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ABO-incompatible kidney transplantation,ABOi-KT)中的O型受者采用供者同型血浆置换进行预处理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移植科收治的15例O型ABOi-KT受者预处理过程和术后3个月内的临床资料。按术前预处理过程中血浆置换采用的血浆类型分为AB型组(8例)和供者同型组(7例),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者血浆去除治疗(plasmapheresis,PP)次数以及血型抗体滴度,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受者PP频率和术后血肌酐值。结果15例受者均预存高滴度血型抗体(IgM或IgG滴度≥1∶256)。预处理过程行PP(8.1±2.5)次,其中双重血浆滤过(4.0±1.4)次,血浆置换(4.1±2.0)次,PP频率为(0.8±0.1)次/d。供者同型组受者行供者同型血浆置换3~4次,共计24次,置换过程中未发生溶血等特殊副反应。两组受者血型抗体滴度经预处理后均达到ABOi-KT手术标准(IgM和IgG滴度均≤1∶8)并顺利手术。15例受者术后未发生血型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良好。术后7 d、30 d和90 d,血肌酐值分别为(92.9±30.4)μmol/L、(96.2±25.9)μmol/L和(103.1±28.4)μmol/L,血型抗体IgM滴度分别为1∶1~1∶32、1∶1~1∶64、1∶1~1∶32,血型抗体IgG滴度分别为1∶1~1∶64、1∶1~1∶64、1∶1~1∶32。供者同型组与AB型组预处理中PP次数和频率以及各观察点血型抗体滴度和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ABOi-KT预处理中采用供者同型血浆置换是安全可行的,其对预存高滴度血型抗体的O型受者预处理效果良好,且能够保障手术安全和移植效果,但潜在风险和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究。

  • 标签: 肾移植 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 血浆置换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氧预处理大鼠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条件培养基对全层皮肤缺损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1)取6周龄雄性SD大鼠1只,颈椎脱臼处死,分离双侧腹股沟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提取第3代ADSC,观察细胞形态后用于后续实验。取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成脂诱导组和成骨诱导组,每组各6孔。成脂诱导组培养14 d观察成脂情况,成骨诱导组培养28 d观察成骨情况。(2)取第3代ADSC,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常氧组细胞置于氧气体积分数20%的常氧培养箱中培养,低氧组细胞置于氧气体积分数2%的低氧培养箱中培养。常氧组培养3 h,低氧组培养3、6、12、24、48 h,分别取3个样本,进行后续指标检测。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表达量。收集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离心过滤后获得常氧条件培养基(normo-CM)和低氧条件培养基(hypo-CM),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条件培养基中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含量。(3)取27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normo-CM组和hypo-CM组,每组9只,在其背部制作直径为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分别滴加50 μL PBS、normo-CM及hypo-CM。伤后0、3、5、7、9、11 d,观察创面大体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并计算创面未愈合率。取创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伤后3、9、11 d创面炎症反应及伤后9 d创面再上皮化水平;Masson染色观察伤后11 d创面胶原沉积情况,并分析胶原容积分数(CVF)。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1)细胞融合度低时呈长梭形、贴壁生长、排列紧密。培养14 d,成脂诱导组细胞经油红O染色后被染成红色的脂滴。培养28 d,成骨诱导组细胞经茜素红S染色后可见红色结节。细胞鉴定为ADSC。(2)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细胞培养12、24 h HIF-1α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t=5.43、5.11,P<0.05);培养6、12 h VEGF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t=3.29、2.33,P<0.05或P<0.01);bFGF mRNA培养12 h表达量明显升高(t=12.59,P<0.01),培养48 h明显降低(t=9.34,P<0.01);培养3、12、24 h PPAR-γ mRNA明显降低(t=5.14、6.56、4.97,P<0.05)。(3)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细胞培养3、6、12、24、48 h VEGF含量明显升高(t=5.74、12.37、14.80、15.70、34.63,P<0.05或P<0.01),培养6、12、24、48 h IGF含量明显升高(t=5.65、8.06、20.12、22.99,P<0.05或P<0.01),培养各时间点TGF-β和EGF含量无明显变化。