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杜永忠黄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5-09-19
  • 出处:《航空军医》 2015年第9期
  • 机构:【摘要】目的:观察甲沟重建术与拔甲术治疗嵌甲型甲沟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嵌甲型甲沟炎患者共36例,男20例,女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为甲沟重建术组、对照组为拔甲术组,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经过对所有患者的术后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甲沟重建术与拔甲术治疗嵌甲型甲沟炎手术效果有显著差别。结论:甲沟重建术治疗嵌甲型甲沟炎效果明显优于拔甲术。
  • 简介:目的分析直入式骨水泥注入椎体强化方法在体外提高螺钉稳定性的效果。方法采用新鲜尸体脊柱标本共24个椎体,一侧椎弓根采用直入式注入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作(试验组),另一侧椎弓根采用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照组),两侧进行最大轴向拔出力试验、最大旋出力矩试验、周期抗屈试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两组测试结果。结果骨水泥强化组中螺钉的稳定性均显著强于单纯常规椎弓根螺钉组(P〈0.05)。结论应用PMMA行椎体强化椎弓根钉固定有利于增强对椎弓根钉的把持力,可有效防止椎弓根钉的松动及脱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骨水泥强化 椎弓根钉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富马替诺福韦二吡呋、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录入我院中60例慢性乙肝患者两组均分,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30。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时应用富马替诺福韦二吡呋、恩替卡韦作为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配合应用干扰素进行治疗,治疗后判断疗效,分析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后,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而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对比显著存在(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低,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后显著存在(P<0.05)。结论:综合分析结果,富马替诺福韦二吡呋、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并且在安全性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这一结论强化了联合治疗策略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 标签: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恩替卡韦 干扰素 安全性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钴胺、依帕司他和马来桂哌齐特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疾病治疗中所取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3月~2019年2月诊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进行治疗分析,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钴胺、依帕司他和马来桂哌齐特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钴胺和依帕司他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与右中正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82.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与右中正神经传导速度数据相似,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与右中正神经传导速度数据明显更佳(P<0.05)。结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采用钴胺、依帕司他和马来桂哌齐特药物三联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障碍,促进症状好转,药物安全性好,给药简单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 标签: 甲钴胺 依帕司他 马来酸桂哌齐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疗效
  • 简介:大面积床剥脱,临床可用皮瓣修复,各有利弊。筋膜瓣、皮下组织瓣和筋膜皮下组织瓣是在1981年Ponten首先介绍筋膜皮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3年2月至2005年5月我院应用筋膜瓣营养床回植治疗大面积床剥脱6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 标签: 回植治疗 筋膜瓣 甲床 剥脱 营养 筋膜皮下组织瓣
  • 简介:摘要对人工合成抗纤溶药氨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临床应用历史氨(TranexamicAcid,TXA)是一种抗纤溶药物,其结构与赖氨酸类似,能竞争性阻抑纤溶酶原在纤维蛋白上的吸附,防止其激活,保护纤维蛋白不被纤溶酶所降解和溶解,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广泛查阅近年来研究氨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其进行回顾与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静脉使用氨可有效降低手术失血量与输血率,同时并不增加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 标签: 氨甲环酸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失血 输血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蛇毒血凝酶与氨在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于我院行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A组、B组、C组,每组30例。A 组患者围术期不使用止血药物蛇毒血凝酶与氨;B组患者围术期常规静脉使用氨、蛇毒血凝酶;C组患者在B组患者常规静脉使用氨、蛇毒血凝酶基础上于术中易出血的部位局部喷洒氨、蛇毒血凝酶。比较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胸部的引流血量;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的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比较三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需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二次开胸止血、急性肺损伤(ALI)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术中出血量、术后24h胸部引流血量方面,C组明显少于A组、B组,B组明显少于A组,P<0.05;在术后即刻的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方面,C组明显少于A组、B组,B组明显少于A组,P<0.05;在术后即刻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方面,B组、C组明显少于A组,P<0.05; 在术后CRRT、二次开胸止血、ALI的发生率方面,B组、C组明显少于A组,P<0.05。 结论  静脉使用蛇毒血凝酶与氨有利于改善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有利于减少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h胸腔引流血量,有利于减少术后CRRT、二次开胸止血、ALI的发生率;局部应用蛇毒血凝酶与氨可减少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h胸部引流血量。

