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概述了宫颈癌的研究现状,以及HPV感染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了目前治疗宫颈癌的治疗手段,表明了目前主要是目前主要以放化疗等治疗手段为主,其具体方式包括新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和辅助化疗方式为主,最后探讨了影响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癌患者的影响因素,表明了对宫颈癌患者我们要早期发现和诊断,加深对其癌前病变的发展过程、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与HPV的关系的探索,同时不断研发HPV疫苗的相关研究,加快肿瘤领域对宫颈癌的防治手段的研究,期望在今天能在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上不断取得突破,更好的保障人类的健康。

  • 标签: 宫颈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化疗,转归
  • 简介:目的探讨100例早产的危险因素及其的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0月于广东省惠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产科分娩且转入儿科的早产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成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并分析造成早产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早产儿的影响。结果100例早产产妇中阴道分娩率30.0%,剖宫产率70.0%。导致早产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内科合并症及不明原因等,发生率分别为34.0%、13.0%、11.0%和14.0%。100例早产儿中有68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8.0%,其中主要并发症分别为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窒息及肺透明膜病等。结论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内科合并症等可诱发早产的发生,增大并发症及死亡风险,早产儿根据其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早产儿生存率,规避并发症所致的影响。

  • 标签: 早产 危险因素 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长期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和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至今到我院进行腹膜透析超过2年以上的老年患者58例,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临床情况将患者分为继续腹透组、转向血透组和死亡组,比较各组患者的近期营养指标、透析充分性指标、水清除指标及残肾功能及其临床特点。结果死亡组的血清白蛋白和尿素清除指数(Kt/v)水平明显低于其他2组患者(P<0.05),继续腹透组的水清除指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继续腹透组的残肾功能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死亡组18例中有8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结论腹膜透析不充分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而死亡的主要病因是心脑血管病,残肾功能可影响长期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

  • 标签: 老年 长期腹膜透析 临床转归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强化护理对ICU高龄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研究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ICU高龄术后谵妄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甲组、乙组,每组30例。均给予甲乙两组患者常规护理,甲组加用强化护理,评价甲乙两组患者的谵妄情况以及APACHEII评分情况。结果甲组患者谵妄的率(96.67%)高于乙组患者(76.67%),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P=0.023)。甲组患者的APACHEII评分(11.75±2.31)分少于乙组患者(16.33±2.72)分,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t=7.030,P=0.000)。结论在ICU高龄患者术后谵妄中,强化护理的应用效果确

  • 标签: ICU 高龄患者 谵妄症 强化护理 转归
  • 简介:目的了解艾滋病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住院的100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0例艾滋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瘦、发热、贫血、咳嗽咳痰、腹痛腹泻、胸闷气促、肝大、淋巴结肿大;主要并发症为机会性感染和继发性肿瘤,居前6位的感染分别是口腔念珠菌病58例、结核46例、感染性腹泻31例、细菌性肺炎19例、肺孢子菌肺炎16例、颅内感染10例。经治疗后,机会性感染治愈或好转出院83例,死亡9例(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病变4例,结核2例,肺孢子菌肺炎1例,败血症1例,全身衰竭1例),未愈8例。结论艾滋病并发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感染多见,大部分治疗效果好,但结核和颅内感染预后较差。

  • 标签: 艾滋病 人免疫缺陷病毒 机会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7年 3月 -2019年 9月至我院治疗的 152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7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方案,护理前后评估患者心理状态,记录止血时间。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无显著差异( P> 0.05),护理后,观察组评分明显较优,且止血时间明显较短,均有显著差异( P< 0.05)。结论: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应用心理护理方案,能够调节患者心理状态,减少负面情绪,同时可以尽快止血,促进其康复。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出血 心理护理 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时,将早期康复治疗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8年5月进行研究,录入小儿脑瘫儿童64名进行试验,本次研究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单组内设置23名患者,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本次研究在实验时,选择随机对照实验。对照组儿童在接受治疗期间配合常规治疗,而实验组儿童在接受治疗时选择早期康复治疗进行治疗配合,治疗完成后对所有儿童的社会适应力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记录,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完成后,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力有明显差异,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各项数据明显更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精细动作能区、大动作能区、语言能区、适应行为能区以及个人-社交行为能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早期康复治疗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 临床研究 治疗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PSIS)放置在sD大鼠腹壁不同层次的。方法大小1cm×2cmPSIS膜片被放置在SD大鼠腹壁的不同层次(皮下、腹膜前、腹膜后),分别于术后1、2、4、9周取材,观察动物大体情况和组织学变化。结果术后动物均存活,均无伤口感染及血肿形成,3例浆液肿均出现在腹膜前组。三组均未见明显免疫排斥反应,但在1、2及4周时间点上,腹膜后组巨噬细胞计数强于其他两组(P〈0.05),9周时间点上无明显差异(P〉0.05)。1周时腹膜前组的血管化优于其他两组(P〈0.05),余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重塑情况,4周时腹膜后组新生胶原排列相对其他两组较紊乱、疏松。9周时腹膜前组新生胶原量相对较多,皮下组胶原排列连续性、致密性相对较好,余时间点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SIS是一种可降解、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组织再生能力的生物材料,植入腹壁各层次后各有优缺点。