(4)伤后0~11 d,3组大鼠创面均不同程度缩小,未见明显感染、渗出等。伤后11 d,PBS组大鼠创面面积仍较大;normo-CM组大鼠创面面积较PBS组缩小,hypo-CM组大鼠创面已基本愈合。伤后7 d,normo-CM组和hyp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明显低于PBS组(t=10.26、16.03,P<0.05)。伤后9 d,hyp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明显低于PBS组和normo-CM组(t=17.25、6.89,P<0.05或P<0.01),norm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明显低于PBS组(t=8.81,P<0.05)。伤后11 d,hyp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为(2.4±1.5)%,明显低于PBS组的(20.0±5.0)%和normo-CM组的(7.7±1.7)%,t=30.15、84.80,P<0.05。(5)伤后3 d,hypo-CM组大鼠创面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多于其余2组;伤后9 d,normo-CM组和hypo-CM组大鼠创面炎症细胞浸润均少于PBS组;伤后11 d,hypo-CM组大鼠创面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少于PBS组和normo-CM组。(6)伤后9 d,hypo-CM组大鼠创面"表皮迁移舌"长度长于其他2组,表皮厚度接近正常皮肤。伤后11 d,与PBS组和normo-CM组相比,hypo-CM组大鼠创面中可见大量结构致密、排列整齐、成熟度较高的胶原沉积。PBS组大鼠创面CVF为(22.90±1.25)%,显著低于normo-CM组的(31.96±0.14)%和hypo-CM组的(56.10±1.50)%(t=12.48、29.43,P<0.05);normo-CM组大鼠创面CVF显著低于hypo-CM组(t=27.73,P<0.05)。结论低氧处理可显著增强大鼠ADSC的旁分泌作用,低氧预处理的大鼠ADSC条件培养基可通过调控炎症细胞浸润程度、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和胶原沉积,加速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

  • 标签: 伤口愈合 缺氧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塞米松预处理对老年手术患者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及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微RNA-572(miR-572)和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上海市罗店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静脉注射10 m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对照处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数字符号替换测验(DSST)量表],HIF-1α、miR-572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围术期神经认知紊乱(PND)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N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MMSE、DSS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MMSE、DSST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MMSE、DSS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S100β、IL-6、TNF-α、HIF-1α、miR-57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清S100β、IL-6、TNF-α、HIF-1α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miR-572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术后血清S100β、IL-6、TNF-α、HIF-1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miR-57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预处理可降低老年手术患者围术期神经认知紊乱发生率,减轻手术刺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降低血清炎症因子S100β、IL-6、TNF-α水平,降低血清HIF-1α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地塞米松 围手术期 认知 低氧诱导因子1α miRNA-57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脑血管内皮细胞bEnd.3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 Exo)对氧葡萄糖剥夺(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 OGD)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将bEnd.3暴露于OGD 3 h模拟体内IPC,复氧48 h后提取条件培养液中的外泌体(IPC Exo),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和透射电镜方法进行鉴定Exo。