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谢梦婷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2-27
  • 出处:《中西医结合护理》2023年6期
  • 机构:弋矶山医院 安徽 芜湖241004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多见于中老年病人,并常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病情发展至晚期,如已造成下肢干性坏疽,造成全身毒血症时,则需考虑截肢。患者截肢后,不仅使肢体外观遗留永久性缺陷,并且使肢体功能障碍或丧失,影响正常的劳动、生活、与社会交往,因此,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截肢患者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截肢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94例,数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动脉支架成形治疗,观察组给予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踝肱指数改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1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踝肱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踝肱指数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创伤小,疗效好,症状改善显著,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与使用。

  • 标签: 下肢动脉闭塞症 动脉置管溶栓 动脉支架成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Fontaine分期与CTA检查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资料齐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50例,入院时将其进行临床Fontaine分期,入院后给予CTA检查评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情况,并将临床Fontaine分期与CTA检查评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情况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结果临床Fontaine分期分为I、II、III、IV期,CTA检查下肢动脉评估结果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闭塞,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说明两组之间存在正相关(rs=0.8623,P<0.05)。结论利用CTA检查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情况作评估,就能够对临床Fontaine分期做出很好的预判价值,进而可以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的预估提供帮助。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Fontaine分期 下肢动脉狭窄程度 CTA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对临床初诊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闭塞并系责任血管后,取尿激酶50万IU稀释在50ml生理盐水中,先在1min内推注10万IU,再按1万IU/min泵入,每10min造影一次。50min泵完尿激酶,对再通者,停止溶栓;不全开通者再追加20万IU尿激酶;若血管还未开通或开通不理想,改用微导丝对血栓或栓子进行机械碎栓。结果采用选择性动脉溶栓与机械碎栓相结合的治疗方法,12例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1例溶栓后再闭塞。2例血管完全开通后合并出血。16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2例出现新的脑梗死灶。结论对于基层医院,采取选择性动脉溶栓和机械碎栓结合的方法救治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疗效满意。

  • 标签: 急性 大脑中动脉 闭塞 动脉溶栓
  • 简介:目的总结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共59例(75条肢体)AS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采取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其术后6、12、24、36及48个月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90%、85%、69%和60%。术后踝/肱指数(ABI)为0.3~1.2,平均为0.85±0.16,与术前(ABI0.1~0.67,平均为0.41±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临床症状好转为34.67%(26/75),显效为57.33%(43/75)。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15例(25.4%),均经治疗病情好转痊愈出院。结论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ASO的方式,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和中期通畅率。

  • 标签: 髂动脉支架 人工血管转流术 动脉硬化闭塞症 累积通畅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术后留置动脉导管溶栓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术后留置动脉导管溶栓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成2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优质护理,比较2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9%、38.7%,经统计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术后留置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使用和全面推广。

  • 标签: 护理要点 留置动脉导管溶栓 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体会。方法收集2014年-2015年我院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分别为58.6±16.3岁、男性43例,女性53例。分析(1)患者基本资料、DSA诊断结果。(2)患者手术前后卒中NIHSS评分。(3)患者血管再通情况。结果(1)患者治疗时间窗为2~5小时,平均2.9±1.5小时,术前NIHSS评分12~14分,平均13.4±1.9分。临床表现为56例肢体乏力、42例感觉障碍、37例失语、39例口角歪斜、13例偏盲、11例复视等。(2)患者手术前后卒中NIHS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3)96例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患者90例,血管再通失败6例,血管再通率93.75%。结论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支架取栓 动脉内溶栓 急性脑动脉闭塞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动静脉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动静脉溶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闭塞59例患者(动脉溶栓27例,静脉溶栓32例)的临床资料。采用Mor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程度,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ilIV级14例,Ⅱ~Ⅲ级6例,0~I级者5例,2例出现脑出血。静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riIV级者6例,Ⅱ-Ⅲ级者9例,0-I级者16例,1例出现脑出血。溶栓治疗90d后按GOS评价预后,动脉溶栓组恢复良好者12例(44.4%,12/27),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15例;静脉溶栓组恢复良好者6例(18.7%,6/32)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26例。两组之间血管再通(包括MoriⅡ~IV级)率[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分别为74.2%(20/27)和46.9%(15/32)1及恢复良好率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更有利于完全闭塞的大脑中动脉的再通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栓塞 动静脉溶栓 疗效
  • 简介:美国Vjrginia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研究者,对2004—2011年间收治的9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直径≤3mm)进行了分析,评估栓塞相关并发症、动脉闭塞率(动脉闭塞范围〉95%)、再通率和较好预后等的预测因素。91例患者中,有9例未接受栓塞治疗。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相关并发症 预测因素 闭塞率 血管内治疗 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SA)搭桥术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行颈总动脉-SA搭桥术的11例SA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椎动脉盗血消失,吻合血管通畅。2例患者术中显露SA时,发生淋巴管破裂。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及卒中。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SA盗血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的(27.6±9.7)mmHg降至术后的(7.3±1.9)mmHg(P<0.01,1 mmHg=0.133 kPa),患侧与健侧收缩压比值由术前的0.55±0.11提高至0.86±0.30(P<0.01)。所有患者人工血管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患侧无肢体缺血及脑缺血表现。结论颈总动脉-SA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手术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锁骨下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性 治疗结果 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血管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SA)搭桥术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行颈总动脉-SA搭桥术的11例SA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椎动脉盗血消失,吻合血管通畅。2例患者术中显露SA时,发生淋巴管破裂。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及卒中。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SA盗血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的(27.6±9.7)mmHg降至术后的(7.3±1.9)mmHg(P<0.01,1 mmHg=0.133 kPa),患侧与健侧收缩压比值由术前的0.55±0.11提高至0.86±0.30(P<0.01)。所有患者人工血管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患侧无肢体缺血及脑缺血表现。结论颈总动脉-SA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手术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锁骨下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性 治疗结果 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血管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术后的护理措施,为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依据。方法研究选取我院在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动脉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将这些患者最为研究对象并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观察组中对话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对照组中,对患者给予一般性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之后的并发症率,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在并发症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动脉术后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将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动脉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上动脉手术护理要点。方法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采用特定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将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临床上动脉手术后如何对患者进行护理有利于患者的恢复。结论实验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动脉手术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其护理方法和模式,能给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 标签: 动脉瘤 手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内脏动脉(visceralarteryaneurysm,VAA)相对罕见,因缺乏大宗临床资料,过去对其自然病程和并发症的了解较少。近年来,由于血管影像学和腔内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中涉及VAA的文章数有所增加。有相当比例的VAA因破裂才来就诊,因此,VAA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1病因学VAA是指除了主髂动脉系统的腹腔内动脉,包括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及其

  • 标签: 囊性动脉瘤 内脏动脉瘤 腔内治疗 开放手术 覆膜支架 自然病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通过深入分析其治疗方法、效果评估以及临床应用价值,为动脉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对近年来关于动脉介入治疗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系统检索和整理。通过提取相关数据,对动脉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动脉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治疗在动脉治疗中显示出较高的成功率,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同时,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动脉破裂的风险。意义: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动脉介入治疗的认识和理解,还为临床医生在治疗动脉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参考。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介入治疗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动脉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痛苦和医疗成本。

  • 标签: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文献综述 疗效评估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