 简介:<正>例1女,21岁。右耳呈持续、搏动耳鸣,加重8月。右耳鸣与心跳同步,随体位变化稍有减轻,偶伴头昏、听力减退。1999年2月来我院耳鼻喉科门诊检查:右外耳道、鼓膜正常。纯音听力检查:右耳轻度传导聋。CT:右颈静脉体瘤不能排除。转外地医院经MRI检查:右颈静脉略粗,内听道正常。再次住院检查:肝、肾功能正常,EKG正常,后行右侧颈内静脉高位结扎,术后随访1年,耳鸣程度减轻。例2女,44岁。左耳持续搏动耳鸣2年余。

  • 标签: 耳鸣 颈静脉体瘤 颈内静脉 传导性聋 高位结扎 外耳道
  • 简介:目的分析4例儿童功能失明病例,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门诊诊断为功能失明患者4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7—13岁,均为双眼患病。病史1周至1年。所有患儿均诉说视力下降,视力从数指至0.1,2例伴视野缺损。眼部、神经影像学及眼电生理检查均阴性,诊断为功能失明。结果与家长及患儿解释不存在器质病变,视功能可以完全恢复,并辅以非特殊安慰剂治疗后,3例在2d内视力恢复到1.0,1例1周后视力恢复到1.0,视野扩大至正常。结论诊断功能失明需排除眼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儿童功能失明预后好。(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21—23)

  • 标签: 功能性失明 儿童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