将IPC Exo与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共同孵育24 h,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xo能否被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摄取。将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分为对照组、OGD组、OGD+IPC Exo(5μg/ml、10 μg/ml、20 μg/ml)组以及Sham OGD组(常氧条件培养的bEnd.3分泌的Exo进行处理),采用CCK-8和细胞存活/死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结果透射电镜观察显示,bEnd.3培养液提取物呈现Exo典型形态,即直径30~100 nm的双凹圆盘状囊泡。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bEnd.3培养液提取物高度表达Exo标志物Alix和Tsg101。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Exo可被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摄取,摄取的Exo广泛分布于胞质和突触。与OGD组比较,加入10 μg/ml和20 μg/ml IPC Exo可显著提高神经元活力(P<0.05),而加入Sham Exo则无神经保护作用。结论IPC脑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Exo对OGD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外泌体 神经元 内皮细胞 葡萄糖 细胞,培养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鞘磷脂酶2对缺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并体外扩增6周龄C57BL/6小鼠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收集细胞上清,分离来自缺氧处理的外泌体(ExoH)和常氧下培养来源的外泌体(ExoN),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比较ExoH和ExoN在体内实验中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差异,同时收集在缺氧预处理状态下加入中性鞘磷脂酶2抑制剂GW4869来源的外泌体(ExoH+GW),并在体外实验中比较ExoN、ExoH和ExoH+GW对心肌细胞抗凋亡及血管新生能力的作用。结果ExoH组小鼠心肌梗死后28 d的射血分数显著高于ExoN组(44.12%±8.12%比20.73%±7.32%,n=20,t=11.95,P<0.05)。同时发现,缺氧增加中性鞘磷脂酶2的表达,而ExoH+GW组在体外管腔形成及心肌细胞保护方面明显弱于ExoH组,并且其微小RNA-210含量显著减低。结论缺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拥有更好的心脏保护能力,中性鞘磷脂酶2可能是主要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影响外泌体内有益微小RNA的含量来发挥生物学作用。

  • 标签: 中性鞘磷脂酶2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山西明代水陆壁画中有大量的“折疡”图像,其中普光寺、云林寺、永安寺描绘有“夹板固定法”和悬吊固定“折疡”图。由于此类壁画图像在题材表达上具有“世俗化”特征以及真实有效的图写功能,是明代外科医学的生动写照,其中普光寺的一幅图清晰反映了当时的骨科夹板形制。通过对历代骨折治疗方法的考察,也印证了图像描述的情形与文献记载基本吻合。明代水陆壁画可以为骨科史研究提供直观素材。

  • 标签: 水陆壁画 普光寺 中医骨科 夹板固定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水泥填充对晚期肿瘤骨转移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骨科医院疼痛科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晚期肿瘤骨转移患者74例,病理诊断分别为多发性骨髓瘤33例,乳腺癌12例,前列腺癌9例,肺癌16例,宫颈癌1例,卵巢癌1例,肾癌1例,胸腺癌1例。通过经皮穿刺骨水泥填充骨转移病灶治疗,于术前,术后1 d、1个月时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及Kessler 10量表(K10)评分,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使用镇痛药物的患者例数,并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 d和1个月时VAS评分分别为(1.6±0.9)分、(1.7±0.8)分,均较治疗前(6.1±1.3)分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 d和1个月时KPS评分分别为(58±9)分和(55±8)分,均较治疗前的(40±8)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 d和1个月时K10评分分别为(22±6)分和(23±6)分,均较术前(33±8)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需要使用镇痛药物患者63例,术后1个月随访时为20例(P<0.001)。结论骨水泥填充可以有效缓解晚期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活动度,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肿瘤 晚期 骨肿瘤 转移 疼痛 骨水泥成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声带麻痹导致发音障碍患者行声带外侧自体脂肪注射术治疗的临床长期随访观察结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03年7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因单侧声带麻痹致发音障碍并于支撑喉镜下行自体脂肪声带外侧注射术的16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77例,年龄9~73(34.50±12.94)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主观听感知评估(GRBAS评估)、客观声学评估、嗓音障碍指数(VHI)量表评价及频闪喉镜检查。