  • 标签: 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蛇毒血凝酶 氨甲环酸
  • 简介:目的分析部分床和皱襞切除术治疗嵌的失误及并发症。方法我院对106例患者的112趾嵌行部分床和皱襞切除术,对手术失误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残5例(5趾)经二次手术去除残;嵌复发2例(2趾),1例经再次手术治愈,另1例未处置;感染造成延迟愈合4例(5趾),经外科换药14~21d愈合。本组并发症合计发生率为10.7%。结论术中操作和积极预防处理并发症,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 标签: 嵌甲 外科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氨加西咪替丁用药治疗方案用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和对其血红蛋白指标带来的影响作用。方法对2015年04月至2017年05月总队医院予以药物治疗的6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开展指标测定及调查,分组方式采取抽签法,一组纳入32例,试验组采用氨加西咪替丁用药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西咪替丁用药治疗方案,对比两组药物治疗有效统计率、药物治疗之前及药物治疗两周之后血红蛋白指标测定值。结果试验组药物治疗有效统计率大于对照组检测指标结果,证实数据值测定与分析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治疗之前血红蛋白指标测定值比对,未证实数据值测定与分析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药物治疗两周之后血红蛋白指标测定值大于药物治疗之前和对照组检测指标结果,证实数据值测定与分析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氨加西咪替丁用药治疗的临床药物治疗效果较优,能够改善患者血红蛋白指标。

  • 标签: 氨甲环酸 西咪替丁 上消化道出血 血红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研究旨在观察mthfr基因多态性分布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大剂量MTX化疗后毒副反应的影响。收集44例ALL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PCR—RFLP技术检测mthfr基因型;观察经大剂量氨蝶呤化疗后所有患者的药后毒副作用。结果表明:mthfrC677T和A1298C各基因型间毒副反应差异显著,携带T突变基因患者发生毒副反应是携带CC基因型的3.75倍;携带AC+CC基因型发生毒副反应是AA基因型携带者的0.12倍。mthfr677TT基因型联合1298AA基因型与677CC基因型同时携带1298C等位基因变异患者在毒副反应上差异显著,前者发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是后者的16.5倍。结论:mthfr基因多态性分布与ALL患者HDMTX化疗后的毒副反应有关。

  • 标签: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甲氨蝶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氨序贯抗凝血药物应用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及静脉血栓发生率分析。方法:入选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20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导入,各100例,观察组给予氨序贯抗凝血药物应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总失血量(774.51±10.12)ml、隐性失血量(246.17±2.11)ml少于对照组(T值=114.281、719.746;P<0.05)。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18.00%,(卡方值=14.222;P<0.05)。结论:通过在全髋关节置换中应用氨序贯抗凝血药物,取得显著效果,能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

  • 标签: 氨甲环酸 抗凝血药物 全髋关节置换 静脉血栓发生率
  • 简介:背景:静脉及局部应用氨(tranexamicacid,TXA)均能有效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围术期出血量及输血率。但局部应用TXA是否能与静脉应用同等剂量TXA的止血效果相当尚不明确。目的:对比THA中局部应用TXA与静脉应用同等剂量TXA的止血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前瞻性纳入拟行初次单侧THA的患者11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58例。静脉组:皮肤切开前10min给予静脉输注1gTXA,3h后再次静脉输注1gTXA。局部组:术中及关闭切口前局部应用总剂量2g的TXA。有效性指标包括围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引流量、术后第1日及第3日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下降值;安全性指标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及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发生率。结果:局部组患者的围术期平均总出血量、平均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日及第3日Hb下降值均高于静脉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局部组患者的输血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DVT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发生PE。结论:THA中局部应用2gTXA不能达到静脉应用2gTXA相同的止血效果,若预期达到与静脉应用TXA相同的止血效果,可能需要局部应用更高剂量的TXA。

  • 标签: 氨甲环酸 全髋关节置换术 局部 静脉
  • 简介:患者女性,49岁,患者16岁曾行“阑尾切除术”,2006因右下腹嵌顿疝在外院行嵌顿疝还纳、疝修补术,术后半年疝复发。2007年8月以腹壁切口疝入我院。体检,右下腹有一长约20cm的手术瘢痕,其下有一大小约15cm×15cm的可回纳性包快。于2007年8月29日行无张力腹壁疝修补术,术中见疝囊极其菲薄,

  • 标签: 术后感染 疝补片 聚丙烯 右下腹嵌顿疝 腹壁切口疝 疝修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