  • 标签: 腹壁 肠黏膜 基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脑梗死(bilateral cerebral infarctions, BCI)的病因和短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7月期间襄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BCI患者。根据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小血管闭塞(small vessel occlusion, SVO)、其他明确病因(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 SOE)和病因未明确(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 SUE)。根据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的急性梗死灶部位分为前循环组、后循环组和前+后循环组,比较3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出院时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进行短期评估,0~2分定义为良好,>2分定义为不良,比较良好组与不良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短期临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2例BCI患者,占所有急性脑梗死的9.4%;年龄(67.89 ± 12.50)岁,男性41例(56.9%)。前循环组23例(32.0%),后循环组25例(34.7%),前+后循环组24例(33.3%)。病因学分型依次为SUE 25例(34.7%)、CE 22例(30.6%)、LAA 14例(19.4%)、SOE 9例(12.5%)和SVO 2例(2.8%)。前循环组主要病因为CE、SUE和SOE,以CE最多见(43.5%),构成比显著高于后循环组(P=0.036),与前+后循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循环组主要病因为LAA、SUE和CE,以LAA最多见(48.0%),构成比显著高于前循环(P<0.001)和前+后循环组(P=0.002);前+后循环组主要病因为SUE、CE和SOE,以SUE最多见(37.5%),但构成比与前循环组及后循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例(55.6%)患者短期不良,不良组既往缺血性心脏病史、空腹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大梗死(最大梗死灶直径>5 cm)、梗死灶分布层面数(6.6 mm/层)以及LAA构成比显著高于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高是BCI患者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73,95%置信区间1.014~1.859;P=0.041)。结论BCI并不少见,其主要病因为SUE、CE和LAA。前循环BCI以CE最多见,后循环BCI以LAA最多见,而前+后循环BCI以SUE最多见。BCI的短期不良率较高,基线NIHSS评分较高是BCI患者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栓塞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以及发生不良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西安市胸科医院的114例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治疗成功及不良治疗结局为因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患者发生不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114例患者中治愈46例(40.4%),完成治疗41例(36.0%),治疗成功率为76.3%(87/114);治疗失败11例(9.6%),失访13例(11.4%),死亡3例(2.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比值比(odds ratio,OR)=7.22,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1.47~35.43],起病时无发热(OR=12.97,95%CI 2.74~61.55),治疗方案中不含阿米卡星(OR=5.28,95%CI 1.20~23.31),痰菌载量>1+(OR=5.87,95%CI 1.76~19.60)为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患者发生不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均P<0.050)。结论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患者治疗成功率较高,男性、起病时无发热、治疗方案中不含阿米卡星、痰菌载量>1+是发生不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结核,肺 异烟肼 抗药性 危险因素
  • 作者: 翁泽林 刘传合 尹小梅 王红 董丽 王维 王慧敏 陈育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北京 10002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 510120,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北京 100020,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 102218,北京民航总医院儿科 10012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儿科医学部,北京 100853,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 100045,鲁西南医院儿科,聊城 2523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幼儿确诊哮喘3年后至学龄期疾病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6年至2017年北京市5家医院诊断的2~5岁哮喘患儿共494例进行电话随访,收集并分析其近3年哮喘发作情况、症状控制水平以及伴发过敏性疾病情况等资料。结果完成电话随访并纳入本研究387例,男261例(67.4%),女126例(32.6%)。3年内哮喘无发作(临床缓解)246例(63.6%),3年内有哮喘发作(临床未缓解)141例(36.4%)。3年内有哮喘发作患儿,其症状表现为喘息116例(82.3%)、反复咳嗽59例(41.8%)、气促45例(31.9%)、胸闷或夜间憋醒22例(15.6%)。其哮喘发作诱因依次为呼吸道感染80例(56.7%)、变应原暴露46例(32.6%)、气候改变或寒冷空气刺激59例(41.8%)、剧烈运动36例(25.5%)、刺激性气味3例(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时年龄、出生后烟草暴露史、哮喘起病前反复呼吸道感染、个人过敏史、打鼾、过敏性鼻炎、近1年存在过敏性鼻炎、近1年存在过敏性结膜炎等在近3年临床缓解组和近3年临床未缓解组患儿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后烟草环境暴露、近1年存在过敏性鼻炎、近1年存在过敏性结膜炎为哮喘症状持续至学龄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幼儿哮喘至学龄期,仍有1/3以上的患儿临床症状未缓解;出生后烟草环境暴露、近1年存在过敏性鼻炎、近1年存在过敏性结膜炎是哮喘未缓解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哮喘 转归 影响因素 年幼儿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提高涂阳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方法 根据结核病患者基本情况,分析涂阳结核病患者的发现和治疗情况。结果 研究结核病患者 843例,将患者分为七个年龄段,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结核病发病率在 55-64岁、≥ 65岁年龄段明显较高,均 P< 0.05;男性、女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P> 0.05。复治涂阳患者非结核死亡率和治疗失败率明显高于初治涂阳患者,且初治涂阳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复治涂阳患者,均 P< 0.05。结论 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较高,但复治涂阳患者的治愈率仍然偏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结核病的治疗管理,提高复治涂阳治愈率,控制结核病疫情。