所有患者随访1~18年,中位随访时间6年。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3例患者中术前轻度声嘶(G1)17例(10.4%),中重度声嘶(G2~3)146例(89.6%);频闪喉镜下见患侧声带呈弓形,固定于旁正中位或外展位,声门闭合不良。术后139例患者(85.3%)发声恢复正常(G0),18例(11.0%)患者轻度声嘶(G1),6例患者(3.7%)中度声嘶(G2)。其中,131例患者(80.4%)声嘶明显改善,29例患者(17.8%)声嘶轻度改善,3例患者(1.8%)声嘶无明显改善。患者的客观声学参数中频率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噪谐比(NHR)和最长发声时间(MPT)均有明显改善,VHI评分亦明显好转。频闪喉镜下见患侧声带内移,声门闭合改善,声带黏膜波接近或恢复正常。当脂肪注射量为3.0~4.5 ml时,术后3个月内患者的主观听感知评分G、R、B、A改善更为明显,VHI和MPT均自术后1年明显好转。双侧声带注射时,自术后1个月起B、A评分较单侧注射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单双侧注射对比:tB评分=1.42,tA评分=1.51,P值均<0.05)。结论声带外侧声门旁间隙自体脂肪注射填充手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引起的发音障碍远期疗效良好,手术疗效与脂肪注射剂量和注射侧别有关。

  • 标签: 声带麻痹 声门闭合不良 声带注射填充术 自体脂肪 发音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胶原蛋白植入剂填充矫正泪槽畸形的效果。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收治25例(男2例,女23例,年龄20~40岁,平均30岁)泪槽畸形患者,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或者局部表面麻醉下,用胶原蛋白植入剂进行泪槽注射,评估注射后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25例患者注射胶原蛋白植入剂后泪槽凹陷明显改善,下睑到颧颊区域呈现自然流畅、年轻化的轮廓曲线,泪槽凹陷形成的阴影及下眼睑色素沉着明显改善。25例患者注射即刻均有轻度肿胀、2例局部瘀斑,1例患者注射后局部出现条形小凸起。有效22例,占88.00%,满意23例,占92.00%。术后随访3个月,1个月内效果维持满意。结论胶原蛋白植入剂注射填充可改变泪槽畸形,可达到面部年轻化目的。

  • 标签: 眼部 泪槽 胶原蛋白 填充 年轻化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临床常见危重病,是导致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死率居高不下,也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传统临床干预措施单一而局限。酰胺具有广泛的细胞保护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酰胺可通过修复线粒体功能恢复三磷酸腺苷(ATP)水平、抑制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的激活、抑制促炎介质及抗氧化损伤等机制,在感染和脓毒症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脓毒症的发生机制及酰胺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发掘新的针对脓毒症的治疗方向和有效治疗措施提供参考。

  • 标签: 烟酰胺 脓毒症 感染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加深对电子相关肺损伤这一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救治的67岁男性电子相关肺损伤的病例,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HPLC-MS/MS)测定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维生素E醋酸酯(VEA)和四氢大麻酚(Δ9-THC)浓度,总结该病例诊断及成功治疗经验。以“Vaping-Associated Lung Injury”“vape”“e-cigarette”“electronic cigarette”“EVALI”“electronic nicotine device”“lung”“injury”“case”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检索2020年7月前报道的EVALI病例文献,并结合文献对目前报道电子相关肺损伤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08例患者中,男149例(71.6%),女59例(28.4%),中位年龄27岁(17~67岁),60岁以上老年人2例(1%),电子使用中位时间为90 d(2周~3年);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热、胸痛、咯血,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腹痛或腹泻症状者亦多见。胸部CT最多见的表现为双肺磨玻璃影(119例,57.2%);共70例患者完善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液分类细胞计数结果巨噬细胞比例为(49.5±29.8)%,肺泡灌洗液泡沫样巨噬细胞阳性者65例(92.9%),中性粒细胞比例为(34.7±28.7)%,淋巴细胞比例为(10.1±7.4)%,嗜酸细胞为(2.4±3.6)%;共计132例(63.5%)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162例(77.9%)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激素治疗的最小初始剂量为甲泼尼龙40 mg,最大初始剂量为甲泼尼龙500 mg,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共计48例(23.1%),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患者共计10例(4.8%);202例(97.1%)患者治疗好转,6例(2.9%)死亡。结论临床医生要提高警惕,并加深对电子相关肺损伤这一疾病的认识,早期识别该疾病并及时诊治。建议加强对电子的规范管理,避免电子相关肺损伤相似情况在我国发生。关于电子肺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 标签: 电子烟 急性肺损伤 维生素E醋酸酯 电子烟规范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和内毒素耐受的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消化酶CD38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1)LPS刺激正常THP-1细胞:实验组THP-1细胞采用100 ng/ml LPS处理不同时间(1、3、6、9、12和24 h),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处理24 h。分别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与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mRNA及CD38 mRNA与蛋白的表达变化。(2)LPS刺激已诱导内毒素耐受的THP-1细胞:①THP-1细胞加入100 ng/ml LPS处理24 h建立内毒素耐受THP-1细胞模型,以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处理24 h的THP-1细胞作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加入LPS(100 ng/ml)刺激3 h,定量PCR检测IL-6和TNF mRNA水平以确定建模是否成功。②模型组和空白组细胞分别用LPS刺激12 h,采用定量PCR检测刺激前及刺激12 h时CD38 mRNA的表达;用LPS刺激1和6 h,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刺激前及刺激后1、6 h时CD38蛋白的表达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PS刺激正常THP-1细胞:实验组各LPS刺激时间点IL-6与TNF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自LPS刺激3 h始,CD38 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PS刺激3 h时CD38 mRNA:2.27±0.03与1.00±0.18;CD38蛋白:1.47±0.14与1.00±0.16,P值均<0.05)。(2)LPS刺激已诱导内毒素耐受的THP-1细胞:①确定内毒素耐受THP-1细胞模型是否构建成功:模型组IL-6和TNF mRNA水平低于空白组(P值均<0.05),提示建模成功。②内毒素耐受THP-1细胞在LPS刺激下CD38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与空白组相应时间点相比,模型组CD38 mRNA在LPS刺激前(14.18±1.19与1.00±0.13,t=19.007)和LPS刺激12 h(28.33±3.98与7.61±0.88,t=8.803),CD38蛋白在LPS刺激前(1.54±0.06与1.00±0.10,t=7.796)、LPS刺激1 h(1.59±0.09与1.07±0.17,t=4.721)和6 h(2.48±0.09与1.43±0.12,t=12.233)升高;模型组CD38 mRNA在LPS刺激12 h、CD38蛋白在LPS刺激6 h时分别高于同组LPS刺激前(P值均<0.05)。结论正常与内毒素耐受的THP-1细胞在LPS刺激下CD38水平均升高,CD38是NAD+消化酶,间接反映免疫抑制期间单核细胞再感染时NAD+水平变化的现象,为进一步研究CD38能否作为新生儿脓毒症临床诊断生物标记物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脓毒症 NAD 膜糖蛋白类 ADP核糖基环化酶1 脂多糖类 THP-1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长链非编码RNA-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微小RNA-145/Bcl-2和腺病毒E1B19k Da相互作用蛋白3(Lnc-MALAT1/miRNA-145/BNIP3)信号通路在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大鼠H9C2细胞以1×106个/ml密度接种于6孔培养板或培养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30):对照组(C组)、缺氧复氧组(H/R组)、舒芬太尼预处理组(S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0组(pcDNA组)和pcDNA-MALAT1组(MALAT1组)。S组用10 μmol/L舒芬太尼孵育2 h,随后制备缺氧复氧损伤模型;pcDNA组和MALAT1组分别用pcDNA3.0及pcDNA-MALAT1转染,转染后24 h用10 μmol/L舒芬太尼孵育2 h,随后制备缺氧复氧损伤模型。