  • 标签: 结核病 治疗 转归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6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的影响因素.方法:将363例AMI患者按是否经过院前救治分为A组(333例)与B组(30例).分析院前救治的时间、溶栓时间、溶栓再通率、5周住院病死率.结果:A组1小时内得到院前救治者98例,5周住院病死率14.25%,院前溶栓55例,再通率74.54%,5周住院病死率5.45%;院内溶栓124例,再通率76.61%,5周住院病死率16.12%.B组5周住院病死率30.0%.结论:经过120急救系统院前急救的老年AMI病人5周住院病死率下降,且院前救治的时间越早,5周住院病死率越低.

  • 标签: 近期转归 影响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人 急救 院前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院前急救医生对院前危重病人的识别和救治能力。方法选取急救中心送入市级医院病人中,在急诊室死亡和收治ICU病人的院前院内资料,分成生命体征正常、异常、无三组,分析病人的病种组成和。结果外科病例占总数的35.4%,均为外伤病人;内科病例占总数的48.4%,意外伤害病人占16.2%。579例院前危重病人占院前病人总数的3.6%。病人为“好转”222例,占全部病例的38.3%。结论院前危重病人以颅脑损伤、多发伤、猝死、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为主,要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应加强院前急救医师对此类疾病危重程度评估和救治能力的培训。

  • 标签: 院前危重病人 转归 生命体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肝衰竭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6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类型肝衰竭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肝衰竭患者预后受到患者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影响。乙型肝炎病毒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结论不同类型肝衰竭的病因差异显著,其预后也不同。急性肝衰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肝性脑病。其他两种类型的主要并发症为腹水。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判断肝衰竭的特异性指标。尤其是在亚急性与慢性肝衰竭判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不同类型肝衰竭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 简介:背景:骶骨脊索瘤是一种罕见、低度到中度恶性的骨肿瘤,其在及时诊断和适当的治疗方法上仍面临很大的挑战。有关骶骨脊索瘤术后的肿瘤和功能结果方面的报道不多。方法:回顾分析1985至2001年间16例因骶骨脊索瘤行骶骨切除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顺序前、后路联合入路完成手术。手术康复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对发病、治疗、住院时间、复发率、生存时间、辅助治疗、功能结果以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确诊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岁,肿瘤的平均直径为15.2cm,所有患者均同时切除S1或S2。平均随访时间为66个月,在16例患者中,12例出现肿瘤复发。发生转移的平均时间为50个月。4例患者在平均随访94.5个月时临床无疾病,5例患者因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在平均随访31.4个月时死亡。只有1例患者术后膀胱和直肠功能正常,3例行走时无须辅助装置。8例出现伤口并发症,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本组阴性肿瘤切除缘和辅助放疗对生存率和局部复发无显著性影响。切除平面越靠近头侧,直肠(p=0.01)和膀胱(p=0.01)控制能力越差。术后并发症常见,且发生率随确诊时肿瘤体积大小的呈正相关(p=0.034)。结论:骶骨脊索瘤的治疗是一项临床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方法和大量精力。虽然采用了周密计划、彻底的手术治疗及严格术后随访监测,但是多数患者仍出现局部复发及晚期转移,特别是瘤体较大和更靠近头侧的肿瘤患者。尽管适当地切除肿瘤,术后仍会出现功能明显受损及多种并发症,但也确实存在长期无瘤生存的可能。我们建议,当肿瘤有治愈的可能时,应行完全性切除,并积极地治疗局部复发。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骶骨脊索瘤 切除术后 骨肿瘤 转归 手术并发症 治疗方法