于复氧后2 h时,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Lnc-MALAT1、miRNA-145及BNIP3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分别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羟胺法和微板法检测细胞MDA、SOD水平及LDH漏出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及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4组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升高,MDA水平及LDH漏出量升高,SOD水平降低,LncRNA-MALAT1、BNIP3 mRNA、Bax和cleaved-caspase-3表达上调,miRNA-145和Bcl-2表达下调(P<0.05);与H/R组比较,S组和pcDNA组细胞存活率升高,凋亡率降低,MDA水平及LDH漏出量降低,SOD水平升高,LncRNA-MALAT1、BNIP3 mRNA、Bax和cleaved-caspase-3表达下调,miRNA-145和Bcl-2表达上调(P<0.05);与S组比较,MALAT1组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升高,MDA水平及LDH漏出量升高,SOD水平降低,LncRNA-MALAT1、BNIP3 mRNA、Bax和cleaved-caspase-3表达上调,miRNA-145和Bcl-2表达下调(P<0.05)。结论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心肌保护效应的机制与抑制Lnc-MALAT1/miRNA-145/BNIP3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舒芬太尼 心肌再灌注损伤 RNA,长链非编码 微RNAs 膜蛋白质类 预处理
  • 简介:摘要1岁5月龄患儿以血常规三系减少、反复发热起病,肝脾进行性增大,骨髓病理提示造血细胞减少伴弥漫骨髓纤维化,排除恶性肿瘤等继发性原因,核型正常,无克隆异常,全外显子未检测出致病变异,未发现基因融合,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术后,应用白消安、塞替哌为基础的清髓性预处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多功能电离子预处理治疗顽固性跖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7例患者采取多功能电离子预处理后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11~70岁。经3~6次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7例患者经3~6次治疗后皮损完全脱落,皮纹重建,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临床上对于皮损较为广泛、常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跖疣患者,有效预处理清除疣体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跖疣 光动力疗法 电离子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点针刺及灌洗治疗取出面部填充物的效果。方法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天津时光整形美容门诊部整形外科对38例患者(男4例,女34例;年龄19~55岁,平均28岁)取出面部填充物。手术采取以18 G针头进行多点穿刺,将填充物不同腔隙均贯通,按压排出;注射器抽取冲洗液后连接针头,经穿刺点进入填充物区域反复灌洗。结果平均每例取出90%填充物,5例患者取出2次。随访6~12个月,术后外形自然,无瘢痕及色素沉着,无1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手术效果较满意。结论多点针刺及灌洗能清除大多数面部填充物,虽然残留少量填充物,但不影响疗效,该方法基本不破坏周围正常组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面部 填充剂 填充物 穿刺 灌洗
  • 简介:摘要硅油被广泛应用于眼底病变玻璃体手术后的眼内填充,提高了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改善了手术后视功能。随着微创玻璃体手术时代的到来,硅油填充的使用率呈下降趋势,但硅油在复杂眼底疾病手术治疗中仍保留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使用硅油时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充分考虑并尽量规避其潜在风险。研发具备一定生理功能的玻璃体替代物,是目前眼底病领域的研究热点。

  • 标签: 硅油类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述评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浙江省中学生电子使用的流行水平及其不同性别、学校分布特点,判断电子的流行变化趋势,为青少年电子使用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60所中学共7 663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电子尝试使用率、电子使用率等指标,依据浙江省中学生数进行加权计算。结果中学生电子尝试使用率和使用率分别为6.99%和1.45%,电子易感率为4.19%。其中男生电子尝试使用率和使用率以及电子易感率均高于女生;农村学生电子吸烟率(2.07%)高于城市(0.48%);职业高中学生的电子尝试使用率和电子易感率最高(13.53%、6.91%),初中学生烟草易感率最低(2.96%);父母有吸烟者的学生组,其电子尝试使用率和使用率以及电子易感率相对更高(8.63%、2.19%、5.23%);“一周可支配零钱>50元”学生组的电子尝试使用率和使用率,以及电子易感率最高(10.02%、2.54%、6.29%)。多因素分析发现,相对于职业高中学生,普通高中生尝试吸电子比例较低(0.57倍),初中生尝试吸电子比例更低(0.45倍);相对于“一周可支配零钱>50元”的学生,“一周可支配零钱≤20元”的中学生尝试吸电子比例较低(0.49倍);男生、父/母吸烟的中学生尝试吸电子比例较高。结论浙江省青少年存在尝试使用电子和使用电子的现象,尤其在职业高中学生中。中学生电子的使用流行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亟需学校重视预防学生电子使用的健康教育,抵制电子信息的传播,减少青少年电子使用的易感人群。

  • 标签: 电子烟 中学生 现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